熊紜輝 徐崢嶸 趙印平
1 寶安區(qū)福永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深圳 518103) 2 深圳市寶安區(qū)人民醫(yī)院(深圳 518103) 3 桂林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桂林 541000)
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S)是在冠狀動脈硬化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一種疾病。有研究顯示,血栓形成、炎癥反應與ACS的發(fā)生、發(fā)展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1]。其中中性粒細胞在動脈粥樣硬化發(fā)展期間發(fā)揮著核心作用,淋巴細胞減少與冠心病病變嚴重程度存在關系[2]。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NLR)是近幾年臨床預測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新型標志物。NLR代表中性粒細胞與中性粒細胞在機體中平衡,可以將其作為判斷全身炎癥反應的重要指標[3]。近幾年,研究發(fā)現(xiàn)NLR與冠脈粥樣硬化、心肌梗死嚴重程度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本次研究對中性粒細胞及淋巴細胞比值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進行了深入分析,期望可以為臨床診斷與治療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提供依據。
選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患者9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檢查結果將患者分為兩組,分別為不穩(wěn)定心絞痛組(51例)、急性心肌梗死組(39例),同時選取同期在我院檢查且沒有明顯狹窄的患者52例作為對照組。納入標準:①90例患者均符合ACS相關納入標準;②對照組患者基本一切正常;③均知情研究。排除標準:①近期接受過外科手術;②近期使用過免疫抑制劑、糖皮質激素;③存在嚴重的腦血管、外周血管疾?。虎艽嬖趷盒阅[瘤疾??;⑤存在內分泌、血液系統(tǒng)疾??;⑥心功能嚴重不全。不穩(wěn)定心絞痛組51例,男31例,女20例,年齡38~80歲,平均(71.3±6.8)歲。急性心肌梗死組39例,男24例,女15例,年齡38~78歲,平均(71.0±6.2)歲。對照組52例,男32例,女20例,年齡38~79歲,平均(71.2±6.5)歲。三組資料相比無差異(P>0.05)。同時根據檢查結果對患者進行Gensini評分,根據評分結果分為輕度狹窄組:分值在0~30分;中度:分值在31~60分;重度:>60分。其中輕度狹窄組23例、中度狹窄組30例、重度狹窄組37例。
1.2.1 基本資料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對其信息詳細記錄,主要有姓名、性別、年齡、聯(lián)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往疾病史、合并癥。
1.2.2 標本采集: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采集空腹靜脈血5 mL,后使用血液分析儀對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進行采集,對比值進行計算,所有操作嚴格根據說明書進行。
1.2.3 冠狀動脈造影、結果評估:由專業(yè)人士對所有患者進行冠脈造影檢查,根據操作流程進行操作。
①比較三組人群NLR、Gensini評分。②比較不同冠狀動脈病變狹窄患者NLR、Gensini評分。③分析NLR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
急性心肌梗死組NLR值大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組、對照組(P<0.05),急性心肌梗死組Gensini評分高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組、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三組人群NLR、Gensini評分對比
重度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組NLR值大于中度狹窄組、輕度狹窄組(P<0.05),重度冠狀動脈病變狹窄患者Gensini評分高于中度狹窄組、輕度狹窄組(P<0.05),見表2。
表2 不同冠狀動脈病變狹窄患者NLR、Gensini評分
NLR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r=0.236,P<0.05;r=0.214,P<0.05),見表3。
表3 NLR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分析
ACS是冠心病嚴重表現(xiàn),是導致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易損斑塊破裂合并血栓形成是導致ACS發(fā)生的病理基礎[4]。炎癥反應在易損斑塊形成、破裂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且這個過程涉及到多種炎癥因子。有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減少與急性心肌梗死的發(fā)生存在緊密的聯(lián)系,在冠心病中,隨著淋巴細胞的減少,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不斷升高[5]。中性粒細胞可以對機體的炎癥反應情況直接的反映,在炎癥反應發(fā)生期間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炎癥的標志物[6]。被激活的中性粒細胞可以分泌多種蛋白水解酶,進而導致內皮細胞發(fā)生損傷。在已經形成的斑塊中,中性粒細胞會聚集在新生斑塊或者是破損斑塊的周圍,進而可以促進炎癥細胞因子釋放,同時可以對單核細胞進行激活將其轉化為巨噬細胞,進一步形成的新生斑塊會加快就斑塊脫落形成血栓[7]。有研究顯示,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中性粒細胞數量增多是導致心臟衰竭、死亡的獨立危險因素[8]。中性粒細胞在患者心肌受損后最早出現(xiàn),且在吞噬碎片后離開心肌。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是預測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子[9]。有研究顯示,NLR升高的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ACS患者發(fā)病的風險顯著升高[10]。
研究結果顯示,急性心肌梗死組NLR值大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組、對照組(P<0.05),急性心肌梗死組Gensini評分高于不穩(wěn)定心絞痛組、對照組(P<0.05),這就說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NLR值更大,且病變狹窄程度更大。因此,臨床要對患者的各項情況進行明確后采集準確的措施進行治療,以便降低患者NLR值,改善動脈狹窄程度,提高患者預后[11]。
近幾年,關于中性粒細胞與冠心病關系的研究逐漸火熱,有研究發(fā)現(xiàn),中性粒細胞是導致ACS發(fā)生、發(fā)展的獨立危險因素,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水平升高說明ACS患者的預后較差[12]。中性粒細胞可以侵入到動脈粥樣斑塊中,進而可以釋放蛋白水解酶、花生四烯酸、超氧自由基來促使斑塊破裂,另外,很多炎癥因子的釋放情況與組織損傷炎癥反應呈正比[13]。有研究顯示,淋巴細胞有保護內皮細胞功能、抗炎功效,淋巴細胞減少與動脈粥樣硬化處的淋巴細胞死亡有密切的關系,且動脈粥樣硬化情況越嚴重,患者的淋巴細胞死亡數量越多[14]。有學者研究發(fā)現(xiàn),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外周血中存在淋巴細胞減少現(xiàn)象[15]。而NLR是一種新型的炎癥標志物,可以對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之間的水平平衡,NLR值越高說明炎性反應越重。研究結果顯示,重度冠狀動脈病變狹窄組NLR值大于中度狹窄組、輕度狹窄組(P<0.05),重度冠狀動脈病變狹窄患者Gensini評分高于中度狹窄組、輕度狹窄組(P<0.05),這就說明,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中,患者的病變程度越嚴重,其NLR值越高。同時,研究結果顯示,NLR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冠狀動脈狹窄程度呈正相關(r=0.236,P<0.05;r=0.214,P<0.05),這就說明,NLR與冠狀動脈病變存在關系。
綜上所述,中性粒細胞-淋巴細胞比值與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有明顯的關系,且可以對患者的冠狀動脈狹窄程度進行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