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亞
語文學科歷來是弘揚真善美的教育主陣地,通過這一學科的有效學習能夠感化學生的心靈,讓學生逐漸培育出自己的審美標準,善于對事物進行審美鑒賞,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高效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是值得廣大教師深入思考的重大課題。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語文教材作為學生日常使用的重要讀本,在閱讀教學中發(fā)揮著巨大的作用。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高中語文教材為了適應這一教學要求,已經(jīng)在教材難度和廣度的編排上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如今呈現(xiàn)在學生眼前的語文教材不僅有翔實優(yōu)美的內(nèi)容,而且在題材的選用上也做到了豐富多樣,高度符合現(xiàn)今學生認知特點與審美標準。俗話說:“十年樹木,百年育人?!苯逃ぷ餍枰L期潛心澆灌,重視熏陶與感化,不能急于求成。教育工作者應該懷有靜待花開的耐性與堅持。另外,學生在接受知識方面也存在著諸多差異,教師需要有針對性地采取教學方式,做到因材施教。根據(jù)不同學生的興趣特點,以其所喜愛的形式進行教育,這樣將會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其迸發(fā)出強有力的學習動力。
比如,教師在進行魯迅的《為了忘卻的記念》這一篇文章的教學時,可以引導學生通過魯迅的其他作品入手,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這樣對學生理解本篇文章的主旨益處良多,會讓學生快速準確地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也會使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學習興趣,迸發(fā)出強烈的學習欲望。
審美過程是一種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過程,需要運用感性的態(tài)度對事物進行理性的判斷,這樣才能使審美情趣變得準確全面。中學生使用的語文教材中,所選用的課文不乏對自然風光的描繪,也有對人間冷暖的描寫。在這些種類繁多的課文題材中,作者都試圖通過最大的努力去勾勒出一定的美學價值。因此,就需要學生用審美的眼光去發(fā)現(xiàn)美。學生在品讀課文的過程中能享受一定的審美樂趣,極大地豐富了學習體驗,進一步啟迪了思維與智慧。這一過程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培育了學生的審美能力,為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1.豐富聽覺體驗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蓖ㄟ^對文本多次閱讀,理解上的障礙將會不攻自破,自然達到從量變到質變的完美轉化。語言是語文學科的靈魂,古今中外,大多數(shù)名篇都是巧用語言展現(xiàn)出優(yōu)美的文章意境,極易使讀者在感知上快速產(chǎn)生共鳴,而且還有足夠的美學意義。另外,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會使文章的美感大幅彰顯,所以在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比如《沁園春·長沙》中豪邁詩句比比皆是,可以讓學生有選擇性地進行針對性朗讀,從中品味作者的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不斷的朗讀,詩中所描繪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的壯麗秋景仿佛浮現(xiàn)在了眼前,亦真亦幻,清晰可觸,滿足了學生一定的審美體驗,同時又鍛煉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2.豐富視覺體驗
從感知的基本規(guī)律出發(fā),獨具美感的事物往往最能激發(fā)情感,也可以有效蕩滌心靈。語文教材中不乏名篇佳作,都滲透著作家的創(chuàng)作心血,也展現(xiàn)著姿態(tài)萬千的美感。有令人神往的意境,有大飽眼福的形象,能夠使學生心中的審美欲望得到滿足。比如,教師在進行王羲之《蘭亭集序》的教學時,可以運用多媒體設備向學生展示相關圖片,一系列的圖片展示向學生輻射出一定的社會背景。“天下第一行書”的《蘭亭集序》、蘭亭春景、古今之“曲水流觴”會使學生產(chǎn)生相應的感知,從情感態(tài)度上漸入佳境。學生的學習熱情和積極性被一同點燃,隨后展開具體教學則成效甚高。
語文教學中,朗讀環(huán)節(jié)占據(jù)著半壁江山,朗讀對學生的情感認知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所以,教師應該保證朗讀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調節(jié)好朗讀在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比重,引導學生去積極地朗讀,有感情地朗讀,讓文章情感在學生的朗讀中得到完美展現(xiàn),也使學生逐漸培養(yǎng)出一定的語言感知能力,對日后審美能力的養(yǎng)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進行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詩的教學時,可根據(jù)文章的特征和學生的特點,對文章的朗誦任務進行合理分配。要求學生先各自有感情地朗誦全文,仔細感知和揣摩作者的情感,初步掌握作者在行文過程中的支撐點。然后引導學生概括作者筆下大堰河的特征,思考作者想用大堰河來預示什么。最終通過對文章的深入理解,提煉出作者準確的情感支撐。這種以朗讀為主線的教學過程,大大降低了學生對文章精準理解的難度,使學生更容易品味出作者筆端流露的細膩情感,而且還會使學生對于特定情感琢磨出相應的朗讀語調,讓朗讀與作者情感同頻共振。在教學朱自清《荷塘月色》這篇文章時,可以對學生提出相應的朗讀標準,同樣也讓學生通過朗讀去捕捉作者的情感,去認真體會作者筆下勾勒出的美感,以此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高中生對事物已經(jīng)擁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教師在進行教學時要注意尊重學生,不能機械地追求統(tǒng)一,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觀點,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敢于發(fā)表不同的見解。這樣才會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自身審美,讓學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突破。
例如,教師在教學司馬遷《鴻門宴》這篇文章時,可以將文章從始至終整理出清晰的脈絡,然后向學生講述有關的時代背景與社會狀況,讓學生對鴻門宴發(fā)生的必然性有所了解。在進行這一項課前鋪墊講解后,就鴻門宴事件中所涉及的各個歷史人物進行逐一介紹,可采用家喻戶曉的典故,也可選用知名度較高的歷史事件,讓每一個人物在學生的腦海中都留下鮮活的印象,從而能夠明確梳理出這些人物之間的關系,對鴻門宴事件的發(fā)生有深入的理解。在教師的講解之后,學生的學習熱情被點燃起來,求知欲望也空前高漲,亟待深入學習去一探究竟。此時,教師應該運用適當?shù)膯栴}去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比如:“從我們自身的審美眼光出發(fā),你覺得《鴻門宴》中哪一個歷史人物身上的閃光點最耀眼?劉邦和項羽都各有千秋,能力超群,那誰更具備領導天下的才能?”這一系列的提問就將學生的思維推入了更深層次的思考范疇,促使學生展開了深入的思考與分析,快速整合和對比各種因素,也進行著多角度全方位的審美,對學生的審美能力具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順應新課標教育改革對語文教學的新要求,在教學手段上適時地做出相應的改變,讓學生在高效的學習中逐漸培養(yǎng)出一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能力,從而最大程度地推動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的形成。
作者簡介:浙江省臺州市仙居縣城峰中學語文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