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后詩人,只是一個時間段內詩歌寫作群體的策略性稱謂。整體而言,70后詩人的寫作,在中國新詩百年歷史上只是一個節(jié)點寫作,他們沒有終結什么,也沒有確立過什么。這一代詩人的成長自有其具體歷史語境,他們的成長地域和社會現(xiàn)實,他們面臨的詩歌傳統(tǒng),他們的詩歌寫作,呈現(xiàn)出了階段性的差異。這種差異即特質姑且算作是一種詩歌寫作風貌,而這種風貌可能會撬動詩歌的某種未來。這里所展示的黑龍江11位詩人,是目前有龍江籍或者生活在黑龍江大地上的70后,也是當下黑龍江詩壇較活躍的青年詩人。
黑龍江的詩歌地理有著北方地域的開敞、簡潔、堅實、宏觀的特質,但因大時代的信息傳播和視野,在當下黑龍江眾多70后詩人的文本里,也很難分辨出這種原始性的詩歌風格,更多的文本風格和特質則出于他們的本心和靈魂。
本專輯中,閻逸的詩,似乎忽略了現(xiàn)實,持有沉思的哲學氣質,這一組詩對肉身的存在、靈魂的本質、生命的本質和對時間的追問,都有刀子刮骨般的觸及,這是形而上的詩歌寫作,是詩性的生命哲學探討,顯示了黑龍江70后詩人的深邃的詩歌視野;余小蠻的詩別開生面,詩句似乎是從童話和巫術中生發(fā)出來,她興沖沖觀察著世界和述說內心,有迷人的色彩;教授身份的陳愛中的詩歌,書卷氣和儀式感強烈,詩行里充溢思辨氣息,關照的主旨和境界頗大,難得的是,這些都牢固地建立在他細膩、感性的審美之上。黑龍江的詩歌地理學,在趙亞東、姜超、曹立光、肖云偉這4位詩人的詩歌中表象明顯,東北地域風物構成他們詩歌的內在肌理和質地,流溢出的卻是他們的赤子情懷和真意;詩人李東澤的詩充滿智性,敘述性或白描似的短句,于平實和不動聲色中給人帶來瞬間的啟示和戰(zhàn)栗。本專輯中,除余小蠻外,還有三位勢頭正好的女詩人。閆語的詩,心靈的視境開闊,意象和風物在她筆下是左右手互搏式的,她在努力為自我打通被表象遮蔽的存在。水子的詩與自然風物交融,用情感來參悟存在之謎。谷莉的詩頗具寓言風格,詩中不乏戲劇性和些微荒誕感。
——特邀主持 楊 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