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鑫宇
2021年的高考已然落幕,那些寒窗苦讀的學子們終于暫時獲得“解放”。作為一場名額有限的選拔性考試,有人在高考中成功,就必定有人在高考中失敗。這樣的事實,說出來似乎有些殘酷,但這恰恰體現(xiàn)了高考的公平之處。一直以來,高考在中國社會扮演的角色都是“最公平的競爭平臺”,既然是競爭,便注定有贏家和輸家的區(qū)分。對有志向?qū)W者而言,高考是引導他們走進知識殿堂的“敲門磚”,而在那些不甘于接受命運安排的年輕人眼里,高考更是“逆天改命”的“翻盤點”想要“翻盤”,自然得在激烈的競爭中搏殺一番。
說到這里,我不由得想起一位參加2021年高考的年輕人被河北衡水中學推選為優(yōu)秀代表的高三學生張錫鋒。高考前夕,學習成績與口才俱佳的他因為在《超級演說家》節(jié)目中的一席演講意外走紅,驟然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巴霖i拱白菜”的驚人比喻,給他引來了一些“三觀不正”的批評,也為他贏得了不少有類似經(jīng)歷的人的喝彩。
無論旁人如何評價這段語出驚人的演講,公眾又如何看待他背后的“衡中模式”,張錫鋒的發(fā)言,都是激烈的高考競爭之下,一個極具典型性與代表性的價值觀的范本。相比于“土豬拱白菜”這種修辭層面上的爭議,這段發(fā)言背后的底層邏輯,才是更具關注價值的東西。作為一名高中生,張錫鋒在鏡頭前的發(fā)言難免有不成熟、欠考慮,或是故意“劍走偏鋒”的表現(xiàn)。但歸根結底,他想說的其實很簡單我出身于普通家庭,但我不想做普通人,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我只能拼命學習,以此憑借高考“翻盤”。
在圍繞這段演講展開的爭議中,有人把張錫鋒當做正面范例,論證“衡中模式”的正確性與必要性,也有人把張錫鋒視為反面典型,憂心當代青年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這些聚焦于宏大議題的討論當然有其價值,但我不得不說這與“張錫鋒們”的個人境遇已經(jīng)離得太遠。所謂“高考工廠”培養(yǎng)出的“學霸”,說破了天也不過是個18歲的少年,他的核心關切既不是母校的得失成敗,也不是要領社會風氣之先。對這樣的年輕人而言,不論是學習專業(yè)知識,還是養(yǎng)成更加健全、完善的人格,都是需要上了大學之后“慢慢來”的事情。面對公平而殘酷的高考,渴望“翻盤”的人別無選擇,只能抓住自己眼下能抓住的一切,在既定的路徑上往前沖。
或許是為了批評那段演講中若隱若現(xiàn)的“精致利己”成分,輿論場上有不少聲音將張錫鋒比作法國名著《紅與黑》的主角“于連”。張錫鋒當然不等于“于連”,但是,順著這個比喻的思路推導下去,我們不難明白,即便年輕考生中真的有人是“于連”的翻版,造就這些“于連”的也是環(huán)境,而不是年輕人本身。
如果我們讀完《紅與黑》,只記住了“于連”的墮落,而忽視了“于連”悲劇的成因,無疑白白浪費了作者的一番苦心。如今,面對不甘“平凡”渴望“翻盤”的普通人家孩子,社會各界還應多多思考:“平凡”為何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我們又是否能夠為他們提供更多出路,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翻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