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成名
巍巍太行山東麓,有一個水利工程被譽為“人工天河”,這便是20世紀60年代河南省林縣(今林州市)人民開山劈石修建的紅旗渠。
我的爺爺和父親出生在林縣,成長在林縣,他們對家鄉(xiāng)的紅旗渠有著深厚而又特殊的情感。
當談起有關紅旗渠的故事時,父親告訴我,在他童年的記憶里,爺爺總是很忙碌,每天很難看到爺爺?shù)纳碛?。在那個激情燃燒的歲月里,每個人不論從事什么職業(yè),都要擠出自己的時間來參與建設。那時候,爺爺是一名小學教師,白天要到好幾里外的地方教書,晚上要和鄉(xiāng)親們一起修建紅旗渠。沒有專業(yè)工具,他們就用錘子一點點地鑿山劈石;沒有卡車,他們就用推車一次次地搬運土料。當時生產(chǎn)資料十分匱乏,爺爺就和鄉(xiāng)親們一起將家中能用的工具材料都拿出來,自己燒石灰、制水泥、造炸藥。
林縣任村鎮(zhèn)盧家拐村西邊的山體是一片懸崖峭壁,巖石一塊青一塊紫,光禿的巖壁阻擋在工程隊前,看上去險峻又丑惡,因此這里被大家稱為“小鬼臉”,素有“‘小鬼臉頂著天,鳥難飛猴難攀”的說法。想要通過這里,要么繞很遠的路開明渠,要么將大山鑿穿。開明渠雖然能夠躲避險峻山勢,但由于路線太長,不僅費工費料而且會延長工期,于是指揮部決定由工地團委組織300多名青年將大山鑿穿,“青年洞”也由此得名。
開鑿青年洞是紅旗渠建設過程中的咽喉工程。然而,洞中巖石非常堅硬,百斤大錘砸下去只能留下一個黃豆大的白點。千辛萬苦找來了風鉆機,只鉆了0.3米深,就毀掉了40多個鉆頭,即使用上了稀缺的炸藥,每次也只能炸開一小塊石頭。爺爺說,在當時的條件下,唯一可靠的方法就是用人力一錘一錘地鑿開。但如果只從山體兩面一點一點地鑿,一定會延誤工期。為了加快進度,幾名青年在山頭上固定繩索,將自己懸在空中用工具鑿出炮眼,再用有限的炸藥在山腰上炸出一條小道,然后,大家用錘釬在山體外壁開出五個旁洞。增加了多個工作面后,鑿山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在父親眼里,那個時期的爺爺是他一生中最瘦的時候。那時候缺糧少食,經(jīng)濟困難,大家吃不飽飯,就上山采野菜,下河撈河草充饑。盡管如此,爺爺依然會經(jīng)常參加工地團委在晚上召開的團員青年會,一遍又一遍地學習毛主席的《愚公移山》等文章。
最后,大家前后花了17個月,終于將616米長的山洞鑿通。
父親還特別提到,那時候他經(jīng)常聽爺爺和其他鄉(xiāng)親哼一首小曲:“既然愚公能移山,我們修渠有何難,立下愚公移山志,決心劈開太行山。”紅旗渠建成通水的那一刻,全縣父老鄉(xiāng)親都來到渠邊慶祝,看到源源不斷的渠水,大家喜極而泣。
紅旗渠通水之后,父親的童年生活幸福了起來。從那以后,家中再也不用因為沒有水而發(fā)愁,我的爺爺也可以時常陪伴在他的身邊。
父親18歲那年,光榮地參軍入伍,成為一名保家衛(wèi)國的戰(zhàn)士。參軍10多年里,他先后駐扎過三個軍區(qū),從寒冷的北方到炎熱的南方。
父親說,他剛入伍的時候看到優(yōu)秀老兵射擊十分精準,便在心中立志做一名優(yōu)秀的“神槍手”。除了常規(guī)訓練,他總是利用訓練外的時間向老兵請教,再用休息的時間默默練習。不久之后,他在新兵考核中取得第一名的優(yōu)異成績,并多次獲得嘉獎。
后來,為了增加物資供應,讓戰(zhàn)友們的伙食更好,父親又主動提出在訓練外的時間參加生產(chǎn)勞動,開墾周圍荒地,沒有灌溉的水就到山下的小河去挑,沒有足夠的機械就用雙手去勞作。
50多年過去了,今天的林州早已舊貌換新顏。村民的家中通上了自來水,用起了天然氣,蓋起了二層小樓,但是紅旗渠中的水依然流淌著。對于爺爺來講,那是他青年的記憶,也是他一生引以為傲的事情。對于父親來說,父輩們的努力養(yǎng)育了他們這代人,紅旗渠的故事伴隨著他們成長,激勵著他們不斷努力奮斗。
責任編輯:曹曉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