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原文】
山居秋暝①
[唐] 王 維
空山②新③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④。
竹喧⑤歸浣女⑥,蓮動下漁舟。
隨意⑦春芳⑧歇⑨,王孫自可留⑩。
【譯文】
空曠的群山沐浴了一場新雨,夜晚降臨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從松隙間灑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響知是洗衣姑娘歸來,蓮葉輕搖想是上游蕩下輕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隨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孫自可以久留。
【注釋】
①暝(míng):日落,天色將晚。
②空山:空曠,空寂的山野。
③新:剛剛。
④清泉石上流:寫的正是雨后的景色。
⑤竹喧:竹林中笑語喧嘩。喧:喧嘩,這里指竹葉發(fā)出的沙沙聲響。
⑥浣(huàn)女:洗衣服的姑娘。浣:滌衣物。
⑦隨意:任憑。
⑧春芳:春天的花草。
⑨歇:消散,消失。
⑩王孫:原指貴族子弟,后來也泛指隱居的人。留:居。此句反用淮南小山《招隱士》:“王孫兮歸來,山中兮不可久留”的意思,王孫實(shí)亦自指。反映出無可無不可的胸懷。
【賞析】
王維(701?—761),字摩詰,先世為太原祁(今山西省祁縣)人。早年仕途昌順,胸有抱負(fù),寫了一些情調(diào)昂揚(yáng)、氣概豪邁的詩篇。中老年因官場失意,佛家消極思想占了主導(dǎo)地位,其詩作大多寄情于山水,描繪田園風(fēng)光,成為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人物。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刻畫細(xì)致,清新自然,在當(dāng)時唐代詩壇占有一定的地位。宋代大文學(xué)家蘇軾就曾說過: 王維的詩,詩中有畫;王維的畫,畫中有詩。
傳說王維曾經(jīng)給當(dāng)時的岐王李范畫過一幅《巨石》,那畫畫成以后,非常生動,像真的一樣。岐王十分珍愛,便把它掛在書房中,有空就凝神觀賞,給人以置身深山幽谷的幻覺。有一天,岐王從外邊回來,快到家門口時,突然風(fēng)雨齊來,雷電大作,一聲巨響,只見一塊大石頭,破屋而出,沖天而起。岐王與侍從趕緊進(jìn)書房查看,見墻上只剩下空軸,才知道畫石已飛騰而去,不禁啞然失色。到唐憲宗時期,高麗(今朝鮮)遣使臣來中國,說在他們國的神崇山上,某一日突然從天上掉下一塊奇石,發(fā)現(xiàn)上面有王維的字印,知道是中國的東西,就連忙來呈報,并且已派人送來。憲宗皇帝命行家鑒定字跡,與王維的分毫不差,這才深信不疑。從此,王維的畫便成了通神的寶物,皇帝命人四處搜尋,藏入宮中。
在《山居秋暝》這首詩中,詩人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秋日夜景圖。在詩人筆下,我們似乎看到:夜色朦朧中,一輪明月高高地掛在天上,映照著山間的松林和溪流;泉水清澈,靜靜地流淌在石板上,安詳而又寧靜。突然,一陣竹林晃動的聲音攪擾了這山間的寧靜,原來是一群浣紗的姑娘歸來了。隨著他們的歡聲笑語,搖曳的荷花叢中駛出點(diǎn)點(diǎn)漁舟。
看到這樣美好的景象,詩人不禁感慨地說:盡管春天已經(jīng)過去了,但山村的秋色依然美好如故,那些風(fēng)流的文人學(xué)士們不是可以留在這兒,欣賞到并不比春天遜色的景致嗎?
(摘自《唐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