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麗,胡發(fā)成,*,趙雅麗
(1.武威市草原工作站,甘肅 武威 733000;2.天??h草原工作站)
降水量決定了植被生長的水分條件,是決定植被生產(chǎn)力的有效指標(biāo)。本研究以高寒草甸草原為研究對象,利用多年采集的地上生物量與年度降水量數(shù)據(jù),分析降水量對草原植被地上生物量的影響。研究地點(diǎn)選擇在甘肅省天祝藏族自治縣(以下簡稱天??h)。天??h位于甘肅省中部,祁連山東端,屬青藏、內(nèi)蒙古、黃土三大高原交匯地帶的一部分,境內(nèi)草原廣闊,牧草豐美,水資源豐富,系黃河水系發(fā)源地之一。全縣有天然草地39.14萬hm2,是一個以牧業(yè)為主的縣,天然草原生物量的產(chǎn)出,影響著全縣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hù)和社會經(jīng)濟(jì)發(fā)展。通過分析研究降水量對高寒草甸草原植被蓋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響,進(jìn)而通過預(yù)測分析年度降水量來預(yù)測年度草原生產(chǎn)力情況,為天然草原核定載畜量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
天祝縣位于102°01′~103°40′E,36°30′~37°35′N之間,海拔高度 2 040~4 873 m,年平均氣溫-0.2~1.3℃,≥0℃積溫1 327.7~1 738.2℃, 降水量265.5~630 mm,相對無霜期120 d左右,無四季之分,僅分冷暖兩季,冷季長達(dá)7個月之久。土壤主要有山地黑鈣土、栗鈣土、 亞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等。天然草原有溫性草原、溫性荒漠化草原、高寒灌叢草甸、高寒草甸、低平地草甸等五種類型,主要牧草有49 科158屬276種,以禾本科(Poaceae)、莎草科(Cyperaceae)和蓼科(Polygonaceae)為主,其次為菊科(Asteraceae)、豆科(Leguminosae sp)、薔薇科(Rosaceae)、藜科(Chenopodiaceae)。
調(diào)查研究范圍為天??h高寒草甸草原。該類草原是在高寒濕潤氣候條件下發(fā)育形成的一類草地,分布在海拔3 400~4 100 m的高山寒漠下限的高山坡地、渾圓山頂及開闊夷平面。這里氣候寒冷而潮濕,年均溫度一般在0℃以下,年降雨量350~550 mm,日均溫≥10℃的天數(shù)不足50 d,≥10℃年積溫不足500℃,≥0℃年積溫800~1000℃,土壤主要為高山草甸土,母質(zhì)多為殘積坡積物,土層厚 60~100 cm,腐殖質(zhì)層較厚,土質(zhì)疏松,其生境特點(diǎn)是:高寒濕潤,熱量不足,土壤有機(jī)質(zhì)不能充分分解轉(zhuǎn)化,部分地段夏季也有大雪覆蓋。草地群落主要由苔草屬、嵩草屬和一些小叢禾草、小雜類草植物組成。植物主要種類有矮嵩草(Kobresia humips(C.B.Mey.)Sweg.)、線葉嵩草(Kobresia capillifolia (Decne.) C. B. Clarke)、珠芽蓼 (Polygonum viviparum L)、頭花蓼(P.capitatum)、垂穗披堿草(Elymus nutans Griseb)、鳳毛菊(Saussurea japonica (Thunb.) DC.)、胎生早熟禾(Poa pratensis L.)、蚤綴(Arenaria serpyllifolia L.)、綠絨蒿(Meconopsis)等,間有灌叢分布。牧草質(zhì)量和適口性較好,耐牧性強(qiáng),各類家畜均宜。由于氣候高寒,主要用做夏季或夏秋季牧場。
從2013年開始,在土壤類型一致、地勢相對平坦的高寒草甸原禁牧區(qū)設(shè)置樣地11個,每個樣地隨機(jī)選取3個1 m×1 m樣方,樣方與樣方之前的間隔不少于250 m,共33個樣方。每年8月中旬測定植被蓋度、草群平均高度、產(chǎn)草量。根據(jù)年度氣象資料,分析降水量對植被蓋度和地上生物量的影響。
從表1中看出,2013~2018年,天??h年度降雨量差異較大,2018年最高,達(dá)516 mm,其次是2016年,達(dá)468.7 mm,2015年最低,降雨量為282.4 mm。2018年降雨量比2015年提高了82.72%。
表1 天??h不同年度不同階段降雨量
根據(jù)天??h降雨量對植被生長的影響,將降雨量分為三個階段,即1~4月份,5~8月份,9~12月份。1~4月份,2014年、2017年降雨量分別為68.8 mm和63.9 mm,2015年、2016年、2018年基本一致,為30~50 mm。2013年最低,為8.3 mm。5~8月份,2018年降雨量最高,為352.6 mm,其次是2016年,為318 mm,2013年、2014年和2017年在200~270 mm。9~12月份,2013年、2014年和2015年在60~90 mm之間,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基本一致,在100 mm以上。
從表2中看出,2013~2018年6年中,植被蓋度均為100%。2017年鮮草產(chǎn)量最高,為1 1215.95 kg/hm2,其次是2014年、2018年,2013年鮮草產(chǎn)量最低,為6289.8 kg/hm+2。草群平均高度和鮮草產(chǎn)量呈正相關(guān)。
表2 不同年度降雨量及地上生物量和植被蓋度
天??h高寒草甸草原牧草種類主要以下繁草為主,植株矮小,株叢多半是短營養(yǎng)枝,大量葉片集中于株叢基部。還有蓮座叢草,如車前、風(fēng)毛菊等。在正常年景降雨量下,植被蓋度均在100%以上。
從不同年度降雨量及地上生物量變化情況分析,天然高寒草甸草原產(chǎn)草量不因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從表2和圖1分析,降雨量在400 mm左右,即可滿足牧草生長需水要求。降雨量過多,由于年度氣溫不高,草群密度大,制約牧草生長,植被低矮,牧草產(chǎn)量降低,從而影響了草原生產(chǎn)能力。
圖1 產(chǎn)草量隨降雨量變化情況 圖2 草群平均高度隨降雨量變化情況
從一年中降雨量的分布來看,1~4月份和5~8月份降雨量的多少,對高寒草甸草原影響較大。2014年、2017年1~4月份降雨量達(dá)68.8和63.9 mm,5~8月份降雨量達(dá)270.1mm和216.7 mm,鮮草產(chǎn)量為8 614.7 kg/hm2和11 215.95 kg/hm2。2016年、2018年1~4月份降雨量達(dá)38.2 mm和34.2 mm,5~8月份降雨量達(dá)318 mm和352.6 mm,鮮草產(chǎn)量為6 349.1 kg/hm2和8 614.95 kg/hm2。2013年,1~4月份降雨量達(dá)8.3mm,5~8月份降雨量達(dá)206.5 mm,鮮草產(chǎn)量為6 289.8 kg/hm2,6年中鮮草產(chǎn)量最低。從以上對比分析可知,1~4月份和5~8月份降雨量對牧草的生長有促進(jìn)和抑制作用。通過綜合分析,2014年、2017年兩年,1~4月份降雨量60~70 mm之間,5~8月份降雨量在200~270 mm之間,高寒草甸草原牧草長勢最佳,產(chǎn)草量較理想。從圖2看出,降雨量與植被高度的關(guān)系和以上分析基本一致,再不做對比分析。
綜上所述,在高寒草甸草原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春季降水是影響植物生長的重要因素,對于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積累具有重要作用,而夏季降水也是一個關(guān)鍵因素,一定幅度的增加或減少不會影響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積累;而降水量過大,由于氣溫較低,植被光熱需求不能保障,植被群落地上生物量積累則會減少。通過分析,1~4月份降雨量60~70 mm之間,5~8月份降雨量在200~270 mm之間,高寒草甸草原牧草長勢最佳,產(chǎn)草量較理想??梢該?jù)此在未來氣候變化背景下,通過預(yù)測年度降水量來預(yù)測年度草原生產(chǎn)力,為高寒草甸草原核定載畜量提供科學(xué)依據(jù)。本次只對降水這一單一因子對高寒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的影響進(jìn)行了研究,今后結(jié)合溫度、土壤肥力等多項(xiàng)因子進(jìn)行研究,以便更加準(zhǔn)確的預(yù)測高寒草甸草原地上生物量,為核定載畜量提供精準(zhǔn)的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