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市場競合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2021-08-02 03:09欒軼玫
      編輯之友 2021年5期
      關鍵詞:國家治理

      【摘要】2020年11月3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無疑,媒介融合將成為未來媒體高質量發(fā)展的重中之重。自1999年媒介融合這一概念被引入中國以來,媒介融合經(jīng)歷了哪些傳播實踐?媒介融合研究了哪些內容?未來媒介融合將走向何方?這些都需要現(xiàn)實解題。文章通過對2000年至2020年CNKI期刊庫相關文獻的分析,梳理出中國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語境變遷:媒介融合研究經(jīng)歷了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到全媒體(“四全媒體”)的概念變遷;經(jīng)歷了研究者從單一到多元、研究學科從單學科到跨學科的主體變遷;經(jīng)歷了從市場競合啟動的媒體流程再造到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內容變遷。隨著媒介融合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形成中央、省、市、縣的全局縱深網(wǎng)絡,未來媒介融合研究要強化先導式、引領性、系統(tǒng)性理論建構研究,形成中國學派,從而更好地指導中國媒介實踐并為世界貢獻中國方案。

      【關鍵詞】中國媒介融合20年 語境變遷 市場競合 國家治理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687(2021)5-013-13

      【DOI】 10.13786/j.cnki.cn14-1066/g2.2021.5.002

      2000年至2020年,從Web of Science檢索到世界媒介融合研究總量為58 648篇(見下頁圖1),從CNKI檢索到中國媒介融合研究總量為76 940篇(見下頁圖2)。從研究數(shù)量龐大與逐年增長的趨勢中可以窺見,媒介融合是中國乃至世界媒介研究的重要命題,是關系國內外媒介發(fā)展的共同議題。無疑,在此背景下,對中國媒介融合20年的溯源研究有現(xiàn)實意義與理論價值。

      國外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科學技術、物理科學領域,強調的是技術對于媒介的改變力以及媒介融合對文化的影響;中國媒介融合研究,主要集中于社會科學領域,聚焦于由于市場競合與政策帶來的媒介轉型實踐。隨著建設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fā)展布局被列入《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2]推進媒體深度融合被中央列入“十四五”規(guī)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3]媒體融合逐漸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承擔著越來越重要的歷史使命。因此,在這個時點對媒介融合20年進行回溯研究,既是對歷史的回顧、對當下的觀照,更是對未來的展望。

      從中國媒介融合研究文獻發(fā)表趨勢可以看出,2014年快速增長,文獻數(shù)量是2013年的兩倍,2019年再次出現(xiàn)高峰(見圖2)。本文在對這一時段文獻增長的原因進行初步分析后,將媒介融合研究20年分為:2000年至2013年、2014年至2018年、2019年至2020年三個時間段。在這三個時段中,筆者在CKNI期刊庫中以“全媒體”“融媒體”“縣級融媒體”“四全媒體”“媒介融合”“媒體融合”為關鍵詞搜索,對重要文獻進行回看與解讀,以CNKI可視化分析獲知各階段期刊庫全部研究的變化趨勢,同時輔以SATI和VOSviewer軟件,獲知重要研究的熱點內容,③并據(jù)此得出中國媒介融合20年研究關鍵詞共現(xiàn)圖(見圖3)。

      圖3可以看到媒介融合研究20年來媒介融合、媒體融合、全媒體、融媒體、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居于中心位置,是媒介融合研究的核心內容??h級融媒體、融合發(fā)展、電視媒體、主流媒體、新聞傳播等與核心概念緊密聯(lián)系,是媒介融合重要內容。

      各階段主要研究內容為:2000年至2013年為新媒體、傳統(tǒng)媒體、電視媒體、手機報、三網(wǎng)融合、全媒體轉型、報業(yè)集團、報網(wǎng)融合等;2014年至2018年為媒體融合發(fā)展、電視新聞、互聯(lián)網(wǎng)、廣播電視、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中央廚房”、大數(shù)據(jù)等;2019年至2020年為融合發(fā)展、廣播電視、5G、新型主流媒體、人工智能等??h級融媒體在2014年至2020年主要研究內容為主流媒體、移動優(yōu)先、技術平臺、縣級臺、短視頻、社會治理、服務等。

      中國媒介融合研究20年的語境變遷圍繞概念變遷、研究主體變遷、研究內容變遷展開,其中涉及研究機構的變遷、研究基金支持的變遷、研究成果發(fā)表的變遷等。

      一、媒介融合概念變遷: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再到“四全媒體”

      中國媒介融合20年的語境變遷是圍繞概念變遷展開的,經(jīng)歷了從全媒體到融媒體再到全媒體(“四全媒體”)的發(fā)展階段。

      1. 概念變遷的背景:概念時段與政策出臺密切相關

      從最初基于中國加入WTO帶來的媒體兼并、整合而出現(xiàn)的跨媒體,以及之后聚焦介質相加的全媒體,到強調介質相融的融媒體(含縣級融媒體),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四全媒體”,從概念變遷可以看出媒介融合不同階段所面對的主要矛盾以及解決主要矛盾的路徑選擇。

      (1)媒介融合概念發(fā)生變遷。媒介融合首次提出是在1999年,崔保國最早將convergence of media引入中國,他在《技術創(chuàng)新與媒介變革》中提到了技術驅動下媒介的融合與裂變。[4]但這一時期媒介融合研究還未成趨勢,學術成果較少。2005年起,蔡雯發(fā)表系列文章論述媒介融合給新聞業(yè)帶來的變革,將源于西方的概念與中國實踐相結合,開啟了媒介融合研究的中國范式。其在《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中將媒介融合定義為“以數(shù)字技術、網(wǎng)絡技術和電子通信技術為核心的科學技術的推動下,組成大媒體業(yè)的各產(chǎn)業(yè)組織在經(jīng)濟利益和社會需求的驅動下通過合作、并購和整合等手段,實現(xiàn)不同媒介形態(tài)的內容融合、傳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終端融合的過程”。[5]

      全媒體概念階段(2000—2013年),這一階段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其一,全媒體概念快速發(fā)展。2000年至2007年以全媒體為關鍵詞的文獻數(shù)量增長緩慢,2008年至2013年快速增長(見圖4)。其二,基于中國加入WTO帶來的并購、重組以及媒介生態(tài)劇變引發(fā)的媒介機構內部整合的內外雙重動因,這一時期媒介融合研究除全媒體主流概念外,還出現(xiàn)了跨媒體與融媒體等概念。如有學者認為中國加入WTO后“面對西方傳媒列強的覬覦,中國媒介集團唯有通過跨媒體、跨地區(qū)、跨行業(yè)的整合與重組,迅速做大做強才有出路”;[6]有學者對跨媒體概念進行解釋,“跨媒體是橫跨平面媒體(報紙、雜志、圖書、戶外廣告)、立體媒體(電視、廣播、電影)和網(wǎng)絡媒體的三維平臺組合”;[7]有學者提出融媒體概念,并指出“融媒體帶來的最重要的一個后果即‘媒介之間的邊界由清晰變得模糊,因此,‘打通是融媒體時代模式創(chuàng)新的關鍵”。[8]此外,全媒體概念興盛期也伴隨著學者對這一概念的反思:“現(xiàn)在業(yè)界和學界所說的‘全媒體,是一個既涉及載體形式,又包括內容形式,還包括技術平臺的集大成者。如此一個‘大而全的東西,顯然無法給出一個內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義?!盵9]對此,也有學者指出“融媒體這一概念除了包含了媒體要‘全外, 更注重各介質之間要‘融”,應以融媒體代替全媒體。[10]

      融媒體概念階段(2014—2018年),這一階段呈現(xiàn)出以下特點。其一,全媒體與融媒體概念并行,這一時期全媒體研究文獻數(shù)量增長趨緩,整體保持穩(wěn)定,由于前期研究數(shù)量較大故仍占據(jù)主導地位;其二,融媒體概念快速發(fā)展,融媒體文獻自2014年后快速增長,2018年出現(xiàn)激增(見圖4)。2014年8月18日,媒介融合上升為國家戰(zhàn)略,中國進入媒介融合元年。對此,有學者指出“如果說,在此之前的媒體融合是傳媒界自發(fā)的主張與行為,這一行為主要出于媒體產(chǎn)業(yè)自身發(fā)展的需要,那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則代表著國家意志”。[11]2017年3月22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劉云山到《人民日報》調研時提出“融媒體產(chǎn)品”,[12]之后融媒體概念進入官方話語。融媒體相關研究如《試析融媒體視域下的傳播特質和編輯思維的重構》[13]《融媒體的構建原則與模式分析》[14]《國外融媒體實踐及啟示——以英國BBC為例》[15]等不斷涌現(xiàn)。2018年8月21日,縣級融媒體概念被提出,融媒體階段進一步深化??h級融媒體研究文獻在2018年至2019年出現(xiàn)激增,成為研究熱點(見圖4)。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已體現(xiàn)出媒介融合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對此有學者指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媒體融合的深化,是在互聯(lián)網(wǎng)傳播環(huán)境下,建設現(xiàn)代傳播體系的一項基礎性工作”。[16]

      全媒體(“四全媒體”)概念階段(2019—今),這一融媒體發(fā)展的高階階段具有以下特點。全媒體與融媒體同步發(fā)展,全媒體再度成為研究重點。但此“全媒體”非彼“全媒體”,它有著新的內涵與外延。《人民日報》評論部發(fā)表文章提出“媒體融合短板尚存,需要主流媒體加速進入‘我就是你,你就是我的全媒體階段”。[17]有學者提出“隨著新信息傳播技術與媒體應用的不斷融合,媒體形態(tài)、功能、服務的類型更加多樣。全媒體成為現(xiàn)階段新媒體發(fā)展呈現(xiàn)出的主要特點”。[18]這一階段全媒體概念較前一階段增長加快,且之后“四全媒體”概念出現(xiàn)并發(fā)展(見圖4)。

      (2)概念時段與政策出臺密切相關。回顧中國媒介融合20年研究中所出現(xiàn)的全媒體、融媒體、縣級融媒體、全媒體(“四全媒體”)概念基本上與政策出臺緊密聯(lián)系,具體表現(xiàn)在:首先,文獻數(shù)量增長趨勢與政策出臺時間呈正相關;其次,研究的主要內容與政策頒布的內容相一致。具體來看,2014年8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強調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會議通過《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19]中國進入媒介融合元年,融媒體研究快速增長。2018年之前縣級融媒體文獻數(shù)量較少,主要集中于融媒體背景下探索縣級廣播電視的發(fā)展。2018年8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提出要扎實抓好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更好引導群眾、服務群眾。[20]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研究數(shù)量激增,“公共服務”“社會治理”成為縣級融媒體研究的熱點議題。2019年1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講話中強調“全媒體不斷發(fā)展,出現(xiàn)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21]之后全媒體(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研究達到峰值,“四全媒體”研究有所增加。2020年9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指出“以先進技術引領驅動融合發(fā)展”。5G、人工智能等作為“四全媒體”時代的技術邏輯,成為研究的重點內容,媒介融合向智能媒體發(fā)展。

      2.媒介融合概念變遷中存在混用:此“全媒體”非彼“全媒體”

      在概念變遷中,前后存在兩個全媒體概念,同樣的表述有著截然不同的內涵,反映著媒介融合不同階段的重點、使命。研究概念的混用會給現(xiàn)實媒介操作帶來困擾。

      (1)此“全媒體”非彼“全媒體”。第一個“全媒體”概念還處在“前全媒體”階段,即媒介融合低階階段。這一階段處于新舊媒體交匯競合時期,傳統(tǒng)媒體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開始追求對新技術的增量接入,以求實現(xiàn)轉型與自救。此階段的媒介融合強調介質齊全,求“全”而非求“融”,是介質相加的物理融合。而2019年1月25日之后出現(xiàn)的“全媒體”是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這是融媒體發(fā)展的高階階段,關注媒介融合的時空延展性、介質融通性、主體多元性、影響深廣性。這一階段媒介融合是在經(jīng)歷了“前全媒體”時代的介質之全與融媒體時代的介質相融之后邁向以智能技術為底層支撐,與社會全方位互動,建構社會整體生態(tài)發(fā)展目標新圖景。新一階段的“全媒體”不是歷史的回溯,而是媒介融合發(fā)展的新階段。

      (2)概念混用,亟須厘清與重新定義。目前學界前后使用兩個全媒體概念且互相混淆,對此有學者提出有必要對全媒體概念進行說明:“這里的‘全媒體主要不是指媒體種類的‘全, 而是強調當前人類信息交互的‘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等特性?!盵22]有學者提出“四全媒體”比全媒體更有助于概念厘清:最初全媒體概念接近于多媒體,之后媒體融合不斷深化,“四全媒體”是對以往全媒體定義的進一步明確與闡發(fā)。[23]有學者進而指出:“融媒體進入‘四全階段后,不再局限于介質打通,而是表現(xiàn)出‘跨界融,智能融,結構融,正面融的新方向?!盵24]

      中國媒介融合具有強烈現(xiàn)實指向,它關系主流媒體發(fā)展,中央、省、市、縣的融媒體中心布局,媒介生態(tài)整體建構。媒介融合研究尤其要注意學界業(yè)界打通共融,以回應時代需求。概念混淆和混用會給媒介實踐操作帶來誤導與誤判,因此,有必要從概念端將前后兩個全媒體概念全面厘清,比如以“四全媒體”來指涉“后全媒體”,從而更好地指導媒介實踐。

      綜上,從概念變遷可以看出中國媒介融合20年發(fā)展之路。媒介融合最初具有市場競合啟動特征,是在中國加入WTO后以及互聯(lián)網(wǎng)帶來的媒介新生態(tài)語境下展開的,是媒介機構為求生存的自我轉型式融合,這一階段出現(xiàn)了多媒體、全媒體、跨媒體等概念;之后在技術發(fā)展與國家政策雙重推動下,媒介融合由介質相加進入介質相融階段,融媒體概念則反映了這一階段媒介融合的主要特征與使命;發(fā)展至今,人工智能對媒介融合的影響越發(fā)顯著,加之媒介更深入地參與到社會治理與國家建設中,媒介融合向著全程、全息、全員、全效的目標邁進,“四全媒體”概念則反映了媒介融合這一階段的發(fā)展目標。

      二、研究主體變遷:研究者構成日趨多元,研究呈現(xiàn)跨學科特征

      媒介融合自1999年被引入中國,直至成為當下學術熱點,這20年間研究主體經(jīng)歷了研究者構成日趨多元、研究主題逐漸打破學科邊界、研究方法呈現(xiàn)跨學科特征的變遷。

      1. 研究主體構成日趨多元

      媒介融合研究經(jīng)歷了從以高校研究者為主到業(yè)界研究者加入、研究機構從高校拓展到媒介機構、研究基金支持從中央延伸到地方等方面的變遷。

      (1)研究者構成日趨多元。研究者從以學界為主到學界、業(yè)界共振。早期媒介融合的研究者多以高校學者為主,隨著媒介融合縱深化發(fā)展,研究者構成日趨多元,更多業(yè)界研究者、非新聞傳播領域的研究者參與其中。過去20年,中國媒介融合研究的主要研究者有蔡雯、喻國明、宋建武、胡正榮、黃楚新、譚天、陳昌鳳、黃升民、郭全中、范以錦、陳力丹、張志安、陳國權、朱春陽、欒軼玫等(見圖5)。媒介融合的全媒體時期,研究者以高校研究者為主;融媒體時期,雖然高校等學界出身人員仍占據(jù)主要比例,但相比前一階段而言,許建俊、傅紹萬等業(yè)界研究者保持較高發(fā)文量;縣級融媒體時期,業(yè)界長興傳媒集團的王曉偉有不少研究文章;“四全媒體”時期,研究者除高校學者外,電視臺、通訊社等業(yè)界研究者加入研究陣營;此外,更多的非新聞傳播學科的研究者,如人工智能、通信、計算機等學科背景的人員加入媒介融合研究中來。

      (2)研究機構從高校拓展到媒介機構。全媒體時期主要研究機構以高校為主體,包括中國傳媒大學、武漢大學、暨南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見圖6)。融媒體時期則呈現(xiàn)高校等學術機構與媒體機構相交織的特點,主要研究機構為中國傳媒大學、中國中央電視臺、武漢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河北大學、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等(見圖7)。這一階段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縣級融媒體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性與指導性更強,關于縣級融媒體的研究呈現(xiàn)出業(yè)界主體的特色,新華通訊社、安徽廣播電視臺、浙江日報報業(yè)集團、長興傳媒集團、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等業(yè)界機構加入研究中來(見圖8)。“四全媒體”時期,媒介融合研究的業(yè)界主體特色愈發(fā)顯著,中央和地方省級廣播電視臺在研究中起到引領作用(見圖9)。

      (3)研究走向多元。研究基金支持從中央到地方。全媒體時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占比51.61%,占據(jù)一半比例;地方基金中,相較于其他地區(qū),湖南省對媒介融合研究支持力度較大,湖南省哲學社會科學基金、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湖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位于前列(見圖10)。融媒體時期,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占比64.09%,相較上一階段占比增加,這一時期研究仍以中央支持為主(見圖11)。縣級融媒體時期,除中央支持外,地方基金開始占據(jù)更大比例,如河北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項目、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江蘇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研究課題等位于前列(見圖12)?!八娜襟w”時期,各地方基金仍占據(jù)重要比例,其中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位于第三,是占比最大的地方基金(見圖13)。

      2. 研究呈現(xiàn)跨學科特征

      媒介融合研究最初立足于媒體轉型與發(fā)展,緊緊圍繞新聞與傳媒及相關學科展開,之后學科門類逐漸多元,發(fā)表陣地不再局限于新聞與傳媒學科,而向電信技術、政治學科、人工智能等領域拓展,整體呈現(xiàn)出超越學科邊界的特征。

      (1)學科分布呈現(xiàn)跨學科特征。在研究學科分布中,新聞與傳媒是20年來媒介融合研究的主要學科,出版與高等教育在各階段均占據(jù)前列,是媒介融合研究的重要學科。全媒體時期,貿易經(jīng)濟、文化經(jīng)濟、信息經(jīng)濟與郵政經(jīng)濟等占據(jù)前列,主要學科集中于經(jīng)濟領域(見圖14);融媒體時期,媒介融合進入官方話語成為國家戰(zhàn)略,學科門類逐漸多元,位于前列的學科中加入了電信技術、戲劇電影與電視藝術、中國共產(chǎn)黨等(見下頁圖15);縣級融媒體時期,媒介融合涉及社會治理等內容,被賦予更多政治意涵,這一階段,中國共產(chǎn)黨、行政學、國家行政管理、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學科占據(jù)更大比例(見下頁圖16);“四全媒體”時期,計算機軟件與應用、中國共產(chǎn)黨、電信技術占比大幅提升,位于前列。這一時期及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媒介融合對于底層支撐技術要求越來越高,人工智能、信息技術在媒介融合研究中顯示出更大積極性,媒介融合與技術研究的連接也愈發(fā)緊密,媒介融合研究的跨學科特征將更加明顯(見下頁圖17)。

      (2)發(fā)表陣地的跨學科分布。早期媒介融合是伴隨著報紙轉型及傳統(tǒng)廣播電視轉型展開的,研究成果的發(fā)表陣地主要是新聞傳媒類期刊,如《中國記者》《中國廣播電視學刊》《電視研究》《新聞記者》等,隨著新技術對媒介融合影響的更深入、媒介系統(tǒng)與社會其他子系統(tǒng)互動的更頻繁、媒介機構更多地參與社會治理等媒介融合的縱深發(fā)展,媒介融合研究成果發(fā)表陣地進一步擴大。一方面,跨學科的技術類刊物成為發(fā)表陣地,如《衛(wèi)星電視與寬帶多媒體》占據(jù)發(fā)行前列,《中國有線電視》《現(xiàn)代電視技術》是重要發(fā)表陣地;另一方面,一些政治類刊物以及高校學報等綜合性期刊開始更多地關注這一話題,《國際公關》等社會學期刊以及《人民論壇·學術前沿》《人民論壇》《新華文摘》等逐漸成為媒介融合新的發(fā)表陣地。

      從上述可視化分析圖中可以看到,中國媒介融合20年研究主體的變遷,隨著媒介融合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形成中央、省、市、縣的全局縱深網(wǎng)絡?,F(xiàn)實情況的復雜性與地域獨特性意味著需要更多的業(yè)界研究者、媒介機構加入研究陣營,與學界形成雙向補充共振的研究局面。此外,研究也將跨越傳媒學科邊界,融合政治學、哲學、人工智能、建筑學、電子通信、無人駕駛等多學科門類,向更多更廣的學科輻射。

      三、研究內容變遷:從流程再造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媒介融合發(fā)展趨勢可概括為內部和外部兩個面向。前者體現(xiàn)了媒介機構從介質相加到介質相融再到智融主導的轉型,后者則反映了媒介從參與市場競合到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過程。

      1. 內部流程再造:從介質相加到介質相融再到智融主導

      中國媒介融合20年也是媒介自身不斷迭代更新的20年。經(jīng)歷了最初部門齊全的介質相加,到流程再造的介質相融,再到智融主導的深度融合階段。

      (1)介質相加的物理拼接。以報(臺)網(wǎng)互動和報(臺)網(wǎng)融合為代表的介質相加階段。介質相加是早期傳統(tǒng)媒體應對新媒體沖擊最主要的媒介融合方式,這一階段強調通過不同介質的相加來打破紙(臺)媒的單打獨斗。介質相加的重要表現(xiàn)就是報(臺)網(wǎng)互動以及報(臺)網(wǎng)融合的出現(xiàn)。2006年,報網(wǎng)互動成為熱點。有學者將其定義為網(wǎng)絡借助報紙內容資源,報紙借助網(wǎng)絡渠道平臺,相互補充,其中報紙因品牌優(yōu)勢占據(jù)主導地位。[25]有學者概括了報網(wǎng)互動的六種模式,經(jīng)歷了由簡單到復雜,由報紙和網(wǎng)站的松散耦合到緊密耦合的過程。[26]報網(wǎng)融合是報網(wǎng)互動的更進一步發(fā)展,有學者認為:“不僅包括報網(wǎng)等各種媒體的融合,而且包括各種媒體的從業(yè)者及不同媒體產(chǎn)制方式的融合。也就是說,這一階段模糊了各媒體與媒體從業(yè)者之間的界限,形成了新聞采集方式和新聞信息的匯流與分享?!盵27]

      介質相加階段媒介融合體現(xiàn)出物理拼接的特征。在報網(wǎng)互動中兩者獨立運營,存在著很多介質簡單相加的問題。如有學者指出“將報紙內容搬到網(wǎng)絡、報網(wǎng)互動性不足、資源簡單整合、經(jīng)營體制受制于傳統(tǒng)媒介”等問題;[28]有學者認為報(臺)網(wǎng)融合中存在不重視網(wǎng)絡平臺開發(fā),僅將網(wǎng)絡視為電子版的誤區(qū);[29]有學者指出了“報紙恐網(wǎng)癥”“報網(wǎng)倒掛癥”“創(chuàng)新匱乏癥”的現(xiàn)實瓶頸。[30]

      早期報(臺)網(wǎng)融合遵循著整合而非融合的理念,以傳統(tǒng)媒體為主,把不同介質物理拼接、單向組合,只是形式上的整合,而整合不等于融合。對此,有學者指出:“傳統(tǒng)媒體轉型,如果只是在原有的發(fā)展邏輯上進行改良式量變,沒有看到互聯(lián)網(wǎng)究竟給傳播帶來了怎樣的革命性改變,就不可能取得根本性的成功。”[31]

      (2)介質相融的流程再造。首先,新聞生產(chǎn)中的流程再造。有學者以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全媒體平臺流程優(yōu)化為例,指出紙媒轉型中流程再造的必要性,實現(xiàn)一次采集,動態(tài)整合,多形態(tài)多渠道傳播;[32]有學者給出了流程再造的方法論:設立“腦”指揮中心、交響樂團式的空間布局與多媒體化的采寫隊伍。多媒體化的內容,經(jīng)由“腦”指揮中心評定其價值并判斷其去向,之后實現(xiàn)復次、多介質、全方位傳播,同時還要解決用戶反饋與UGC(用戶貢獻內容)上浮的問題。[33]然而,這一時期媒體實踐中的流程再造雖已具備“中央廚房”雛形,但各部分之間仍囿于觀念制約、條塊分割。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通過的《關于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的指導意見》提到強化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加強內容建設,創(chuàng)新采編流程,實現(xiàn)內容、渠道、平臺、經(jīng)營、管理等深度融合,[34]為流程再造提供了明確政策指引,“中央廚房”才成為媒介融合的主流模式。

      其次,“中央廚房”成為流程再造的新嘗試。有學者將“中央廚房”闡釋為“特指傳統(tǒng)媒體轉型過程中,通過內容的集約化制作實現(xiàn)信息的多級開發(fā),以提高傳播效果,節(jié)約傳播成本。各地的‘中央廚房實踐不盡相同,但‘新舊融合、一次采集、多種生成、多元發(fā)布是基本共識”;[35]對“中央廚房”的評價,學界褒貶不一:有學者肯定了其積極意義在于“形成合力、統(tǒng)一造勢、克服紙媒報道不及時的劣勢、節(jié)省人力物力、便于對大數(shù)據(jù)的開發(fā)與利用、為廣告客戶提供套餐式增值服務”;[36]也有學者對“中央廚房”轉型價值提出質疑:是否節(jié)約成本,如何避免同質化,是否損害報紙競爭力,如何滿足不同需求;[37]還有學者指出“中央廚房”本質上是推行大工業(yè)生產(chǎn)邏輯和標準化流水線生產(chǎn)方式,記者成為螺絲釘,應進行抵制;[38]有學者從受眾的角度對“中央廚房”進行反思:用戶信息過載,導致用戶注意力分散與厭倦,此外,也將導致粗制濫造與反向效果等。[39]

      (3)智融主導的深度融合。隨著技術深入發(fā)展,數(shù)據(jù)新聞、VR、AR、機器人寫作等帶來的生產(chǎn)流程的創(chuàng)新,也納入學界的研究范疇。媒介融合進入智融主導的深度融合階段。

      首先,智能技術賦能新聞生產(chǎn)。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探索將人工智能運用在新聞采集、生產(chǎn)、分發(fā)、接收、反饋中,全面提高輿論引導能力。人工智能技術對傳媒生態(tài)帶來重要影響,“智能推薦、新聞寫作、機器視覺等越來越多樣化和精細化的智能應用不斷革新著信息生產(chǎn)和傳播流程”,[40]實現(xiàn)了“新聞采集從采集信息到采集數(shù)據(jù),新聞生產(chǎn)從人工生產(chǎn)到機器生產(chǎn),新聞分發(fā)從千人一面到千人千面”。[41]有學者認為人工智能技術能優(yōu)化新聞生產(chǎn):傳感器技術優(yōu)化新聞信息源、智能機器人輔助新聞報道、基于感官系統(tǒng)和認知系統(tǒng)的雙重體驗,以及個性化內容推送。[42]在應用成果方面,《人民日報》建設了智慧媒體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媒體實驗室、新華社成立了媒體大腦3.0、央視網(wǎng)與AI技術機構合作以及出現(xiàn)AI主持人、AI記者、媒體機器人等。[43]與此同時,也有學者反思智能新聞生產(chǎn),發(fā)出算法“黑箱化”的警示,以及由此帶來的流量至上、劃定身份層級、技術收編等問題。[44]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以及中國廣電發(fā)放5G商用牌照,我國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45]對5G的研究成為媒介融合研究的重要內容。有學者稱5G為“一項深刻改變傳播與社會的革命性技術”,將帶來傳播主體、交流手段、內容主體、游戲規(guī)則和構造方式的變革。[46]“5G技術使傳播效果趨向超高清、沉浸感體驗;傳播終端互聯(lián)互通;場景成為關鍵要素,自媒體平臺獲得更大發(fā)展”。[47]在5G帶來全新信息革命的同時,也有學者提到了其有可能帶來專業(yè)新聞的危機,并強調專業(yè)新聞的重塑與回歸。[48]

      其次,技術驅動下媒體深度融合。智能技術不斷發(fā)展,面對智能媒體的到來,有學者提出智媒化概念,并指出智媒化表現(xiàn)出萬物皆媒、人機合一、自我進化的特征。[49]有學者認為“未來需要在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的指導下, 向智媒體方向進行有機融合”,[50]“智慧全媒體將成為媒介融合深度發(fā)展的方向”,[51]“技術推動融媒體的智能轉向,發(fā)展為智能融媒體”。[52]在技術驅動下,媒體融合進入新階段:“各種傳播主體的邊界日漸消融,人類社會逐步進入全面的智能媒體時代,并將跨越德布雷所說的‘中介化,進入媒介化生存的智能社會?!盵53]有學者對智媒時代做出預言:“目前大行其道的融媒體、全媒體和智能融媒體,是傳統(tǒng)媒體和網(wǎng)絡媒體走向未來的過渡階段和必然路徑。媒體融合是過程,不是結果,最終將邁向智能融媒體,迎來真正的‘大眾傳播時代?!盵54]無疑,從新聞生產(chǎn)到傳播方式,在人工智能、物聯(lián)網(wǎng)、VR/AR等技術驅動下,人—人、人—機、人—物等多維連接等將全面影響下一階段媒體的深度融合。

      2. 外部連接融入:從市場競合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

      中國加入WTO導致的媒介生存市場環(huán)境發(fā)生改變,加之新技術發(fā)展帶來的媒介新生態(tài),這些都促使媒介機構不得不參與到市場競合中,外部通過并購重組、合縱連橫獲得體量擴展,內部通過流程再造實現(xiàn)自身轉型。隨著媒介融合不斷深化,媒介機構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治理、城市建設中來,開啟了媒介融合從市場競合到納入國家治理體系的深度融合進程。

      (1)市場競合下的媒體并購。首先,傳統(tǒng)媒體并購重組求轉型。全媒體時代,并購作為媒介融合的形式之一,[55]是研究的重要命題。有學者梳理了媒介并購的市場動因:“2001年中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西方媒介巨頭對中國傳媒市場虎視眈眈,在中國媒介產(chǎn)業(yè)現(xiàn)狀與西方媒體集團發(fā)展啟示下,中國媒介集團跨媒體、跨地區(qū)、跨行業(yè)實現(xiàn)整合和重組成為戰(zhàn)略選擇?!盵6]有學者認為媒介并購的政策動因在于“根據(jù)《關于加快發(fā)展第三產(chǎn)業(yè)的決定》指示,媒介集團化被提上日程”。[56]此外,2000年“三網(wǎng)融合”被列入“十五規(guī)劃”,2010年國務院印發(fā)《國務院關于印發(fā)推進三網(wǎng)融合總體方案的通知》[57]也是重要的政策動因,有學者認為“三網(wǎng)融合”帶來了媒介重構和洗牌。[58]在此背景下,基于資本的并購進入學術視野:“在當時缺乏市場經(jīng)濟和資本運營知識情況下,對媒介并購的研究有助于為實際提供經(jīng)驗和指導?!盵59]對于并購的意義,有學者認為可以整合媒介資源,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并實現(xiàn)媒介所有權的集中。[60]也有學者提到,“跨媒介、跨地域、跨行業(yè)的集團化組建是傳媒市場競爭與擴張的必然結果,是媒介融合背景下傳媒業(yè)生存與發(fā)展的必然選擇,是媒體機構擺脫單一盈利模式的必然路徑”。[61]但并購也存在一定風險,有學者將這些風險概括為“貪多圖大心理的陷阱、財務風險陷阱和整合失敗陷阱”。[59]

      其次,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強勢入局參與市場競合。融媒體時代技術發(fā)展迅速,互聯(lián)網(wǎng)公司在市場競合中發(fā)揮出更大作用,針對這一階段誰是媒介融合的主體,有學者對媒體作為融合主導者提出質疑:主流媒體是否有吸納騰訊、阿里等巨頭的體量和經(jīng)濟實力?有技術保障之后如何發(fā)展?與資本絕緣難以復刻國外經(jīng)驗,但民營力量主導又與政策屬性相沖突;[62]有學者認為媒介融合將出現(xiàn)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主體的“倒融合”,如阿里巴巴入股優(yōu)酷土豆、收購新浪微博股份、入股華數(shù)傳媒、控股文化中國等舉措,“當互聯(lián)網(wǎng)媒體把傳統(tǒng)媒體融沒了的時候,媒體融合就取得了真正的成功”。[63]針對主導融合中潛在的商業(yè)媒體與政策屬性問題,有學者提出反向融合,即商業(yè)平臺在內容、人才、資本等層面向傳統(tǒng)媒體靠攏,以“增強企業(yè)自身的系統(tǒng)安全性而探索確保政策合規(guī)性的資源和路徑”。[64]

      再次,市場競合中存在制度制約。融合進程中除探討媒介融合應由誰來主導這一議題外,學者還關注到了媒介融合的制度制約因素:(媒介融合面臨著)現(xiàn)有的制度保護,如審批制度、主管主辦制度、行業(yè)管理制度、屬地管理制度;改制不徹底,如政企不分、管辦不分、核心領導委任制、單一國有產(chǎn)權,以及雙重管理體制的制約;[65]媒介融合中的制度制約主要表現(xiàn)在傳媒內部的生產(chǎn)機制、傳播機制、考核機制等,[66]其成為融合阻力。

      (2)媒介融合納入國家治理體系。首先,融合媒介參與社會治理。隨著媒介融合的縱深發(fā)展,媒介功能從信息功能到社會功能的變遷,在政策與現(xiàn)實驅動下,媒介機構更多地參與到社會治理并融入國家治理體系中。如有學者發(fā)現(xiàn)基層治理方面存在著自上而下的閉門式?jīng)Q策,入口渠道機會較少,群眾參與性有限,而縣級媒體依靠財政供養(yǎng),不敢輿論監(jiān)督。[67]隨著2018年9月中央提出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之后,學者們對其政治意涵及行政考量進行了思考并指出:縣級融媒體是“一場媒介與政治對話的實踐運動”,具有提供公眾對話平臺的平臺化與組織民眾參與公共討論的組織化的特點。[68]“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為了讓‘脫嵌的基層傳播底座得以重新加固。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是國家治理的‘托底工程,也是中國基層治理結構的承重工程。”[69]“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政策出發(fā)點是在延續(xù)傳統(tǒng)‘四級媒體框架的基礎上,尋求基層媒體和政治傳播困境的政策突破口,試圖通過把政策話語與媒體融合的技術邏輯相嫁接,來實現(xiàn)國家整體傳播戰(zhàn)略的基層落地。”[70]而對縣級融媒體如何參與社會治理,有學者給出具體方法,即“縣級融媒體中心可依托信息傳播與公共服務‘雙融合功能,以公共服務帶動信息接收,從而重獲公眾關注實現(xiàn)輿論引導。作為智能化社會治理中介,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71]

      自此,中國媒介融合形成了包含“中央廚房”、省級融媒體中心、市級融媒體中心、縣級融媒體中心在內的由中央統(tǒng)領、省市兼容、縣域縱深的層級布局?!?014年至今,‘媒體融合經(jīng)歷了從以《人民日報》‘中央廚房為代表的央媒層面的媒體融合到以浙報傳媒集團為代表的省級媒體層面的媒體融合,縱深發(fā)展進入縣級媒體層面的媒體資源融合?!盵72]“媒介融合的重心已經(jīng)由第一階段強調以人民日報社等大型傳媒集團為代表的‘中央廚房模式的探索,開始轉向第二個階段以縣級融媒體中心為建設主體的新一輪媒介融合行動的關注焦點?!盵73]隨著媒介融合的不斷深化,有學者提出“中央廚房”的作用之一就在于統(tǒng)一價值觀,形成合力,[74]而今將縣域納入治理體系,形成媒介縱深布局模式有利于實現(xiàn)對基層的輿論引導與社會治理。有學者提出“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地市媒體、縣級融媒體中心的上下貫通,基層社會治理、社會運行和社會生活的橫向打通,實現(xiàn)現(xiàn)代傳播體系與社會的治理體系以及社會的基礎運營體系有機結合”。[75]隨著2020年9月26日“完善中央媒體、省級媒體、市級媒體和縣級融媒體中心四級融合發(fā)展布局”的《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的頒布,[76]媒介融合發(fā)展四級布局的政策指向更加清晰,融合媒介參與社會治理也成為媒介融合的發(fā)展趨勢。

      其次,融合媒介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媒體的變遷反映了城市的變遷,媒體在智慧城市建設中起主導作用。智慧城市建設需要傳播技術支持,城市文明程度等也反映媒體變化特征。[77]“諸多地方也在探索新媒體在智慧城市中的定位和融合發(fā)展之道, 試圖開辟新聞+政務+服務與智慧城市的交叉領域,而縣級融媒體中心的建設規(guī)范恰恰為我們指明了方向, 融媒體中心完全可以融入智慧城市的建設中”。[78]學者們針對媒體如何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給出了不同方案。有學者認為報業(yè)集團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可擔重擔,“報業(yè)集團參與智慧城市建設具有天然優(yōu)勢,可通過參與智慧政務建設,實現(xiàn)自身從單一的新聞生產(chǎn)模式向‘新聞+服務模式的轉變”;[79]有學者認為,“縣級區(qū)域的智慧城市是集成性的大平臺,智能傳播、智慧政務、智慧交通、智慧教育都是其子平臺和子系統(tǒng),縣級融媒體中心作為公益事業(yè)單位,其相比行政單位市場化能力更強,智慧城市的運營由其負責也更順理成章”;[80]還有學者認為,城市廣電的媒體資源、公信力與體制內身份使其可成為政府運作“智慧城市”項目的選擇,以此促進城市廣電的媒體融合與平臺打造。[81]

      四、媒介融合研究展望

      回顧20年來中國媒介融合研究,其研究命題帶有強烈的現(xiàn)實色彩,這在一定程度上形塑了20年來以政策跟進和實踐經(jīng)驗為主的研究特點,未來隨著媒介融合的進一步深化,媒介融合研究應強化先導式、引領性研究,并加強媒介融合的理論建構,以更好地指導媒介實踐。

      1. 加強媒介融合先導式引領性研究

      20年來中國媒介生態(tài)發(fā)生巨變,技術從2G到5G更新迭代,人工智能技術探索開拓,市場環(huán)境風云變幻……在這樣快速變動媒介生態(tài)下,媒介融合研究大多以動態(tài)跟進為主。隨著媒介融合縱深發(fā)展,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政策方案具體落地需要學界進行解讀并回應現(xiàn)實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研究講求時效性、以政策跟進式為主的特征。如前所述,從全媒體到融媒體、縣級融媒體,再到“四全媒體”,研究的發(fā)展進路與脈絡起伏與政策頒布密切相關,政策頒布時點與主題研究數(shù)量爆發(fā)式增長的時點往往一致,此外,政策跟進式研究還表現(xiàn)在:對政策關鍵概念進行解讀,或以政策提到的具體內容在傳播實踐中如何運用為研究切入點;以政策出臺為重要研究背景與研究契機,以及如長興模式、玉門經(jīng)驗等為解決政策落地的具體建設方案的提出等。無疑,這些研究發(fā)揮著學界連接上下、從廟堂到田野的橋梁紐帶作用,體現(xiàn)了學術研究回應現(xiàn)實的即時性與鮮活的生命力,但與此同時,此類研究也會導致研究的政策依賴性與滯后性,從而影響了媒介實踐對于學術研究前瞻性與預判性的學術期待。而先導式引領性研究強調:研究要跳出依賴政策的被動式狀態(tài),通過對現(xiàn)實強烈觀照與預判,為推動政策發(fā)展、媒介融合實踐提供智慧方案。

      2. 強化媒介融合系統(tǒng)研究與理論建構

      在過去20年中媒介融合呈現(xiàn)出以實踐經(jīng)驗式研究為主的特點:從中國媒介融合20年研究關鍵詞呈現(xiàn)可以看出,困境、路徑、經(jīng)驗、對策、創(chuàng)新策略、挑戰(zhàn)等經(jīng)驗總結是研究的主要內容;記者、編輯、播音主持、人才培養(yǎng)、手機報、電視節(jié)目等研究對象也體現(xiàn)了以實踐為導向;全媒體轉型、報業(yè)集團、報網(wǎng)融合、互聯(lián)網(wǎng)思維、“中央廚房”等本質上也是基于實踐提出的具體解決方案。20年媒介融合文獻中大量文獻是對媒介現(xiàn)象進行經(jīng)驗式總結,或是引進國外實踐為我國媒介發(fā)展提供經(jīng)驗,或是實地調查后總結現(xiàn)狀并提出對策,或是為各類具體領域的應用提供對策等。在研究角度和框架搭建上,也多是從現(xiàn)狀、困境、路徑出發(fā)來進行分析,總結態(tài)勢與趨勢。

      無疑,媒介融合中以實踐經(jīng)驗研究為主具有一定合理性,且凸顯了媒介融合命題作用于現(xiàn)實語境的實用價值。由于媒介生態(tài)在快速更迭,包括技術的革新、政策的發(fā)展、市場環(huán)境的競爭等,變動中留給研究的時間窗口是短暫的,媒介融合研究只有在快速變動的現(xiàn)實間隙中展開,來不及進行理論的沉淀。加之媒介融合根植于現(xiàn)實的土壤,是帶有強烈現(xiàn)實屬性的命題,現(xiàn)實實踐需要研究快速做出回應,為其發(fā)展提供行動指南。如在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中,該如何建設?建設的方向是什么?什么樣的融媒體中心才是符合實際的?諸如此類的問題接連提出,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縣級融媒體相關研究以模式、經(jīng)驗為主,進而對實踐進行經(jīng)驗性指導。與此同時,也應看到缺乏系統(tǒng)理論建構深入表層現(xiàn)象的思考與積淀,可能導致媒介融合研究難以與新聞傳播的其他范疇形成學脈連接和理論對話。媒介融合不僅僅是媒介的融合,還應是研究的融合,是理論性研究與實踐經(jīng)驗研究的融合,是具有學理價值與指導業(yè)界實踐之間的融合,跳出經(jīng)驗談經(jīng)驗的理論建構對于未來媒介融合研究意義重大。

      從中國媒介融合20年研究的語境變遷中可以看出,初期由于外部環(huán)境與市場壓力,媒介融合發(fā)端于傳統(tǒng)媒體轉型的內生需求,而隨著技術發(fā)展、政策推進,媒介融合被納入國家治理體系,有了更多的參與社會治理與城市建設的外部要求,內生需求與外部要求相結合,展示了媒介融合從媒體轉型求生、自我更新到融入時代背景實現(xiàn)高質量發(fā)展的融合進程。

      參考文獻:

      [1] 中共中央辦公廳 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EB/OL].[2020-09-26].中國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2]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EB/OL].[2020-11-04].人民網(wǎng), http://yuqing.people.com.cn/big5/n1/2020/1104/c209043-31918159.html.

      [3] 《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明確提出“推進媒體深度融合,實施全媒體傳播工程,做強新型主流媒體,建強用好縣級融媒體中心”[EB/OL].[2020-11-04].人民網(wǎng), http://yuqing.people.com.cn/big5/n1/2020/1104/c209043-31918159.html.

      [4] 崔保國. 技術創(chuàng)新與媒介變革[J]. 當代傳播,1999(6):23-25,33.

      [5] 蔡雯,王學文. 角度·視野·軌跡——試析有關“媒介融合”的研究[J]. 國際新聞界,2009(11):87-91.

      [6] 林如鵬. 跨媒體、跨地區(qū)、跨行業(yè)——中國媒介集團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J]. 新聞大學,2002(4):45-50.

      [7] 王學成,來豐. 論跨媒體聯(lián)合[J]. 新聞大學,2002(1):63-65.

      [8] 欒軼玫. 融媒體時代:我拿什么奉獻給你?[J]. 視聽界,2009(4):116.

      [9] 唐潤華,陳國權. 走出“全媒體”的集體迷思[J]. 新聞記者,2011(4):54-58.

      [10] 欒軼玫. 全媒體之“誤”[J]. 中國傳媒科技,2012(17):19-20.

      [11] 蔡雯. 媒體融合:面對國家戰(zhàn)略布局的機遇及問題[J]. 當代傳播,2014(6):8-10.

      [12] 姜潔. 推進媒體融合發(fā)展 打造新型主流媒體 為黨的十九大召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N]. 人民日報,2017-03-23(001).

      [13] 劉釗. 試析融媒體視域下的傳播特質和編輯思維的重構[J]. 出版科學,2015,23(2):34-37.

      [14] 尚策. 融媒體的構建原則與模式分析[J]. 出版廣角,2015(14):26-29.

      [15] 匡文波,邵楠. 國外融媒體實踐及啟示——以英國BBC為例[J]. 對外傳播,2016(11):12-14.

      [16] 宋建武,喬羽. 建設縣級融媒體中心 打造治國理政新平臺[J]. 新聞戰(zhàn)線,2018(23):67-70.

      [17] 本報評論部. 讓主流媒體成為“全媒體”[N]. 人民日報,2019-01-30(005).

      [18] 黃楚新. 全媒體打造新數(shù)字傳媒生態(tài)[J]. 現(xiàn)代視聽,2019(5):1.

      [19] 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EB/OL].[2014-08-18].中國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xinwen/2014-08/18/content_2736451.htm.

      [20] 習近平出席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8-08-22].中國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xinwen/2018-08/22/content_5315723.htm.

      [21] 習近平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并發(fā)表重要講話[EB/OL].[2019-01-25].中國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xinwen/2019-01/25/content_5361197.htm.

      [22] 宋建武,林潔潔. 遵循新興媒體發(fā)展規(guī)律 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J]. 傳媒觀察,2019(4):5-9.

      [23] 崔士鑫. 建設“全媒體”,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fā)展——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1·25”重要講話精神[J]. 傳媒,2019(3):30-33.

      [24] 欒軼玫. 媒體“四全”階段融合新方向——跨界融智能融結構融正面融[J]. 軍事記者,2019(3):10-12.

      [25] 范志忠. 論“報網(wǎng)互動”的發(fā)展態(tài)勢與傳播特征[J]. 新聞與傳播研究,2008(1):86-89,97.

      [26] 蔡雯,陳卓. 試論報網(wǎng)互動的基本模式[J]. 現(xiàn)代傳播,2007(5):110-112.

      [27] 王君超.“全媒體”時代,報網(wǎng)融合大發(fā)展[J]. 媒體時代,2011(3):34-36.

      [28] 楊尚鴻,張志檣. 媒介融合時代報網(wǎng)互動的必然性及其存在的問題[J]. 新聞界,2008(6):16-18.

      [29] 蔡李章. 報臺網(wǎng)互動融合中的誤區(qū)及其對策[J]. 視聽縱橫,2010(2):56-57.

      [30] 楊清波. 報網(wǎng)融合的現(xiàn)實瓶頸與模式建構[J]. 新聞界,2010(1):61-63.

      [31] 喻國明,姚飛. 媒體融合:媒體轉型的一場革命[J]. 青年記者,2014(24):26-28.

      [32] 蔡雯,劉國良. 紙媒轉型與全媒體流程再造——以煙臺日報傳媒集團創(chuàng)建全媒體數(shù)字平臺為例[J]. 今傳媒,2009(5):14-16.

      [33] 欒軼玫. 融媒體時代新聞生產(chǎn)的流程再造[J]. 今傳媒,2010(1):30-31.

      [34] 推動傳統(tǒng)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fā)展指導意見審議通過[EB/OL].[2014-08-21].人民網(wǎng),http://culture.people.com.cn/n/2014/0821/c172318-25511854.html.

      [35] 姚麗亞. 基于“中央廚房”模式的新聞生產(chǎn)理念創(chuàng)新[J]. 新聞界,2015(14):63-67.

      [36] 陳正榮. 打造“中央廚房”的理念、探索和亟需解決的問題[J]. 中國記者,2015(4):13-16.

      [37] 陳國權. 四問報業(yè)“中央廚房”的轉型價值[J]. 青年記者,2015(7):17-18.

      [38] 何瑛,胡翼青. 從“編輯部生產(chǎn)”到“中央廚房”:當代新聞生產(chǎn)的再思考[J]. 新聞記者,2017(8):28-35.

      [39] 彭蘭. 新媒體傳播:新圖景與新機理[J]. 新聞與寫作,2018(7):5-11.

      [40] 唐緒軍,黃楚新,王丹.“智能+”與全媒體:中國新媒體發(fā)展的新布局[J]. 新聞與寫作,2019(6):33-38.

      [41] 宋建武. 5G時代媒體融合的新機遇[N]. 江西日報,2019-08-09(005).

      [42] 喻國明,蘭美娜,李瑋. 智能化:未來傳播模式創(chuàng)新的核心邏輯——兼論“人工智能+媒體”的基本運作范式[J]. 新聞與寫作,2017(3):41-45.

      [43] 甘險峰,郭潔. 5G與人工智能技術賦能下媒體融合的新發(fā)展——2019年中國新聞業(yè)事件回顧[J]. 編輯之友,2020(2):75-86.

      [44] 仇筠茜,陳昌鳳. 黑箱:人工智能技術與新聞生產(chǎn)格局嬗變[J]. 新聞界,2018(1):28-34.

      [45] 四家運營商獲得5G商用牌照[EB/OL].[2019-06-10].人民網(wǎng),http://it.people.com.cn/n1/2019/0610/c1009-31127602.html.

      [46] 喻國明. 5G:一項深刻改變傳播與社會的革命性技術[J]. 新聞戰(zhàn)線,2019(15):48-49.

      [47] 李海軍. 5G時代媒體融合發(fā)展對策研究[J]. 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9(5):49-52.

      [48] 蔡雯,翁之顥. 專業(yè)新聞的回歸與重塑——兼論5G時代新型主流媒體建設的具體策略[J]. 編輯之友,2019(7):5-9,22.

      [49] 彭蘭. 智媒化:未來媒體浪潮——新媒體發(fā)展趨勢報告(2016)[J]. 國際新聞界,2016,38(11):6-24.

      [50] 郭全中. 我國媒體融合實踐進展研究[J]. 行政管理改革,2019(7):35-39.

      [51] 胡正榮,王潤玨. 我國主流媒體智慧全媒體建設的目標與路徑[J]. 行政管理改革,2019(7):29-34.

      [52] 段鵬,文喆,徐煜. 技術變革視角下5G融媒體的智能轉向與價值思考[J]. 現(xiàn)代傳播,2020,42(2):29-34.

      [53] 劉波. 形態(tài)、理念與策略:5G對媒體融合的深度影響[J]. 編輯之友,2019(7):17-22.

      [54] 廖祥忠. 未來傳媒:我們的思考與教育的責任[J]. 現(xiàn)代傳播,2019,41(3):1-7.

      [55] 匡文波,王丹黎. 新媒介融合:從零和走向共贏[J]. 廣告大觀(綜合版),2007(8):115-117.

      [56] 路善全.“四次轉型”:傳播生態(tài)科學化的探索與啟示[J].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11(2):78-84.

      [57] 陳志強,夏虹.“三網(wǎng)融合”背景下對媒介融合的思考[J]. 今傳媒,2012,20(3):13-15.

      [58] 范以錦,陶志強. 三網(wǎng)融合背景下突破媒介邊界推動報業(yè)轉型[J]. 新聞論壇,2010(4):22-23.

      [59] 謝耘耕. 兼并和收購——媒體擴張與發(fā)展之道[J]. 新聞界,2004(4):20-23.

      [60] 劉穎悟,汪麗. 媒介融合的概念界定與內涵解析[J]. 傳媒,2012(1):73-75.

      [61] 徐舫州,張靜濱,高陽. 我國跨地域跨媒體傳播發(fā)展研究[J]. 現(xiàn)代傳播,2010(7):1-7.

      [62] 劉珊,黃升民. 解讀中國式媒體融合[J]. 現(xiàn)代傳播,2015,37(7):1-5.

      [63] 郭全中. 媒體融合:現(xiàn)狀、問題及策略[J]. 新聞記者,2015(3):28-35.

      [64] 周逵. 反向融合:中國大陸媒體融合邏輯的另一種詮釋[J]. 新聞記者,2019(3):45-51.

      [65] 朱鴻軍,農(nóng)濤. 媒體融合的關鍵:傳媒制度的現(xiàn)代化[J]. 現(xiàn)代傳播,2015,37(7):6-11.

      [66] 黃楚新,王丹. 2014—2015中國媒體融合發(fā)展狀況、問題與趨勢[J]. 現(xiàn)代傳播,2016,38(5):131-136.

      [67] 羅昕,蔡雨婷. 縣級融媒體創(chuàng)新基層社會治理的模式構建[J].新聞與寫作,2020(3):48-55.

      [68] 沙垚. 重建基層:縣級融媒體中心實踐的平臺化和組織化[J]. 當代傳播,2020(1):30-33.

      [69] 王智麗,張濤甫. 超越媒體視域: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政治傳播學考察[J]. 現(xiàn)代傳播,2020,42(7):1-6.

      [70] 周逵,黃典林. 從大喇叭、四級辦臺到縣級融媒體中心——中國基層媒體制度建構的歷史分析[J]. 新聞記者,2020(6):14-27.

      [71] 欒軼玫. 信息傳播與公共服務: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雙融合”[J]. 視聽界,2018(5):37-40.

      [72] 謝新洲,朱垚穎,宋琢謝. 縣級媒體融合的現(xiàn)狀、路徑與問題研究——基于全國問卷調查和四縣融媒體中心實地調研[J]. 新聞記者,2019(3):56-71.

      [73] 朱春陽.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經(jīng)驗坐標、發(fā)展機遇與路徑創(chuàng)新[J]. 新聞界,2018(9):21-27.

      [74] 陳國權. 中國媒體“中央廚房”發(fā)展報告[J]. 新聞記者,2018(1):50-62.

      [75] 宋建武,喬羽. 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功能、結構與技術支撐[J].傳媒,2020(21):16-18.

      [76] 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fā)展的意見[EB/OL].[2020-09-26].中國政府網(wǎng),http://www.gov.cn/xinwen/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77] 孫芊芊. 智慧城市與智慧媒體的融合進展研究[J]. 科技傳播,2019,11(5):58-61.

      [78] 華小波. 基于智慧城市視角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初探[J]. 新聞與寫作,2019(5):18-21.

      [79] 張曉紅,徐靜華,周文韜. 省級報業(yè)集團經(jīng)營融合的創(chuàng)新案例及其啟示意義[J]. 傳媒觀察,2019(5):15-22.

      [80] 郭全中. 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進展、難點與對策[J]. 新聞愛好者,2019(7):14-19.

      [81] 謝江林. 廣播電視媒體融合的確定性路徑與空間[J]. 視聽界,2019(2):89-92.

      From Market Co-Opetition to Being Integrated into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Context Changes of? Media Convergence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LUAN Yi-mei(School of Journalism, Renmin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2, China)

      Abstract: On November 3, 2020, promot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media was ranked as a top priority in "the 14th Five-Year Plan" and the Long-Range Objectives Through the Year 2035 by the Central Government of China. Undoubtedly, media convergence will become a top priority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media in the future. It has been 20 years since the concept of media convergence was introduced into China in 1999. What changes have media convergence experienced in the past 20 years? What achievements have media convergence research made? Where will media convergence go in the future? All these questions need to respond now.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CNKI periodical database from 2000 to 2020,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ontextual changes of media convergence research of China during the past 20 years: it has experienced the conceptual changes from all-media to convergence-media and then to all-media ("the four all-media"); researchers' team have experienced the main changes from single-subject to multi-subject, while research disciplines have changed from single discipline to interdisciplinary. In general, media convergence research has changed from process reconstruction inside the media which initiated by market co-opetition to content transition outside of the media which integrated into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Furthermore, with media convergence being involved into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 and forming an overall in-depth network encompassing central, provincial, municipal and county-level governance efforts. Media convergenc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ilot, leading, systematic,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as well as forming the Chinese school to better guide the practice of Chinese media and contribute Chinese wisdom to the world.

      Key words: the past 20 years of media convergence of China; context change; market co-opetition; national governance

      猜你喜歡
      國家治理
      社會治安防控體系與刑法保障的功能性耦合
      發(fā)揮審計在國家社會治理中的基礎性和保障作用研究
      基于國家治理角度的國企審計有效路徑分析
      淺析經(jīng)濟責任審計在國家治理中的功能與實現(xiàn)途徑
      經(jīng)濟責任審計發(fā)揮國家治理作用的實現(xiàn)路徑
      依法治國是推進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的必然選擇
      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視閾下出版業(yè)發(fā)展理念與目標
      大數(shù)據(jù)、網(wǎng)絡輿論與國家治理
      從國家治理看審計反腐倡廉的作用
      眉山市| 霍山县| 玉龙| 平山县| 白银市| 台湾省| 珠海市| 红桥区| 新津县| 双峰县| 定州市| 洛南县| 保靖县| 修水县| 齐河县| 古丈县| 宜君县| 萝北县| 蓝田县| 固镇县| 富阳市| 且末县| 厦门市| 九江县| 顺义区| 凌云县| 泌阳县| 东乡县| 清镇市| 洪雅县| 建湖县| 神木县| 汕尾市| 丰台区| 襄汾县| 香格里拉县| 和平县| 星子县| 台中市| 甘孜| 阳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