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今
那只足足重達四公斤的火腿,從倍磊街這個染著歷史滄桑的小村莊,被我一路上小心翼翼地提著、抱著、拖著,乘搭汽車、火車、飛機,千辛萬苦而又心甘如飴地捎回新加坡來。
是中國浙江省義烏市一位寫散文的朋友駱有云先生送的。
他說:“到倍磊街不帶只火腿回去,等于入寶山而空手歸啊!”
倍磊街這個建于明朝的古老村莊,位于義烏和金華交界處,距離義烏市僅僅只有十余公里,居民寥寥四千余人。明朝中葉以后,義烏集市貿(mào)易蓬勃興起,倍磊街也迅速發(fā)展為商業(yè)集鎮(zhèn)。今天的倍磊街,可說是現(xiàn)存明朝集市中最完整的一個。
走在這條明清建筑依然保存得極好的倍磊街上,我的義烏朋友傅慧敏女士告訴我:“倍磊街傳統(tǒng)的產(chǎn)業(yè)就是釀酒、種蔗糖和腌火腿?!?/p>
其中做得最大的,是火腿生意。據(jù)說發(fā)明火腿的,就是義烏人宗澤。在古籍《東陽縣志》中,有記載制作火腿的方法:“熏蹄,俗稱火腿,其實煙熏,非火也。腌曬熏將如法者,果勝常品,以所腌之鹽必臺鹽,所熏之煙必松煙,氣香烈而善入,制之及時如法,故久而彌旨?!?/p>
傅慧敏接著說了流傳于倍磊街一則趣味盎然的故事:“九豪腳一蹬,可以造棟廳。”
據(jù)說在乾隆年間,倍磊街有個名為陳九豪的大火腿商,批發(fā)生意做得十分紅火。有一天,他在樓上與人搓麻將,賬房進來向他請示,有零售商要以某個價碼向他購買大批火腿,這時,他剛好摸到一張不太理想的牌,不由得大力地蹬了一下腳。樓下的售零商一聽那猶如五雷轟頂?shù)牡抛懵?,誤以為他嫌價碼太低,趕緊自動將價格提升,而他所加的價碼,正好足夠陳九豪建造一棟廳堂!
這個不脛而走的真實故事,正好說明了當(dāng)時倍磊街火腿生意的興盛。
傅慧敏表示:為了保證火腿的質(zhì)量,倍磊街火腿商選用的全是產(chǎn)于金華那種肉質(zhì)上好的豬只,這類豬有個特色,頭部與臀部是黑色的,俗稱“兩頭烏”,皮極薄,精肉多,有襲人肉香。跌跌撞撞地把偌大一只火腿帶回來后,我送到超級市場去,要求善心的店員用切割機切成四份。自己留一份,其他三份分贈給近親。
我以利刃將火腿切成薄薄的片狀,裝在盒子里,慢慢享用。
亮閃閃的火腿肉,瘦的艷麗如火、肥的晶瑩如玉,入口時,濃郁鮮美,酥香至極,確是上品。不論是煎雞蛋、煮白菜、熬肉湯、炒飯,只要加入幾片切碎了的火腿,味道立馬提升,那個鮮味啊,在嘴里快速膨脹,好似舌上綻放了一朵鮮花。有時,切細,在油里煎香,夾白而軟的面包,吃得驚喜連連。
記不得究竟吃了多少次,終于,有一天,在放火腿的盒子里惆悵地看到了一個冷寂的句號。
最近,在聚餐時,問其中一名親戚:“上回送你那火腿好吃嗎?”
她雙眉微蹙地答道:“老實說,不太好吃呢!太咸了,拿來煮湯,簡直無法吞咽?!?/p>
我驚詫追問:“一鍋湯,你究竟放多少片火腿?”
她說:“我交給用人,她整個丟進湯里去煮了。”
我難以置信地問:“一公斤火腿,全丟在一鍋湯里煮?”
她點頭。我狂喊一聲,差點昏厥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