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
“怪”,在東方偏貶義,指奇異不正常的事物,通常跟妖精的“精”連在一起使用,并稱為“精怪”。比如《西游記》中就有“山高必有怪,嶺峻卻生精”的表述。
與西方文明起源于海島,在海洋貿(mào)易中得到發(fā)展的情況不同,東方文明起源于陸地上的河流,所以,西方海怪那些令人恐懼的特質(zhì),東方海怪則并不明顯,它們擁有的是獨特的美感和神秘感。
蜃是東方海怪傳奇中比較常見的形象,通常表現(xiàn)為兩種形態(tài):
第一種是異常巨大的蛤蜊。例如,《周禮·掌蜃》中就明確寫道:“蜃,大蛤蜊也?!贝呵飸?zhàn)國時的《國語·晉語》中也有:“小曰蛤,大曰蜃。皆介物,蚌類也?!?/p>
所謂海怪——蜃,就是巨大的蛤蜊,最終成精。
那么大蛤蜊有什么危害呢?
其實并沒有什么危害。
因為蛤蜊在古代是一種資源,作用不小。
《周禮·掌蜃》這個標(biāo)題中的“掌蜃”
是一個官職,負(fù)責(zé)管理蜃器,也就是掌握蜃資源,或是用蜃的殼制成的農(nóng)具。古人將這些大貝殼磨成鐮刀的形狀,用來耕地和收割莊稼。
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新石器時代的東方就出現(xiàn)了蚌刀、蚌鐮。同時,貝殼在古代還是貨幣的一種,也是重要的陪葬品。
所以,海怪蜃的第一種形態(tài)——巨大的蛤蜊,應(yīng)該就是大量農(nóng)具和貨幣的象征,寄托了先民的美好愿望吧。
蜃的第二種形態(tài)是蜃龍。
傳說,蜃龍棲息在海岸或大河的河口地帶,屬于蛟龍的一種,頭上有像鹿角一樣分叉的角,脖子到背部都長著紅色的鬃毛,鱗片是灰褐色的,從腰部往下的鱗片都是向上逆生長的。
蜃龍從口中吐出的氣可以變成各種各樣的虛假幻影。這些幻影大多是亭臺樓閣。
明代《三才圖會》中有更詳細的描寫:“狀似螭龍,有角有耳,背鬣作紅色,噓氣成樓臺,將雨即見,得其脂和蠟為燭,香聞百步,煙出其上,皆成樓閣之形?!边@里還講到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就是用蜃龍的脂肪做成的蠟燭,不但香氣四溢,蠟燭燃燒產(chǎn)生的煙還能自動變成亭臺樓閣的形狀。
蜃龍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人們“美夢成真”的愿望。
鯤,傳說中巨大的魚,生活在北方幽深的海里,最早出現(xiàn)在《列子·湯問》中:“終北之北有溟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shù)千里,其長稱焉,其名為鯤?!?/p>
莊周在《莊子·逍遙游》中也提到了這個傳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云。”簡而言之,就是叫鯤的大魚變成叫鵬的大鳥后,飛上天空,翅膀就像云彩一樣。
讓我們來看看創(chuàng)作這兩篇文章的作者。
列子,戰(zhàn)國時期鄭國人,即今天河南鄭州附近。
莊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人,即今天河南商丘附近。
因當(dāng)時技術(shù)有限,列子和莊周應(yīng)該都沒有向北方遠航過。所以鯤和鵬的形象,注定只是作者的幻想,是他們哲學(xué)思想的載體。
此后,鯤在詩詞中便經(jīng)常出現(xiàn)。隨著航海技術(shù)的進步,遠洋航行成為可能,鯤所對應(yīng)的生物,逐漸與生活在海里,時不時擱淺在沙灘上的鯨重合。
漢武帝就曾命人雕刻了兩條石鯨,放置在昆明池和太液池邊。太液池的石鯨現(xiàn)存于陜西歷史博物館。昆明池的石鯨(頭部)現(xiàn)存于西安碑林博物館。
隨著人類與海洋的聯(lián)系越來越緊密,人們開始想象出一個具有人類社會特征的海洋世界。龍王和龍宮的神話故事便應(yīng)運而生。傳說中,人們可以向龍王求雨。龍王的職責(zé)便是興云布雨,化解干旱,同時也治水防洪。而龍宮,便是龍王所居住的宮殿,藏著珍寶,也控制著海中的各種妖魔鬼怪不能興風(fēng)作浪。
《宋會要輯稿》記載:熙寧十年八月,信州五龍廟“禱雨有應(yīng)”,神宗皇帝便賜以“會應(yīng)”的匾額。到了大觀二年十月,徽宗皇帝干脆將天下的五龍神都封了王爵:青龍神封廣仁王,赤龍神封嘉澤王,黃龍神封孚應(yīng)王,白龍神封義濟王,黑龍神封靈澤王。
到了《西游記》里,東海龍宮的編制已經(jīng)非常齊全,有“珠寶庫”“龍殿”“龍牢”“龍寢宮”,還有“金蟹將軍”“海夜叉”“龜丞相”“龍王”“龍?zhí)印钡?,可以說完全復(fù)現(xiàn)了人間的權(quán)力架構(gòu)。
日本也有關(guān)于龍宮的神話傳說。有個叫浦島太郎的人,救了一個神龜,便被神龜邀請去龍宮享樂。后來他思念母親,想要回到人間。龍女交給他一個盒子,并囑咐他不能將盒子打開。浦島太郎回到村子后,發(fā)現(xiàn)物是人非。他忍不住打開盒子,自己瞬間變老。原來,他在龍宮已經(jīng)住了三百年。
在東南亞,娜迦是傳說中一種有法力的物種,形象普遍為多頭蛇、巨蛇,與中國傳說中的龍并不相同。
傳說中,娜迦常年居住在湄公河底,掌控著河流和降水,被譽為湄公河的守護神。娜迦能化成人形,但睡著的時候會現(xiàn)出原形。娜迦能造雨(這一點與中國的龍相似),會給自己的崇拜者帶來豐收;但對于那些對它不尊敬的人,它會為他們的家園制造洪水和干旱等災(zāi)害。
而且, 娜迦也分善惡。好作惡的娜迦會破壞河海中行駛的船只。所以,東南亞船只的船首像(固定在船首的圖騰和神祇雕像)中很多是娜迦的天敵——大鵬鳥,以保護自己的船不要被娜迦攻擊。
海和尚是一種在東亞流傳較廣的海怪。人們認(rèn)為,在出海捕魚或是貿(mào)易航行時,如果碰到海和尚,是一種不祥的預(yù)兆,需要及時焚香上供,否則會遭遇不幸。如果遭遇海和尚正在掀你的船,那么應(yīng)對的方法是對著它大喊“光頭,光頭”,它就會羞愧地逃走。
在不同地方的傳說中,海和尚的外形也不盡相同。
在浙江沿海一帶,傳說中海和尚的頭有點兒像猴子的腦袋,長著一對大眼睛,有四肢,體形類似人類六七歲的小孩兒,而且會說話。
在廣東沿海,海和尚則是長著人頭的大海龜?!逗ee圖》曾記載:“康熙二十八年,福寧州海域網(wǎng)得一大鱉,出其首則人首也,觀者驚怖,投之海。此即海和尚也?!薄度艌D會》中也有記載:“東洋大海有和尚魚,狀如鱉,其身紅赤色,從潮水而至?!?/p>
在福建傳說“雷公怒劈海和尚”中,海和尚是章魚成精,偷襲了下凡約會的龍公子和鳳仙女,觸怒天庭。雷公耐不住性子,不等天兵天將殺來,就先將海和尚劈開了花,留下“雷劈石”。
日本海怪——海坊主,關(guān)于它的文字記載與海和尚相似:頭上無發(fā),身體龐大,足有五六米高。海坊主出現(xiàn)時,平靜的大海會突然形成一個浪峰,從巨浪中間顯現(xiàn)出一個黑色的光頭巨人的身影。日本鳥取縣境港市的“水木茂大道”上建有120多座妖怪像,海坊主像便是其中之一。
海怪的另一種,就是大海中的怪人,通常是早期人們對未知地域居民的想象或是誤解?!渡胶=?jīng)》中的長臂人和長腳人就很有代表性,他們大概是先人將踩高蹺捕魚和用槳劃船的人看錯,又以訛傳訛的結(jié)果。
在清代小說家李汝珍的《鏡花緣》中,三位主人公游覽了海外30多個國家,如無腸國、犬封國、黑齒國等,每個國家都有一群奇異的居民。比如他們到的最后一個國家——軒轅國,那里的居民都是人面蛇身,尾巴盤繞在頭頂上,壽命超過800歲。
而蒲松齡的《聊齋志異》則記載了另一個有趣的故事。從事海上貿(mào)易的徐先生有一次遭遇了大風(fēng)浪,誤入了一個“夜叉國”。這里的人青面獠牙,茹毛飲血,就像傳說中的夜叉一樣恐怖。但是這些夜叉并沒有傷害徐先生,還給他找來生肉充饑,徐先生也教會他們用火加熱食物。久而久之,徐先生和夜叉?zhèn)兂闪伺笥?。作家的靈感可能來自一些傳說,也許這些“夜叉”就是海島上的原住民,他們可能還過著原始的生活,而且膚色和外貌與我們不一樣,以訛傳訛就變成了“夜叉”。
如今,隨著科技進步,“海怪”也不斷創(chuàng)新升級,或許新一代的“海怪”就要誕生在充滿無限未知的宇宙之海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