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興合 張衛(wèi)新 張文炯(本文作者均系李德生同志原秘書)
李德生同志視察部隊時與戰(zhàn)士們親切握手
李德生同志離開我們已經整整十年了。作為曾經在他身邊工作過的同志,我們深切地懷念他。戰(zhàn)爭年代,他沖鋒陷陣,打過大仗惡仗無數(shù),身上彈痕累累,為新中國的誕生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和平時期,他軍政兼?zhèn)?,治國安邦,為黨、軍隊和國家建設做出了杰出貢獻。從他身上,我們既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胸懷高遠、文治武功的無產階級革命家的光輝形象,也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和藹可親、厚德待人的長者風范。他平凡而偉大的人格魅力時時感化著我們,陶冶著我們,與其說是在他身邊工作,不如說是在接受他的教育。在此,我們僅從感受較深的幾個方面回憶他,追思他,紀念他。
李德生同志的一生可謂傳奇的一生。他從放牛娃到總政治部主任、大軍區(qū)司令員、國防大學政治委員,從普通共產黨員到黨中央副主席,革命道路波瀾壯闊,人生經歷跌宕起伏。是什么力量支撐和鼓舞他在八十多年的革命征途上披荊斬棘,一路走來?1997 年他在寫《回憶錄》時說:“貫穿我60 年斗爭歷史的基本信念,是共產主義理想。這個理想,從參加革命起,就開始確立,從沒有動搖過?!边@就是他80 多年革命生涯的真實寫照。
1916 年5 月,李德生同志出生在河南省新縣陳店鄉(xiāng)李家洼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他1930 年2 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2 年2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饑寒交迫的童年生活和親眼所見共產黨幫助窮人鬧翻身,使他認定只有共產黨才是廣大窮苦百姓的救星,從參加革命的那一天起他就下定決心要永遠跟著共產黨,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他參加了黃安、商(城)潢(川)、蘇家埠、潢(川)光(山)、嘉陵江等戰(zhàn)役戰(zhàn)斗,參加了紅四方面軍西征。每次戰(zhàn)斗他都沖鋒在前,英勇殺敵,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在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反“圍攻”的八廟埡戰(zhàn)斗中,他左胸被子彈打穿,傷及神經,左手致殘。養(yǎng)傷的幾個月,他積極參加方面軍總醫(yī)院組織的學習活動,努力提高政治覺悟和文化知識水平,共產主義信念更加堅定。1933 年8 月,他被休養(yǎng)連推舉為代表出席了川陜省第二屆工農兵代表大會。
1935 年6 月,在長征路上,他遭受誣陷,被執(zhí)行張國燾錯誤路線的師領導撤銷黨支部書記和班長職務、開除黨籍。面對不白之冤,他堅守信念,堅信我們的黨是正確的,個別人的錯誤做法不能代表黨,為了革命事業(yè),個人受點委屈算不了什么。在沒有黨籍的情況下,他依然積極工作,英勇作戰(zhàn),跟隨部隊轉戰(zhàn)千里,三過雪山草地。1936 年12 月,部隊到達陜北后,他憑出色表現(xiàn)重新入黨。10 年后的1946 年,經晉冀魯豫軍區(qū)3 縱隊黨委批準,撤銷了對李德生同志的錯誤處分,黨籍恢復到1932年算起。
如果說只有樹立了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在戰(zhàn)爭年代才能經受住艱苦生活和槍林彈雨考驗的話,那么在和平時期,也同樣只有具有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才能保持純潔的無產階級黨性,才能在復雜的政治斗爭中永不迷失方向。1969 年4 月,黨的九大召開,李德生同志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同年7 月,奉調到中央工作,為國務院業(yè)務組和軍委辦事組成員。在那個特殊年代,他經歷了同林彪和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斗爭。當時的軍委辦事組被林彪死黨控制,李德生同志是毛主席派到軍委辦事組“摻沙子”的,遭到林彪死黨的抵制和排斥,他們對李德生同志既打又拉。1970 年5 月的一天,林彪一反常態(tài)地接見總政二級部以上領導并講話,還暗示李德生同志當總政主任是他選的,是他要找一個軍事干部管政治,找一個“丘八”管秀才。李德生同志很清楚,當總政主任,早在自己剛到北京時毛主席、周總理就已經明確了,林彪?yún)s說是他選的,這不是別有用心嗎?在威逼利誘面前,李德生同志絲毫不為所動,他牢記毛主席的教導,立黨為公,反對拉幫結派搞非組織活動。李德生同志堅定的無產階級黨性立場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贊賞和支持,毛主席在幾次批評軍委辦事組時都強調“除個別同志如李德生外”。林彪反革命陰謀敗露倉皇出逃時,李德生同志協(xié)助毛主席、周總理果斷地處置“九·一三”事件,并查獲了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重要罪證,使得隨后開展的“批林整風”運動能夠順利進行。
同江青反革命集團的矛盾和斗爭,是逐步發(fā)展、激化的。本來,李德生同志與“四人幫”并不熟悉,雖然他對江青、張春橋等人的極左面目甚為反感,但出于對毛主席的尊重,對這些人總是避而遠之。工作中,李德生同志按組織原則分別向周總理、葉劍英副主席請示報告,不同“四人幫”發(fā)生關系,這招致“四人幫”的極端不滿。1973 年8 月,黨的十大召開,經毛主席、周總理提名,李德生同志被選為黨中央副主席,而江青未進政治局常委,加之在政治局討論解放干部時,“四人幫”都橫加阻撓,而主管這項工作的李德生同志又實事求是地多次作了反駁性的說明,更使江青等人忌恨在心。1974 年3月,江青利用批林批孔運動的機會,提出要“放火燒荒”整軍隊,點名批判已任沈陽軍區(qū)司令員的李德生同志,還在政治局會議上誣陷他是“上林彪賊船”,妄圖置他于死地,并把矛頭逐漸引向周總理和葉劍英副主席。為避免節(jié)外生枝,引出新的事端,李德生同志違心地作了“檢討”。1975 年1 月,經中央同意,李德生同志又辭去了政治局常委、黨中央副主席的職務。此時李德生同志雖處境困難,但他仍堅守信念,無怨無悔,為鎮(zhèn)守祖國的東北邊陲嘔心瀝血。1976 年10 月,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徹底粉碎。1977 年12 月鄧小平恢復中央領導職務后,在同沈陽軍區(qū)第二政治委員甘渭漢的一次談話時指出:“李德生同志一身清,在‘四人幫’問題上沒有牽扯?!?980年8 月,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以《中共中央文件》形式批轉總政治部的報告,為李德生同志平反,恢復名譽,文件傳達到全體黨員。歷史終于洗清了“四人幫”潑向他的污泥濁水,還原了他的高風亮節(jié)。
李德生同志一直是黨的十一大、十二大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1990 年4 月,因健康原因,他退居二線。黨的十四大以后,不再擔任黨、軍隊和國家領導職務。但他信念如初,歷久彌堅,依然關心國家大事,關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參加力所能及的公益活動。他一直保持很強的組織觀念,每次交納黨費,只要在北京,盡管行動不便,他總是讓工作人員攙扶著,親自到所在黨支部當面交納,而每當年輕的黨支部組織委員吳凱軍秘書從老首長手里接過黨費時,都深受感動。這沉甸甸的黨費,代表了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黨的一片赤誠之心。
1999 年底,北京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為配合革命傳統(tǒng)教育,準備征集出版《將軍座右銘》。當拜訪到李德生同志時,他寫下了這樣兩句話:“一切從實際出發(fā),處處為群眾著想?!焙喍虄删湓挘羁痰馗爬ǔ隽怂霓q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無產階級的革命人生觀。
一切工作要從實際出發(fā)。這在李德生同志當紅軍時就有樸素的認識和切身體會。那時整天打仗,如果對敵人的情況了解得清楚,戰(zhàn)斗方案符合實際情況,而且指揮得當,就打勝仗,否則就會吃敗仗。后來邊打仗,邊學習,李德生同志進一步明白了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是黨的思想路線。從此,一切從實際出發(fā)成為他考慮問題、處理問題遵循的準則。
上世紀五十年代,我軍的軍事訓練主要參照蘇聯(lián)軍隊的訓練方法。1960 年蘇聯(lián)顧問撤走后,軍事訓練一時無所適從。中央軍委提出要以毛澤東軍事思想為指導,繼承和發(fā)揚我軍群眾性練兵習武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總結出適合我軍實際的軍事訓練方法。如何貫徹軍委指示?李德生同志陷入深深的思考之中。1961 年初,他帶領軍、師、團聯(lián)合工作組,深入到34 師100 團2 連蹲點。2 連是12 軍的軍事訓練先行連,負責軍事訓練的副連長郭興福熟悉部隊,有實戰(zhàn)經驗,又在步兵學校經過嚴格的科班訓練,能以身作則,示范教學,訓練部隊比較有章法??杉幢闳绱耍斃畹律景磳崙?zhàn)要求突然對2 連提出科目測試時,仍然暴露出不少問題。李德生同志決定下大力氣幫助郭興福提高訓練教學水平,以便培養(yǎng)典型,帶動全軍。他幾次同郭興福長談,還一邊觀看訓練,一邊提出問題,將自己幾十年來積累的實戰(zhàn)經驗和帶兵體會傳授給他們,啟發(fā)大家從難、從嚴、從實戰(zhàn)出發(fā),不怕苦累,練思想、練技術、練作風。隨后,李德生同志兩次組織34師營、連、排干部觀摩訓練表演,集思廣益,對郭興福教學法評頭論足。通過不斷總結提高,郭興福教學法逐漸完善,開始在12 軍推廣。1961 年10 月,指導全軍軍事訓練的刊物《軍訓通訊》雜志出了一期增刊,擴大發(fā)行到全軍所有連隊,專門介紹郭興福教學法,受到部隊基層歡迎,同時引起了南京軍區(qū)、總參軍訓部和軍委領導的高度關注,葉劍英元帥親自觀看訓練表演并現(xiàn)場提問,看完表演,葉帥十分高興,連聲說:“大開眼界!大開腦筋!這充分說明群眾是真正的英雄,群眾的創(chuàng)造力是無窮的!”葉帥在充分肯定郭興福教學法的同時,還向軍委寫了報告,毛主席仔細看了這份報告,對郭興福教學方法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當看到文中“把兵練得一個個都像小老虎一樣”時,毛主席在下面畫了一條杠,說:“這一條我最感興趣。”當看到報告中“郭興福教學法繼承了我軍傳統(tǒng)的練兵方法”一句時又指示:“不僅是繼承,而且有發(fā)展。”1964 年1 月3 日,中央軍委向全軍發(fā)出指示,號召全軍立即掀起學習郭興福教學法的群眾運動,轟轟烈烈的全軍大比武由此開展起來。時至今日,軍事訓練雖然已不斷科學化、現(xiàn)代化,但郭興福教學方法中“以毛澤東思想武裝頭腦”、“牢記人民軍隊宗旨”、“練為戰(zhàn)”等適合我軍實際的根本精神依然延續(xù)下來,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
1970 年3 月,中央下發(fā)了《關于清查“五一六”反革命陰謀集團的通知》。江青等人借此機會,打擊和鎮(zhèn)壓反對他們的干部群眾,煽動其支持者在各地大抓所謂“五一六”分子,打擊范圍極度擴大,有的地方一下子抓了上萬的“五一六”分子,帶來嚴重的后遺癥。時任總政治部主任和安徽省革命委員會主任的李德生同志堅持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他說:“有‘五一六’當然要清查,沒有‘五一六’,你抓什么‘五一六’?我們總不能為了寫報告抓幾個‘五一六’分子吧。”他要求有關部門按照中央指示,嚴格執(zhí)行黨的政策。結果,在總政治部和安徽省,一個“五一六”也沒有抓,保護了大批干部和群眾。
李德生與戰(zhàn)士們在一起拔河
1981年9月,中央軍委發(fā)出“要建設革命化、現(xiàn)代化、正規(guī)化軍隊,走精兵強國之路”的號召。如何解決平時少養(yǎng)兵,一旦戰(zhàn)時需要又能迅速擴充兵源,成為軍隊上層領導思考的重大課題。時任沈陽軍區(qū)司令員的李德生同志于1980 年初就在沈陽軍區(qū)開始研究并組建預備役部隊的試點工作。我國從1955 年開始建立預備役制度,但幾十年來一直停留在預備役登記和民兵訓練階段,還沒有嘗試過組建預備役部隊。李德生同志和軍區(qū)其他領導設想,組建以現(xiàn)役軍人為骨干、以預備役軍官和士兵為基礎、列入軍隊編制序列的預備役部隊,平時進行軍政訓練,需要時即可轉為現(xiàn)役。經試點后,1982 年4 月,沈陽軍區(qū)在遼寧省錦州市召開沈陽軍區(qū)內各省軍區(qū)、軍分區(qū)領導參加的組建預備役師、團試點現(xiàn)場會,總參何正文副總長參加并講話,軍區(qū)副司令員張竭誠向錦州陸軍預備役步兵師授軍旗,中國第一個預備役師正式誕生了。會議還確定,每個省軍區(qū)組建一個預備役師,每個軍分區(qū)組建一個預備役團,繼續(xù)進行試點。會后,此項工作首先在沈陽軍區(qū)展開,并逐步在全國實行至今。預備役部隊的組建,是個創(chuàng)舉,它對軍隊精簡后增強國防力量,提高我軍快速動員能力,有效應對各種突發(fā)事件,都具有重大意義。
李德生同志出身貧寒,從小對勞動人民有難以割舍的階級感情。參加革命后,部隊行軍打仗都離不開老百姓,軍民關系十分融洽。每到一地,李德生同志都會在戰(zhàn)斗間隙幫駐地百姓干活,視老鄉(xiāng)為親人??谷諔?zhàn)爭時期在太行山根據(jù)地,他曾數(shù)次帶部隊拼死抵抗日軍,掩護百姓轉移,他也曾在老鄉(xiāng)家養(yǎng)過傷,受到鄉(xiāng)親們的關懷照顧,長期的戰(zhàn)斗生活同人民群眾結下的魚水深情使他終生難以忘懷,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他思想深處扎下了根。
1954 年4 月,李德生同志奉命率部隊從朝鮮戰(zhàn)場撤回國內,駐守在浙贛鐵路沿線的金華、江山、上饒一帶,擔負東南沿海機動作戰(zhàn)的戰(zhàn)備任務。在搞好軍事訓練,加強戰(zhàn)備的同時,李德生同志特別要求部隊同當?shù)厝罕姼愫藐P系,盡可能地幫助群眾排憂解難。部隊移防蘇北后,正值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群眾生活極為困難,李德生同志要求所有連隊和機關同當?shù)厣a隊建立掛鉤聯(lián)系制度,出人出力幫助農村實現(xiàn)“三變”:即由缺糧隊變余糧隊、由窮隊變富隊、由后進隊變先進隊。經過幾年努力,部隊駐地農村的生產、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會風氣和人們精神面貌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1967年7月,李德生同志受周總理和李富春等中央領導緊急召見,領受黨中央指示,率12軍開赴安徽執(zhí)行“三支兩軍”任務。他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在平息武斗、穩(wěn)定局勢后,即把主要精力轉向領導全省人民發(fā)展工農業(yè)生產、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上來。他同安徽省其他領導一起集中力量為安徽人民辦了幾件實事,也是大事。一是調整和加強省生產指揮組力量,將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打倒或靠邊站的一些領導干部解放出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讓他們領導經濟工作,組織指揮工農業(yè)生產。二是抽調“三支兩軍”干部,到最貧困的縣、公社蹲點,組織群眾興修水利,大搞農田基本建設,試驗、引進科學種田方法,使糧食逐年增產。三是根據(jù)安徽當時交通運輸落后的狀況,報經國務院批準,由國家調撥鋼軌、鋼材,全省統(tǒng)一組織施工,很快修通了由濉溪到阜陽200多公里的鐵路,又修通了由霍山到金寨100多公里的公路,解決了皖北特別是皖西山區(qū)工、農、林產品貿易交流困難的問題,為逐步改變這些地區(qū)閉塞、貧窮的面貌奠定了基礎。四是狠抓了國有大、中型工礦企業(yè)建設,從上海引進先進的石油化工設備,在安慶建立了石油化工廠;更新、擴大了淮南化肥廠;整頓、充實了淮南、淮北煤礦和合肥鋼鐵廠、馬鞍山鋼鐵廠、安徽紡織廠、蕪湖造船廠等大、中型企業(yè),恢復和擴大生產規(guī)模,有力地帶動了這些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五是熱情接納了正在京外選址的中國科技大學在合肥落戶辦校,并給他們創(chuàng)造各方面辦學和科研條件。中國科大落地后,很快向四周輻射,吸引了大批科技人員和科研項目到安徽來,促進了安徽這個教育不發(fā)達的農業(yè)省份向科學技術領域邁進。辦這幾件實事對安徽社會經濟、文化科技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受到安徽人民的歡迎,他們至今仍然銘記在心。
1977 年,中央恢復北方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決定由李德生同志兼任組長。80 年代初,成立中央防治地方病領導小組,仍由李德生同志擔任組長。那時,全國除上海市外,其他各省市自治區(qū)都程度不同的受到地方病的困擾。李德生同志任職8 年間,跑遍了東北三省和內蒙古、云南、浙江、山東、山西等省市自治區(qū)30 多個地方病嚴重的州、縣,考察病情,指導工作。當看到患病群眾受病痛折磨而無錢醫(yī)治、生活極為艱難時,李德生同志非常難受,他對專業(yè)工作人員說:“解放30 多年了,在黨的領導下,這種情況應該得到改善了!”他提出,從事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同志一定要到疫區(qū)去,到病人家里去;要把治病與改水、治窮結合起來,盡快使疫區(qū)人民走上健康富裕道路。李德生同志在疫區(qū)考察時發(fā)現(xiàn),許多省市自治區(qū)領導對疫區(qū)百姓看病難、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情況并不十分了解,也重視不夠。他便將所到之處拍攝的照片、錄像和文字資料整理出來,送中央政治局同志看,李先念、鄧小平、華國鋒等黨和國家領導人都題詞或批示,引起了震動,地方病防治工作再次被提到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領導的日程上來。李德生同志還把在疫區(qū)發(fā)現(xiàn)的問題和解決意見面告或致信這些省區(qū)負責同志,隨后又督促檢查,使地方病防治工作的具體措施落到實處。到1984 年,全國再沒有發(fā)生人間鼠疫;北京、河南、山東、山西、甘肅5個省市基本控制了低鉀??;克山病、大骨節(jié)病疫情也開始下降。這些疫區(qū)人民的健康狀況有了很大改善,生產和生活水平顯著提高。1994年10 月,國家衛(wèi)生部發(fā)起成立“中國地方病防治協(xié)會”,聘請李德生同志擔任協(xié)會名譽會長,78 歲高齡的李德生同志欣然應允,繼續(xù)為地方病防治工作貢獻力量。
李德生同志還長期擔任全國武術協(xié)會名譽主席和全國滑冰協(xié)會名譽主席等多項名譽職務。凡是對人民群眾有益的事,只要力所能及,他都樂意去做。他積極參加并支持團中央等單位為宣傳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而開展的“保護明天行動”;親自捐款和聯(lián)系贊助為家鄉(xiāng)籌建了第一所希望小學和第一所希望中學。他以年邁之軀多次到大別山、太行山革命老區(qū)看望鄉(xiāng)親,幫助他們解決困難。修建京九鐵路時,他同多名老同志一起聯(lián)名向交通部建議繞行大別山革命老區(qū),得到采納,為交通不便的山區(qū)人民帶來福音。1995 年,李德生同志和其他老同志共同創(chuàng)辦了旨在“宣傳愛國精神、組織愛國工程、弘揚中華文化、促進祖國統(tǒng)一”的全國性社團組織“中華愛國工程聯(lián)合會”并擔任會長。協(xié)會成立后,多次組織開展活動,受到社會好評。
李德生同志常說,干革命要有全局觀念,胸懷要寬闊。他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
1973 年12 月,毛主席在中南海住地連續(xù)幾次主持召開政治局會議,提出八大軍區(qū)司令員對調的建議,他反復征求大家意見,問有沒有這個必要。毛主席說:“一個人在一個地方搞久了,不行呢。搞久了油了呢?!薄斑@個李德生同志,曾思玉同志,丁盛同志,倒是搞得不那么久呢。你們帶個頭呢,省軍區(qū)、軍分區(qū)、人武部就會照樣去做。”李德生同志感到,毛主席提出八大軍區(qū)司令員同時對調,這在建國以來是少有的,一定是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決策,自己要無條件地服從這個大局。他當即表示服從中央決定。毛主席還同李德生同志開玩笑說,你家出了個李鐵梅,你就是“李鐵梅”,你是陪綁的。12 月下旬會議結束時毛主席要求,命令下達后的10 天內各軍區(qū)司令員到新的崗位任職,每人可以帶10 人以內工作人員。而李德生同志只帶了一個秘書和一個警衛(wèi)參謀,在12月底前就到職了。
李德生同志到沈陽軍區(qū)后,“四人幫”的迫害接踵而來。江青“放火燒荒”的講話傳到沈陽,身為中央政治局委員、沈陽軍區(qū)司令員的李德生同志,在軍區(qū)一年多時間竟沒有黨內職務,他只能列席常委會,甚至有時開常委會根本就不通知他,很多人怕受牽連不敢接近他,同他保持距離。他成了坐冷板凳的司令員。此時的李德生同志反而很清醒:從部隊到中央,從軍委、總部、北京軍區(qū)再到沈陽軍區(qū),自己都是按照毛主席和黨中央指示辦事,忠心耿耿,光明磊落,自己沒有錯,歷史會證明一切。他告誡自己,東北是國防戰(zhàn)略要地,松懈不得,只要還是司令員,就要擔負起自己的職責,為了國防建設大局,坐冷板凳也要搞好工作。他不讓同志們?yōu)殡y,自己主動到機關去,到干部宿舍去,了解情況,解決問題。更多時間是跑邊防,下基層,掌握軍區(qū)戰(zhàn)備情況和部隊建設現(xiàn)狀,為軍區(qū)決策提供依據(jù)。1975 年8 月,中央正式任命李德生同志為沈陽軍區(qū)黨委第一書記。1976 年10 月7日,李德生同志接到中央關于粉碎“四人幫”情況的通報,隨即到北京參加政治局會議。回到沈陽,李德生同志主持召開軍級以上干部會議,傳達中央關于揭發(fā)批判“四人幫”反革命罪行的通知,并即席講話。與會人員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這掌聲是對黨中央粉碎“四人幫”的擁護和支持,也是對李德生同志在“四人幫”淫威下不屈不撓、在干部戰(zhàn)士面前寬厚大度的敬佩和贊揚。
1992 年3、4 月間,李德生同志因傷病住院治療。原12 軍一些老同志去探視他時反映,現(xiàn)在一些刊物在宣傳上甘嶺戰(zhàn)役方面不客觀,上甘嶺戰(zhàn)役共打了43 天,15 軍打了前面的17 天,后面的26 天主要是12 軍參戰(zhàn)部隊打的,而且后26 天是時任12 軍副軍長李德生同志擔任前線總指揮,戰(zhàn)斗激烈程度絲毫不亞于前面,最后收復了陣地,取得了勝利。現(xiàn)在的一些宣傳只提15 軍,不提12軍,這不合適。李德生同志聽后當即表示,不要在這上面爭論了,仗只要打勝就行了,在這上面斤斤計較會影響團結。過了一段時間,李德生同志見到12 軍的老同志時,又特地叮囑說:關于上甘嶺戰(zhàn)役的宣傳問題,我已同秦基偉同志交換過意見,仗是15 軍和12 軍共同打的嘛,兩個部隊都付出了重大犧牲,打了勝仗不能爭功,你們回去告訴同志們,再不要爭論這個問題了,一些宣傳不全面是不了解整個情況,可以理解。在場人員都深以為是,12 軍的老同志也表示,要向有關同志做些解釋,以后再也不提這件事了。
1992 年10 月初,黨的十四大召開前夕,中央顧問委員會連續(xù)兩次召集會議,討論給黨的十四大的工作報告草案。草案中提出,鑒于黨的干部離退休制度已全面建立并順利執(zhí)行,新老干部的合作與交替已取得預期進展;鑒于中顧委已歷時兩屆,基本完成了作為一種過度性組織的任務,且委員們大多年事已高,因此建議黨的十四大以后可不再設立中央顧問委員會。對此,委員們在討論時發(fā)言熱烈,會議開的時間很長。散會后,工作人員問為什么這么晚才結束?李德生同志說:“對撤銷中顧委有些老同志想不通,有什么想不通的?小平同志早就說過,中顧委是過渡性組織,條件成熟時就要撤銷,陳云同志也是這個意見,現(xiàn)在條件已經成熟了嘛,沒有必要繼續(xù)存在下去了嘛!”工作人員問:“您表態(tài)了嗎?”李德生同志說:“我當然表態(tài)了。不再設中顧委,讓新班子放手工作是大局,是大勢所趨嘛!”10 月9 日,中顧委全體委員鼓掌通過了報告草案。至此,中顧委終于圓滿地完成了歷史使命。
凡是在李德生同志身邊工作過的人都有一個深刻印象,那就是:老首長愛學習。
童年時,李德生同志渴望讀書,但由于家境貧窮,他只讀過幾天私塾。參加紅軍后,部隊有文化教員,他便利用一切空閑時間讀書識字。他在努力學習文化的同時,還教基礎比自己差的戰(zhàn)友學習,既幫助了戰(zhàn)友也鞏固了自己。在醫(yī)院養(yǎng)傷的幾個月,他學習了《紅色戰(zhàn)士讀本》、《紅色戰(zhàn)士必讀》、《列寧學校讀本》、《干部必讀》等油印或石印的小冊子,科學文化知識和政治理論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長期的艱苦磨練和工作實踐,使李德生同志養(yǎng)成了熱愛學習,勤于思考,積極進取的精神。幾十年的戰(zhàn)爭生活,他邊打仗,邊學習,奠定了文化理論基礎,也奠定了他既能指揮作戰(zhàn)、又能做政治工作的基礎。
1957 年至1960 年,李德生同志進入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系統(tǒng)地學習科學文化,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毛澤東軍事思想,研討古今中外戰(zhàn)役戰(zhàn)例和我國國防建設。李德生同志非常珍惜這次學習機會,他電影不看,撲克不打,節(jié)假日不外出,晚上加班加點,擠出點滴時間讀書學習。三年學習下來,他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和軍事理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和升華。
1969 年李德生同志調中央工作時,毛主席第一次召見他,就要求他三分之一時間工作,三分之一時間讀書學習,三分之一時間搞調查研究。毛主席的這一教導他深深銘記在心。李德生同志非常敬重周總理,到中央工作后,同周總理接觸較多,周總理淵博的學識和活到老學到老的革命精神更使李德生同志敬佩不已。遵循毛主席的諄諄教導,學習周總理的高尚品質,一直貫穿了李德生的后半生。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李德生同志再忙也要擠出時間堅持每天看書看報,關注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形勢,他把批閱文件、聽廣播、看電視都當作學習機會,吸收各類信息、知識充實自己。他自己這么做,要求班子成員也這么做。他先后擔任總政治部主任,北京軍區(qū)、沈陽軍區(qū)司令員,國防大學政治委員,走到哪里,他就把學習精神帶到哪里,在領導班子里大興學習之風,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大力推進領導班子的思想理論建設和作風建設,提高班子的整體領導水平。
離休后,李德生同志依然保持勤奮學習的習慣。報紙、文件、參考資料每天必看,對有些重要文件他還要多看幾遍。坐在電視機旁,他不太愛看文藝片,而對新聞則情有獨鐘,早間新聞、午間新聞、新聞聯(lián)播、晚間新聞,他都要看,重復的也要看。日積月累,他對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動態(tài)、科學技術發(fā)展、國家重點項目建設,甚至各省的工農業(yè)情況都有最新的了解。他的案頭總是放著兩本書,一本是新華字典,一本是中國地圖,外出時也不忘帶這兩本書,遇到拿不準的字時他馬上查閱字典,還把一些生字記下來??吹貓D時他更是全神貫注,有時一幅地圖他要看一兩個小時,是地圖上的某個地方使他回憶起了戰(zhàn)爭年代,還是某個城市的建設項目引起了他的聯(lián)想?他經常提醒身邊工作人員,只有加強學習,增長知識,才能提高工作水平,行文、辦事才能準確無誤。一次,一位民辦學校領導向他反映了辦學中遇到的一些問題。他約來教育部門負責同志,讓工作人員介紹情況,當工作人員談到民辦學校有了一些盈利而引起有關部門插手時,李德生同志馬上糾正說:“不是‘盈利’,是‘積累’。他們辦學目的是為了解決孩子們的上學難問題,受到群眾歡迎,有了點積累用在改善辦學條件上了?!笔组L的糾正恰如其分,令工作人員深受教育。還有一次到外地某工廠參觀,在聽取廠領導匯報該廠的生產情況時,李德生同志竟一連說出兩家外省同類型工廠的規(guī)模、產值和每個工人創(chuàng)造的效益,令該廠領導和陪同的省市負責人贊嘆不已,他們佩服八十多歲高齡的李德生同志能有如此的知識和記憶。
李德生同志是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我黨我軍卓越的領導人。他的革命精神、崇高品德、光輝人格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懷念。他為黨和人民事業(yè)建立的卓越功績將永載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