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敏
滕州市中醫(yī)醫(yī)院心內(nèi)科,山東滕州 27759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好發(fā)于老年人群,臨床表現(xiàn)常見于肺功能障礙與氣道炎癥等,且病情遷延難愈,若治療不及時或治療不當,患者有較高的呼吸衰竭、肺心病風險,威脅其生命健康甚至安全[1-3]。目前臨床針對慢阻肺,所采取的治療方案以急性發(fā)作的有效管控為主要內(nèi)容,不過即使有效抑制患者病情的急性發(fā)作后,其仍存在肺功能進行性減退的可能,所以輔以有效的護理干預方案,是患者病情好轉,獲取更好預后質量的重要條件[4-5]。在既往研究中[6-7],有學者提出優(yōu)質性護理方案對老年慢阻肺患者的預后發(fā)展有積極作用,因優(yōu)質性護理立足于患者的身心層面通過多元化、系統(tǒng)化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服務,不僅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應對能力,還能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與配合度,可顯著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基于此,該次為進一步研究優(yōu)質性護理在老年慢阻肺中的應用價值,將該院在2019年4月—2020年6月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納為研究病例,展開對照研究,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納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臨床診斷確診為COPD的患者;②年齡達到60周歲的患者;③患者本人及(或)家屬對該研究全面知情且授權的患者。排除標準:①惡性腫瘤晚期患者;②呼吸衰竭患者;③血液性疾病患者;④其他臟器功能不全患者;⑤傳染疾病患者;⑥認知障礙、溝通障礙、精神疾病患者等。該研究通過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
結合隨機動態(tài)數(shù)字表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每組45例;對照組男31例,女14例;年齡最小60歲,最大90歲,平均(75.60±8.66)歲。研究組男28例,女17例;年齡最小61歲,最大92歲,平均(76.45±8.75)歲。以兩組患者在基礎資料方面的數(shù)據(jù)進行對比分析,兩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臨床施以常規(guī)性護理:即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要進行自我介紹,并引導患者熟悉住院環(huán)境,以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做好病房環(huán)境的護理工作,包括消毒通風、溫濕度調(diào)控、溫馨布設等,提高患者的舒適感;引導患者接受相關檢查,告知患者病情與治療、護理相關內(nèi)容以及注意事項等,避免患者過度恐慌、焦慮;遵醫(yī)囑指導患者正確使用祛痰、抗感染藥物;此外還要告知患者飲食注意事項、體位注意事項等。
研究組臨床施以優(yōu)質性護理:①強化基礎護理。動態(tài)監(jiān)測并分析患者的相關體征,如有異常及時告知醫(yī)生;持續(xù)吸氧,保證呼吸道暢通,若患者痰液十分粘稠,需氣道濕化、促排痰處理;若患者有呼吸衰竭先兆表現(xiàn),需及時防預;告知患者遵醫(yī)囑用藥的重要性,并定時督促患者用藥,并觀察記錄患者用藥后情況[7]。②健康宣教。通過視頻播放、宣傳手冊、面對面講解等方式告知患者疾病相關內(nèi)容,如誘發(fā)因素、注意事項、治療方法等,提高患者的認知與護理依從性;告知患者正確的縮唇呼吸方法,以改善肺通氣功能;為患者營造安靜環(huán)境,確保休息充足;結合患者喜好制定科學飲食方案,在確保膳食均衡的同時,減少刺激性食物、油鹽攝入量;嚴禁煙酒;注意增減衣物等[8-9]。③心理護理。護理人員需要了解不同患者的內(nèi)心特點,并結合其實際需求為其提供針對性護理干預,例如患者較孤僻,或是存在自卑感,護理人員需以親善的態(tài)度積極主動地與患者交談,并叮囑家屬給予足夠的情感支持,引導患者走出自我封閉的環(huán)境;與病友溝通,有利于其更好地融入社會環(huán)境,對康復有積極影響;若患者存在較多的負面情緒,如焦慮、恐慌、抑郁等,護理人員需就既往治療成功案例為患者進行講解,培養(yǎng)其治療信心,并通過轉移注意力等方式,幫助患者緩解不良情緒[10]。④體位與康復護理。幫助患者調(diào)整至舒適體位,若患者存在呼吸困難的情況,應調(diào)整為半臥體位;心肺功能代償期,患者需絕對臥床;定期對患者肺功能指標進行測定,并以此為依據(jù)為患者制定康復訓練方案,例如告知患者正確的膈肌呼吸方法、腹式呼吸方法,以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日??梢怨膭罨颊哌M行節(jié)奏舒緩的鍛煉,例如散步、打太極拳等;需注意,鍛煉時應遵循循序漸進原則,避免活動過度造成負擔,加重病情;對于呼吸困難的患者可鼓勵其在洗漱時使用冷水[11]。
①肺功能:記錄并對比兩組患者護理后的肺功能指標,包括第1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氣量在呼氣總量中的占比(FEV1/FVC)。
②生活質量:參考74項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LI-74)[12]評估兩組患者護理后的生活質量,包含4個維度,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功能,單個維度百分制,所得分值與患者的生活質量為正比。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經(jīng)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指標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護理后肺功能指標對比(±s)
組別 FEV1(L) FVC(L) FEV1/FVC(%)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2.97±0.55 2.46±0.51 4.561<0.001 2.79±0.48 2.32±0.44 4.842<0.001 62.49±8.58 57.94±7.43 2.689 0.009
研究組患者的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護理后生活質量評分對比[(±s),分]
組別 軀體功能 心理功能 社會功能 物質功能研究組(n=45)對照組(n=45)t值P值75.76±2.87 63.34±3.89 17.235<0.001 78.76±2.54 65.78±2.56 24.145<0.001 74.98±3.65 65.34±3.67 12.494<0.001 78.09±3.21 67.78±3.12 15.450<0.001
老年慢阻肺是臨床發(fā)生率相對較高的一種疾病,由于病情對患者機體功能影響較大,且治療困難,在病情遷延難愈的過程中患者身心困擾巨大,加之自身逐漸退減的生理自理能力帶來的心理壓力,導致其普遍滋生負面心理。此外,老年患者還存在機體耐受性差的特點,給臨床護理工作帶來了較大的挑戰(zhàn),如無法為患者提供舒適恰當?shù)淖o理服務,將無法充分發(fā)揮護理工作的效果。
該次為探討具有較好應用價值的護理方案,將該院收治的90例老年慢阻肺患者納為研究病例,通過以優(yōu)質性護理對照常規(guī)性護理展開討論分析,結果顯示:經(jīng)護理后,研究組患者的肺功能指標FEV1(2.97±0.55)L、FVC(2.79±0.48)L、FEV1/FVC(62.49±8.58)%,優(yōu)于對照組的(2.46±0.51)L、(2.32±0.44)L、(57.94±7.43)%(P<0.05);在生活質量方面,研究組患者的軀體功能(75.76±2.87)分、心理功能(78.76±2.54)分、社會功能(74.98±3.65)分、物質功能(78.09±3.21)分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的(63.34±3.89)分、(65.78±2.56)分、(65.34±3.67)分、(67.78±3.12)分(P<0.05)。提示,優(yōu)質性護理干預方案可顯著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有利于其病情康復,獲取更可觀的生活質量。這與紀瑞香[11]的研究結果:研究組軀體功能(85.95±2.34)分、心理功能(82.61±4.12)分、社會功能(78.91±4.61)分、物質功能(82.69±2.38)分各項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疽恢?。
原因分析,常規(guī)性護理是基于傳統(tǒng)護理模式而制定的護理工作方案,要求護理人員遵醫(yī)囑完成用藥指導等病情康復需求性工作即可,并沒有立足于患者自身層面,對其心理、生理需求進行滿足,導致護理服務較為被動,無法獲取患者的配合,收效甚微[13]。而優(yōu)質性護理作為近年來臨床較為提倡的一種護理方案,其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制定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方案,為患者提供多元化服務,例如基礎護理、心理護理、體位護理、康復訓練、健康護理等,以滿足患者在身心層面的一切合理需求,促使患者身心處于愉悅健康狀態(tài),提高患者的護理依從性與配合度,進而保證護理工作的能效得到充分發(fā)揮,為患者康復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最終改善其病情與生活質量[14]。
綜上所述,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臨床施以優(yōu)質性護理干預方案,可顯著改善其肺功能,有利于患者病情康復,獲取更可觀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