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濤
寫擘窠大字,前人不用毛筆,改用他物替代??涤袨椤稄V藝舟雙輯·榜書》說(shuō):“字過(guò)數(shù)尺,非筆所能書,持碎布以代毫,伸臂肘以代管,奮身厲氣,濡墨淋漓而已。若拓至尋丈,身手所不能為,或謂持帚為之,吾謂不如聚米臨碑,出以雙鉤之易而美觀也?!?/p>
這三種方法,可稱為:持帚為筆,布帛代毫,聚米成字。
持帚為筆,最早。南朝劉宋虞龢《論書表》說(shuō):東晉王獻(xiàn)之“見北館新泥堊壁白凈”,涌起書寫欲望,“取帚沾泥汁書方丈一字,觀者如市”。
布帛代毫,五代十國(guó)事。北宋《宣和書譜》記載:南唐后主李煜“作大字,不事筆,卷帛而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此法,后世改用手抓棉絮、碎布代毫,適用又經(jīng)濟(jì)。
聚米成字。方法是:將大紙鋪開,紙上堆米成字,修改筆畫只需以手扒米,滿意后雙鉤成字,然后制成招牌。聚米成字晚近方有,但東漢有馬援“聚米為山谷”做地形沙盤之事。《后漢書·馬援傳》記載:建武八年(三二),光武帝西征隗囂,至漆縣(今陜西彬縣),馬援應(yīng)召夜至,“于帝前聚米為山谷,指畫形勢(shì),開示眾軍所從道徑往來(lái),分析曲折,昭然可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