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咚
有袋動物的育兒袋有很多種類型,它們從一開始就有口袋,主要是以繁衍后代為目的。它們的口袋是在長期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的,是其生存的需要。這只是代表了一種不同的進化生存策略。
有袋動物,比如紅袋鼠,胎兒最初在媽媽的一個子宮(雌性袋鼠有兩個子宮)內(nèi)發(fā)育,就像胎盤哺乳動物,但袋鼠媽媽懷孕時間短,一個月后袋鼠寶寶就出生了。在這段過程中,它們沒有毛,眼睛緊閉,后腿發(fā)育不全。這只“軟糖豆”大小的袋鼠胎兒,不得不一路爬進媽媽的口袋。大約6個月后,袋鼠寶寶就發(fā)育到足夠大了,可以開始探索在媽媽育兒袋之外的世界了。大約8個月后,袋鼠幼崽將永遠地離開育兒袋,成長到12個月大的時候,它們將逐漸轉(zhuǎn)以食草為主。
世界上的有袋動物大部分生活在澳大利亞。袋鼠的育兒袋開口向上,是因為袋鼠跳躍時常常使用兩條后腿,上身往往處于直立狀態(tài),只有開口向上才能穩(wěn)穩(wěn)地裝住寶寶,同時不影響它們跳躍式地前進。
其他有袋動物,比如袋熊和袋鼴同屬穴居類動物,它們的袋子是朝后的,因為這樣它們在挖洞刨土時,就不會把泥土弄到口袋里的寶寶身上。
另一種廣為人知的有袋動物樹袋熊,也就是考拉,它們的口袋是向側(cè)前方打開的,而且考拉還會分泌抗菌化合物,以幫助育兒袋在繁殖季節(jié)能保持清潔。
有袋動物袋口的朝向取決于它們的生活習性和生存需要,這一點再次證實了生物在進化中的智慧。
目前現(xiàn)存體型最小的有袋動物是山袋貂,體長5~10厘米,它們是夜行動物,會用尾巴將自己倒掛在樹上。冬天的時候,山袋貂會用尾巴將自己蜷成一個球,用耳朵蓋住眼睛,進入休眠或暫時休眠。在這段時間里,它的體溫和新陳代謝都降低了,因此不需要進食,同時還能從尾巴里儲存的脂肪中獲得營養(yǎng)。
已知史上最大的有袋動物麗紋雙門齒獸,是樹袋熊的親戚,體重超過2 700千克,身高2米以上,體長3米左右,是食草動物,它于160萬年前出現(xiàn),并于4萬年前消失。目前現(xiàn)存最大的有袋動物是紅袋鼠,它們出生時只有一?;ㄉ啄敲创?,而成年后的身高有2.6米。
樹冠為宅——樹袋熊
樹袋熊是一種標志性的澳大利亞有袋動物。樹袋熊能在樹冠上開辟一席之地,這跟它們賴以為生的食物有很大關(guān)系,它只吃桉樹葉子,桉樹葉中富含毒素和油脂,對于大部分動物來說是有害的,但樹袋熊的身體構(gòu)造為消化桉樹葉子做出了適應性改變。即便如此,被樹袋熊吃下的葉子也只有25%能被消化,它每天需要吃下500克的樹葉來確保得到身體需要的能量。
天生獵手——袋鼬
澳大利亞的塔斯馬尼亞島是大型有袋類食肉動物的庇護所,其中就包括袋鼬。袋鼬,亦稱袋鼩,袋鼩族,皮毛一般為純灰色、淺黃色或褐色,少數(shù)種有斑點,形似鼠,但更像鼩鼱。袋鼬多為夜行性,以昆蟲和小型脊椎動物為食,它能夠撂倒比自己體型大得多的獵物。
有袋類雜食動物——兔耳袋貍
兔耳袋貍的視力很糟糕,主要依靠氣味和聲音捕獵,巨大的耳朵能夠指引它們找到下一餐的食物。它們會捕獵沙面下的無脊椎動物,或者撿食散落在地面的種子,甚至會挖食菌類,還會捕食蜥蜴之類的小型脊椎動物,以及老鼠大小的哺乳動物。
家族新成員——薩凡納袋鼯
在距離達爾文市不遠的地方,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了澳大利亞最新的有袋動物,開始爭相研究這種動物——薩凡納袋鼯,通過分析DNA證實薩凡納袋鼯是一個新的物種。
在這座美麗的星球上,生活著數(shù)不清的生命,它們擁有著神奇的經(jīng)歷和各不相同的故事,甚至對人類來說很多仍是未知。每個物種的存在,都會與其身邊的自然形成交流,這種融合難以替代。發(fā)現(xiàn)新的有袋類物種實在是令人欣慰,希望有袋動物能在它們的家園中不斷繁衍生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