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瑤
同學們好,歡迎來到新一期的“國學講堂”。本期我們來看一個年輕人是如何治理地方、抵御外敵的,一起來讀一讀原文吧。
子奇年十六,齊君使治阿①。既而②悔之,遣使追。追者反③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載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決之④,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鑄庫兵以作耕器,出倉⑤廩⑥以賑貧窮,阿縣大治。魏聞童子治邑,庫無兵,倉無粟,乃起兵擊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戰(zhàn),遂敗魏師。
1.阿:地名,山東東阿縣。
2.既而:后來,不久。
3.反:通“返”,返回。
4.決之:決斷政事。
5.倉:倉庫。
6.廩:倉庫中的糧食。
本文載于理學著作《近思錄》,講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發(fā)生在齊國的一個故事。子奇是一個十六歲的少年,齊國的國君派他去治理阿城。但沒過多久,國君又反悔了,派出使者去追回子奇。去追的使者回來后對國君說:“子奇一定能治理好阿城,他車上載的都是白發(fā)蒼蒼的老人。憑借老人的智慧,再加上少年人的果決,一定能把阿城治理好的?!弊悠娴搅税⒊且院?,把兵器庫里的武器熔鑄成農(nóng)具發(fā)給百姓,打開糧倉賑濟窮苦人民,阿城在他的治理下日益繁榮。不過魏國聽到消息,得知齊國竟然派了一個十六歲的少年來治理城池,而且兵器庫里沒有武器,糧倉里沒有糧食,于是果斷發(fā)兵來攻打阿城。但阿城人在子奇的帶領下,父子兄弟齊上陣,團結(jié)一心,保家衛(wèi)國,拿著自家的武器打敗了魏國軍隊。
這個故事的核心思想可以用孟子的一句話來概括,即“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子奇雖然是個十六歲的少年,但他深刻地明白這個道理。如此年輕的人要治理一座城,必然會招來許多質(zhì)疑和非議,連親自任命他的國君都很快就反悔了。但子奇懂得向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討教,聽取他們的意見。在阿城,他熔兵器,鑄農(nóng)具,開倉放糧,賑濟窮苦百姓,這些實實在在的惠民舉措極大地增強了人們的凝聚力,贏得了阿城的民心。所以即便兵器不足、糧倉空虛,人們也愿意團結(jié)起來,拿著自家的武器上陣,趕走想要趁虛而入的侵略者。反過來說,如果統(tǒng)治者不得民心,即使兵甲充足、糧倉滿溢,也打不贏戰(zhàn)爭。其實,大到治國打仗,小到個人的人際交往,“以人為本”“得道多助”的道理都是相同的。我們不應計較一時的利害得失,而要爭取用自己的行動來贏得別人的理解和支持,這樣無論做什么事,都會事半功倍。
在歷史上,“得道者多助”在無數(shù)帝王將相的成敗得失中一次又一次被驗證。對于高明的統(tǒng)治者來說,不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勤政愛民,凝聚民心,才是成功的關鍵。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故事——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東漢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已經(jīng)基本統(tǒng)一北方的曹操率兵南下,攻打荊州。荊州牧劉表病逝后,他的兒子劉琮繼任。劉琮懦弱無能,不敢直面曹操的大軍,又經(jīng)手下蔡瑁等人的勸說,竟把荊州拱手讓給曹操。這一舉動害苦了同在荊州的劉備,早先劉備從曹操手下逃脫,就依托劉表的庇護,駐扎在新野、樊城等地。劉表去世后,劉琮舉州而降,把劉備獨自推到了曹操的大軍跟前。
此時的劉備只有一萬多人的軍隊,且失去了后方劉琮的支援,不可能與曹操正面對抗。諸葛亮勸劉備南下渡過漢江,前往江陵,才能贏得一線生機。經(jīng)過襄陽時,諸葛亮又勸劉備攻打襄陽,取代懦弱的劉琮,合荊州之力抵抗曹軍。但劉備念及劉表在危難之中頂住曹操的壓力收留自己的情分,拒絕了這一提議。他在城下高呼劉琮的名字,劉琮卻嚇得避而不見。劉備只能調(diào)轉(zhuǎn)馬頭,繼續(xù)南下。
不過劉琮此番表現(xiàn),也讓左右文臣武將和襄陽的百姓大失所望,如此軟弱的主君怎么在曹操的大軍面前保護人民呢?而劉備雖然此時狼狽逃亡,但他素來以仁德著稱,輾轉(zhuǎn)各地為官時,廣施仁政,對治下民眾十分寬厚。相比之下,曹操此前攻下徐州后,悍然屠城,之后南征北戰(zhàn)時,也多有縱容手下屠戮百姓的行為,惡名遠揚。襄陽的民眾不愿坐以待斃,紛紛舉家投奔劉備,要跟隨他南下江陵。
來投奔劉備的百姓都是拖家?guī)Э?,扶老攜幼,總計有數(shù)十萬。帶著這么多手無寸鐵的人,大大拖慢了行軍速度,萬一曹操的軍隊追上來,劉備的人馬根本難以抵擋。關羽等人都勸劉備輕裝簡行,甩下這些“包袱”,早一日到達江陵,便多一分生機。但劉備卻說:“要做大事,必須以人為本。百姓來投靠我,我怎能棄而不顧呢?”于是他不顧眾人的勸說,毅然決定帶上百姓南逃。因為要分出精力看顧這些百姓,劉備的部隊每天只能走十里,而身后的曹軍日益逼近,但劉備始終沒有放棄他們。曹操到襄陽后,聽聞劉備逃往江陵,害怕他用江陵的軍械和糧草重新壯大起來,便親自率領五千精兵一路追來,在當陽截住了劉備的部隊。之后便是《三國演義》中著名的長坂坡之戰(zhàn)了,趙云單騎救主、張飛喝退曹軍的故事,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站在理性的角度來看,劉備如果不管百姓,只帶著手下精兵逃往江陵,無疑能大大增加自己對抗曹操的資本,在之后與東吳的結(jié)盟中也能更加主動。但正是因為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和愛民如子的仁心,才讓天下人無不對劉備心懷敬意,為他后來借荊州、奪益州,建立蜀漢政權等行動打下了基礎,更在史書中留下了一段千古流芳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