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蔚
為了改善慢性鼻炎,我從九月開始學游泳。我總是選擇早上開館的時間,原因是人少。如果一條泳道有人,我就難免覺得自己礙手礙腳。他們從我身邊加速超過的時候,我仿佛可以聽到他們的嘲笑聲:哪來這么一個擋路的笨蛋?
這些超過我的人,每一個似乎都跟專業(yè)運動員一樣身姿矯健??吹剿麄冊谟镜览锍孙L破浪,我頭腦中就會響起一個久違的評論聲:死心吧,你根本不適合這件事。
以前看過一本教寫作的書,叫《一只鳥接著一只鳥》,里面有兩個概念讓我印象深刻:初稿都很爛;要學會無視頭腦中的聲音。
初稿很爛,這容易理解。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對初稿的同時,頭腦里會有聲音全方面無死角地評論自己爛。你就會把許多時間花費在和這些聲音的交戰(zhàn)上——甚至更糟,你直接被說服,成了評論的奴隸。那本書傳授了這樣的方法:
聲音響起時,分離出一個小聲音,想象它變成了一只老鼠,抓住它的尾巴扔進一個玻璃罐里。以此類推,把每一個聲音都變成老鼠扔進去。蓋上蓋子,看著所有“老鼠”在玻璃罐壁爬來爬去,嘰嘰喳喳地亂叫。想象罐子上有一個按鈕控制音量,可以調(diào)大——你可以聽到那些聲音在如何氣急敗壞地數(shù)落你;然后擰到最小,看著那些老鼠張大嘴卻傳不出聲音,急得跳來跳去。最后把罐子丟到一邊,做你想做的事。
但有人會憂心忡忡地問:如果一直逃避自己的缺陷,這不是懦夫的行徑嗎?這不是要你閉目塞聽,別人的看法要多揣摩,但涉及對你的評價就不值得了,畢竟沒幾個人真的在看你。很多人不了解一條基本規(guī)律:人們對你的關注往往比你自以為的要少得多。那些超過我的嫻熟泳者,是根本注意不到我的,只有我自己還在頭腦里模擬他們的聲音。
沒有那么多人在意你活得怎么樣。明白了這一點,人就會輕松很多。
有太多人受困于頭腦中的聲音,不認為“別人”可以允許他活成別的樣子。我相信很多人都受過這種束縛。直到某一刻才意識到:沒有“別人”,自始至終只是頭腦里的一些聲音。
那些旁人的干預,其實只是在糾結對你的定義而已:你應該是什么樣,不該是什么樣。問題是“我”該是什么樣,有幾個人真的在意呢?
記得我從體制內(nèi)離職的時候,有很多人問:太冒險了,萬一將來混不下去了怎么辦?嚇得我也忍不住問自己:那么多人都不看好,會不會真的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但是我還沒有想好該怎么回答時,那些問問題的人早就聊別的去了。他們只是問問,壓根兒就不在乎我真的想什么。
你看,我唯一要交代的人就只有自己。這樣一想,包袱就小了。怕什么?反正活成什么樣只有自己知道!在那些聲音上停留的時間越少,人專注于真實的時間才越多。
有一些聲音在說你不夠好,但聲音本身并不會幫你進步。無視這些聲音,倒有可能進步。
(木木摘自作者微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