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芳
一、 語言渲染,創(chuàng)設“交際情境”
借助教師的語言創(chuàng)設具有交互性的“交際情境”,可以使學生饒有興趣、主動地投入到交際中去,習得方法,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案例1:四年級下冊“轉述”
回放:上課伊始,老師急匆匆走進教室,焦急地說:“剛接到一個電話,校長室通知我10分鐘后去會議室開緊急會議,可上課鈴剛響,我來不及跟數學老師換課,電話又沒有打通,誰能幫我去辦公室跟數學老師說一下換課的事情?……
思考:老師那焦急的表情和急切的語言一下子把學生的情緒調動起來了,學生的內在動力被激發(fā)了,注意力立馬轉向要交際的內容上,教學效果事半功倍。
二、場景布置,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
生活是口語交際的源泉,交際情境越真實,學生參與的愿望就越強烈,交際的氛圍就越濃厚。
1.巧用實物布置場景
案例2:四年級下冊“說新聞”
回放:PPT上呈現發(fā)黃的舊紙張、老式的茶壺。四人小組桌上放著形態(tài)不一的茶具。教師從追憶童年入手,播放“進茶館”的故事,引出“呷茶”一詞?;顒又?,學生能把身邊的“新聞”說清楚、說連貫,教師就獎勵其“呷茶”一口。
思考:溫馨的畫面,舒緩的音樂、動人的故事,讓人不由得聯想到過去茶館里喝茶聊天的情景。學生在小組合作交流時,聊渴了,默默地喝上一口茶;教師和學生交流時,聊渴了,也默默地喝上一口茶……整節(jié)課在“茶館”中度過,這樣的場景學生喜歡。
2.巧用微課再現場景
案例3:一年級上冊“用多大的聲音”
回放:微課播放“圖書館和走廊上兩個人面對面交流的場景”。學生學習后明白:有時候要大聲說話;有時候要小聲說話。接著播放另一真實交際情境“運動會開幕式進場喊口令”,讓學生配音。
思考:這些情境來自學生生活,實用性強,能引導學生全身心投入到“交際”中去習得方法。
3.巧用課堂現場資源
案例4:一年級下冊“打電話”
回放:上“打電話”時,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到教室后面找聽課老師借手機,與校外的親人現場連線,打個電話告訴他們現在自己在干什么。
思考:筆者構建了一個真實的情境,將生活與課堂融為一體,既是對課堂的回顧,又讓學生學以致用,發(fā)揮了口語交際的實效。
三、活動設計,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
課標提倡“利用學校和社區(qū)教育資源增加學生語文實踐機會”。筆者常設計一些主題鮮明又有趣的活動,如:學習好書推薦、參觀訪問、辯論……讓學生在“活動情境”中輕松無拘束地進行口語交際。
1. 課內外交流
案例5:二年級上冊“做手工”
回放:上“做手工”時,正逢冬至快到,于是通過課件創(chuàng)設冬至的氛圍——背有關冬至的詩,看冬至習俗,引出包餃子的主題,然后分組包餃子,有了實踐經驗學生說得更順暢了,課堂交流很熱烈。為進一步激發(fā)學生進行口語交際,筆者布置學生周末和父母一起包餃子,親子交流是學生在口語交際課之外的一種延伸。
思考:該課教學,筆者創(chuàng)設了兩個生活情境:課堂內的動手實踐情境;課外的親子實踐情境。這兩個情境的創(chuàng)設既讓學生得到口語交際的鍛煉,又將勞動教育落到實處,還增進了親子關系,真是一舉多得?。?/p>
2.班與班交流
案例6:六年級下冊“辯論”
回放:新冠疫情給我們的學習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給教育注入了許多可利用的資源,六年級下冊有個“辯論”的口語交際,于是筆者組織了年級組層面的“使用公勺公筷”“行作揖禮”等與抗疫相關的辯論賽。
思考:該活動的設計踐行了“口語交際教學要堅持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宗旨,實踐中訓練了學生的應變力,提升了交際能力,也增進了班與班之間的交流。
3.校內外交流
案例7:五年級下冊“我是小小講解員”
回放:學過口語交際“我是小小講解員”后,筆者就引導學生操練:學校附近的水亭門景區(qū)、網紅橋、孔廟、博物館等地,是筆者帶領學生做義工當“小小解說員”的常去之地。
思考:讓學生走向社會公共場所做義工進行多角度、多方位體驗,久而久之,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定會提高,人生觀、價值觀也能逐步養(yǎng)成。
總之,教師要充分挖掘各方資源,創(chuàng)設“立體型”的口語交際情境,讓學生先“入境”,方可實現口語交際多向交流互動,全面提高其口語交際能力。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市新華小學)
責任編輯 郭艷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