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定懋 鄧永恩 鄧汶汶 羅瑩 李鳳
摘要:環(huán)江黔桂古道歷史上是溝通黔、川、滇、桂、粵官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西南農、官、商通往華南的必經之路。本研究在考察廣西環(huán)江黔桂古道的歷史文獻基礎上,詳細調研了古道的現狀。
關鍵詞:黔桂古道;環(huán)江;川滇通道;廣西;木論
一、黔桂古道的歷史溯源
黔桂古道是一條始于漢代修建的古官道。廣義上的黔桂古道是指溝通貴州、四川、云南與廣西、廣東等地經濟交往的重要通道,開辟于先秦,完善于秦漢,成熟于唐宋的古道;此時期內的黔桂古道以修建大道和主干路為主。后續(xù)黔桂古道的修筑和維護大多是在巴蜀至漢中地域;南部的貴州、廣西、云南等地除了自秦漢修建的主干道外,少有涉及。狹義上的黔桂古道是指元明清時期在五尺道、南夷道等主干道上修建的交通支線。元統(tǒng)一后,由于其統(tǒng)治手段和軍事力量的強大,對云南貴州等地的掌控達到了一個新高度。如漢設“黔中郡”“犍為郡”“巫郡”等管理機構統(tǒng)轄偌大的西南地區(qū),且實權掌握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當中,掌控力度較小。元后,中央對西南地區(qū)控制大大加強,進一步統(tǒng)一行政建制,推行土司制度,分化了西南地區(qū)內部少數民族凝聚力。如貴州中部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今貴陽和黔南大部,節(jié)制播州和思州等土司部。貴州北部的播州宣慰司轄今黔南部分及黔江等地。貴州東部的思州、思南二宣慰司管轄今黔東銅仁、黔東南等地。也因對西南管理的細化,催生了更大的交通需求,以往的主干道已經不能滿足西南地區(qū)的發(fā)展,因而元明清時期,云南、貴州、廣西的內部交通得以進一步完善,形成了依靠主干道輻射四周的交通支線。在歷史上黔桂古道無論是在溝通北方與西南邊陲的經濟,還是在軍事戰(zhàn)略上都是咽喉要道。目前學界關于黔桂古道研究成果暫少,本文擬對黔桂古道的形成發(fā)展歷史,對巴蜀地區(qū)、黔桂地區(qū)和川滇地區(qū)的意義,對古道21世紀后如何保護發(fā)展作一定的探討。
黔桂古道,位于封建時期國家西南邊陲地區(qū),該地區(qū)人民史稱西南夷、南蠻、百越等。其文明發(fā)展相對于黃河上游民族而言較為緩慢,且當地地形多為丘陵山壑,山勢崎嶇,有著天然的屏障與黃河地區(qū)民族隔絕,在秦以前兩地聯系近乎于無。內部也只是以牂牁江為交通紐帶將廣西、廣東、四川、貴州聯系起來,各部族仍屬于相對封閉的狀態(tài)。直至先秦秦惠王時期,為西進伐蜀一邊派兵開鑿棧道;一邊以“石牛產金”計策誘使蜀人北上開路,使“棧道千里,通于蜀漢”[1]1027開辟了進入巴蜀的第一條道路。而這條道便是日后褒斜道的前身,同時期開辟的還有嘉陵道。
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為開拓疆土,同時亦為將黔桂地區(qū)的翡翠、珠璣等物品收歸于朝內,派尉屠睢率兵五十萬,分五路進軍,開辟了除早期褒斜、嘉陵之外的三條入嶺南通道,分別為儻駱道、子午道、堂光道。除了以上道路外,嬴政命“秦時常頞略通五尺道”[1]1432此道是在李冰僰道的基礎上開鑿而成。它起始于今天的宜賓,經過貴州畢節(jié)、云南昭通最后到達昆明。全線長兩千多公里,歷經兩千年仍存于世。五尺道沿途都是南方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既有氣勢磅礴的烏蒙山,也有深不見底的裂縫深溝;開鑿之艱險,無語一二。“西北行,上高山,羊腸繩屈八十余里,或攀木而升,或繩牽相牽而上,緣涉者若將階天。”[2]1118用這樣的方式開鑿,歷兩千余里,其艱難可想而知。但也正是此般狠下心血的苦功,讓五尺道至今仍是當地民眾通行的主要道路,也是除褒斜道外進出黔桂地區(qū)、貿易轉運最為重要的通道。雖然秦是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的封建王朝,但其因暴政便早早消亡,所辟入滇黔桂的通道只是略成其形。漢朝便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黔桂古道進行完善。公元前135年,唐蒙上書“長沙豫章郡,水道絕平難行,竊聞夜狼所有精兵,可得十萬,浮船牂牁,出其不意,此制粵一奇。”[1]1432漢武帝劉徹聽從其建議,任命他為中郎將率兵入蜀開路。唐蒙入蜀后“發(fā)巴蜀卒治道,自僰道指牂牁”[1]1432此道后稱為“夜郎道”,但工程艱巨,到公元前3年才完成。
公元130年,司馬相如奉漢武帝之命出西南,通零關道。道起于犍為(宜賓),止于邛都(西昌)。零關道修通后西至沫水,南至金沙江,而由零關道、夜郎道經云南通緬甸、印度,史稱“蜀身毒道”,是中國南方最古老的對外商道之一,是“南方絲綢之路”的西線。身為秦時最重要的入蜀通道——褒斜道,項劉爭霸時,在張良“王何不燒絕所過棧道,示天下無還心,以固項王意”[1]781的建議下遭到火燒之損毀。漢朝建立后,武帝詢問張湯褒斜道漕運之事,張湯言:“抵蜀從故道,故道多販,回遠。今穿褒斜道,少販,近四百里……擬于巴蜀?!盵3]45武帝聽后便依張湯計劃,發(fā)卒數萬人,作褒斜道五百里。此后,據石門谷碑刻記載還有四次修筑褒斜道,故而褒斜道對漢意義不言而喻。經過漢朝對入嶺南通道的持續(xù)修筑,黔桂道路基本成形。此后各朝的修路、開辟皆是在秦漢道路基礎上進行翻新、保護與開拓。
隋唐是中國古代經濟和文化昌盛的時代,隋唐時期黔桂地區(qū)道路也得到了長足的發(fā)展。隋唐時期的路稱為“貢路”,分為東西兩組,西部以長安為樞紐,東部以洛陽為中心。從長安出發(fā)向東南方通往藍田、高洛與武關,至湖南后向西折向今四川、達縣、萬縣、忠縣等地。此間,褒斜道、子午道、嘉陵道、駱谷道入川四道都一齊開放,秦嶺交通此時最為發(fā)達。但其中仍是褒斜道處于重要地位,歷經四次補修;并增驛十一站,“并每驛附近,置私客館一所”。[4]11大中四年,封敖奏斜谷路已經修好“已散牒緣路管界州縣及牒鳳翔、劍南、東西兩川觀察使,并令取八月十五日以后,子斜谷路過使命”[4]11,從中可以看出當時褒斜道為唯一唐蜀官道,朝廷詔布于黔桂地區(qū)的使命皆由此過,保證了唐朝中央政府對西南地區(qū)的管轄。
五代至宋,國家多動蕩,各地連年戰(zhàn)爭不休。恰黔桂遠離爭斗中心,得以安心發(fā)展。這個時期的黔桂交通得到快速發(fā)展,除原有大道外,隨著行商的往來亦形成了密布的支道網。這些支道網盤環(huán)于山嶺之間,加強了黔桂內部的區(qū)域聯系,極大地豐富了黔桂古道內部支路。至宋,隨著封建商品經濟的高速發(fā)展,長途貿易成為常態(tài),西南地區(qū)的茶馬貿易由褒斜道改成“自鳳州,經河池、兩當、興州、青陽驛、金牛鎮(zhèn)、三泉合劍閣道”。[5]
歷史進入元明清后,黔桂古道的開拓與建設重心亦由巴蜀地區(qū)移至貴州、云南、廣西等更為偏僻之地。此時黔桂地區(qū)除了利用原有的道路外,還興建了許多山區(qū)道路、驛站;極大地豐富了滇黔桂道路體系。元朝在統(tǒng)一過程中,郭寶玉向忽必烈獻“中原勢大,不可忽也。西南諸勇悍可用,宜先取之”[6]3520的建議以問鼎中原。淳祐十二年,忽必烈出兵西南邊陲,歷時兩年征服當地。在此基礎上廣置驛站,并于至元五年在云南正式設立“站赤”,到了至正十一年后,云南地區(qū)逐漸形成了以中慶路為核心,貫穿全省及周邊鄰省的驛站樞紐。元朝又在南宋買馬道基礎上重新打通了云南通廣西的兩條道路,一為由中慶為起點,向東南出發(fā)至上隆州后達邕州;另一條亦由中慶向東南出發(fā),但相對于第一條更加偏南,經彌衡、維摩后兩路合入至邕州。貴州作為西南重要省份,其戰(zhàn)略位置“據普安、烏撒臨滇粵之郊,則滇、粵不難也?!盵7]4526因而元朝在貴州開辟了東、西二路,東路為中慶經普安達黃平至內地;西路為中慶經烏撒達瀘州至內地的道路,又稱“烏蒙道”。東、西二路修筑后,成為了元朝云南、貴州連接中原地區(qū)重要的通道,交通運輸與客旅行人往來繁忙,當時許多軍事行動亦由這兩條路進行,而且在主干道兩側形成了許多支路溝通鄰近省份。除此之外,元朝政府派左丞相汪惟率軍出黔中、思州和播州,托察率軍出灃州南道,并為行軍需要造山開道,綿亙千里,極大地完善了黔桂地區(qū)交通路網,是西南邊疆地域發(fā)展史上的轉折點,亦為明朝和清朝對西南的全面開發(fā)奠定了穩(wěn)固的基礎。
至正二十八年,元朝政府覆滅,朱元璋建立明朝,年號洪武。期間朱元璋為進一步加強巴蜀、貴州等地和東北邊境的聯系,對黔桂地區(qū)的少數民族采取了積極的安撫政策,配合這一政策的行政安排便是大力開發(fā)少數民族地區(qū)的道路,并在舊朝道路的基礎上修整各地道路,廣設驛站,逐漸形成以昆明為中心向周邊輻射的交通網絡。明朝修整后的道路有三條:第一條史稱普安入黔舊路,是由元朝中慶經普安達黃平舊道擴建而成,由昆明始,經曲靖普安至黃平入內地各省,為云南入內地東路。第二條為烏撒入蜀舊路,是在元中慶經烏撒達瀘州道上修建而成;為云南入內地西路。第三條,粵西路,道由昆明發(fā)至南寧,走向大致和元代中慶達邕州道相同,為云南通向廣西間的主干道。明朝對西南地區(qū)的管轄和開發(fā)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滇黔桂交通的進一步完善對當地的經濟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使黔桂地區(qū)的土產、礦產更加便捷地轉運至內地。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對西南的開發(fā)遠超歷代。黔桂古道在此時亦得到快速的發(fā)展,其主要表現在驛站的大規(guī)模建立。
二、黔桂古道對歷代各朝的影響
黔桂道路的開辟不僅加強了各朝對西南地區(qū)的統(tǒng)治,也為國家的經濟發(fā)展、政治管理、民族往來、文化交流提供了客觀條件。初,西南地區(qū)多為蠻民,以部落的形式聚集,民風彪悍,未屬于王朝管理。因而出于擴大統(tǒng)治區(qū)域的需要,必將出兵征伐。而黔桂古道最初的開鑿既是滿足了開拓版圖的需求,又能為軍隊批量進入西南地區(qū)提供了條件。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將尉屠睢率兵由此進蜀開展征服活動,發(fā)動了秦戍五嶺,“漢及至南越反,上使馳義侯因犍為發(fā)南夷兵”[1]1433“公自陳倉以出散關,至河池”“長興元年代蜀,取散關,三泉,利泉路”[5]“乾德二年宋滅蜀,取鳳州青泥關路,下興州,三泉,遂入蜀”[5]總之黔桂古道開通,一定程度上源于征服西南的需要。特別是三國南北朝時期,關中、漢中、四川間的戰(zhàn)爭頻繁,此時黔桂古道用兵最多,光諸葛亮由此北出巴蜀南擒孟獲便不下十次。黔桂古道的修筑通行便解決了進出西南地區(qū)的難題,極大程度上便捷了中央出兵平叛鎮(zhèn)壓,使朝廷對當地的統(tǒng)治得以維持。
黔桂古道開通前,西南地域大部分農業(yè)生產仍是刀耕火種的形式;至秦全面打通道路后,鐵制農具大量傳入,牛耕等精耕細作的農業(yè)理念亦開始傳播。同時由于大批漢人的南遷,和先進的手工業(yè)技術傳入,使得西南地區(qū)的冶造業(yè),制陶業(yè)以及紡織業(yè)得到迅速發(fā)展,加之當地礦產豐富,天氣適宜,使得有些門類達到了當時國內頂尖水平。隋唐兩朝對西南幾乎都是采取懷柔綏靖政策,如令狐升桂州總管十七州諸事,對當地“許以便宜從事,刺史以下官得承制補援”。[8]45在這樣的措施下西南地區(qū)社會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為宋元明清大幅度開發(fā)西南邊陲奠定了堅硬的基礎。隋唐以后,西南地區(qū)開發(fā)日漸成熟,生產力得到了幾何增長。此時,中原與西南經濟的聯系更多的表現在貿易往來上。茶馬古道的生意在宋達到頂峰。宋朝政府通過一系列的律令規(guī)范貿易市場,“蠻馬入境化貨亦至。蠻久所赍,胡羊、麝香,長響雞、云南刀和諸藥物。吾商賈所赍,錦繒、豹皮、文書及諸奇巧之物。於是譯者平價交市。招馬官乃私置場于家,盡攬蠻市而輕其征。其入官場者,什才一二耳……至開場之日,摹商請貨于官,以官所定價,與蠻為市不許減價先售,悉驅譯者導蠻恣買。遇夜則次日再市。其有不售,許執(zhí)覆監(jiān)官,減價博易。諸商之事既畢,官乃抽解,并收稅錢。賞信必罰,官吏不敢乞取,商亦無他縻費,且無冒禁之險。時邕州寬裕,而人皆便之”[9]193他們之間“平價交市”,換取各需總品,進一勞加強了黔桂地區(qū)與中原經濟聯系,亦反映了貨易繁榮。除此之外,文化典籍、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貿易熱品。特別是文化典籍,包括經、史、子、集以及醫(yī)藥方面的著作是西南地區(qū)炙于可熱的貨物,“一文書,字畫略有法,大略所須《文選五臣注》《五經廣注》《春秋後語》《三史加注》《都大本草廣注》《五藏論》《大般若十六會序》及《初學記》《張孟押韻》《切
韻》《玉篇》《集圣歷》《百家書》之類;及須浮量鋼器并碗,琉璃碗壺及紫檀、沈香水、甘草、石決明、并泉石、蜜陀僧、香蛤、海蛤等藥?!盵10]2586在這份購買清單中,可以看到文化典籍就占了絕大部分。滇黔桂三省作為西南邊疆三大省,其商業(yè)也相當活躍。當時“薄征稅以廣行旅”“輕抽收以廣商賈”通過律令鼓勵商業(yè)發(fā)展;使得市集在各地普及;“市井謂之街子,午前緊集,抵暮而罷”[11]“交易五日一集,旦則婦人為市,日中男子為市以氈布茶鹽互相貿易?!盵11]交通的進一步完善,舊路的維護與新路的開筑使黔桂三省貿易經濟聯系更加頻繁,交易量的不斷擴大,亦極大地促進了商業(yè)的發(fā)展。另外,黔桂古道內聯中原,外接東南亞各國,也加快了中國與東南亞的貿易往來。
三、環(huán)江段黔桂古道現狀調查
環(huán)江段黔桂古道大約開辟于明朝,其修筑目的是為了滿足中央加強對滇黔桂一些重要的地區(qū)掌控。該段古道經龍里、新添、平越、都勻、獨山州南抵南丹六寨,或由獨山州向西經荔波到達環(huán)江。這條道路向西與云南普安入黔舊路相連,溝通了貴州、云南、廣西與內地之間的聯系。在《徐霞客游記》中對此也有描述:“按云南抵廣西間道有三。一在平越府之南,由獨山州豐寧上下司,入廣西南丹河池。”這些支線連同主干線共同加強了中央對滇黔桂三省的控制。
而現今留存于廣西木論國家級保護區(qū)內的黔桂古道便是這一段支線。古道起于環(huán)江縣川山鎮(zhèn)壯村舊屯,終至貴州省荔波縣潤塘鄉(xiāng)板寨屯,全長25公里,路面寬約1.2米。用不規(guī)則塊石砌筑而成,沿途經過石拱橋一座、洞萍關遺址一處和關隘九座(史載)。人工壘碩的關隘均在險要處由巨石砌筑而成,九隘中下潤萍關隘與黎明關盤最為氣派。據史籍記載共設有九道關隘,但實地考察僅見八個關隘,可能因時間長久,雨水沖刷某個關隘標識消失。現存八個關隘,分別為洞萍關、偉火關、甘哥關、上峒平關、洞滾關、木花關、洞巧關、黎明關。位于黎明關處《荔泉鄉(xiāng)儒東首姚永華起癸圖功流芳謹序》碑刻對該段古道有記載,為“來往上走邑下”由當時以姚氏為主的鄉(xiāng)紳集資修整道路“改曲為直”,便利了兩縣百姓的來往和經濟交流。同時,環(huán)江黔桂古道在軍事上對于黔桂地區(qū)亦有重要作用,特別是黎明關,關扼驛道,兩側為陡山懸崖,僅有一山間小道通行,地勢險要。關卡用石塊砌成:主關墻長20米,高3.5米,寬3米,關卡通道2.04米;另依山勢修筑長50米石關墻,依托地理之利和關隘優(yōu)勢防御外敵,是古道中由貴州往廣西方向的第一道關口,也是實行軍事管控的重要據點,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宋仁宗慶歷四年,邑人家趕起事,率眾由此下環(huán)江與桂區(qū)希范揭竿反宋”“咸豐八年,桂軍攻關入黔”“同治年間,縣境反清首領潘新簡率兵入環(huán)江南丹征戰(zhàn)往返此關”“1922年,云南張開儒率滇軍經此趕粵”,這些史實表明了黔桂古道在軍事上的重要性,控制住黔桂古道便是掌握了一條重要的南北進出戰(zhàn)略要道。
綜上所述,黔桂古道的發(fā)展是政治、經濟、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軍事征服是交通開辟的重要因素之一,而黔桂古道最初的大規(guī)模開辟源于秦王朝對西南地區(qū)的征服,此次開辟奠定了古道以后的發(fā)展基礎。其次,黔桂古道的開發(fā),推動了南北的經濟交流,大量的商販通過此道進入西南地區(qū)進行商業(yè)貿易活動。可以說,道路的發(fā)展推動了經貿的發(fā)展,而經貿的高速發(fā)展又加快了政府對交通道路狀況的改善。最后,黔桂經濟交往的頻繁,促進了漢族文化與西南少數民族文化的交流與融合。通過這些交往,鞏固了西南少數民族與漢族之間的聯系,有利于促進民族發(fā)展與融合,為國家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積極的條件。此外,在歷史上,黔桂地區(qū)與東南亞各國就有廣泛的經濟貿易聯系,如今更是東南亞各國進入中國內地的重要通道。所以,研究黔桂古道發(fā)展演變的歷程不僅可為西南地區(qū)自身經濟發(fā)展提供借鑒,也可為現今的外貿發(fā)展提供一定的歷史借鑒。
基金項目:廣西區(qū)級大學生創(chuàng)新項目黔桂古道歷史溯源及現狀調查(202010605035)。作者為河池學院歷史學系大三在讀學生。
參考文獻:
〔1〕司馬遷.史記[M].周文,等譯.北京:團結出版社,2020.
〔2〕王國維.水經注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3〕王利器.史記注譯:第二冊[M].三秦出版社,1988.
〔4〕王溥.唐會要[M].北京:中華書局,1960.
〔5〕以上歷史事件參考《資治通鑒》第273-277卷.
〔6〕宋濂.元史:第十二冊[M].北京:中華出版社,1976.
〔7〕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貴州方輿紀要序[M].中華書局,2005.
〔8〕周文,等譯.陳壽.三國志·魏書[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
〔9〕周去非.嶺外代答校注[M].楊武泉,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12.
〔10〕馬端臨.文獻通考[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李京.云南志略輯校[M].王叔武,校注.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