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藍
唐代的籌邊樓
一座建筑的名字,蘊含著建筑與城市的密切關系,類似于一次成功的心臟搭橋手術(shù),是對城市的一次深刻命名與文化凸顯。而一個人的名字往往包含著命運的常數(shù)與變數(shù),比如你叫“淑芬”,那就是“淑芬”平凡而幸福的一生;至于你敢于叫“驚鴻”,但命運里未必含有空降而來的福分,也就是說名字更傾向于蟄伏的大地。而一座建筑帶來的地望效應,連同它的實體與逶迤于歷史的斜影,遠非景觀一詞所能囊括。
唐時矗立于成都府之西的籌邊樓,應是中國最早的籌邊樓。籌邊堂、籌邊閣、籌邊亭等建筑在各地漸次崛起,壯大了籌邊的譜系。
自此以后,“籌邊”一詞,成為“籌劃國家邊境事務”的專稱。宋代劉過《八聲甘州·送湖北招撫吳獵》詞:“共記玉堂對策,欲先明大義,次第籌邊?!薄睹魇贰菆?zhí)御傳》:“故曰籌邊不在增兵餉,而在擇人。”明末清初侯方域《南省試策四》:“請更以籌邊進,從來籌邊者三策:曰和,曰守,曰戰(zhàn)。”甚至在北洋政府體系里,“籌邊使”是節(jié)制兩省以上、性質(zhì)與巡閱使相似的官職,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六月十三日徐樹錚曾被特派為“西北籌邊使”。
薛濤晚年所做《籌邊樓》詩,28字傲岸沉雄,峭拔古今,令男詩人們?yōu)橹畾舛?、氣緊。詩中所說的籌邊樓,建于唐代李德裕任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期間。李德裕(787—850年),字文饒,是歷經(jīng)四朝的唐朝宰相,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與父李吉甫均為一代名相。詩人李商隱如此贊美李德裕:“成萬古之良相,為一代之高士?!?/p>
安史之亂以后,北方經(jīng)濟地位下降,長江流域地位迅速上升。揚州、成都成為全國最繁華的工商業(yè)大城市,經(jīng)濟地位超過了長安、洛陽。故有“天下之盛揚為首”的說法,成都物產(chǎn)富饒,所以當時諺語稱“揚一益二”。唐代元和、太和年間,西南吐蕃、南詔等民族經(jīng)常入侵富庶的四川內(nèi)陸。唐文宗太和三年(829年),南詔國權(quán)臣王嵯顛(也作蒙嵯顛),借口西川節(jié)度使杜元穎與南詔不睦,于是率兵洶涌內(nèi)犯,連陷巂、戎、邛三州(今四川西昌、宜賓、邛崍),兵臨成都城下,接著再犯梓州(今三臺縣)。西川節(jié)度使郭釗立即修書切責,后者感到理屈,乃退兵。但既來之,又豈能空手而歸!王嵯顛大軍撤離成都時,將成都平原的財寶、美女、藝人、技術(shù)工匠搶掠一空,擄掠的人口多達一萬。當大隊人馬行至山谷縱切的大渡河邊,被掠人眾望鄉(xiāng)慟哭,絕望之際,赴水死者以千計。唐宣宗大中末年,王嵯顛于南詔國王豐祐死后攝政,不久為南詔臣段宗牓所殺。
李德裕在所撰《論故循州司馬杜元穎追贈》中,述及南詔進攻成都時驅(qū)掠人口之事時,還說了一件事:“成都、華陽兩縣,被驅(qū)掠80人,其中有雜劇丈夫兩人?!闭堊⒁?,這也是“雜劇”之名見于記載之始。
有鑒于此,唐文宗太和四年(830年),李德裕以檢校兵部尚書兼成都伊充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主持蜀中軍政事務。此刻擺在李德裕面前的是個令人頭痛的爛攤子,急需他去盡快解除不斷遭受南詔、吐蕃蹂躪的蜀中腹地所遭受的威脅。李德裕一改以往唐王朝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所慣用的懷柔之策,著力加強軍備,鋒芒相對,準備用軍事手段打擊來犯之敵。一方面,李德裕下令在大渡河沿岸險要之地和蜀與南詔、吐蕃交界之處,修建大批軍事要塞,設重兵防守?!爸攘x城,以制大度、青溪關之阻;作御侮城,以控滎經(jīng)犄角勢;作柔遠城,以厄西山吐蕃;復邛崍關,徙巂誨州治臺登,以奪蠻險?!绷硪环矫?,他建的籌邊樓,成了邊地戰(zhàn)役的指揮部。
《大清一統(tǒng)志》說:“籌邊樓在府治西(在今天府廣場四川省科技館東側(cè),鐘樓的位置正是唐時成都最中心),李德裕建,四壁圖蠻夷險要,日與習邊事者籌劃其上?!睋?jù)《新唐書·李德裕傳》載,李德裕到蜀中之后:“乃建籌邊樓,按南道山川險要與蠻相入者圖之左,西道與吐蕃接者圖之右。其部落眾寡,饋餫遠邇,曲折咸具。乃召習邊事者與之指畫商訂,凡虜之情偽盡知之?!?/p>
從這些記錄來看,李德裕修建的籌邊樓相當于邊地軍事指揮部,巴蜀周遭邊地的山川河谷分布盡收眼底,并招募了大量熟悉邊地的人員予以細化地圖要津方略,李德裕經(jīng)常登樓在地形圖前與將士商討細節(jié)……此樓也成為向外昭示劍南西川軍備力量的一個高臺??上У氖牵c成都的西樓(望妃樓)、張儀樓、散花樓等名樓命運一樣,籌邊樓也毀于唐末的兵燹。
值得一提的是,李德裕平南之亂時,駐扎于成都新繁鎮(zhèn)。李公詩禮傳家,公務之暇,親手將宅園培植成一座典雅園林,命名“東湖”。據(jù)史書記載,李公親手培植的柏樹,到清代同治年間尚在,并建有“古柏亭”專記其事。從園林研究的角度看,此園自李德裕手植樹始,其園址、園名都未改變,雖經(jīng)千余年滄桑,至今仍郁郁蔥蔥。園內(nèi)建筑雖為清代重建,名人撰寫的楹聯(lián)眾多,具有川西園林輕快飄逸的布局,但其總體風貌仍不失大唐氣象。故現(xiàn)在仍以“唐李衛(wèi)公東湖”之名,立碑保護,被園林史學界視為少有的遺存至今的“唐代園林”。
《蜀中廣記》提及,李德裕還習畫,曾經(jīng)畫得峽中異蝶,翅闊四寸余,深褐色,毎翅上有兩個金眼。這是李德裕于太和中為西川節(jié)度使期間,渡峽有見而作。
李德裕兩次出將入相,為了維護朝廷正義與社稷大局,他始終與朋黨侫臣不懈斗爭,以致遭受政敵誣陷迫害,四次被擠出京城,兩度被罷免宰相,最后被流放到今天的海島三亞,悲憤而死。其命運比同到海南島的蘇東坡慘多了。
宋代的籌邊樓
作家卡內(nèi)蒂說:“十層的天堂,那里的天使一層比一層更能言善辯?!闭Z含諷喻,但我們似乎也可以這樣說,在籌邊樓的每一層樓上,映入眼底的壯麗雪山、天際飛云、翩翩白鷺,在它們構(gòu)成的天際線最深處,似乎總有烽火狼煙會突然暴起,打破平原寧靜的格局。挺身登樓,呈現(xiàn)出每高一層就更為逼人的清晰態(tài)勢。
對于這一點,范成大似乎比李德裕更了然于胸。也源于宋代籌邊樓比唐朝的更高,所謂更上層樓的境界,湛然無礙。
閻蒼舒,字才元,四川閬中人。淳熙中(1174——1189年)以試吏部尚書身份出使金國祝賀新春。他工于正(楷)書,雄健而有楷則,尤其長于匾榜。淳熙五年(1178年)七月,他以右司員外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是月為左司員外郎。六年二月為宗正少卿,并兼國史院編修官。
宋淳熙十二年(1185年),閻蒼舒再次到漢中,出任利州東路安撫使兼興元知府。范成大聞訊,寫了兩首題為《寄題漢中新作南樓二首》的絕句相贈。詩曰:
其一:
我作籌邊倚半霄,西山云雪照弓刀。
如今且說南樓勝,應共漢壇相對高。
其二:
甲子周天事好還,關河響動劍光寒。
秦川草木多如薺,時倚樓闌直北看。
第一首絕句的前一句,說的是范成大在成都修繕籌邊樓之事及籌邊樓的作用。詩人難免有夸張的修辭,說在成都新建的籌邊樓高聳無儔,達到“倚半霄”,形容籌邊樓巍峨高大、直插云霄。范成大登上籌邊樓遠眺,大邑西嶺雪山宛若鋼鋸一般與天光融為一體,千里田疇盡收眼底。籌邊樓下,將士們?nèi)找共倬?,劍光閃閃,與西嶺雪山的雪光交相輝映。
范成大在展示自己重建成都籌邊樓的意義之余,還夸贊漢中的南樓。這座位于漢中的南樓,是范成大離開四川制置使后,閻蒼舒主持漢中政務時修建的類似成都籌邊樓的景觀建筑,這也反映出唐朝籌邊樓的影響力。范成大在《用漢中帥閻才元侍郎韻,送樊子南西歸,兼呈郎侍》一詩自注中說:“子南嘗自岷山西游,窮探勝境,多見異人。南樓,侍郎新作?!贝颂幩f的侍郎正是閻蒼舒。說明閻蒼舒游歷過岷江上游的邊地區(qū)域,見到了很多異人與奇境,得到了啟示。范成大雖然沒有到過漢中,他想象中的南樓,是一根歷史的鋼刺,是完全可以與成都籌邊樓相媲美的高挺建筑。此樓之所以稱南樓,可能是位于宋人所說的南山(秦嶺)之南,站立于南樓之上,北可望逶迤秦嶺,南可眺蒼茫巴山。其最重要的功能范成大在第二首詩中說得一清二楚,此樓無關風月,還是為了向北眺望,觀察蟄伏的兵情,“時倚樓闌直北看”,關注秦嶺防線,完全類似于成都籌邊樓俯瞰西北的功用。就像詩人陸游一樣,南宋士大夫們心中始終有收復中原的情結(jié),夢里都想著收復淪陷土地、恢復故國山河,成為一個時代壓倒一切的話題。于是,在興元的南宋文人們常常登南樓遠眺,遙望蒼莽秦嶺、緬懷故鄉(xiāng)田園。
話,要從頭說起。
距離范成大寫作此詩之前的9年,即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年),48歲的范成大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他是深諳蜀地歷史的,于是在成都城的西南隅重修了籌邊樓以及內(nèi)城中的銅壺閣、城南的學宮和有“西門之勝”的石筍街等。位于成都西門的銅壺閣又稱“郡樓”,由此成為宋代成都的地標性建筑。其《冬至日銅壺閣落成》云:“走遍人間行路難,異鄉(xiāng)風物雜悲歡。三年北戶梅邊暖,萬里西樓雪外寒。已辦鬢霜供歲龠,仍拚髀肉了征鞍。故園云物知何似?試上東樓直看北。”看看,即使置身風景的深處,他仍然沒有忘記“看北”的士大夫情懷。
宋代籌邊樓的位置,與唐朝時不同?;I邊樓落成之時,范成大邀請在成都路府安撫司任參議官的老友陸游撰寫了《籌邊樓記》。
陸游在《籌邊樓記》中寫道:“淳熙三年八月既望,成都子城之西,新作籌邊樓。四川制置使知府事范公,舉酒屬其客山陰陸游曰:‘君為我記。按史及地志,唐李衛(wèi)公節(jié)度劍南,實始作籌邊樓。廢久,無能識其處者……”(陳祥裔原著,王斌、靳雅婷校注《蜀都碎事校注》)這說明到了南宋,唐朝籌邊樓地址已不可考。陸游在文中并沒有記載這座籌邊樓的具體制形、建筑規(guī)模,而是大肆謳歌范成大睿智,說范成大在籌邊樓四壁上按唐代李德裕的邊地地形圖慣例,重新繪制了西南邊防圖,將西南邊防要地和西南夷出入的道路全部予以標注。成都之西是西嶺雪山,杜甫有詩曰“窗含西嶺千秋雪”之句,說的正是這種景象。而西嶺雪山以西恰恰是羌(吐蕃)人聚居區(qū);成都南面通往南詔國。范成大倒還謙遜,將削平災禍的功勞歸之于宋代的朝政清明與路途的便捷,他對陸游坦承:“君之言過矣!予何敢望衛(wèi)公?然竊有幸焉。衛(wèi)公守蜀,牛奇章方居中,毎排沮之,維州之功既成而敗。今予適遭清明寛大之朝,論事薦吏,奏朝入而夕報可。使衛(wèi)公在蜀,適得此時,其功烈壯偉,詎止取一維州而已哉?”(陳祥裔原著《蜀都碎事校注》)
文中提到牛奇章(牛僧孺)與李德裕的矛盾,所以陸游的詩里有“君不見牛奇章與李衛(wèi)公,一生冰炭不相容”之句。
置身高處,一種人會一心向天。另外一種人,因為不能安寧,必須不斷從高處探出身體,環(huán)顧四野。
籌邊樓修好之后,范成大常常登樓極目遠眺,登臨賦詩,力壓蜀地脂粉的詩章《水調(diào)歌頭·萬里籌邊處》就此橫空出世?!叭苏Z半霄碧,驚倒路傍兒”,置身高樓云端,恍若神仙交談。但他耳聽八方,還寫有《秋老,四境雨已沛然,晚坐籌邊樓,方議祈晴,樓下忽有東界農(nóng)民數(shù)十人,訴山田卻要雨,須長吏致禱,感之作詩》。很顯然,干旱祈雨的民間呼聲,置身高樓的他,聞聲而起,他也參與了本地舉行的祭天、祈雨儀式??梢韵胍?,范成大之于蜀地的重要性:“范公以文名, 其毫端之珠玉、紙上之云煙, 蜀士大夫爭寶之……”他與陸游“主賓唱酬,短章大篇,人爭傳誦之”。
自然,籌邊樓建立了不可能一勞永逸。對于邊關只是象征意義,更多的還是要把防衛(wèi)落到實處。孝宗賜給了度牒錢40萬緡以充軍費。范成大認為西南邊境,漢源縣為軍事略要之地,增加兵士5000人,設置各路分都監(jiān)。藏族入川之路有18處,全部建筑柵塞,駐軍防守。四川北邊原有民兵3萬,地方政府及將領經(jīng)常令他們服雜役和守衛(wèi);范成大表示反對,得到朝廷批準后,免除了民兵的雜役。蜀中名士孫松壽和樊漢廣已年屆花甲辭去官職;范成大上表言他們的氣節(jié),朝廷下詔復仕,他們皆不應詔。然而蜀中之士都崇敬范成大了。凡是人才而可用的,他都請到為幕僚,發(fā)揮他們的優(yōu)長,不拘泥他們的小節(jié),對其中的杰出人才則向朝廷推薦,這些人后來有的成為國家重臣……
這一系列籌邊舉措,取得的效果是明顯的。
特別是范成大《聞威州諸羌退聽,邊事已寧,少城籌邊樓開檻修葺已畢工,作詩寄權(quán)制帥高子長》一詩,點出了詩人恰好遇到的兩大喜事,他熱情稱贊了高祚。高祚,字子長,和州歷陽(今安徽和縣歷陽鎮(zhèn))人,為陸游的表親,曾與陸游一起在王炎幕供職。范成大帥蜀時高祚任威州(州治在今四川汶川威州鎮(zhèn))軍事長官,對安撫西羌人頗有功績(李青石《范成大吟詠漢中的幾首詩》)。范成大在詩中生動地描寫了高祚的形象:“籌邊樓上美髯翁,赤白囊飛笑語中?!边€不吝夸贊了高祚的才華:“踏筵舞罷平闌月,橫槊詩成滿袖風。”很顯然,橫刀躍馬的英雄,與籌邊樓立竿見影的功效,猶如一雙手的正反面。
依據(jù)趙抃、王剛中的例題,范成大還編成《成都古今丙記》10卷,“雖不至如前、續(xù)《記》之多,然二書之所不及者,則加詳矣?!薄冻啥嘉念悺防锸珍浄冻纱蟮?8首詩歌,詳細地展示了成都地區(qū)的風俗和市民的游賞活動,至今仍是一部展示宋朝成都的以詩證史的詩歌地理學之書。
淳熙四年(1177年)五月二十九日,范成大離開成都還朝。范成大在成都的短短兩年,政績卓著,震動朝野。陸游贊其:“及公之至(成都)也,定規(guī)模,信命令,施利惠農(nóng),選將治兵,未數(shù)月,聲震四境。”陸游深情,一路相送范成大到達青神縣的中巖鎮(zhèn),依依惜別。雙星相耀,從此蜀地內(nèi)外流傳著“家劍南而戶石湖”的美談。
在籌邊樓落成的第二年中秋,陸游寫《八月十四夜三叉市對月》,追憶了在成都籌邊樓登樓賞月的一段心事:“去年看月籌邊樓,云罅微光如玉鉤。主人不樂客嘆息,清歌空送黃金舟……”為什么范成大“不樂”呢?一是在于范成大到成都期間身體欠佳,二是范成大的詩回答了這個問題,主要還是在于他必須直面當時成都的旱澇情況:“西堰頗聞江漲急,東山猶說雨來遲。錦城樂事知多少,憂旱憂霖蹙盡眉?!北M管置身高樓與置身高位,他仍然傾聽著來自大地的呼號,而且要籌措方案。
陸游此詩于淳熙四年(1177年)八月作于三叉市。那時,范成大已經(jīng)返京了。邛州知州宇文紹弈邀請老朋友陸游到邛州做客。三叉市,當是邛州的一個市鎮(zhèn)之名?!包S金舟”指的是酒觥。(錢仲聯(lián)、馬亞中主編《陸游全集校注2》)
有道是“籌邊堂上兵無數(shù)”。從我看到的好幾首宋代詩詞判斷,宋代的成都,尚有一座籌邊堂。是否就建在籌邊樓附近,或者是附屬建筑,目前暫不能確定。
梁介,字子輔,華陽(今成都雙流縣)人。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丁丑科王十朋榜進士第三人。曾官秘書省正字、校書郎、彭州知州、直秘閣、權(quán)利州路轉(zhuǎn)運判官、四川宣撫司參議官、瀘州知州、瀘南安撫使等。他流傳至今的詩作不多,有《籌邊堂》詩:
籌邊無它長,幸此歲有秋。
吏無打門宣,民無失業(yè)憂。
史君來此邦,不但肉食謀。
有言天命之,為汝消窮愁。
夷蜑及生齒,各異風馬牛。
一醉堂上樽,莫運機與籌。
從梁介一生的情況來看,其任職空間主要在四川境內(nèi)。他的這首詩,看來是為某個入蜀官員(史君)的一番建言,但其籌邊的思路,顯然過于狹隘了,無論如何也不能說“夷蜑及生齒,各異風馬?!边@樣的話啊。至于說到喝酒,倒是不值得運籌帷幄的。
宋時曾在四川重慶為官的詩人項安世(?—1208年),也寫有《寄題四川總餉陳郎中籌邊堂》,這足以看出,當時的蜀地籌邊堂儼然為重鎮(zhèn),似乎已有取代籌邊樓之勢,抑或范成大的籌邊樓業(yè)已式微?他在另外一首詩里認為:“只道成都路八千,誰知從此便西川。行人一見成深省,大道多歧穩(wěn)著鞭?!痹谖铱磥?,這才是“著鞭”(籌邊)者應該具備的眼光。
明清時期的籌邊樓
很顯然,成都唐朝、宋朝籌邊樓的軍事、民族、文化意義得到了不同時代、不同區(qū)域官員的尊崇與效仿。清初彭遵泗《蜀碧》即指出,明末蜀地古跡盡數(shù)被張獻忠毀去,只有李衛(wèi)公(唐相李德裕)所建的籌邊樓在保寧縣(閬中)城中,流賊沒有入城,所以現(xiàn)在還得以留存。但彭遵泗在另一文里也明確指出:“(籌邊樓)后范成大改建子城西南隅,今圮?!保吡列Wⅰ妒窆市Wⅰ罚┻@是說,屹立了800年的宋代籌邊樓,到明末時期,終于湮沒消匿了。
但籌邊樓的邊地效應,仍在持續(xù)擴展。
王士禎《隴蜀馀聞》指出:“李衛(wèi)公籌邊樓,在??h城市中。樓凡二層,每層高二丈許。其梁柱皆當時故物,保與松維相連。唐廣德三年,吐蕃陷松維保三城,即其地,地界雪山。明末,逆獻亂蜀,不至其處,樓故不毀。門人知保縣事高崇巖(《四川通志》載,高崇巖為奉天監(jiān)生,于康熙三十年【1691年】任??h知縣),說成都亦有籌邊樓?!睆倪@一記載來看,即使到明末,距離成都并不遙遠的??h(阿壩州理縣)官員只是風聞成都有籌邊樓。也暗示成都籌邊樓,并未像它無儔的歷史高度那樣名聲遠播。
晚清民國時,成都民間流傳有一曲道琴《漁鼓詞》,唱出老成都名勝和街名,其中有“油簍糠市紅布街,籌邊樓挨廣東館”之句,清末廣東會館位于現(xiàn)在成都市中心遠洋太古里西南角,袁庭棟先生即認為:“以大慈寺的山門為中軸線,廣東會館在西邊。那邊有四條街,呈十字架排列在大慈寺山門前,分別是東、南、西、北糠市街,廣東會館就建在西糠市街,所以老成都人都叫西糠市街為‘廣東會館街?!庇纱丝梢钥闯?,這一民俗里的清代籌邊樓位置,又與宋代、明代所言位置不同。
北糠市街,南接南糖市街,北至大慈寺街,東抵和尚街,長160米,舊名大慈寺街,在街西處有詹天廟,而籌邊樓位于街東。這在《光緒五年(1879年)成都府地圖》上可以得到印證。
對此,明代曹學佺《蜀中廣記》指出了變址的原因:“今籌邊樓在都院之東掖,隨使節(jié)而遷者。”成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成都市民政局2016年12月編訂的《成都中心城區(qū)歷史地名保護名錄》里,“地名—歷史建筑類”有“籌邊樓”一條,指出:“明、清時代的籌邊樓,據(jù)今人考證,分別在大慈寺前和北糠市街東側(cè)。宋、明、清之籌邊樓均系襲舊名而重建者?!?/p>
《民國華陽縣志》卷二八《古跡》二:“籌邊樓,李衛(wèi)公德裕節(jié)度兩川時所建也。在治城西,屬于成都(縣)。其上四壁圖畫蠻夷險要,日與習邊事者籌畫其上,故名。經(jīng)唐末亂毀。宋淳熙中,范大又重建于子城西南者,則華陽治內(nèi)也。陸游作記時,言衛(wèi)公樓基已無人能識某故處矣。而宋樓亦不知以何時圮廢。明代又重建于都院東,則在今大慈寺前?!?/p>
清代四川詩人廖光(1862—1901年)寫有《籌邊樓·籌邊樓上望龜城》,更清楚展示了清代籌邊樓的高敞無蔽,可以從容打量成都城:
籌邊樓上望龜城,照耀千秋兩地名。
今日屯田半荒廢,暮云空聽鼓鼙聲。
但很顯然,清代重建的籌邊樓已不是成都的最高建筑了,當時最高的人工建筑應該還是武擔山。詩歌里提及“屯田”,應是指大慈寺廣袤的廟產(chǎn)田地分租出去了,因而對籌邊樓周邊景觀造成了分割。
鑒于王闿運寫日記有事無巨細均有案可查的習慣,他的入蜀筆記里并無籌邊樓的任何記載,推測起來,至遲在晚清時節(jié),位于北糠市街東側(cè)的籌邊樓已頹塌過半,或蕩然無存了。但也有資料指出:此樓到“民國時才因擴修馬路而拆除”。(“成都發(fā)布”,載《天府早報》2012年12月28日)
如今,在打造一新的北糠市街上,尚可以見到一座字庫塔,修建于清朝年間,坐東南向西北,高約7.6米,占地面積約4.39平方米,為雙層六角磚式結(jié)構(gòu),采用青磚砌成,透過雕刻精美的文人墨跡圖案,我們似乎可以想象那座籌邊樓的麗影。宛如康熙年間巫山縣籍詩人傅作楫《籌邊樓》結(jié)尾流露的心緒:“不堪憔悴西征日,人在籌邊第幾樓?”
所以,無論是百尺高樓,還是離地僅兩丈的小樓,你死我活的征戰(zhàn),都足以令世間憔悴。
薛濤與??h籌邊樓
平臨云鳥八窗秋,壯壓西川四十州。
諸將莫貪羌族馬,最高層處見邊頭。
單憑“壯壓西川四十州”一句,晚年薛濤的胸襟氣象就已然峭拔于漢詩之上。明代鐘惺指出:“教戒諸將,何等心眼,洪度豈直女子哉,固一代之雄也!”大才子紀昀曰:“如《籌邊樓》詩云云,托意深遠,有魯嫠不恤緯、漆室女坐嘯之思,非尋常裙屐所及?!保ā端膸烊珪偰俊罚┴M止是“裙屐”,又有幾個男兒可以如此氣吞萬里如虎!
云鳥吞吐大荒,八窗深秋競爽,西蜀平疇千里如畫,一座籌邊樓就像一塊巨大的“鎮(zhèn)紙”,讓風景與局勢平穩(wěn)。值得說一下“羌族馬”,這里指的是古蕃人的戰(zhàn)馬,薛濤詩歌里稱為“羌族”,這是平仄所致的原因。古羌人是游牧民族,坐騎以蒙古馬為主,后來為躲避戰(zhàn)爭遷徙到達川西大峽谷,逐漸轉(zhuǎn)為定居農(nóng)牧,所帶入岷江上游的馬也發(fā)展成蒙古馬的中亞種,耐粗飼,善于攀緣,比如名聞遐邇的河曲馬。河曲馬與內(nèi)蒙古三河馬、新疆伊犁馬被譽為中國三大名馬。河曲馬史稱“南番馬”,據(jù)史料記載,河曲馬已有1300多年的悠久歷史,以青、甘、川三省交界處的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甘肅瑪曲縣、四川若爾蓋草原為主產(chǎn)地。因其分布區(qū)處在黃河拐入四川北部的河曲地帶,1954年由西北軍政委員會正式定名為“河曲馬”。松州在唐時已從茶馬互市擴展到其他產(chǎn)品貿(mào)易,成為歷史上川、甘、青三地邊境最大的貿(mào)易中心。
從中唐以后,到宋神宗時期內(nèi)地尤其匱乏馬匹,而北方的契丹等則禁止馬匹輸入。王安石變法興馬,為擁有足夠的戰(zhàn)馬,便從藏族地區(qū)以茶大量換取馬匹。宋朝廷為了進行茶馬貿(mào)易,專門設立茶馬司,將松潘辟為茶馬市場,并規(guī)定川陜民茶“盡賣與官”的專賣制度。通過茶馬司掌握“茶之利以佐邦用、凡市馬于四夷、率以茶易之”。
薛濤詩的最后一句硬語盤空,虛實均有:實寫的是,詩人登樓眺望,成都西北方向恰是西嶺雪山為地標的逶迤岷山,已然能望見烽火,這是多么嚴重的事態(tài);虛寫的是,“邊頭”已是懸在成都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前后對照,西川地區(qū)今昔形勢犬牙交錯,歷史的得與失都暗示出來,寓嚴正譴責于沉痛慨嘆之中。
學者彭蕓蓀《望江樓志》認為:“濤之年在太和六年秋也?!庇终f:“籌邊樓之筑建,當在五年春夏間,至秋始落成,故濤《籌邊樓》詩有‘平臨云鳥八窗秋之句,時濤尚存。”張篷舟先生《薛濤詩箋》也指出:“李德裕為劍南西川節(jié)度使,乃太和四年(830年)十月命,當年自不能建成籌邊樓。況濤詩有‘八窗秋句,樓成應在太和五年(831年)秋。六年(832年)夏,濤卒。冬,李德裕亦入相矣?!?/p>
四川省文史館《成都城坊古跡考》指出,唐朝成都西川節(jié)度使府署在今四川科技館東一帶(四川省文史研究館編,成都時代出版社2006年版,第291頁)。這就是說,薛濤所詠贊的籌邊樓其實就是成都西川節(jié)度使府署附近的這座“籌邊樓”。
由此可見,成都的籌邊樓,與今天阿壩州理縣薛城古鎮(zhèn)的“籌邊樓”在修建時間、地點和規(guī)模上都不相同。盡管薛濤本人的確去過松州,但那時的松州哪有籌邊樓呢?
資料顯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雜谷腦河、孟屯河洪水泛濫,二力相摧,一舉沖毀了??h薛城。直到乾隆四年(1739年),當時的??h(現(xiàn)汶川縣)知縣陳克繩才重修了整個古鎮(zhèn)及周邊建筑。南溝邊這座“籌邊樓”,極有可能就在此時托名仿建?;I邊樓屹立于兩河交匯的河谷邊,為木框架抬梁穿榫結(jié)構(gòu)、有典型的漢民族殿堂風格(重檐歇山式)的二層閣樓,通高18.5米。時逢波羅和尚來薛城講經(jīng)說法,以此樓為傳教基地,并塑觀音圣像供于樓內(nèi),因而籌邊樓亦稱“觀音閣”。清代李元所著《蜀水經(jīng)》記:“李衛(wèi)公籌邊樓在??h城市中,樓凡二層,每層高二丈許。梁柱皆當時物。”這一記載,就讓事情進一步復雜化了。
有清一代,四川終于從明末持續(xù)的大混戰(zhàn)之后開始恢復重建。為了地方經(jīng)濟的持續(xù)繁榮,祈求文風普化昌盛,往往托名仿建古跡,祈求歷史澤被后世。當時的地方官場,鄉(xiāng)紳、大戶們相互炫耀、攀比,成為一時的風尚。比如在川貴滇地區(qū),托名諸葛孔明的山名、地名、橋名、村名、器物就不可勝數(shù)。而薛濤為一代風流人物,早在832年段文昌再鎮(zhèn)成都時,就在望江樓以南的薛濤墓地撰寫了墓志。光緒十五年(1889年),在成都錦江之畔的玉女津起造高樓“崇麗閣”(俗呼“望江樓”)以及“玉女津”,目的也是通過營造風景名勝,很自然地與詩人薛濤建立起了“跨時代”關系。
顯然,薛城的籌邊樓是當?shù)孛癖娧瞿角百t、尊重文化和歷史的產(chǎn)物。在我看來,在藏、羌、漢多民族雜居的薛城能夠托唐代之名重起籌邊樓,一是在于知縣陳克繩等人具備寬闊的歷史眼光,二是反映出這一多民族雜居地區(qū)的民眾對和平、安寧與幸福生活的向往。薛城的籌邊樓建造距今已有近300年,雖歷經(jīng)歲月的洗禮,仍舊巍然屹立于一塊巨大聳立的孤石之上,孤石立高樓,就像冷兵器時代的一根分水峨眉刺。2005年,當?shù)匚谋2块T按照“修舊如舊”原則,進行過一次保護性維修。現(xiàn)在的籌邊樓上,懸掛有“紅四方面軍臨時指揮部舊址”牌匾。紅四方面軍是從四川蒼溪出發(fā)長征、經(jīng)茂縣到達理縣的。由此,理縣籌邊樓成為涵蓋多民族歷史以及紅色文化的高地。
英國皇家地理協(xié)會會員伊莎貝拉·伯德于1898年途經(jīng)薛城鎮(zhèn),拍攝了系列照片。如今我們看到的其考察記《長江流域旅行記》一書,封面照片就是這座峭拔的籌邊樓。
對此,清人李錫書的詩《題衛(wèi)公籌邊樓》,把地望表現(xiàn)得較為清晰。
李錫書(1756—1830年),字洪九,號見庵。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出生于山西省靜樂縣西河溝村之書香門第。李錫書自幼好學,嘗誦讀“對偶聲律之文”,12歲應童子試。因其文采斐然、成績卓異,時任靜樂知縣,浙江海寧進士。嘉慶三年(1798年),李錫書奉命赴四川,先后任汶川縣令、蒲江縣令、蓬州知府、大邑縣令等職。他以“居蜀二十年之積”完成的《錦官錄》,彌足珍貴。
節(jié)度西川歷幾年,精思廣運在全川。
七星橋跨三江水,百尺樓撐一線天。
此地劃疆稱扼要,當年圖閣亟籌邊。
八關俱在公先出,記取丹扆列圣筵。
詩歌里提到的七星橋、三江水、一線天等,均為松潘薛城周邊的地望,恰是古人所謂“三垴九坪十八關,一鑼一鼓到松潘”的寫照。
我去過薛城籌邊樓兩三次了,每一次登樓,均有不同的心境。記得是2017年秋季,我再次登樓,亂石密布的雜谷腦河呼嘯著從樓腳下蜿蜒而去,樓的左面是熊耳山,山頂上一塊突兀的錐形大石頭,很像黑熊的耳朵;右面是筆架山,朝天聳立的一支巨大的毛筆。這就是著名的薛城十景之一的“筆架獻奇”,似乎要用一支無儔之筆,蘸雜谷腦河奔騰的雪水,把這飽經(jīng)劫難的籌邊之史在天空一字排開……看到有幾只盤旋的大鷹在熊耳山巔起落,將難以排遣的情緒提往更高處,迅即被一陣撕裂云層的大風所摧折。史事與風景相互疊壓,風暴正在深秋的時間里醞釀,讓人感觸到一種居高而思危、一展云間志的態(tài)勢。
遠山勾勒出的天際線,就像一個女人的腰線,而且是銀灰色的腰線,漸漸在嵐煙中融化。
近人肖崇素所寫《過籌邊樓詩》一詩,昭示了另外一種禍起蕭墻的啟示:
節(jié)使日夕苦籌邊,韜略何不向中原。
豈知朝廷風雨日,禍在蕭墻不在邊。
詩人的感嘆固然有理,但在一個天高皇帝遠的時代,邊關歷來易遭反復蹂躪。但歷史上的無數(shù)災禍,似乎遠不是一句禍起蕭墻就能道明的,更有無數(shù)的欲望、暴力、貪婪充斥其間。
除了嘉峪關籌邊樓、廣西馬山縣的思恩籌邊樓之外,清代鐘登甲撰《蜀景匯考》一書還記載,四川馬邊廳尚有一座籌邊樓。這樣,蜀地歷史上一共出現(xiàn)過6座籌邊樓,唯薛城的籌邊樓巍然屹立。細細品讀籌邊樓的興衰史,不少人產(chǎn)生“懶向籌邊樓上望,贊皇心事已全灰”的心情。
出生于西川蜀地的段成式有筆記巨著《酉陽雜俎》行世,其中提到了“塔影”逸聞。對此,陸游《老學庵筆記》指出:“段成式《酉陽雜俎》,言揚州東市塔影忽倒,老人言海影翻倒如此。沈存中以謂大抵塔有影必倒。予在福州見萬壽塔,成都見正法塔,蜀州見天目塔,皆有影,亦皆倒也。然塔之高如是,而影止二尺,纖悉皆具,或自天窗中下,或在廊廡間,亦未易以理推也?!?/p>
對此沈括評論道:“《酉陽雜俎》謂海翻則塔影倒,此妄說也。影入窗隙則倒,乃其常理?!?/p>
在此不去執(zhí)著于是否在于小孔成像的原理??雌饋恚瑹o論塔樓是否有影子,最后摧毀它們的宿命,絕非源自影子的昭示。而塔樓之影,倒是其深耕現(xiàn)實的犁鏵。
2021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