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明
詞語是構成文章的基本單位。理解詞語是語文教學中重要的一項內容,培養(yǎng)學生理解詞語的能力更是語文教學中的關注點。中年級階段,詞語尚未與學生的精神領域建立廣泛而緊密的聯(lián)系,這些詞語在學生的心中是了無生命的。老師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和學生一起“在漢語中出生入死”,運用多種方法帶領學生“沉入詞語的感性世界”,從而真正理解詞語的深刻內涵。
一、借助插圖理解詞語
小學生的讀物,無論是教材還是課外書,總有一些插圖。這些插圖畫得惟妙惟肖、活靈活現(xiàn)。遇到某些不理解的詞語,如果細心地看看插圖,這個詞語的意思或許就想出來了。
如,《漁歌子》一文中有兩個詞語——“箬笠”“蓑衣”,如果沒有見過,我們很難理解。字典中對這兩個詞的解釋分別是“用竹篾、箬葉編制的斗笠”和“用草或棕毛制成的雨衣”,也很模糊。如果看看插圖,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老翁頭上戴的就是“箬笠”,老翁身上穿的就是“蓑衣”。
二、三步法理解詞語
三步法理解詞語,即先把構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理解,然后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
第一步,先用拆字法把詞語拆開。如《廬山的云霧》中有這樣一句話: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這句話中的“千姿百態(tài)”,就可以拆為兩組:千和百、姿和態(tài)。
第二步,就是理解?!扒А焙汀鞍佟倍伎梢岳斫鉃樵S多、多種多樣的意思。而“姿”和“態(tài)”呢,可理解為姿態(tài)、樣子等。
第三步,把詞語的意思加起來,也就是“詞語相加”。這樣,“千姿百態(tài)”就可理解為多種多樣的樣子或姿態(tài)。
三、學用分解組合法理解詞語
分解組合法即把組成詞語的關鍵字或詞拆開,分別解釋,然后再綜合起來確定整個詞語的意義。如“遠近聞名”,我們先拆開來理解單個字的意思,“遠”的意思是遠處,“近”的意思是近處,“聞”是聽到的意思,“名”的意思是名字。把這些字的意思連起來就是無論是遠處還是近處都聽過這個名字,形容很有名。再如“顧名思義”,“顧”就是看的意思,“名”指名字、名稱,“思”的意思是思考、想,“義”可解釋為意義、意思。連起來想一想,“顧名思義”的意思就很清楚了:看到名稱就能想到它的意思。這樣的詞語還有很多,比如:舍己為人、視死如歸等。
有時,因為詞語中的某個字我們不理解,因此就沒法準確理解整個詞語的意思,這時,我們就要想辦法理解關鍵字的意思。比如“狐假虎威”這個詞語,如果不明白“假”的意思,就解釋不出整個詞語的意思。這時候,我們就可以向字典請教了。字典中關于“假”的意思有好多個:①不真實的,不是本來的,跟“真”相反;②借用,利用;③據理推斷,有待驗證的……我們該選哪一個義項呢?聯(lián)系寓言故事,我們應該選擇“借用、利用”?!凹佟弊掷斫饬?,“狐假虎威”的意思也就很清楚了。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詞語
語言是從生活中來的。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一些詞語,如果不理解意思,就可以聯(lián)系生活,想想自己在什么情況下用過這個詞,或者什么情況下符合這個詞的狀態(tài),想方設法變抽象為形象,加以理解。
如《荷花》一文中有一句話——“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比绾卫斫狻鞍ぐD擠”呢?我們就可以回憶,在什么時候或什么地方看到過“挨挨擠擠”的情景?你很容易想起菜市場、商店、公共汽車里的情景,這些地方人挨人、人擠人,這就是“挨挨擠擠”。 課文中說荷葉“挨挨擠擠”,當然不能理解為人挨人,人擠人了,應該是荷葉挨著荷葉,荷葉擠著荷葉,指荷葉長得很多,非常茂密,生機勃勃。
另有一些詞語,如“絡繹不絕”,我們不妨想想節(jié)日里商業(yè)街上的情景;理解“體貼入微”,我們可以想想關心我們的長輩們是如何對待我們的;理解“同心協(xié)力”,我們可以想想班級中的每個同學是怎樣為班級榮譽出力的……
當然,要準確而快速地理解詞語,最主要的還是要靠我們平時多閱讀,多思考,在語言實踐中進行訓練,以此來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因為憑語感解釋詞語,這才是最有效理解詞語的方法。要想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還必須引導學生多讀書,正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