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若琳 郭冬梅
(秦皇島職業(yè)技術學院 河北·秦皇島 066100)
對于社會民眾而言,他們對一個品牌以及品牌文化的了解程度,直接反映了該品牌在民眾心中的地位。對于社會公益組織而言,其文化往往包含了這個機構的經營理念以及價值觀等等一系列因素。對于一個公益機構而言,有著良好的文化,也就說明這個機構可以對社會產生更多的良性影響,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與此同時,社會公益組織的環(huán)境形象以及機構的整體形象共同構成了機構品牌文化形象。
對于一個品牌而言,品牌的標識是一個品牌的門面,一個簡潔有吸引力的品牌標識,往往可以讓公眾對品牌產生良好的印象。品牌的名字與一些logo包括顏色,字體等等,共同組成了品牌標識系統(tǒng)。當民眾第一次接觸一個品牌時,最直接的就是視覺沖擊,也就是說,對于公益機構而言,其品牌標識要讓民眾第一次見到就能知道該品牌的職能。
品牌信譽對于品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一個有著較高品牌信譽度的機構,民眾也會對該機構有著更高的認可度,對于一個機構而言,其品牌信譽主要來自機構在活動中對社會做出的價值,這些價值民眾都會看在眼里,通過不斷積累,最終讓機構有很高的信譽度。這就要求機構在開展工作時,各方面都要面面俱到,提高本身信譽度的同時,也會讓品牌充滿魅力。
對于公益機構而言,進行品牌設計,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通過品牌的形象向廣大社會人民群眾提出倡議或者呼吁,從而向社會對一些問題提出警示以及建議。與此同時,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到公益項目行動中來,因此,在公益組織進行品牌設計過程中,應當特別關注設計的思想性,只有越來越多的人被品牌形象的內在思想所吸引,才可以達到傳遞正能量的目的。
對于所有的品牌設計而言,真正能打動人的是品牌設計與人的內心達到共情,也就是說,品牌設計要具有感情化的特點。對于一個公益組織而言,它的本質特征是服務社會,服務群眾,因此,在設計過程中,要想辦法體現(xiàn)出品牌的情感特點,從而與受眾的內心引起共鳴,還有一點是情感化的視覺形象要盡量符合自然,這樣才可以更加拉近公益組織機構和人民群眾之間的距離。
例如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的標志是一只憨態(tài)可掬的大熊貓,標志利用其溫順、可愛、蠢萌的具有代表形的形象,瞬間給受眾帶來心靈的認同,喚起人們保護動物的決心。(圖1世界自然基金會logo)。
圖1
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變得越來越多樣化,發(fā)展也更加迅速,經濟高速發(fā)展,勢必回答了一系列的問題,近些年來,無論是工業(yè)還是農業(yè),在生產過程中都出現(xiàn)了一些難以避免的問題,這些問題時刻沖擊著人們的內心,于是一些自發(fā)組織的公益機構應運而生,這些機構開始關注社會中一些問題,并盡他們自己的努力去解決這些問題,旨在服務社會,服務人民,傳遞正能量。他們的宗旨往往是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就目前而言,國際上已經有了很多公益組織,國內大大小小的公益組織不計其數,這就導致了同類工益組織之間的競爭問題。
隨著公益組織數量和規(guī)模的不斷發(fā)展,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也被制定出來,當社會公益組織形成一定規(guī)模后,社會各界人士也對這些組織廣泛關注,政府也開始逐漸加大對這些公益組織的保護力度,但是依然還存在著公信度普遍較低的問題。
自身原因:公益組織的發(fā)展時間比較短,沒有歷史積淀,缺乏理念。而且部分機構習慣聽從政府的命令,習慣被動執(zhí)行而不是主動執(zhí)行,還有一部分機構不能找到自己的定位,而且財務不能公開透明。
品牌形象。與商業(yè)品牌不同,公益品牌不需要用于商業(yè)化的推廣,不為了謀求經濟利益,而是為了創(chuàng)造更多社會價值。但是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有很多商業(yè)品牌深入人心,但是公益品牌卻很少有讓人眼前一亮印象深刻的。這主要是因為很多組織在創(chuàng)立初期把更多精力花在了理念構建,對品牌形象設計卻不重視。這就使得在公益品牌在剛剛與受眾見面時就被遺忘了,因此對于公益組織而言,要更加注重品牌形象設計,社會公益組織的品牌形象的樹立關系著社會公益組織機構發(fā)展的穩(wěn)定性和長久性。
隨著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公益時代到來,近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公益活動出現(xiàn)在我們目前,由于互聯(lián)網技術的加入,讓公益活動的形式和種類越來越多樣化,之前的公益活大多是由政府組織的,人們往往是被動參與,而現(xiàn)在幾乎每個人都可以組織公益活動,只是有著規(guī)模大小之分。與此同時,社會上存在著各種需要接受幫助的個人或者群體,其中比較典型的例子是,在2016年有一個小姑娘不幸患了白血病,她的父親為了救她去賣文救女,這個事情被拍到,并在朋友圈里不斷擴散,雖然最后小女孩還是去世了,但是還是募捐到了大量資金,這就是互聯(lián)網的力量。
與傳統(tǒng)時代不同,新時代的公益品牌設計要以抓住人們心理為主要目的,由于現(xiàn)階段的信息已經不再是以靜態(tài)的形式傳播的了,各種各樣的信息以視頻音頻的形式展示給人們。與此同時,公益品牌要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一傳播工具,不斷在形式上進行創(chuàng)新,帶給廣大受眾多元化的感覺體驗,從而讓品牌的影響更加深遠?;ヂ?lián)網除了是一個信息傳播工具外,它也是一個平臺,在這個巨大的信息共享平臺上面,品牌設計要做到品牌信息要盡量與人們原本的認知保持一致,只有這樣人們才會在心理上接受品牌。通過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在當下這個時代,想要讓品牌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力,就需要利用好互聯(lián)網這一工具,在進行品牌設計時要給予受眾多種感官體驗,既要注重形式也要注重內涵。
下圖是谷歌公司與世界自然基金會聯(lián)合推出的一款APP的封面,這款APP旨在倡導人們保護環(huán)境,也就是減少紙質書的購買,并用電子書來代替。用戶可以利用該APP識別圖書的厚度,并依托互聯(lián)網技術,將厚度轉變成為一棵虛擬的樹,并在APP中進行種植。這種新穎的方式可以讓人們主動地減少紙質圖書的購買,種樹成功也給讀者帶來了成就感,這就是互聯(lián)網技術獨特的地方。
內涵是衡量一個品牌的重要標準,一個擁有豐富內涵的品牌,可以比其他品牌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這樣也就可以使更多的人關注,從而自發(fā)地從事公益行為,這就要求企業(yè)在進行品牌設計時,首先注重品牌內涵的設計。對于公益組織而言,本身的性質就屬于人生境界中的精神境界,因為它并不是以盈利為目的,這也就說明公益事業(yè)是以道德為驅動的。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將人生境界分為四個等級:自然之境界、功利之境界、道德之境界和天地之境界。而公益屬于道德境界,這是人們在滿足基本物質需求后而衍生出的一種品質,自古以來我國就有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表明了行善的重要性,因此對于公益事業(yè)而言,要有真善美的內涵。
圖2
品牌的文化內涵需要在品牌設計時不斷深入挖掘,對于一些隱藏比較深的內涵,就需要通過多層次的宣傳方式,讓受眾有著更強烈的參與感,從而可以讓公眾在實踐中深化對品牌內涵的認識和了解,并潛移默化地提高個人的責任感,以及愛心。公益組織除了要組織參與幫助活動外,還要讓參與活動的人了解背后的故事,真正做到打動人心,只有這樣才能讓公益事業(yè)有更好的發(fā)展。
滿天星青少年公益發(fā)展中心是一家民間公益組織,這個組織主要關注兒童的閱讀,并傳播文化,現(xiàn)階段,該組織已經在中國比較貧困的地區(qū)成立了很多公益圖書館,給當地兒童提供免費的閱讀,并提供場地和資源。這個品牌在創(chuàng)立初期,就很重視品牌建設,充分利用了互聯(lián)網資源,讓該品牌成為一個過目不忘的有特點的品牌(圖3)。
圖3
在設計品牌的過程中,不但要進行創(chuàng)新,還要確保品牌設計的合理性。這一條基本原則適用于幾乎所有的品牌,也就是說,在設計過程中,要貼合品牌本身的特性,還要通過設計傳達出品牌的核心理念。而這些對品牌設計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就現(xiàn)階段的品牌設計而言,很多設計只是追求形式,而忽略了設計本身想要傳遞給受眾的本質理念。更多的時候,越簡約的設計往往效果越好。不管一個品牌設計成什么樣子,最根本的目的還是能夠很好的向受眾傳達品牌的核心理念和文化。這就要求設計師在進行品牌設計時站在受眾的角度去考慮問題,然后再進行創(chuàng)新,無論最后的設計是怎樣的風格,都要以服務大眾為基本原則,向受眾傳播健康正確的價值觀。
一個品牌的形象設計將直接影響著受眾對品牌的認知,它也可以促進品牌形成品牌意識。在當下這個高速發(fā)展的社會,品牌建設受到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對于公益組織這種面向大部分受眾的機構來說,品牌建設顯得尤為重要。想要讓公益組織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就必須要強化品牌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