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明才
摘 ?要:目的 ?對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可行性進行分析。方法 ?從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平陰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接受治療的結腸癌患者中,抽取60例入組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結腸癌D3根治術的治療,摸球實驗法,分常規(guī)組(n=30)和實驗組(n=30),常規(guī)組實施開腹手術,實驗組實施腹腔鏡手術,比較兩組手術效果。結果 ?與常規(guī)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較長,但住院、腸鳴音恢復以及排便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術后,兩組WBC、CRP炎性因子增加,實驗組較常規(guī)組較低(P<0.05),實驗組CD4+/CD8+、CD4+免疫功能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結論 ?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應用。
關鍵詞:腹腔鏡;結腸癌;D3根治術;并發(fā)癥;炎性反應;免疫力
中圖分類號:R735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9-8011(2021)-4-0060-03
飲食習慣與結腸癌的發(fā)病有密切的關系,在消化道惡性腫瘤疾病中比較常見,對人體生命健康威脅性較大[1]。右半結腸的管腔比較粗大,糞便呈液態(tài)狀,此段腸腔發(fā)生梗阻的概率是比較小的,菜花狀癌和潰瘍型癌是比較常見的腫瘤類型,容易出現(xiàn)破潰出血,病情繼發(fā)性加重的概率較高,臨床治療難度較大。隨著腹腔鏡技術的發(fā)展與成熟,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具有手術切口小、術后恢復時間短等優(yōu)勢,在臨床中的應用性越來越廣泛,且治療效果比較顯著。以下就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的可行性進行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從2018年5月~2019年5月期間在平陰縣人民醫(yī)院普外科接受治療的結腸癌患者中,抽取60例入組研究,所有患者均接受結腸癌D3根治術的治療,摸球實驗法,分常規(guī)組(n=30)和實驗組(n=30)。常規(guī)組:年齡35~72歲,平均(59.34±0.98)歲,19名男性,11名女性。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腫瘤分別有3例、14例、13例。腫瘤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別有13例、10例、7例。腫瘤分化類型,高中低分別有11例、14例和5例。實驗組:年齡37~71歲,平均(59.27±0.96)歲,20名男性,10名女性。盲腸、升結腸、結腸肝曲腫瘤分別有5例、13例、12例。腫瘤TNM分期,Ⅰ、Ⅱ、Ⅲ期患者分別有15例、10例、5例。腫瘤分化類型,高中低分別有10例、13例和7例。兩組患者基本性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符合本次研究標準,家屬、院方倫理委員會同意研究。
納入標準:①經(jīng)病理、腸鏡等檢查,確診為右半結腸癌[2];②腫瘤TNM分期為Ⅰ~Ⅲ期;③無腫瘤侵犯、轉移等情況。
排除標準:①有放化療史以及結腸癌手術史患者;②有手術禁忌證者;③伴有腸梗阻者。
1.2 ?方法
實驗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治療:全麻,應用五孔法置管,氣腹壓力:13~15 mm Hg,探查腹腔、盆腔和肝臟,確定無腫瘤轉移情況。頭低足高位,并向左傾斜,中間入路。回結腸血管蒂處為起點,將下方腸系膜切開,進入Toldt間隙,向右、左及頭側游離。剪開系膜,將回結腸靜脈暴露,對回結腸靜脈淋巴結進行清掃,腸系膜上靜脈交界與回結腸靜脈的交界處,將血管離斷,對回結腸動脈根部淋巴結進行清掃,并離斷。后游離至十二指腸降段,于結腸系膜后方,將右結腸動靜脈進行充分暴露,對根部淋巴結進行徹底清掃并離斷。將橫結腸和小腸交界處的系膜切開,進入左側小網(wǎng)膜囊,對中結腸血管蒂進行游離,將胰頸下緣作為標志,對中結腸血管進行解剖,對中結腸動靜脈右支進行清掃和離斷,在Toldt和Gerota筋膜間隙內,應用直線切割閉合器對完整右半結腸進行切除,取出標本,體外吻合回腸-橫結腸。還納腸管,處理開口,放置引流管,關腹。
常規(guī)組:傳統(tǒng)開腹D3根治術。按照開腹手術具體規(guī)范和流程展開治療。
1.3 ?評價指標
①手術指標(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腸鳴音恢復時間、排便時間、術中出血量)。②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切口出血、肺部炎癥、吻合口瘺、腸梗阻)。③術前術后炎性反應(WBC、CRP)免疫功能(CD4+/CD8+、CD4+)。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tǒng)計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手術指標
與常規(guī)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較長,但住院、腸鳴音恢復以及排便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見表1。
2.2 ?并發(fā)癥發(fā)生率
兩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2。
2.3 ?術前術后炎性反應、免疫功能
術前兩組炎性反應、免疫功能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炎性因子增加,實驗組較常規(guī)組較低(P<0.05),實驗組免疫功能優(yōu)于常規(guī)組(P<0.05)。見表3。
3 ?討論
在實際治療中,要根據(jù)右半結腸癌患者病情嚴重程度、身體耐受度等因素,采取最佳治療方案的干預,到底采用何種手術方式干預,目前并無統(tǒng)一的定論。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中,結腸癌位居第二,主要通過手術治療。腹腔鏡具有操作精準、靈活性高等優(yōu)勢,其干預效果以及安全性得到人們的認可。對右半結腸癌患者進行淋巴清掃的過程中,應該嚴格按照清掃的范圍進行處理。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相比,腹腔鏡手術的應用,無法進行手觸操作,因此操作難度系數(shù)會增加,手術耗時相對較長。腹腔鏡器械具有高清鏡頭,可以放大病變部位和局部視野,分辨度較高,可有效避免神經(jīng)、血管等不必要的損傷,同時應用超聲刀可達到理想的止血效果,進而減少術中出血量[3]。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與常規(guī)組相比,實驗組手術時間較長,但住院、腸鳴音恢復以及排便時間較短,術中出血量較少(P<0.05)。且實驗組術后炎性反應指標低于常規(guī)組,分析原因,與腹腔鏡手術暴露組織面積大、切口大等因素有很大的關系。在機體免疫系統(tǒng)中,CD4+是一種重要的免疫細胞,被稱之為免疫系統(tǒng)的輔助手,可高效指揮機體對抗入侵的微生物,如果CD4+在體內出現(xiàn)不同程度的下降,提示機體免疫系統(tǒng)受到損害[4]。CD8+細胞,是細胞在分化過程中產(chǎn)生的一種物質,活化后,可以繼續(xù)分化增殖,可直接對靶細胞進行殺傷清除,CD4+/CD8+所占比例越高,表示機體免疫功能越強[5]。
綜上所述,腹腔鏡輔助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具有較高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值得應用。
參考文獻
[1]陳建勛.中尾聯(lián)合入路腹腔鏡下全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療效評價[J].局解手術學雜志,2020,29(6):487-490.
[2]林武華.腹腔鏡下D3根治術與全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的療效觀察[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0,17(2):64-68.
[3]馬勇.腹腔鏡下中間入路與側方入路右半結腸癌根治術的術中、術后情況比較[J].現(xiàn)代腫瘤醫(yī)學,2019,27(16):2904-2908.
[4]周樂其.以腸系膜上動脈左側為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淋巴結清掃內側界可行性研究[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19,39(7):712-715.
[5]孫科.血管成像在腹腔鏡中間入路右半結腸癌D3根治術中的應用[J].腹腔鏡外科雜志,2018,23(12):934-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