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愛與真的啟示

      2021-08-11 08:30陳建華
      書城 2021年8期
      關(guān)鍵詞:團圓張愛玲

      這也許算得上“張學”的一段“傳奇”了,緣起于一九九一年秋李歐梵老師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主持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討論班。身在其中,說“傳奇”猶如王婆賣瓜,或許這樣更好—李老師總想當一個音樂指揮的夢想,那就把它看作一場舒伯特式《未完成交響曲》吧。

      二○二○年正值張愛玲百年誕辰,臺灣《INK》雜志上明鳳英在《張愛玲1937:與圣瑪麗女中校友聊天》一文里回憶道:

      一九九一年,李歐梵老師在UCLA開授“中國現(xiàn)代文學”課上,我與眾師兄都翹首傾聽,當時座上有許子東、陳建華、孟悅、史書美、黃心村,和其他許多慕名而來的研究生。那個秋天的下午,李歐梵老師劈頭便問:“張愛玲的魅力到底在哪兒?你們?yōu)槭裁聪矚g她?”眾人心潮澎湃,紛紛舉手搶答,結(jié)果卻也只能給出一些模糊的回應:過癮、夠狠、文字意象超凡之類的。多年后,眾師兄妹們都寫過張愛玲的論文,李歐梵老師自己也不例外,多年后親赴火線,一舉完成《范柳原懺情錄》,向《傾城之戀》致敬。

      十余年前我在《張愛玲“晚期風格”初探》一文中提起過李老師這堂課,不如明鳳英說得這么概括和生動。我提到:“正巧周蕾的《女性與中國現(xiàn)代性》一書剛見世,書中有討論張愛玲的專章,被列為參考材料?!边@一點關(guān)乎當時的學術(shù)氛圍,不妨稍作補充。自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夏志清先生的《中國現(xiàn)代小說史》與后來耿德華先生的《不受歡迎的繆斯》出版以來,張愛玲在英語世界受到矚目,當然比不上中文世界“張愛玲熱”正如日中天。本來中歸中,西歸西,冷熱不同,而這個討論班把兩頭湊在一起,很難得,大多是中國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周蕾在書中把夏志清的“新批評”方法視為過氣,代之以后結(jié)構(gòu)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跨文化研究方法,很大程度上標志著北美的中國現(xiàn)代文學乃至“中國研究”領(lǐng)域中后現(xiàn)代批評的范式轉(zhuǎn)換。

      同學當中最先是孟悅和史書美,寫了很棒的文章—研究班之后很快就在見到孟悅的《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與張愛玲》,題目大氣,反思大陸現(xiàn)代文學史書寫的局限,闡述張愛玲《傳奇》對于中國文學“現(xiàn)代性”的啟示,也是“重寫文學史”移花接木,在海外生機蓬勃。不久史書美的《張愛玲的欲望街車》踢爆眼球,令人想到費雯麗和馬龍·白蘭度。文章呼應周蕾,顯出北美的“學術(shù)政治”,直接指出夏志清與耿德華注重張愛玲作品與政治或歷史語境的關(guān)系,而她聲言從作品本身出發(fā),正是結(jié)構(gòu)主義的路數(shù),特別舉“文本”分析的經(jīng)典—羅蘭·巴特的《S/Z》為例,說全書分析了巴爾扎克的短篇小說《莎拉辛》(Sarrasine),而《傳奇》中任何一篇小說都比得上《莎拉辛》,為張愛玲爭氣。夏志清早就指出《傳奇》受弗洛伊德的影響,而史書美對“欲望結(jié)構(gòu)”的解讀叫人眼花繚亂。最后把《傳奇》看作一種“國家寓言”(national allegory)。這是詹明信提出來的,認為中國現(xiàn)代文學皆為“國家寓言”(或譯為“民族寓言”),以魯迅為典范。史書美這番拔高張愛玲,雖不免理論套話,似帶點與魯迅比肩的意思。

      從夏志清到周蕾,都在看張愛玲的上?!叭昵暗脑铝痢保痴粘鰧W界思潮與全球主義興起的急劇變遷。從討論班到今天又是三十年,盡管疫情洶涌,這輪張愛玲的月亮閃爍不定,卻清堅決絕如故。說來有趣,班上的幾位同學一時飆發(fā)研究成果,如各路煙花綻放在同一個夜空。二○一九年在香港開會碰到許子東,贈我一本《細讀張愛玲》,去年又出了簡體字版,并獲獎。二○二○年在香港大學的黃心村主辦了紀念張愛玲百年誕辰的文獻展,她已發(fā)表了數(shù)篇關(guān)于張愛玲與港大的系列文章,獨家品牌,天遂人愿。與明鳳英的文章同一期雜志上也有我的《漫話〈小團圓〉的“金石”風格》一文,那是從我的《論張愛玲晚期風格》中節(jié)錄的,全文在《現(xiàn)代中文學刊》分期刊出。

      我們皆受惠于這個討論班。李歐梵老師素來“但開風氣不為師”,卻樂為“張迷”作表率。不知有誰比他更得張愛玲“戲肉”的真?zhèn)?,借《傾城之戀》抒寫個人與香港的愛經(jīng),在《范柳原懺情錄》中六十七歲的范柳原虔誠祈禱:“讓我在死前轟轟烈烈地再愛一次。”先是在《聯(lián)合報》連載,編者按語說這部小說“既向張迷挑戰(zhàn),又向名家致敬”,運用的是“后現(xiàn)代筆法”。我想李老師自有淵源,早在臺大師從的夏濟安先生做批評也寫小說,初見張愛玲時便表示要想跟她一比高下,澆了她一頭霧水。當時我寫了一篇《后現(xiàn)代風月寶鑒:情的見證》的讀后感,似鴛蝴腔調(diào)加時髦理論的做派,有幸被收入書中。研究上李老師也是鍥而不舍,關(guān)于張愛玲的專書與文章不斷。對我來說另有值得紀念的插曲。二○一五年老師應邀來上海交通大學為我“撐場面”,作了“中國作家與世界文學”的系列講座,最后一場講張愛玲,根據(jù)幾個月前見世的《少帥》討論張的雙語寫作的特點與困境。令他震驚的是《少帥》中大膽的色情描寫,在張愛玲那里前所未有,李老師照書念段子,中英文對照,把我們聽得一愣一愣的。由此可見他跟進“張學”像跑火車,從不脫班。

      彈指三十年過去了!明鳳英在文章里說二○○○年她在上海訪問了兩位圣瑪利亞女校的校友,一起“閑聊”張愛玲。一位七十二歲,另一位八十二歲,在她們的記憶里她“怪”得出奇,房間“臟”得要命。我突發(fā)遐想,如果是晚唐的白頭宮女談起楊貴妃,說不定也是這類宮闈秘辛。這篇訪談一直鎖在抽屜里,二十年之后才發(fā)表,作者說從那以后與她們失聯(lián),讀來頓生今夕何夕、恍若隔世之感。

      子東兄在新著前言中也談到了李老師這堂課,說到當時萬沒想到張愛玲就住在學校附近,在他天天停車的路口。的確,與她“擦肩而過”這一點在我們的記憶中徘徊,不一定是遺憾,更多是莫名詭異和時空錯置的反諷,仿佛永久錯失了春天的約會而惆悵無已。其實即使在某個超市里遇到且認出她,那種潦倒不堪的形象一定叫人“嚇絲絲”。今天再看這三十年的月亮,只覺得時光迅逝,世事紛擾,更是“寒絲絲”。

      我是在這個班上開始讀到張愛玲的小說的,即刻受了文字蠱惑。從小在上海的弄堂里長大,從父母輩聽過不少老底子故事,無非小資情調(diào),加之自己有過一段追求唯美與頹廢的文青經(jīng)歷,因此讀她的作品有一種異樣的觸動,糅合著天才難再、鄉(xiāng)愁、夢幻和“語言家園”的失落與恐懼。在香港科大教書時,住在清水灣畔,推窗面海,風景獨好。有時風和日麗,讀她的作品如孩童般快樂。也曾有過一段人生低谷的日子,深更半夜難以入眠,讀一點張愛玲,在蒼涼中尋找絕世華美的夢境,在自我制造的神秘中偷樂,寫幾首詩,無厘頭風格似乎也跟聽多了深港街頭的流行歌曲有關(guān),算是一種自我治療了。

      做研究是另一種邏輯。最初一篇從“奇幻”文類角度討論《傳奇》與唐宋傳奇的關(guān)系以及張愛玲的文學立場,說她不新不舊,要點是她對“理性”的質(zhì)疑與“自我”的反諷。一九九七年在亞洲年會紐約分會上宣講,評議人是耿德華先生,具體內(nèi)容記不起了,只是能得到名家批評與肯定,感到興奮。后來寫成中文,二○○六年在臺灣大學的《中外文學》上發(fā)表。

      一篇文章磨了好久,漸漸顯出我的研究導向—關(guān)注張愛玲與“文明”“時代”的關(guān)系,好似在一條隧道里來回摸索,終于明亮起來。李老師的討論班以“現(xiàn)代性”為主題,就離不開社會、個人、歷史與意識形態(tài)等問題,當時“張學”不乏“民國臨水照花人”的“胡”腔,這對我似乎沒什么影響。這也和我所受的學術(shù)訓練有關(guān),復旦期間在章培恒老師的指導下完成碩博士論文,他的文學史觀以馬克思主義和魯迅的“人性的解放”為圭臬。歐梵老師在哈佛大學師從史華慈先生,也是思想史出身。那時我也在做“革命”話語的研究,受了些??碌挠绊?,對于概念的生成與傳播及其背后的權(quán)力機制作歷史化考察。

      我在二○○九年的隨筆式《張愛玲與塞尚》中以她的散文《談畫》為例,把散文與小說、文學與藝術(shù)打通,描述她與二十世紀初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藝運動的關(guān)系,也力圖揭示她的感性評論背后的精神面向。她說最喜愛塞尚的風景畫《破屋》:“這里并沒有巍峨的過去,有的只是中產(chǎn)階級的荒涼,更空虛的空虛?!币赃@句話結(jié)束全文,力透紙背,畫龍點睛,透露出她的“蒼涼”感中含有懷疑與批評現(xiàn)代文明的思想底色。

      談張愛玲的“思想”,是不是挺乏味的?有關(guān)她的話題從恩愛情仇、奇癡怪癖、鴉片遺老、雅俗文壇應有盡有。盡管在她筆底頻頻出現(xiàn)“時代”“文明”的字眼,我們也不大在意—她的搖曳多姿、活色生香的文采足以令人分神。對她的《〈傳奇〉再版自序》里一段話我們耳熟能詳:“時代是倉促的,已經(jīng)在破壞中,還有更大的破壞要來。有一天我們的文明,不論是升華還是浮華,都要成為過去。如果我最常用的字是‘荒涼,那是因為思想背景里有這惘惘的威脅?!薄盎臎觥笔沁@部小說集的基調(diào),是作者感情世界的象征,但在讀者開卷之先,張愛玲說這跟她眼中的“時代”與“文明”有關(guān),似乎還嫌不夠,又特意點出“思想背景”。實際上她不大談“思想”,在這里卻崢嶸畢現(xiàn)。

      作家與“思想”脫不了干系,這毫無疑問,也有深淺之分,研究是為了更能走進她的文心,卻常常只能望文生嘆。因為敏感,對“文明”或“現(xiàn)代”的字眼看得斗大。她的《我看蘇青》一文最后描寫“亂世”夜景的段落為世傳誦,這里引另一段:

      一只鐘滴答滴答,越走越響。將來也許整個的地面上見不到一只時辰鐘。夜晚投宿到荒村,如果忽然聽見鐘擺的滴答,那一定又驚又喜—文明的節(jié)拍!文明的日子是一分一秒劃分清楚的,如同十字布上挑花。十字布上挑花,我并不喜歡,繡出來的也有小狗,也有人,都是一曲一曲,一格一格,看了很不舒服。蠻荒的日夜,沒有鐘,只是悠悠地日以繼夜,夜以繼日,日子過得像軍窖的淡青底子上的紫暈,那倒也好。

      讀來輕俏流暢,稠綿而跳躍,直喻與轉(zhuǎn)喻的運用十分巧妙,意蘊密集令人窒息?,F(xiàn)代固然比“荒村”好,而“文明的日子是一分一秒劃分清楚的”,背后有那只“現(xiàn)代性”的手,照海德格爾的說法,諸神已死,人類能夠憑借技術(shù)力量來規(guī)劃“世界圖景”。但“我并不喜歡”,“如同十字布上挑花”,是繡出來的。在“文明”的重復中含有歡喜與恐懼,然而什么是“軍窖”?嵌在文中十分詭譎,發(fā)人深思。在現(xiàn)代文學里“文明”或“時代”像口頭禪,意義因人而異,若說在她那里別具深度,則在于她對“文明”的懷疑與批評。

      在《對照記》里:“我喜歡我四歲的時候懷疑一切的目光?!边@一自述可視為她的自我性格的后設(shè)性概括。的確,她生來敏感,思想也早熟?!缎F圓》中的九莉“十五六歲的時候看完了蕭伯納所有的劇本自序,盡管后來發(fā)現(xiàn)他有些地方非常幼稚可笑,至少受他的影響,思想上沒有圣牛這樣東西”。她在一九六八年致宋淇的信中又提到這一點,“我從小‘反傳統(tǒng)得厲害,到十四五歲看了蕭伯納所有的序,頓時成為基本信仰。當然Fabianism(費邊主義)常常行不通,主要是看一切人類制度都有perspective(觀點)”。那時她在上海圣瑪利亞女校念高中,基本上接受了蕭伯納的“費邊主義”,尊奉一種自尊而包容、實行社會改良的個人主義,形成了獨立評判“一切人類制度”的世界觀。這段話涉及《小團圓》中九莉?qū)λ哪赣H的描寫,風流浪漫,她并無道德裁判之意,認為只要各行其是就可以了。所謂“反傳統(tǒng)”主要是站在女性立場上反對傳統(tǒng)“禮教”,這是與“五四”新文化相通的。有時候我覺得像張愛玲那種發(fā)自傳統(tǒng)內(nèi)部的反叛,如民初的女性雜志《眉語》,對于社會改革及其歷史意義似更為深刻。

      本書中第三篇《張愛玲的“晚期風格”初探》一文刊載于二○○九年陳子善主編的論文集《重讀張愛玲》中,從薩義德遺文借來“晚期風格”一詞,“初探”是因為意識到還不是對張愛玲的作品批評,講她在處理不斷“出土”的舊作及各種盜版方面與皇冠出版社成功合作,使“張愛玲熱”持續(xù)滾動,最終促成了她的“全集”出版,其文學傳奇始克有成。這屬于一種文學與傳媒、讀者接受之間關(guān)系的研究,幾乎把張愛玲描畫成一個維權(quán)斗士,精怪俗人。其實她早就說過,與人打交道,“也是斤斤計較,沒有一點容讓,總要個恩怨分明”(《我看蘇青》)。從她與夏志清、宋淇等人的書信中可看到她用“業(yè)務(wù)化”來定位他們的關(guān)系。她那種蕭伯納式的個人主義根植于商業(yè)社會的基本道德理念,所以不諱言愛錢。《小團圓》未能如約出版,她退回皇冠的預支稿費。宋淇為她的小說售出電影版權(quán),她分成拆賬,算盤的篤。她從小養(yǎng)成了這種世俗性,如果放到歷史語境里看,還是魯迅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初提出娜拉們“經(jīng)濟權(quán)”的老問題,女性若不能自己掙“錢”,談不上獨立和解放。這方面張愛玲說自己“一身俗骨”,骨子里獨立性特強。

      二○一○年應子善兄之邀我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張愛玲九十周年誕辰研討會”,并在“張愛玲的晚期風格”專場中發(fā)言。當然聚焦于剛見世的《小團圓》,提出了傾覆閨秀類型與自我形象、反傳統(tǒng)寫作倫理以及具“還債”寓意的自我探索等觀點,并認為“那時她已是年過半百,卻能在盛名之下挑戰(zhàn)自己的極限、文學的極限,不惜顛覆華麗而蒼涼的舊我,深入到人性的底層,由是使她的寫作臻至一個新的境界、新的高度”。對《小團圓》作這么高度而概括的評價,是較為“偏鋒”的。雖然表達了一些初步想法,卻顯得抽象而缺乏論證與展開,更沒觸及極其重要的形式問題。同一場的格非兄就談及敘事形式,并指出:“她的實踐,與最近一個時期世界各地的作家在面對現(xiàn)代主義之后的諸多問題所采取的策略,有著內(nèi)在的聯(lián)系與共同點?!备挥谧埔娕c啟發(fā)。

      這回又是子善兄,二○二○年年中為紀念張愛玲百年誕辰囑我撰文,我欣然應命,想借此對“晚期風格”一探究竟,了卻一件心事。這十年里宋以朗先生不斷整理出版她的遺作,還有各種書信與研究資料也大為豐富,因此我覺得有可能對“晚期風格”—包括《小團圓》《對照記》、少數(shù)短篇小說與散文以及她對《紅樓夢》與《海上花》的翻譯與研究,作一種整體性考察。那時我在《書城》上連載的宋詞札記告一段落,也因為前年與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簽了書約,于是鉚足了牛勁。雖然對內(nèi)容安排大致有個譜,不料一發(fā)不可收。這里要特別感謝子善兄的一貫信任與支持。其實在北京會議上我對《小團圓》的發(fā)言即受了他的影響。小說初見世時爭議很大,我讀到他的兩篇文章,覺得在眾聲喧嘩中持論最為平實,并說:“有一千位讀者,就會有一千部《小團圓》!”態(tài)度極為開放。

      《小團圓》還是重頭戲,雖是演繹十年前的一些觀點,也涉及一系列新的問題。的確,對于這部被遮蔽了三十三年的小說,任何評價都不免馬后炮。在張愛玲“晚期風格”的寫作脈絡(luò)里,它是個關(guān)鍵。為什么這樣寫?跟她“含蓄的中國寫實小說傳統(tǒng)”是什么關(guān)系?這“含蓄”為“晚期風格”扮演了什么角色?她為《紅樓夢》與《海上花》如此費心竭力,難道是浪擲時光?怎么看待晚期為數(shù)不多的短篇小說?這些問題聯(lián)系到她在美國甚至以前的“思想背景”。盡管把幾本先前的閱讀筆記找了出來,不管用,還得從頭看起,重新做筆記。自覺記性不好,就把《小團圓》、她與夏志清、宋淇夫婦及莊信正的信件一條條抄錄在電腦上,既加強記憶,又能直接剪貼在文章里。我始終相信對材料的微觀與整體上把握,喜歡某種手工作坊的感覺,手忙腳亂中仍須訴諸沉思冥想—一種書蟲的快樂,在各種文本的互文關(guān)聯(lián)中理出頭緒,做出并檢驗自己的結(jié)論,又發(fā)現(xiàn)新的疑點。

      根據(jù)夏志清的理解,張愛玲在一九七四年五月十七日給他的一封信中表達了這樣的意思:“謝謝你們(包括水晶)把我同詹姆斯相提并論,其實‘西方名著我看得太少,美國作家以前更不熟悉,即如詹姆斯的作品,看后有印象的只不過四五篇,長篇巨著一本也沒有看過。如果你們把《談看書》仔細看了,一定知道我屬于一個有含蓄的中國寫實小說傳統(tǒng),其代表作為《紅樓夢》和《海上花》。把我同任何西方小說大師相比可能都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公平的?!痹谙闹厩鍖Υ诵潘鞯摹鞍凑Z”里讀到這段話。雖屬主觀猜測,卻話里有話。以前看過《談看書》,奇長,不像從前的散文的靈氣充盈,讀不下去。這回“仔細”讀了,果然里面大談“真實”和“含蓄”的文學觀,也談到了伍爾芙的“意識流”與喬伊斯的小說。而水晶把她和詹姆斯作比較,夏志清也勸她讀詹姆斯,又可惜她對西方文學經(jīng)典了解得少。他們都是扶持“祖師奶奶”上位的元老,似乎覺得有責任幫助她進一步提高。她心存感激,又覺得煩,表面上是圍繞著詹姆斯的閱讀在與夏志清、水晶較勁,實際上卻是一種武功內(nèi)斂的軟頂,意謂詹姆斯早已被我甩在腦后了。確實,在這一點上他們好像仍停留在十九世紀,對她潛在的先鋒性缺乏了解。在剛出版的宋以朗先生編的《張愛玲往來書信集》里涉及夏志清的“自我中心”以及關(guān)于水晶、詹姆斯的議論,有助于這段話的理解。

      夏志清不愧是張愛玲的知音,把她的“不公平”的聲口描摹得惟妙惟肖,說她屬于“有含蓄的中國寫實小說傳統(tǒng)”意在說明其局限,卻觸及實質(zhì),的確這跟她對《紅樓夢》《海上花》所下的功夫、她對西方文學大師的態(tài)度以及她在美國所堅持的中國文化本位的立場都有聯(lián)系。但為夏志清所忽視的是“含蓄”在全球時代具有傳統(tǒng)再生的多元潛能,它簡直像個黑盒矩陣,十八般兵器交晃鏗鏘。然而在整個論述框架里,這些還是屬于思想脈絡(luò)的硬件,更需處理她的晚期作品的藝術(shù)軟件。第七節(jié)專談《小團圓》的敘事手法與語言特點,為了給讀者先有點印象,在前面第四節(jié)與第六節(jié)各有一段引文和敘事方法的解析,也是我在布局上的一點用心。對于“張迷”不一定喜歡她的“金石”般晚期風格,不過若能如我所愿,對她的早晚之作不必抑此揚彼,便能更增一份“偉大”的包容。

      更要緊的是—似超出我的能力—為晚期張愛玲畫一幅靈魂肖像。的確,她懷著“天才夢”踏上新大陸,碰壁無數(shù),仍不變尋“愛”求“真”之旅,與“文明”互動又逆向,其“晚期風格”貫穿著“現(xiàn)代性”的價值基準,又走在“時代”的前頭。她的人生不算完美,仿佛僅為文學而活,以致老無所依,凄涼終世,不過做自己喜歡的事,也是一個美麗的自我交代。她在文學上也不理想,或許過于沉湎于自己的過去,然而對“愛”與“真”的那份堅執(zhí)卻臻至“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境地,完成像《小團圓》那樣深抵自我與人性的驚世奇作。俗話說“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她在母語家園現(xiàn)出豐收的奇觀,是時代的陰差陽錯,也是風會際遇,實至名歸。她在“亂世”和“浮世”里一葉飄零,也是一棵根植于大地母土的參天之樹,永遠讓我們分享“愛”與“真”的果子。

      在寫作過程中正逢《張愛玲往來書信集》出版,感謝我的哈佛老同學詹康兄的幫助,從臺灣快遞過來,使我在材料上能及時跟進,比方說張愛玲提到為何在《小團圓》里運用“跳來跳去”的寫法,對我來說相當重要,可惜她沒機會作具體的解釋。這部書信集體量甚大,因限于主題,我只引用了一些直接有關(guān)的材料。比起以前《私語張愛玲》,這部書信集顯示了上下文語境,讓我們看到一個更為復雜立體的張愛玲。尤其是有關(guān)《小團圓》《色,戒》和《紅樓夢魘》等創(chuàng)作過程,她與胡適、夏志清等人的關(guān)系以及她的日常生活細節(jié)皆提供了異常豐富有趣的資料,對張愛玲研究不啻是珍貴的富礦。

      舉個例子。張愛玲接受宋淇的批評而同意修改《小團圓》,但在修改過程中顯得十分矛盾。針對“第一、二章太亂”的批評,她說:“這兩章全為了‘??季托辛?,不用連老師都殺掉這句話,F(xiàn)erd從前看了也說就是這一句好。他這一點剛巧跟我一樣看法,也并不是文字上的知己。我對思想上最接近的人也不要求一致,or expect it。這兩章無法移后,只好讓它去了?!痹诘诙吕锇仓袼菇淌诮o九莉八百元獎學金,使她產(chǎn)生一種曖昧的戀愛心理。她聽說安竹斯被炸死后,向蒼天發(fā)出“這句話”,的確十分動情,深感傷心與幻滅。張愛玲的這一辯解含有多種信息。她自言《小團圓》是愛情故事,而這一涉及九莉初戀的經(jīng)驗無疑具重要性,在她的心理故事線上不啻為一個小高潮,也透露出張愛玲的創(chuàng)作意圖,而我們一般只關(guān)注九莉與之雍、燕山的“愛情”,對這一插曲是忽視的。另外她說賴雅就說這一句好,這就帶出兩人文學上的關(guān)系,一般認為賴雅向張愛玲推薦喬伊斯,她不理會,也不看賴雅的作品。張愛玲這一解釋對于兩人之間的文學交流予人一種正面的印象。從賴雅與布萊希特交往密邇以及熟悉喬伊斯作品來看,他完全屬于現(xiàn)代主義一路,這對于在文學觀念與技巧上尋求突破的張愛玲來說,如果產(chǎn)生某些影響也很自然。這也可從她在美國喜歡波特萊爾和里爾克這一點得到旁證。另外,第一、第二章對全書起提綱挈領(lǐng)的作用,她不愿改,那下面怎么個改法?心理上萬分糾結(jié)。

      寫完了“晚期風格”,正所謂“張愛玲未完”,仍是“在路上”的感覺。自覺文中尚有不少抱憾之處,在思考與寫作過程中又會衍生出新的話題。如《小團圓》里“木雕鳥”這一意象,關(guān)乎張愛玲的性愛觀念,神秘而有趣。諸方家對此已有所研究,我沒找到更有力的證據(jù),所以只做了一條注解。棘手的是如何看待這部“自傳體小說”的文類張力。其實任何“文本”都具語言的表演性質(zhì),都有自身的結(jié)構(gòu)系統(tǒng),這已是批評共識。即使是歷史敘述,如海登·懷特所言,不等于歷史真實,脫不了作者的歷史想象?!白詡鳌币膊荒芨鷤髦魃绞聦嵁嫷忍?。張愛玲跟夏志清說:“好在現(xiàn)在小說與傳記不明分”,似與新潮合拍,而“自傳體小說”帶來的問題更為復雜。對《小團圓》也是如此,我傾向于把它看作一種藝術(shù)表現(xiàn)的“自我”寫照,比個人生活經(jīng)驗更為“真實”,因此更具歷史與文學價值。較強調(diào)“自傳性”,是根據(jù)張愛玲自己的說法,并與各種相關(guān)文本加以印證,同時也指出敘事上的種種“小說”化處理,如九莉給母親“還債”的情節(jié),在《易經(jīng)》中發(fā)生在蕊秋去香港探望九莉時,《小團圓》里則發(fā)生在上海。或許這就是“活用事實”的手法。至于九莉與燕山之類,尚缺乏印證材料,只能看作是九莉的故事。不亂點鴛鴦譜,或許有點世故,也有點像維特根斯坦說的:“不能說的,就保持沉默。”我想目前所能做到的也只能是這樣,當然這些問題尚有待進一步探討。

      我在文中說“張愛玲兼有勃朗蒂與奧斯汀之長”,判斷看似奢侈,細說的話不是一二頁能打住。對《小團圓》的藝術(shù)特征只做了初階的描述,其實還有很大探究的空間。我相信如果把它和喬伊斯、伍爾芙、普羅斯特或其他記憶敘事作比較研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有關(guān)作家比較研究的正在增多,看到有關(guān)張愛玲與毛姆的比較,有人寫了她與勞倫斯的博士論文,自己雖有幾本英文的勞倫斯,覺得不夠,便從網(wǎng)上購了一些,還來不及細究。

      回顧自己三十年來只寫了這幾篇文章,要做“張迷”還夠不上。這次因為因緣際會,優(yōu)悠余生,才湊成這本小書。前面幾篇關(guān)于張愛玲早期小說或她與現(xiàn)代主義藝術(shù)的文章,看上去邏輯尚能一以貫之,對于理解“晚期風格”可起鋪墊作用,因此依照原樣,僅作了些個別的改動。

      二○二一年二月八日于滬上興國大廈寓所

      猜你喜歡
      團圓張愛玲
      中秋節(jié)——八月十五慶團圓
      名人的味道
      團圓
      團圓的日子
      中秋月圓人團圓
      CAUTIONARY TALES
      細說張愛玲年代的流行歌
      聆聽流行歌中的張愛玲
      團圓篇
      永善县| 石嘴山市| 陆川县| 拜泉县| 高台县| 高邮市| 聂荣县| 信阳市| 保德县| 怀远县| 兴隆县| 荣成市| 巧家县| 卢龙县| 霍林郭勒市| 宁陵县| 奉节县| 乌拉特前旗| 浦江县| 修水县| 北碚区| 聂拉木县| 汽车| 尼勒克县| 长子县| 西盟| 富裕县| 鲜城| 宝兴县| 溧阳市| 北宁市| 北川| 弥渡县| 武鸣县| 肥城市| 调兵山市| 库尔勒市| 海南省| 万载县| 将乐县|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