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存利
之前我們拎著東西去病人家慰問,人家連門都不給開?,F在可不一樣了。
病人會特別開心地追著我們問:“康復活動什么時候還有???”“有活動的話一定記得聯系我啊!”
家屬說:“最讓我感動的是我父親的臉上終于有笑容了,愿意出門了。”“孩子不再無理取鬧了,不再給家里添亂了?!薄白屛覀冞@些絕望的家庭能夠有一絲喘息的機會,不讓我們時時刻刻處在恐懼中。這不是說花多少錢能解決的。有醫(yī)生在,就有安穩(wěn)。”
病友之間說:“你得吃藥。你要不吃藥,下次犯病了活動還怎么參加呀?”
以上是運動康復活動開展過程中,我聽到的來自各方面的真實聲音。
運動是人的一項基本功能,有一句老話叫“生命在于運動”。運動是很多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而缺少運動有時候也是不少疾病致病的因素,精神疾病也不例外。所以,運動康復也是經常使用的一種康復方法。那么,運動何以起到心理康復的作用呢?
精神疾病經常會談到知、情、意的活動,其中情就是指情感、情緒。而情緒的感受來自價值判斷及認知。情緒的表達會通過生理指標、行為傾向和表情等有所反應。就像我們在憤怒的時候會心跳加快、血壓升高,同時表現出聲音提高、顫抖、攥緊拳頭等。憤怒的時候我們還會發(fā)現自己的力量也大了許多。然而,這類情緒常常需要被壓抑下來,場合不允許發(fā)泄,但是身體的生理調節(jié)已經啟動,為攻擊等集聚好了身體能量,只等發(fā)泄,就像箭已在弦上,只等射出了。長此以往,這些能量在身體存儲會影響身體健康和情緒調節(jié)。而運動會直接動員身體釋放這些集聚的能量。身體動起來,會引發(fā)一系列變化——心率、血壓、呼吸等一系列生理指標改變,肌肉內儲藏的攻擊能量釋放,同時,運動時興奮性激素大量釋放,運動后產生的身體的代謝產物有促進心理愉悅的功能,會啟動身體進入新一輪的情緒循環(huán)中。
在運動過程中,尤其是戶外跑時,隨著身體的移動,目光也會瀏覽到不同風景,會得到一些新的刺激,來喚醒大腦的不同區(qū)域,獲得一些新的感知,對情緒有一定的改善。植物的綠色本身就會帶給人一種安靜、放松的體驗,甚至容易讓人聯想到比較舒適的一些場景。
在無氧急速運動中,會釋放人的攻擊性本能,尤其是獨立對抗性運動,如拳擊、擊劍、摔跤等。弗洛姆說“娛樂性暴力活動是一種攻擊性行為,是人們可以接受的攻擊性行為。不帶任何病態(tài)性質,目的是在于顯示技能,而不是為了破壞,它不是由仇恨或者毀滅的動機引起?!边€有一些協作性的團隊運動項目,如籃球、足球等,需要團隊間協助和配合,跟人的歸屬感有關。
人的大腦,從功能上來講,一方面負責邏輯計算,一方面是負責體驗、感受。當運動時,負責體驗的腦區(qū)興奮,會將人的情緒調整到正常狀態(tài),如對于抑郁障礙,運動會幫助患者恢復情緒狀態(tài)。同時,在運動過程中,通過協調、愉悅的身體體驗和感受,大腦會對這些感受形成“記憶符號”,促進認可與此相關聯的一些關系、場地、空間等,起到長效化的調節(jié)和改善情緒的作用。
精神障礙患者的康復環(huán)節(jié)是非常重要的,有利于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目前大量研究已經證實運動在精神康復中的作用。
首先,對于抑郁障礙患者來說,因存在運動遲緩、情緒低落、思維遲滯等癥狀,患者常常會表述自己的大腦好像生銹了一樣,而運動會促進大腦連接,尤其是簡單、快速、高頻的喚醒類運動會激活大腦,使大腦變得活躍起來。如雙手快速擊掌1分鐘、快速跺腳1分鐘等,簡單有效,可以在動力不足時喚醒激活大腦,促進情緒恢復。同樣,對于焦慮患者的交感神經系統(tǒng)過度激活狀態(tài),并由此出現的肌肉震顫、出汗等軀體性焦慮癥狀,有氧運動可以幫助平緩肌肉的激活狀態(tài),使人安定下來。
其次是重性精神障礙患者的運動康復。對于因病導致無法回歸競爭性工作崗位的患者來說,社交功能的保持是至關重要的。病人常常因為不出門而導致社交減少,對于這類患者而言,運動康復可以促進社交連接。目前,社區(qū)有很多運動康復與心理技術聯合使用的方法,組織很多有意思的趣味運動,體驗感比較強,促進康復期患者的人際交往能力,同時也減少了患者不出門導致的肥胖、骨質疏松、摔倒等情況發(fā)生。
運動康復的方法非常多,從靜態(tài)力量訓練到靈活性運動、整合性運動等,像大家熟悉的瑜伽、正念、太極拳等都有動作緩慢、需要靜心、需要調整呼吸來促進身體機能的特點,可以令人達到身心合一、心態(tài)平和。同時也有需要動員身體生理能量的劇烈運動,來促進釋放身體集聚的情緒能量。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舞蹈等,都是運動康復中使用的元素。
適度運動有益健康,但應注意以下情況:
首先是始動困難。即啟動運動比較困難,這一問題較多出現在不經常運動的患者中,運動前會感到懶惰或枯燥無聊,不愿意動彈。雖然在結束時,多數人都會感到精神愉悅,但如果運動前沒有啟動,也就體驗不到運動后的好狀態(tài)了。這類人員可以啟動團體運動,嘗試參加集體活動,這樣可以相互激勵、相互支持,度過運動習慣養(yǎng)成的早期階段。
其次是運動強度與體能耐受不夠匹配。運動過程是需要身體體能慢慢適應的,從力量到靈活性都是如此。有些人在運動起初對于運動的期待過高,而體能不能達到就會受挫,從而很快停止。還有一些人因為運動技巧不夠專業(yè),而出現運動損傷等,如肌肉拉傷、膝蓋受傷等,這就得不償失了。
最后是運動過程中的其他異常情況。如運動前沒有補充能量,出現低血糖;或者有一些運動禁忌癥,如已經有肌肉關節(jié)損傷再運動使傷情加重等情況發(fā)生。以上這些都是運動時需要注意的。
總之,在合理狀態(tài)下,讓我們一起“跑一跑、跳一跳,煩惱也忘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