繆婧婷
2020年10月17日,《未成年人保護法》修訂案(以下簡稱新未保法)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會議表決通過,2021年6月1日起施行。新未保法有哪些新亮點?我們一起來解讀下。
政府是保護未成年人的中堅力量。本次修訂不但新增“政府保護”專章,整合了政府保護未成年人工作的職責,細化了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教育、安全保障、衛(wèi)生保健、社會救助等方面的工作內容,還將國家監(jiān)護的理念寫入法律,明確民政部門的兜底監(jiān)護責任,充分體現(xiàn)了我國政府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中的擔當。
近些年,未成年人遭遇的性侵害、虐待、暴力傷害事件屢見不鮮,雖然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對未成年人的加害者予以懲治,但對未成年人已造成的嚴重傷害后果無法挽回。為了進一步預防未成年人被傷害事件的發(fā)生,新未保法規(guī)定:國家建立性侵害、虐待、拐賣、暴力傷害等違法犯罪人員信息查詢系統(tǒng),向密切接觸未成年人的單位提供免費查詢服務。
新未保法為未成年人“保駕護航”圖/視覺中國
近年來,未成年人自殺、自殘現(xiàn)象頻發(fā),未成年人患抑郁癥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僅是家庭教育問題,同時也應當引起學校及廣大社會群體的關注。本次修訂,“政府保護”中要求學校除了教書育人外,還應當關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并對未成年人展開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問題的早期發(fā)現(xiàn)和及時干預機制。
父母本是保護未成年人最可靠、最安全的屏障,但在一些案例中,恰恰是父母對未成年人實施了傷害行為,如南京餓死女童案、徐州女孩遭父親性侵案。當父母不能履行監(jiān)護職責、確定喪失監(jiān)護能力或者不再適宜擔任監(jiān)護人時,應當由誰來履行監(jiān)護職責的問題,已引起國家及社會的高度重視。本次修訂,明確規(guī)定了國家監(jiān)護制度,在監(jiān)護人缺失時,國家進行補位,由國家承擔監(jiān)護職責,為未成年人保護兜底。新未保法規(guī)定,民政部門要在監(jiān)護人暫時下落不明、因突發(fā)事件不能履行監(jiān)護職責、失職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進行臨時監(jiān)護;在監(jiān)護人死亡、喪失監(jiān)護能力、被判決撤銷監(jiān)護資格的情況下對未成年人進行長期監(jiān)護。
學生欺凌是一種嚴重影響學生健康成長的不良現(xiàn)象。當前,該現(xiàn)象已經引起全社會的高度關注。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調查與數(shù)據(jù)中心(NSRC)設計與實施的中國教育追蹤調查(CEPS)從2014年起,在全國范圍內抽取了28個區(qū)縣112所城鄉(xiāng)學校的10279名初一學生進行年度追蹤調查,調查結果顯示:有將近一半(49.6%)的學生遭受過語言形式的校園暴力,有37.7%的學生遭遇過校園社交方面的欺凌,有19.1%的學生在校園里遭受過身體上的暴力傷害,網絡欺凌作為校園暴力的新形式,其發(fā)生率也達到了14.5%。
根據(jù)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校園暴力司法大數(shù)據(jù)專題報告》,近幾年發(fā)生的校園暴力案件中,11.59%的案件受害人不幸死亡,令人惋惜。
因為沒有法律的束縛,欺凌者更加肆無忌憚。同樣,因為被欺凌者沒能得到有效的保護,紛紛變成“沉默的羔羊”,在受到傷害后,他們或者轉學,或者背井離鄉(xiāng),總之大多這樣不了了之。
新未保法首次明確“學生欺凌”的定義:學生欺凌,是指發(fā)生在學生之間,一方蓄意或者惡意通過肢體、語言及網絡等手段實施欺壓、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傷害、財產損失或者精神損害的行為。生活中,常見的學生欺凌行為包括肢體欺凌、言語欺凌、關系欺凌、性欺凌。本次修訂,新未保法將網絡欺凌納入校園欺凌的形式。新未保法規(guī)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通過網絡以文字、圖片、音視頻等形式,對未成年人實施侮辱、誹謗、威脅或者惡意損害形象等網絡欺凌行為。遭受網絡欺凌的未成年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應當及時采取必要的措施制止網絡欺凌行為,防止信息擴散。
此外,本次修訂還明確規(guī)定了學校在防治學生欺凌事件中的責任與義務,其中包括:學校應當建立學生欺凌防控工作制度;學校應當對教職員工、學生等開展防治學生欺凌的教育和培訓;對學生欺凌行為學校應當立即制止;發(fā)生欺凌事件后,學校應當立即通知實施欺凌和被欺凌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參與欺凌行為的認定和處理;對欺凌事件相關的未成年學生及時給予心理輔導、教育和引導;對欺凌事件相關的未成年學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給予必要的家庭教育指導;對實施欺凌的未成年學生,依法加強管教;對嚴重的欺凌行為,學校不得隱瞞,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教育行政部門報告,并配合相關部門依法處理。若學校未履行以上義務的,由公安、教育、衛(wèi)生健康、市場監(jiān)督管理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責令改正;拒不改正或者情節(jié)嚴重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學校還將面臨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之風險。對于欺凌者而言,也將面臨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甚至承擔刑事責任。
隨著互聯(lián)網的高速發(fā)展,孩子們在盡情遨游互聯(lián)網海洋的同時,也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網絡安全風險——網絡沉迷、網絡欺凌、網絡色情等問題頻發(fā)。2019年我國未成年網民規(guī)模達到1.75億;小學生互聯(lián)網普及率達到89.4%;初中、高中、中職學生互聯(lián)網普及率分別達到97.6%、97.6%和99.0%,其中多半都沉迷于網絡游戲!網上也頻頻爆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游戲、巨額打賞網絡主播的新聞。這都表明,解決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的問題已經刻不容緩。如何保障和引導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網絡?如何打造健康安全的網絡環(huán)境?值得每位成年人深思。曾有專家提出:“未成年人身份認證是實施網絡領域未成年人保護的源頭,只有真正落實網絡實名制,才可能使未保法中確立的各項未成年人保護制度落到實處?!?/p>
本次修訂,專門增設“網絡保護”專章。針對未成年人沉迷網絡等問題,新未保法作出規(guī)定:網絡產品和服務提供者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誘導其沉迷的產品和服務。網絡游戲、網絡直播、網絡音視頻、網絡社交等網絡服務提供者應當針對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務設置相應的時間管理、身份權限管理、消費管理等功能。以未成年人為服務對象的在線教育網絡產品和服務,不得插入網絡游戲鏈接,不得推送廣告等與教學無關的信息。
在新未保法尚未生效時,各大網絡平臺已紛紛響應,并開始采取相應管理措施,各地教育部門也開始要求學校排查各年齡段學生常用網絡平臺的情況?!胺e極引導文明上網、安全上網,自覺抵制低俗有害信息,增強網絡安全意識”將不再只是一句口號。
隨著我國國民經濟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城市發(fā)展突飛猛進,農村也大力推行機械一體化。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向城市,為國家的繁榮,城市的發(fā)展貢獻著自己的力量??墒?,在農民背井離鄉(xiāng),勤勞致富的同時,“留守兒童”問題卻日漸突出。由于“留守兒童”長期生活在特殊的環(huán)境中,缺乏父母的關愛與呵護,長此以往,產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負、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因行為方面缺乏父母的管教,在臨時監(jiān)護人不敢管也管不了的情況下,“留守兒童”厭學、逃學、沉迷游戲,頻繁出入游戲廳、網吧等娛樂場所,引起行為上的偏差,嚴重者走上犯罪的道路,誤入歧途。
新未保法明確規(guī)定:父母或者其他監(jiān)護人因外出務工等原因在一定期限內不能完全履行監(jiān)護職責的,應當委托具有照護能力的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代為照護;無正當理由的,不得委托他人代為照護。且有違法犯罪記錄者,有吸毒、賭博、酗酒等惡習者,不得作為被委托人。
農村“留守兒童”的保護面臨著面大量廣的問題。希望本次新增的內容,能落實到各地基層,切實解決“留守兒童”教育缺失的問題,為“留守兒童”的未來,點亮一盞明燈。
新未保法的出臺,進一步明確了家庭、學校、政府各部門、社會群體的具體工作職責,充分體現(xiàn)了給予未成年人特殊和優(yōu)先保護的法律精神,這無疑將成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強有力后盾。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一個個體,只有扎根于息息相通的‘生命大地才能生長與綻放,獲得抵御風暴的力量?!蔽闯赡耆耸敲總€家庭的希望,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他們的成長狀況,直接關系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系到國家前途與民族命運。給孩子們一個更安全、更健康、更積極向上的成長環(huán)境,是我們全社會共同的心愿。
(本文作者系上海市君悅律師事務所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