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謝稍 鄧玫 譚碧華
2 型糖尿病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糖尿病類型,是一種慢性代謝性疾?。?]。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明顯升高,對患者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代謝系統(tǒng)等造成嚴重的影響,患者會出現(xiàn)多飲、多食、多尿、消瘦等臨床癥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和生活質(zhì)量造成嚴重的影響[2,3]。若2 型糖尿病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患者會出現(xiàn)多種不同程度的并發(fā)癥,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合理的治療[4]。本研究主要對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22 例2 型糖尿病脾虛胃滯證患者應用常規(guī)治療與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并對其療效和安全性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10 月~2020 年2 月本院收治的122 例2 型糖尿病脾虛胃滯證患者作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列表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1 例。對照組中,男29 例,女32 例;年齡53~78 歲,平均年齡(65.57±6.37)歲;病程1~12 年,平均病程(6.47±1.85)年。觀察組中,男28 例,女33 例;年齡54~79 歲,平均年齡(66.52±6.40)歲;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6.75±2.09)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jīng)本院倫理研究委員會審批。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經(jīng)臨床檢查確診為2 型糖尿??;均符合脾虛胃滯證的診斷標準,且伴倦怠乏力、水谷不消、便溏;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嚴重語言交流障礙、精神疾病者;對本次治療藥物有禁忌證或者過敏者;伴心、肝、腎等嚴重器質(zhì)性疾病者;伴其他慢性疾病者。
1.3 方法 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保持相同的飲食和運動,并進行合理的健康教育。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治療:給予患者口服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湖北午時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2404)治療,口服1 片/次,3 次/d,患者在用餐前30 min 服用;連續(xù)治療12 周。觀察組采用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藥方組成:黨參15 g、黃芩10 g、法半夏10 g、黃連10 g、干姜10 g、大棗6 枚、炙甘草9 g;若患者善太息,則在藥方內(nèi)加入白芍10 g、北柴胡10 g;若患者嘔吐,則在藥方中加入紫蘇梗10 g、旋覆花10 g;若患者氣短乏力,則在藥方中加入生黃芪15 g、麩炒白術(shù)15 g;若患者便溏,則將藥方中的干姜換成生姜,并加入生薏米30 g;若患者便秘,則在藥方中加入火麻仁15 g、郁李仁15 g。將藥物進行煎煮,1 劑/d,分早晚2 次服用,連續(xù)治療12 周。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治療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治療前后WBC、SCr 水平。療效判定標準:根據(jù)中醫(yī)證候積分評定臨床療效,參考《糖尿病中醫(yī)診療標準》、《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的心下痞滿、倦怠乏力、嘔惡納呆、水谷不消、便溏等進行評分,患者的癥狀消失計為1 分、癥狀減輕計為2 分、癥狀加重計為3 分。臨床痊愈:治療后,患者的中醫(yī)癥狀、體征消失或者基本消失,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95%;顯效:治療后,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均得到明顯改善,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70%~94%;有效:治療后,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均得到好轉(zhuǎn),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69%;無效:治療后,患者中醫(yī)癥狀、體征均未得到明顯改善,甚至出現(xiàn)加重的現(xiàn)象,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少<30%??傆行?(臨床痊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5]。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患者的臨床總有效率為96.72%,高于對照組的81.97%,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n,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 治療后,兩組患者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0、30、60、90、120 min 的血糖水平以及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SCr 水平對比 兩組治療前后的WBC、SCr 水平組間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SCr 水平對比()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WBC、SCr 水平對比()
注:與對照組對比,aP>0.05
2 型糖尿病屬于慢性代謝性疾病,于臨床上較多見,中老年人群是該病的多發(fā)群體,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2 型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6]。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會不斷升高,對其身體功能可造成持續(xù)性損傷,因此科學、合理的治療措施對該病患者十分重要,以維持血糖水平的穩(wěn)定[7,8]。
臨床上主要對2 型糖尿病患者實施藥物治療,其中常用的藥物為鹽酸二甲雙胍腸溶片,此藥能夠有效維持患者血糖水平穩(wěn)定,進而改善患者的病情,但是長期的西藥治療會導致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下降,影響疾病的治療效果[9]。隨著中醫(yī)技術(shù)和理論的不斷發(fā)展和應用,中醫(yī)治療糖尿病取得了良好的臨床效果[10]。
中醫(yī)認為糖尿病的產(chǎn)生是由于脾胃虛弱、升降失常,而導致病理產(chǎn)物積聚,最終會引起消渴癥狀。中醫(yī)在對2 型糖尿病脾虛胃滯證患者治療時,主要給予患者半夏瀉心湯治療,藥方中的法半夏可以化痰消痞除滿;干姜辛溫除寒,與法半夏合用可以和胃、降逆、止嘔;黃芩、黃連苦寒泄熱、清腸燥濕;黨參、大棗、炙甘草可以補中益氣、健脾和中;多種藥物合用對改善患者病情十分有效,且在治療期間會根據(jù)患者實際情況,對藥方進行加減,使疾病治療有較高的針對性,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2 型糖尿病脾虛胃滯證患者接受半夏瀉心湯加減治療,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水平和中醫(yī)證候,提高治療效果,且安全性較高,臨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