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珂
關鍵詞:嘉業(yè)堂;劉承干;河南學人;《河南通志》;《求恕齋日記》
摘 要:文章介紹了吳興劉承干匯刊《章氏遺書》的情況及意義,介紹了河南學人劉海涵、張鳳臺、張嘉謀、蔣藩、許士衡、韓嘉會等人與劉承干的交往情況,通過考索《求恕齋日記》一書記載的劉承干與河南學人的交往情況,展現(xiàn)了劉承干藏書、刻書的影響力,以及對河南學人藏書、修志的促進作用。
中圖分類號:G25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1588(2021)06-0135-03
1 嘉業(yè)堂主人劉承干刊刻《章氏遺書》
劉承干(1881—1963),字翰怡,浙江吳興人,光緒三十一年(1905)考中秀才。劉氏家中富有,性嗜藏書,所藏宋元舊刻、明刻精本、名家校本、舊抄本較多,并利用藏書刻印了《嘉業(yè)堂叢書》《求恕齋叢書》等。劉承干開始大規(guī)模收購舊籍始于辛亥(1911)避亂上海,其大量購入原先藏書家不甚重視的明清詩文集,使藏書規(guī)模得以迅速擴大,成為當時藏書家之巨擘[1]。因此,河南學人在征輯河南文獻和編纂《河南通志》時,特意到上海拜訪結識了劉承干。
劉承干收藏有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五卷、《校讎通義》三卷[2]。1922年,劉承干匯刊《章氏遺書》三十卷、外篇十八卷,其中,《章氏遺書》三十卷包括《文史通義》《校讎通義》《方志略》《文集》《外集》《湖北通志》檢存稿及未成稿,外篇十八卷包括《信摭》《乙卯札記》《丙辰札記》《知非日札》《閱書隨札》五種,以及《永清縣志》《和州志》《補遺附錄校記》,后其又把《紀元經(jīng)緯考續(xù)》作為外篇的第十九、二十兩卷刊行,使章氏遺著得以完整地刊行于世。劉承干在《求恕齋日記》中記錄了多人向其索取《章氏遺書》的事情,說明該書受到時人的歡迎。例如,1925年,“閏四月十七日,囑公渚作函復胡電明,名朝熙,安徽蕪湖人,江蘇候補縣知事。包仲修,臺州人,南京東南大學學生,均來討《章氏遺書》者也”[3];1927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囑醉愚作函復武進修志局,以索《章氏遺書》也”[4]。1931年,河南通志館館長魏松聲、副館長張藻致函時在上海愛文義路的劉承干,向其索取《章氏遺書》一書[5],“因思章實齋先生著作如林,所修縣志及論修志各書去取矜嚴,體例完善洵為志書中惟一模范。但章先生遺書汴中無賣者,敝館又以參考在急,據(jù)各纂修言尊處印藏甚多,虔祈俯念志書事業(yè)關系國粹,請賜一部,以資取法”。河南通志館館長魏松生認識到修志事業(yè)關系到保存國粹,希冀劉承干能夠將其所刻《章氏遺書》送給河南通志館一部,以彌補修志理論文獻的不足,并高度贊揚劉承干的贊助之功,認為其功可與河岳同不朽。修志事業(yè)離不開修志理論書籍的指導,劉承干刻印的《章氏遺書》一書滿足了武進通志局、河南通志館編纂志書對方志理論書籍的需求,彰顯了其刻印書籍的價值。
2 劉承干與河南學人的交往
筆者以劉承干的《求恕齋日記》為中心,結合劉海涵、蔣藩等人的著作,考查獲知河南通志館館長魏松聲致劉承干一函中提到的“各纂修”等人,即張嘉謀、劉海涵、蔣藩、許鼎臣及韓嘉會。這些人通過拜訪、互通信函、互贈圖書的方式加強了與劉承干的溝通交流,尤其是張嘉謀、劉海涵、蔣藩三位藏書家,與劉承干來往更頻繁,通過互贈圖書的方式擴大了收藏規(guī)模。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開設河南通志局(河南通志館前身)的河南省長張鳳臺也曾將大量河南文獻贈送給劉承干。
2.1 與張鳳臺、劉海涵的來往
張鳳臺(1857—1925),字鳴岐,河南安陽人,光緒二十一年(1895)乙未科貢生,賜進士,任河北省元城、吳橋、束鹿等縣知縣,吉林省長春府知府,東三省總督衙門參議。入民國后,任河南巡按史、參政院參政及省長等職。張鳳臺喜收書,倫明的《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記載,“河南張鳳臺,家富而性吝,好聚書。余每于小市書攤遇之,好爭論錙銖。或告余曰,此參議員張鳳臺也。后為河南省長,亦刻書,以汪介人《中州雜俎》最佳,其所藏也。歿后京寓之書盡散,余未得見,聞有佳本”[6]。張鳳臺以河南為中原文物舊邦,素喜發(fā)揚鄉(xiāng)邦文獻的價值,遂輯豫賢著述,利用自藏書、劉海涵藏書及搜集的中州文獻,刻印了《三怡堂叢書》,該叢書收錄了大量宋、元、明、清學者之遺稿、詩文等。
《求恕齋日記》記載了劉承干與張鳳臺之間的往來情況,“名鳳臺,光緒乙未科進士,河南安陽人,直隸知縣?,F(xiàn)為河南省長。蒙惠《孫奇峰集》《中州文征》,謝之”[7]。張鳳臺在河南通志局剛成立之時,惠書結交劉承干,并派劉海涵到上海拜訪劉承干,其目的都是搜集中州文獻。
1920年,河南省長張鳳臺在開封設四存分會和河南通志局,組織文人修撰《河南通志》?!懊駠拍昶咴?,余謬綰鄉(xiāng)符,籌設四存分會暨河南通志局,與一時賢士大夫、耆舊鴻博薈萃一堂,搜集鄉(xiāng)先哲零紈斷簡,以啟后學,而闡幽光?!盵8]修志需要征輯鄉(xiāng)賢遺著,但由于“其所訪而購者落落如晨星,蓋稽古若斯之難也”[9],因此,張鳳臺派藏書家劉海涵到江南一帶搜集鄉(xiāng)賢遺著。“劉君怡宣好古博文,輒為余稱道滬上書肆繁多,必有曩哲遺珠、鄉(xiāng)賢孤本零星散佚于其間,而莫之問津者。余聞其言而艷羨之,即請劉君攜行篋,擔簦攝蹺游于滬濱?!盵10]劉海涵(1867—?),字怡宣,一題怡軒,號兩龍?zhí)吨魅?,又號龍?zhí)缎‰[,亦號逸叟,河南信陽人,光緒十八年(1892)秀才,宣統(tǒng)間歲貢,先后任中州文獻征輯處采訪員、河南省長公署秘書、河南通志局協(xié)修,曾經(jīng)理河南官書局,參與《信陽縣志》的編纂和清代中州文獻的整理工作。劉海涵平素喜搜求典籍,藏書達一萬卷,并將所撰、所藏之書,匯輯成《龍?zhí)毒釁部獭房绦惺馈?/p>
劉海涵此次江南之行,拜訪結交了劉承干,“予夙聞先生名于張子中孚,辛酉再至滬上,遂先造訪”[11]?!肚笏↓S日記》記載了劉承干與劉海涵交往的情況,時間集中在1921年至1933年[12]。
劉承干為劉海涵所作的藏硯、藏鏡兩圖題詩,被劉海涵收入《龍?zhí)毒釁部獭分??!肚笏↓S日記》記載了題詩一事,“囑也詩作函復劉怡宣,伊所藏硯、藏鏡兩圖為題二詩以酬之”[13]。劉海涵為各題詩人作了小傳,劉承干的小傳如下:“字翰怡,浙江烏程人,光緒囗囗舉人,官四品京卿,充清史館纂修,輯《明史例案》,補注《南唐書》。藏書數(shù)百萬卷,刊《湖州叢書》《吳興叢書》,又求恕齋、嘉業(yè)堂各叢刻,以餉宇內學人。先生僑居上海愛文義路。予夙聞先生名于張子中孚,辛酉再至滬上,遂先造訪,先生贈書二十余種。嗣予回汴,書札往來不絕,陸續(xù)郵寄各書至五十余種,為予制大復年譜序。予心重先生,嘗裒輯先生手札為巨冊,并以贈書另制二箱藏之以作紀念?!盵14]從該小傳可以看出,劉海涵辛酉奉省長張鳳臺之命至滬上訪書,造訪劉承干;劉承干贈予劉海涵二十余種圖書,并給劉海涵所作的《何大復年譜》作序[15],為其所作的藏硯、藏鏡兩圖題詩;劉海涵非常重視劉承干的贈書和手札,另制二箱以專存;劉承干收到劉海涵贈送的河南地方文獻,如蘇源生《記過齋文稿》一書,“閱《記過齋文稿》,鄢陵蘇源生著,道光、咸豐時人。今日劉怡宣寄來惠贈者也”[16]。1933年,劉海涵在纂修《河南通志》的過程中曾向劉承干索書目、書影,“閏五月初四日,囑剛甫作書致董東蘇、劉怡宣,名海涵,河南信陽州人,來函索書目、書影,作此復之”[17]。
2.2 與張嘉謀的來往
張嘉謀(1873—1941),字中孚,號梅溪釣徒,河南南陽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中舉,曾任河南學務公所議紳。民國年間,張嘉謀長期擔任國會議員和河南省議員,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創(chuàng)辦新式學堂,參與中州文獻征輯處的相關工作;任河南通志局纂修,參與《河南通志》及一些縣志的編纂和修訂工作。
《求恕齋日記》記載了張嘉謀與劉承干的交往情況,如拜訪、借書、贈書等。例如,1923年,“六月十九日,午后,張中孚嘉謀,河南南陽人,現(xiàn)為眾議員。劉用甫鴻麟,河南南陽人,浙江候補知縣知事,來談良久而去”[18];1926年,“九月二十九日,謝張中孚,曾以書贈余,故復之”[19]。《求恕齋日記》還記載了張嘉謀向劉承干借閱藏書??毕荣t著作一事。1924年,“五月二十八日,囑醉愚作函致張中孚,并寄去明嘉靖刻本《王文莊公凝齋集》八冊,蓋向余假去??病盵20]。劉承干此舉直接促成了《王文公莊集》的刊刻行世。經(jīng)過張嘉謀校勘的《王文莊公集》,得到周云的稱贊,謂“雖不敢謂為公集之全要,勝于前者數(shù)本。讀是編者亦足以見公之生平矣”[21]。1925年,河南官書局刊行該書,卷末附張嘉謀《王文莊公凝齋集??庇洝芬痪?。
2.3 與蔣藩的來往
蔣藩(1871—1944),字恢吾,號蓼庵,祖籍睢縣,后遷杞,光緒二十八年(1902)河南鄉(xiāng)試舉人,朝考大挑一等,授職揀選知縣(未任)。蔣藩長于史志,精于金石考證,受聘纂修《杞縣志》《河陰縣志》,受聘河南通志局(河南通志處、河南通志館)任纂修,藏書豐富。蔣藩的《梧蔭樓文鈔》一書收錄了1924年蔣藩與嘉業(yè)堂主人劉承干來往的四封書信,如:“五月十四日,囑醉愚作函致鐘伯荃,謝王慧言、蔣恢吾,名藩,河南杞縣人,某科舉人。今來函贈予河南《河陰縣志》及《金石考》,皆伊所編輯者也”[22]。從來往信件可知,劉承干先后把嘉業(yè)堂刻印的《佩南先生集》《雪橋詩話》及其他刻書十三種寄贈給蔣藩;蔣藩回贈劉承干一些文獻,如《天根文鈔》《原圃集》《河陰縣志》《陳侍御奏稿》《瓢滄詩稿》及墨拓三本、題跋兩冊等;蔣藩為劉氏的嘉業(yè)堂在河南征求地方史志和鄉(xiāng)邦文獻[23]。劉承干還為蔣藩所建藏書樓題額,“爰建斯樓,藉庋群籍,既拓福地,更廣墨緣,嘗浼信豐劉伯紳先生為之圖,吳興劉翰怡先生署其額”[24]。《梧蔭樓藏書圖題詠集》收錄了張嘉謀、林屋山人、王獻唐、李秋川、蕭惠清、鄭榕、曾洪父等三十余人的題詠。
2.4 與許鼎臣、韓嘉會的來往
許鼎臣(1870—1933),字石衡,號漁岑,河南孟津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舉人。1923年,許鼎臣受聘為特設纂修,參與編纂《河南通志》。1924年,許鼎臣辭去《河南通志》纂修,赴北平參與李敏修纂述中州文獻的相關工作,分編《中州先哲傳》《中州學系史》。韓嘉會,字合卿,河南閿鄉(xiāng)人,光緒二十三年(1897)拔貢,曾任閿鄉(xiāng)縣視學、縣勸學所所長、縣財務局局長、河南省第一屆省議會議員。1932年,許鼎臣編纂《新修閿鄉(xiāng)縣志》。
許鼎臣、韓嘉會二人與劉承干的來往,源于劉承干收藏刊刻了其師孫葆田的遺稿。孫葆田(1840—1911),字佩南,山東榮成人,同治十三年(1875)進士,官刑部主事,后選授安徽宿松縣知縣,調署合肥,歸主開封大梁書院,晚主濟南尚志書院,著《校經(jīng)室文集》六卷、補遺一卷。孫葆田的遺稿多歸吳興劉承干收藏,經(jīng)毛稚云、黃石蓀整理后,劉承干將其遺稿作為《求恕齋叢書》之一種于1916年刊印成書,卷首有繆荃孫、馮熙及劉承干的序。許鼎臣輯其師孫葆田的佚文編成《校經(jīng)室文集補遺》。由于劉承干刊刻了孫葆田的《校經(jīng)室文集》一書,許鼎臣將其所輯《校經(jīng)室文集補遺》一書寄給劉承干,乞其續(xù)刻。1922年,“四月初二日午后,校閱《校經(jīng)室文集補遺》三十篇,為孫佩南之弟子許士衡名鼎臣,光緒丁酉舉人,河南孟津縣人寄來,乞予續(xù)刻者也”[25]。韓嘉會向劉承干索其師孫葆田的《校經(jīng)室文集》一書,1925年,“五月二十六日,囑公渚作函復韓嘉會,河南閿鄉(xiāng)縣人,為孫佩南弟子,來討其《校經(jīng)室文集》”[26]。
3 結語
河南學人通過主動拜訪、通信、贈書的方式,加強了與劉承干的溝通交流,一方面推動了中州文獻征輯工作及《河南通志》編纂工作的順利開展,另一方面彰顯了劉承干的影響力。
參考文獻:
[1] 陳誼.嘉業(yè)堂刻書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09.
[2] 周子美.嘉業(yè)堂鈔校本目錄[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6:42.
[3][4][7][12][13][16][17][18][19][20][22][25][26] 劉承干.求恕齋日記:第6-11冊[M].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6:31-500.
[5] 河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河南歷代方志集成:第32冊[M].鄭州:大象出版社,2016:297.
[6] 倫明.辛亥以來藏書紀事詩[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7:131-132.
[8][9][10] 邵松年.續(xù)輶軒博記張鳳臺序[M].清光緒至民國間張鳳臺《三怡堂叢書》本.
[11][14] 劉海涵.藏鏡圖題詞[M].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一年劉氏龍?zhí)毒峥?
[15] 劉海涵.何大復年譜[M].一九二一年至一九三一年劉氏龍?zhí)毒峥?
[21] 王鴻儒.王文莊公集·周云序[M].民國十四年河南官書局刻本.
[23] 韋緒智.不見經(jīng)傳的藏書大家:蔣恢吾[M].濟南:齊魯書社,2005:143.
[24] 蔣藩.梧蔭樓藏書圖題詠集[M].民國三十二至三十四年石印本.
(編校:孫新梅)
收稿日期:2021-05-11
作者簡介:馬 珂(1980—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2019級博士生、河南大學圖書館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