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音
建黨百年之際,上海文慧滬劇團推出了取材于上海“龍華二十四烈士”“左聯(lián)五烈士”之一柔石真實事跡的大型原創(chuàng)滬劇《早春》。在戲中,我有幸扮演了男主角柔石??梢赃@么說,如果不是有了這段表演經歷,我可能不會關注中國早期革命的歷史。但自從接了這個戲之后,我便不由自主地深入其中,越探究越入迷。這就是演員拿到好劇本的狀態(tài),越琢磨越有味道,表演起來也很有味道。整個排演期間,我都一直在思考如何深入劇本、深入角色,把人物演得更加真實。
從一開始,我就非常喜歡《早春》的劇本,從頭到尾看了好幾遍。柔石雖然沒有做過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也沒有說過什么豪情壯語,但劇中的很多場景都讓我忍不住落淚。在我看來,他在前半生和后半生是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前半生,他是典型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求學,成名,成為當?shù)氐慕逃珠L。妻子雖是個不識字的傳統(tǒng)婦女,但也共同養(yǎng)育了三個孩子。母親生病,但家里仍有一定的經濟基礎。這樣的一個青年,看到一些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黑暗面,何至于在短短幾年的時間里轉變成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我心中一直在追問,是什么支撐著他、支撐著如他一樣的青年們奮不顧身地投身革命呢?
在扮演了這么多次柔石之后,我覺是我找到了這個問題的答案——信仰。但這個信仰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的理解是,在社會變革的前夜,柔石在家鄉(xiāng)寧海親眼看到、親耳聽到一些社會不公后,心中產生了一些幫助底層人民擺脫不幸、尋找光明的樸素理念。但作為一個讀書人,他不會舞刀弄槍,如何革命?他想到,自己可以寫作!所以,他離開家鄉(xiāng),來到上海,投奔魯迅。但在一開始,他未必就直奔鬧革命的目標,而應該是去追求自己的文學事業(yè)的。就像今天的青年追星一樣,他以崇拜者的身份環(huán)繞在魯迅周圍。在當時的上海,陳獨秀等先驅者已經通過自己的傳播力和號召力,在青年間傳播了大量馬克思主義和蘇聯(lián)革命的經驗。柔石對黨的了解雖然未必深入,但當他接觸到馮雪峰、夏衍等共產黨員,不知不覺便接受了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思想,這些與他內心的樸素理念不謀而合的主義和思想,幫助他建立和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他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信仰,也順理成章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當然,剛開始接觸劇本時,我和其他人一樣,對人物的了解并沒有這么深入。第一次坐排時,我心中其實已經形成了對柔石的固定印象:左聯(lián)作家,一位29歲就犧牲的革命烈士,所以表演是“扛著”的,一出場就是革命者的形象,語氣聲調都不對。比如,柔石最初在學校受到不公平待遇,被扣了半個月的工資,我就直接把他表演成了一個革命者。好了,一下子把這個人物演砸了。為了幫助我找到狀態(tài),導演吳佳斯細心幫我分析人物,我自己也找了很多相關年代的電視劇天天看,反復看,一點一點尋找人物,一點一點了解歷史,慢慢地,我一點一點找到了自己對柔石的理解。當這些理解進入到我的表演,我就開始有意識地在表演時塑造和體現(xiàn)人物。直到現(xiàn)在,演出之前,我還會去翻翻柔石的一些照片,看一看他的形象,以求在表演時讓自己的外形和內心都離他更近一些。
有了對柔石比較準確的理解,還有整個劇組成員在溝通交流時的互相啟發(fā),對塑造人物也有幫助。比如,柔石應該是到了上海之后才開始真正的革命事業(yè)的。所以我和劇中飾演共產黨員盧大川的演員說,你第一次到柔石家時,千萬不要一上場就使用太“革命”化的語言,顯示自己的共產黨員身份。這時,柔石還是個文學青年,盧大川一出場就叫柔石搞革命,這個戲就不好看了。你要把自己定義成一個熱血青年,把自己的理念、信仰潛移默化地傳遞給柔石,傳遞給馮鏗。如此循序漸進,觀眾才會漸漸入戲。
現(xiàn)在這個戲收到不少好評,許多老觀眾和年輕觀眾都說好看。我覺得原因就在于,我們把角色演清楚了,而不是一開場就表演革命。在戲劇中,我們也要尊重歷史,尊重事實,而不是簡單地把人演成神。
經過一次次的分析研究,一次次的雕琢打磨,現(xiàn)在的《早春》與最初上演時的版本相比,在整體上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今年演出時,我們又做了不少提升和修改。比如,戲里加了一段柔石過金橋時心理斗爭的情節(jié)。劇中有一個重要的情節(jié)是,馮鏗雨夜來寧海,希望回家照顧母親的柔石能返回上海,繼續(xù)他的文學事業(yè)。但當她看到柔石家中的情況后,決定獨自返回上海。在追趕馮鏗的過程中,柔石路遇金橋,心中充滿矛盾,難以抉擇究竟過不過橋。這是一段有一定象征性的表演,他“走走停停、來來回回、兜兜轉轉、尋尋覓覓”,過橋,就像跨過人生的重要節(jié)點。他一直在“尋一個出路,尋一個新世界”。走過這座金橋,就是新世界。那走不走呢?留在橋這邊,他可以繼續(xù)擁有家庭和孩子,可以繼續(xù)做教育局長,將來可以平穩(wěn)地度過一生。但過了這座橋,他可能變成另一個魯迅,也可能遇到不可知的危險?;秀敝校犚姾芏嗲嗄陮λf,趙先生,我們要到上海去闖一闖,我們要參加革命,我們要推翻舊社會,走向光明。這些呼喊如潮水般嘩嘩地在他的腦子里回響。這時,他又親眼看到春寶娘瘋了,投湖自盡。這時,他一下子覺得,一定要告別舊世界,一定要到新世界去。于是,他毅然決然地跨過了金橋。
這場戲增加了柔石的深層心理轉變,也為劇情的后續(xù)發(fā)展變化提供了可信的情感和事實基礎。過了金橋后,柔石已經下定決心要創(chuàng)造新世界,于是言行舉止上有了革命者的氣概,就變得順理成章。
從關注柔石,到關注“左聯(lián)五烈士”,關注百年前的年輕人,關注歷史……在建黨百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我補了歷史的一課。我還觀看了最近上演的幾部關于“左聯(lián)五烈士”的戲劇作品,我們都是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體現(xiàn)近百年前中國革命青年的熱血青春?!肚吧凇烦林鴺銓?,著重探究歷史真相;《浪潮》浪漫寫意,著重以當代青年的視角理解當時的青年。而《早春》的特別之處,我覺得,就在于真實而詩意地呈現(xiàn)了柔石的人生經歷和思想轉折:他是如何從小城寧海來到大上海的,遇到了誰,如何革命,又是如何犧牲的。而《早春》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真實地呈現(xiàn)了柔石的一生。通過柔石,觀眾可以看到當時社會上的100個柔石、1000個柔石,他是那個時代的一個座標,一個范本。
除了對人物的理解和把握,對我來說,這次演出最大的挑戰(zhàn)還有我的年齡和柔石之間的差距。柔石犧牲時才29歲,而我已經60多歲了,演出狀態(tài)畢竟不能和年輕時相比。為此,我一度打起了退堂鼓,盡管如此,羅懷臻老師和導演吳佳斯都很鼓勵我。我也在每次演出中尋找年輕人的語氣、步伐和姿態(tài),生活中則一直跟年輕人在一起,了解他們的思想,觀察他們的行動,從心態(tài)上去接近年輕人。慢慢地,我感覺自己越來越接近那個年輕的“柔石”了。在正式演出的前兩個月,我一下子減重了20多斤,體態(tài)上也年輕了不少。
為了演好這出戲,我下了很大功夫。比如,最后審判的一場戲,我需要獨自站在舞臺上連唱一百多句賦子板,不能有絲毫差錯。為了“吃”下這段唱詞,我從內容上開始記臺詞,出生,成長,求學……然后一句一句地背,一天幾十遍地背,洗澡也背,睡覺也背,吃飯也背。到現(xiàn)在為止,如果第二天有演出,我前一天還起碼背三四遍。如今看來,演出效果總算沒有辜負我的苦練。這一段賦子板唱出去時,往往能贏得滿堂喝彩。甚至還有老觀眾不相信我能每場都一字不差地唱完,跑過來問我是不是放的錄音。
自2017年正式投入創(chuàng)作以來,《早春》歷經多次修改,反復打磨,才有了今天的面貌。羅懷臻老師當時提出把柔石的小說《為奴隸的母親》融入到劇本中,是畫龍點睛之筆。我和主創(chuàng)團隊多次到寧海采風,站在柔石家的庭院里,觀察他生活的環(huán)境。我們還去了好幾次龍華烈士紀念館,參觀烈士們住過的牢房和他們犧牲的地方,尋找當年的痕跡。在藝術上,所有人都是精益求精,絲毫不敢懈怠。這部戲獲得如今的成功,是整個團隊通力合作的結果。
作為一家民營院團,文慧滬劇團和《早春》劇組能走到今天,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在建黨百年之際,我們用上海的語言、上海的劇種講述在上海發(fā)生過的紅色故事,既體現(xiàn)了滬劇這個上海本土劇種對本土紅色歷史多面的深度開掘,也表現(xiàn)了民營院團對書寫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勇敢擔當和熱忱追求。幸運的是,《早春》自上演之后,得到各個方面的關注和支持。2020年,《早春》成為上海市民營院團唯一一部原創(chuàng)作品入選上海市“建黨百年”“全面小康”主題首批重點文藝創(chuàng)作項目,同時也榮獲2020年度上海市優(yōu)秀民營院團展演優(yōu)秀劇目獎。今年,《早春》又成為上海“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新創(chuàng)舞臺藝術作品展演季”的演出劇目之一。我們深感榮幸。通過這次《早春》的獻演,我更深切地認識到,上海有出好作品、大作品的土壤,我們也有信心繼續(xù)前進,繼續(xù)發(fā)現(xiàn)和挖掘好題材、好作品,為上海人民繼續(xù)奉獻優(yōu)秀的舞臺藝術作品。? ? (金瑩/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