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愛嫵
一
燕兒谷是個村子,位于大別山南麓的一座山凹里。原名燕窩塆,因地形似燕子的窩而得名。這個原本窮鄉(xiāng)僻壤的村落,如今是鄉(xiāng)村振興中,中國大地上升起的一顆耀眼的明珠。
它的美,不只是那種清細嫣甜的美,還有樸素、自然的味道,讓人感覺原汁原味,竟至看一眼就想留下來。
早在正月,燕兒谷的梅花就開了,開在梅嶺,開在游人的笑臉上,開在天南地北的抖音、視頻和朋友圈里。那一坡一坡的梅花,有紅梅、骨里紅、垂絲梅等80多個品種6000多株。它們約好了一般,齊刷刷地用生命綻放,拼命把自己的容顏,開得最美,美到無憾。那重重疊疊的粉,不同層次的粉,毫無章法地交錯在一起,鋪天蓋地籠罩著梅嶺,讓人看不到山坡,看不到梅樹,只看到一片花的海洋。這彌漫在天地間聲勢浩大、隆重至極的花事,渲染著一種自由和熱烈的氣息,使燕兒谷有了生氣,有了夢想。
想當年,燕兒谷剛開發(fā)的時候,我們來游玩。那時,梅嶺還沒有花開,到處是光禿禿的一片。我們路過的時候,兩位村民正在山坡上挖地,她們好像為了爭霸一塊耕地發(fā)生口角,慢慢地,她們爭執(zhí)得越來越激烈,最后爆發(fā)成互相大聲對罵,辱罵聲不堪入耳。我不敢勸架,匆匆逃避,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滋味。
沒想到,時隔幾年,梅嶺上漫山遍野怒放的梅花,竟如燕兒谷勞動婦女的臉,她們笑了,她們想開了,在偌大的山嶺中,在和風細雨里,把山中的風,把春天的美,濃縮成一抹抹嫣紅。陽光下,有種悠遠、曠達的美。
二
我終是錯過了梅嶺的花期。我來的時候,正值暮春三月。隔著茶梅小鎮(zhèn)的圍欄,發(fā)現(xiàn)小鎮(zhèn)里的早櫻開過了,桃花開過了,大朵大朵的茶梅凋謝得也差不多了。地上,水面,飄零的花瓣,落紅無數(shù),唯美中透著些許傷感?!傲魉浠ù喝ヒ病?,我不由感慨。朋友佇立溪邊,脫口而出“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我不敢往下接。只是覺得,我們出來逛逛,并非一定要“恰好我來,正好花開”地如人所愿。有時,花謝花飛也是一種美;有時,或許有一場意想不到的遇見。
我們走進小鎮(zhèn),眼前不再只是單一的茶梅和盆景了。多了彎彎曲曲的溪流,煙雨朦朧的湖泊,精雅別致的建筑……頗有“半郭半鄉(xiāng)村舍,半山半水田園”的世外桃源模樣。
通往小鎮(zhèn)中心的道路兩旁,新栽的芝櫻花,開得正艷,淡紫如煙,猶如兩條長長的紫紅綢帶伸向園林深處,一股浪漫的氣息撲面而來。茶梅園、櫻園,沉浸在春光里,純粹而綠意蔥蘢。環(huán)繞燕歸園兜兜轉轉的小溪,走到哪里,哪里就有鮮嫩的水草,紅色的錦鯉,漾著綠意,泛著春光。
最喜人的是,燕歸園外的郁金香開了,蘭花開了,紫藤花開了,還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花兒也開了。偶爾遇見幾株晚櫻,誘人的粉紅綴滿枝頭,一串一串,一簇一簇,朵朵夭夭灼灼,明眸流盼。一波又一波的花事,此起彼伏的花開,日復一日的芳華,仿佛沒有盡頭,總也開不完似的。日子全是滿的,好的。
真的沒想到,盈暖春期,恰是小鎮(zhèn)爛漫時。
欣喜之余,我來不及去小鎮(zhèn)里高檔的民宿和宴會廳,迫不及待奔向古色古香的亭榭。這是當年我來過,就不想走的地方。溪水依著亭榭,綠草就在腳下。我靠著玻璃圓桌,坐在藤椅上,賞綠樹青山,聞鳥語花香,沒有喧囂,唯有靜美。遙看炊煙在家家戶戶的房頂升起,是一幅多么溫暖的圖畫。得山水之清氣,享田園之風光。
此時此地,我的心是寧靜的,我需要這樣的環(huán)境,為我找到抵達精神和靈魂的故鄉(xiāng)。
三
相對于小城的浮躁,雜亂與紛擾,燕兒谷有著更多的詩意和溫情,它承載著鄉(xiāng)土、鄉(xiāng)情,傳承著古老而又有價值的傳統(tǒng)手工藝和非遺文化。
茶梅小鎮(zhèn)廣場,總是最熱鬧的。在那里,游客們可以感受磨豆腐的樂趣,打糍粑的刺激,印印子粑的奇妙,吹笛子的精彩,吃吊鍋的美食,還可以揭示扯油面的奧秘。這些傳統(tǒng)的文化、美食在這里完美呈現(xiàn)。
最有名的是工匠學校的九佬十八匠。我們沿著書畫文化長廊,漫步在去工匠學校的路上。路邊綿延的草坪里,貼地生長的小草,碧綠綠的,軟綿綿的,在陽光下,油光發(fā)亮。被人們遺棄的石磨、石碾、石凳、壇壇罐罐等等,在這里被充分利用起來。草坪中間,用石磨間隔排列而成的路徑,斗折蛇行,活像一個個散落在綠草上的圓盤,古樸而有美感。零星放置其間的壇壇罐罐,這兒一個,那兒一個,或臥,或側,故意“東倒西歪”,極具創(chuàng)意和別致。草坪周邊擺放的石碾,既是一種原始的裝飾,也是對草坪最好的守護。這些久遠的親切的鄉(xiāng)村元素,重新活泛生機,構筑了我們思念和精神的家園。
我們來到工匠學校,這里有篾匠、木匠,有釀酒,有陶藝,有刺繡,有茶藝,可以穿漢服,嘗試畫臉譜……我特意站在篾匠師傅那里,看了很久。那些硬挺的竹片,在他手里就像柔軟的面條,漸漸被編織出家什,編織出歲月深處篾器的明媚。他們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守護者,但他們的手藝面臨著失傳的窘境。
我忍不住問:“師傅,您帶徒弟了吧?”
他苦笑,說:“現(xiàn)在人家都是個把伢兒,哪個愿意?”
老師傅的話,我似懂非懂。不好回答,只好陪著他笑笑,而我的心里卻漫起惆悵。
我們來到一間展廳,這里陳列著許多從民間搜集來的滄桑的原汁原味的舊物品,如袖珍篾籮、木稱斗、舊犁耙等等,這些都是傳統(tǒng)手工藝的圖騰。如今,它們好像完成了一種歷史的使命,靜靜地被擺放在這里,傾聽歲月前進的演奏曲,向我們傳遞著先人的情懷和智慧。我一邊靜心欣賞,一邊回味剛才和師傅的對話,我想,在歷史的長河中,該去的一定會去,該留的一定會留下來。我忽然覺得,無論去留,都是最好的選擇。想必,這也是工匠學校建立的初心。
四
山因水而長青,水因山而長流。山水無語,斗轉星移,今日的燕兒谷有著屬于自己的美麗和獨特之光。在這里,藝術與自然交匯,山水與文化相融,康養(yǎng)與旅游研學共存。
每一天,這里都有絡繹不絕的游客;每個季,都有慕名前來研學的學子。曾經,我和同學們在真人CS戰(zhàn)場上,穿著防彈衣,扛著槍支,沖鋒在硝煙的“戰(zhàn)場”;我們坐在模擬法庭,傾聽律師作關于法制、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的精彩演講;我們在池塘里,挽起褲腿,濕透衣衫,雙手伸進泥巴里摸魚,滿塘的歡笑,讓我們找回久違的童趣。在漢服店里,我班的帥哥們禁不住誘惑,紛紛穿著華美的漢服,手持油紙傘,踩著蓮花步,做“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的嬌羞;在陶藝館,一群女同學爭先恐后,滿懷神秘,親身體驗陶藝的制作過程。在馬場,我們幻想模仿草原上駿馬的馳騁;在茶藝館,我們裝模作樣享受品茶的優(yōu)雅。
我們在研學中,收獲了山水的美景,書寫著青春的故事。這些美好的回憶,皆能雕琢幸福,抑或放逐流年。
四季踏青地,花海燕兒谷。今天的燕兒谷,集旅游、休閑、養(yǎng)老、觀光、研學于一體,獲得首批國家森林康養(yǎng)基地、中國特色旅游名村、國家旅游扶貧示范村、湖北省宜居村等稱號。吸引遠遠近近無數(shù)旅游者、健身者、養(yǎng)生者前來游覽、運動和健身。將軍寨,是我們爬山的好去處;康養(yǎng)步道,是我們舉行十里長跑的首選;郭氏祠堂,是我們進行孝德文化教育基地;正在打造的兒童樂園、汽車賽道,是燕兒谷種下的一顆顆希望的種子。
五
整個上午,我和朋友在燕兒谷的懷抱里停停轉轉。從梅嶺下來,我有些累了,正想找地方休息。忽聽見路邊坡地里傳來笑聲,我抬頭,順著聲音望去,原來是幾位村民在鋤芍藥園的雜草。一位大姐手里提著一個塑料袋,里面裝有幾個桔子,她正把桔子分享給其他幾位,她們謙讓著,說笑著。看到這些,我終于釋懷了,不再糾結當年那場對罵。
如今,燕兒谷人是富有的,它們坐擁好的風景、古老的文化、原始的生態(tài);它們是自信的,這片土地在不斷奮進的過程中,培養(yǎng)了燕兒谷淳樸的風土民情,頤養(yǎng)著燕兒谷人的心性,蕩滌著燕兒谷人的心靈。它們與人為善,與世無爭,日子過得美美的,很安靜,很和諧。讓人來過,就想留下來。
有人說:“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毖鄡汗鹊纳剿竟?jié),順著人心,可行,可望,可游,可居,它是我心中的家園,是我行走山水間的獨家記憶。
今天,游人如織,我不知道,燕兒谷迎來了什么樣的游客。但我明白,燕兒谷未來的道路篤定寬闊,依然會客來客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