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墨客對于暑熱的感受和納涼方式在詩詞中多有記載。韓愈曾寫過一首《鄭群贈簟》,其中“自從五月困暑濕,如坐深甑遭蒸炊”一句中,他把暑熱比作炭窯和蒸鍋。唐代王轂在《苦熱行》中,把高溫環(huán)境比作大洪爐:“祝融南來鞭火龍,火旗焰焰燒天紅。日輪當(dāng)午凝不去,萬國如在洪爐中?!?/p>
面對暑熱,宋代戴復(fù)古感慨頗多,一口氣寫下了《大熱五首》,其中“天地一大窯,陽炭烹六月”,把高溫環(huán)境比作是熊熊燃燒的陶瓷磚瓦窯。唐代范燈在《六月》里寫道:“六月季夏天,身熱汗如漿”;宋代戴復(fù)古感到“田水沸如湯,背汗?jié)袢鐫姟?。古人們用“雨”“潑”“漿”“流”來描繪人們在炎熱天氣里流汗的狀態(tài),生動而形象。
白居易《消暑》寫出了“心靜自然涼”的體會。唐代詩人韋莊《夏夜》云:“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涼。星繁愁晝熱,露重覺荷香。蛙吹鳴還息,蛛羅滅又光。正吟秋興賦,桐景下西墻?!痹诠湃搜壑?,此景此意,自然也涼快了。
唐代劉禹錫喜歡在親水之處納涼,他寫道:“千竿竹翠數(shù)蓮紅,水閣虛涼玉簟空。琥珀盞紅疑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fēng)?!彼未赜^說:“芳菲歇去何須恨,夏木陰陰正可人?!笨梢?,對古人來說,有水的地方就有細(xì)風(fēng),有樹的地方就有陰涼,都是納涼好去處。
“大暑賞荷”也是古人過三伏天的習(xí)慣。蘇東坡《夜泛西湖》中描述:“菰蒲無邊水茫茫,荷花夜開風(fēng)露香?!钡矫鞔?,大暑賞荷之風(fēng)則以蘇州為盛,蓋過了杭州。蘇州人把農(nóng)歷六月二十四當(dāng)成荷花的生日,這一天坐船賞荷。
古人還有一項雅趣就是讀書消夏?!皶Ь?,文百家。坐蒼苔,度長夏?!薄澳洗皦魯嘁馑髂差^書卷空縱橫?!睆倪@些詩句中可見,那時的人們常用讀書靜心和安神,緩解夏日燥熱。
(摘自《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