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水
如果我沒猜錯,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渴望父母溫情的陪伴——在一起聊天、吃鮮美的食物、講故事、逗趣……親子享受著日日流淌的幸福,似乎永不中斷才好。豈不知,幸福原來也有保質期,“過期”之后,才會愈加顯得珍貴。那么,在保質期內(nèi)就不珍貴嗎?是原來的幸福成色不夠?這樣的幸福,給孩子帶來了哪些改變呢?下面,我們就以《鐵路邊的孩子們》為例具體討論。
關于幸福的成色。
書中的“媽媽”,對幸福有自己的理解。她告訴孩子,“不能總想著自己”。在日常的陪伴中,“媽媽”完全忽略了自己,一心撲在孩子身上,整日圍著孩子轉,孩子的喜樂憂愁,似乎都變成她的了。這是一種怎樣的生活呢?
之一,時刻準備著。
“媽媽”絕不會無緣無故到鄰居家串門、聊天,當然更不會無聊地等著鄰居來閑聊,她把時間都空出來,“總是隨時準備著跟孩子們做游戲,念書給他們聽,輔導他們做家庭作業(yè)”?!皨寢尅弊龅墓粔蚨唷2贿^,她的心思更讓人感動——“時刻準備著”陪伴孩子的“媽媽”,她該有什么樣的眼神?說出話來是什么語調(diào)?她的一言一行,是不是都充滿激情呢?
之二,動筆為孩子寫故事。
如果孩子們?nèi)ド蠈W了,不在“媽媽”身邊,“媽媽”都做些什么呢?“她在家常給他們寫故事,吃過下午茶點以后,把故事念給他們聽”。原來,這位“媽媽”是個作家,不過,她專門給自己的孩子當作家,只給他們寫故事。相比之下,“做游戲”“念書聽”“輔導作業(yè)”什么的,只是平常的陪伴,“寫故事”念來聽,才是陪伴的“高光時刻”!是啊,“媽媽”寫的故事,是不是常寫常新呢?主角能是誰呢?會不會還是連續(xù)的呢?如此想來,“媽媽”寫的故事,“孩子們”能不期待嗎?
書中的“爸爸”又是怎樣一個人呢?他又是怎樣做的呢?
之一,“手最靈巧”勤動手。
“爸爸”“會修理各種東西。他常給木馬當手術大夫”——給木馬當手術大夫?木馬的手術可怎樣做呢?原來,有那么一回,木馬“傷勢”嚴重,都要報廢了,就連木匠師傅都想不出辦法了,可是,經(jīng)過“爸爸”的手之后,那“可憐的牲口”完好如初。
家里的“玩具搖籃”也是“爸爸”修好的,他“只用了一點膠水、一點木片和一把削筆刀,就使挪亞方舟上所有的動物在別針上站得穩(wěn)穩(wěn)的”。“爸爸”這雙靈巧的手,可真是夠神奇的。
之二,啟發(fā)孩子:做復雜的事需要大家齊心協(xié)力。
彼得過生日得到了珍貴的禮物——一個小火車頭??墒牵恢裁丛?,火車頭發(fā)生了爆炸!損壞嚴重的小火車頭拿在爸爸手里,彼得緊張地詢問是否還有希望,有這樣一番對話:“‘希望?有希望!大有希望!爸爸快活地說,‘可是除了希望還需要點別的東西——比方說,要點焊接的東西,還要一個新活塞。我想我們最好等一個下雨天。換句話說,我要放棄一個星期六下午來修理它,你們?nèi)紒斫o我?guī)兔??!媚飩円材軒兔π藁疖囶^嗎?彼得懷疑地問道?!斎荒軌?。你別忘了,女孩跟男孩一樣聰明……”
面對幾乎破碎的小火車頭,“爸爸”心里清楚,這是一項復雜的修復工程。于是,“爸爸”做出了安排:在自己的休息日,用半天時間,召集孩子們一起,大家分工協(xié)作完成修理工作。當彼得對女孩的能力提出質疑的時候,“爸爸”以“當然能夠”來給出回答,并肯定“女孩跟男孩一樣聰明”。
“爸爸”把生活中發(fā)生的小事作為教育機會,計劃把孩子組織起來,循循善誘地告誡孩子:做復雜的事就會有復雜的過程,需要大家分工協(xié)作,齊心協(xié)力,才能完成得更好;在聰明程度上來說,女孩跟男孩沒有差別。這樣的爸爸不僅“手最靈巧”,頭腦也是靈活而充滿智慧的。
之三,關注孩子的理想并加以引導。
“爸爸”說了自己組織起來修小火車頭的設想之后,“順便”問道:“菲莉絲,你想當一個火車司機嗎?”菲莉絲對當火車司機可沒那么多興趣,她“用冷冰冰的聲調(diào)”回答:“那我的臉會老是臟的,對嗎?而且我想我會把東西弄壞。”可是,爸爸的問話,卻得到羅伯塔的積極響應:“我正是要當火車司機,等我長大了,你想我能當火車司機嗎,爸爸?或者甚至當一個燒火工人?”
通過這樣的對話,“爸爸”不僅了解了菲莉絲的想法,也明確了羅伯塔的理想?!鞍职帧睂α_伯塔甚至要當一名司爐工,很是不解,并試圖加以引導:“‘你是說當一個司爐工?爸爸一面把火車頭又拉又轉,一面說,‘好吧,等你長大了如果還想當?shù)脑挘覀兙涂紤]讓你當一個司爐工。”“爸爸”對司爐工的工作環(huán)境與臟亂程度,是有所了解的。他擔心羅伯塔會因現(xiàn)實的殘酷而改變想法,但是卻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樣的爸爸想得真周到啊。
這是一個什么樣的“爸爸”呢?“一個十全十美的爸爸,從不發(fā)脾氣,從沒不講理,也總是隨時準備跟他們做游戲。遇到不準備跟他們做游戲的時候,爸爸至少也能說出一番大道理,說得那么頭頭是道,孩子們覺得他的確是沒有辦法做游戲”。
在積極陪伴、講道理的同時,這對父母還為孩子們提供了什么呢?
“這三個幸福的孩子總是要什么有什么:漂亮的衣服、舒服的爐火、可愛的兒童室,兒童室里有許多玩具,糊墻紙上有鵝媽媽。他們有一位善良快活的保姆,有一只狗叫詹姆斯,這只狗完全是他們的”……
孩子們獲得了這么多,他們會感受到幸福嗎?他們因此,又會做出哪些改變呢?(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