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國星 武春陽
(吉林省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吉林 長春 130012)
甩車場線路包括甩車場交岔點的線路、斜面線路、斜、豎曲線,以及平巷存車線路。甩車場的設計應計算出由甩車場交岔點至存車線路的整個線路的平、斜、立面尺寸及相互之間關系,并畫出平面圖及線路坡度圖。甩、提車線路都在斜面上,因此用斜面尺寸表示線路各段長度,便于掌握設計尺寸,也給現場施工帶來方便。
那么在斜面上的雙軌中心距如何表示呢?本文以雙道起坡分車道岔向外分岔斜面線路二次回轉方式為例,如圖1 所示。圖1 中,α1為一次斜面回轉角,α2分車道岔角,β 為軌道上山傾角,β2為二次為傾斜角,θ2為二次水平投影角,點E、E1分別為提車線和甩車線的豎曲線的切線交點。先作輔助線,由D 點作平行于MG 的水平線DH,由G 點作DH 的垂線GG1,GG1=S 是平面雙軌中心距,再由D 點作O2G 的垂線DP1,DP1=S1是斜面雙軌中心距。已知條件:GG1=S、∠DGG1=θ2、∠P1DG=α1+α2。求:S1。求證:DP1=DG cos (α1+α2),DG=GG1/cosθ2=S/cosθ2?!郉P1=S1=S cos(α1+α2)/ cosθ2。
在計算公式:S/S1=cosθ2/cos(α1+α2),可看出平、斜面雙軌中心距與平、斜面線路轉角之間有一定的關系。
在圖1 中,先作輔助線,從分車道岔連結雙軌線路時所確定的連結點D(提車線斜面曲線的切線交點)作直線DP 和DP1垂直于MG 和O2G,連結點P 和P1,形成一個Rt△DPP1,并Rt△DPP1⊥垂直面MGO2。在Rt△DPP1中,DP=S 為水平雙軌線路中心距,DP1=S1為斜面雙軌線路中心距,其兩邊形成的角就是∠ω。
斜面雙軌線路中心距為S1=S/ cosω。
在圖1 中點P1作MG 的垂線P1P2,P1P2是斜面線路中心距的自然高差Δh。Δh= P1P2= DP tgω cosβ2= S tgω cosβ2。
圖1 線路計算圖
雙道起坡甩車場由重、空車線兩個相反的坡度而形成高低道標高之差ΔH。也就是提車線路豎曲線切線交點E 與甩車線路豎曲線切線交點E1的標高之差。根據線路的長度和坡度確定。見圖2。
圖2 線路坡度圖
由于雙軌線路中心距的自然高差Δh 的存在,甩、提車線路豎曲線切線交點之間應有的標高之差就是實際甩、提高差。根據最大高差,甩車線路豎曲線切線交點實際抬高的標高Δh3。Δh3=ΔH-Δh 見圖2。
斜面雙軌線路中心距投影到水平面,甩車線路的投影點比提車線路投影點(或水平面雙軌中心距)往前的水平長PP2,就是水平超前距離ΔL,ΔL=PP2= S tgω sinβ2。
水平超前距離ΔL 在斜面甩車線路上的斜長D1P1,就是斜面超前距離Δl。
Δl= D1P1=S tgω tgβ2。
把提車線路投影到甩車線路的垂直面時,其形成的兩個平行線的距離PP1就是甩、提車線路的投影平行線垂直距離h,PP1⊥O2G。h= PP1= S tgω。
把提車線路投影到甩車線路的垂直面時,其形成的兩個平行線的鉛垂(垂直)線段D1P 就是斜面雙軌線路的鉛垂(垂直)高差Δh2。Δh2=S tgω/cosβ2。
甩車場的線路是自甩車道岔至存車場的道岔之前的線路。其具體線路布置如下:
在斜面交岔點中安設一組甩車道岔和一組分車道岔之后,布置斜面雙軌線路。分車道岔開始到常規(guī)雙軌線路之前有一段雙軌線路過渡段。其過渡段分別為提車線的斜線線路和甩車線的直線線路。這兩個線路和雙軌線路中心距DP1形成一個Rt△O2DP1。其斜線線路長度為m1=O2D=S1/sinα2,直線線路長度為m1=O2P1=S1/tgα2,DP1=S1。過渡段線路之后布置以S1為雙軌線路中心距的平行甩、提線路。
在過渡段中要看到一個問題,就是過渡段的斜線線路及常規(guī)提車線路投影到甩車線路的垂直面時,斜線線路終點D 投影到平面雙軌線路中心距的點P 上,投影后的斜面雙軌中心距變成PP1=h= S tgω,由PP1⊥O2G,而從點P 開始往下提車線路的投影是以垂直距離為h 的與甩車線路平行線路。見圖1 中虛線。
另一個注意的問題是畫線路坡度時,線路過渡段的斜線線路與直線線路只相交而不是平行的。因此,斜線投影到直線甩車線路時,其斜線線路長度及傾角不是真實的數值,如需要按下式計算:
投影角∠γ=tg-1(m2sinβ2+Δh)/ (m2cosβ2-ΔL)
投影線路斜長m3=O2P= (m2sinβ2+Δh)/sinγ=(m2cosβ2-ΔL)/cosγ
雙軌線路過渡段之后線路布置首先研究提車線線路,在過渡段終點D 往上設置斜面曲線切線T1,其點D 往下開始提車線線路的方位和坡度改為平行于甩車線線路。布置斜面曲線切線T1、緩和直線段d 和提車線線路豎曲線切線TD。其切線交點為點E,從點E 往前開始布置線路坡度為水平的豎曲線切線TD和水平過渡段,其長度為1000mm。其目的是便于設計和施工。見圖2。再往前布置重車存車線路,本文不再論述。
這樣提車線線路的主要斜面線路是已知的直線長度DE,lD=DE=T1+d+TD。
甩車線路布置是先在甩車場線路坡度圖上確定各數據的位置,然后從上到下線路連結起來就成為甩車線路。
我們要確定的位置是由下至上找出關系位置。從提車線路的豎曲線切線交點E 開始,點E 作甩車線路的垂線EF,EF 在線路坡度圖上看就是甩、提車線路的投影平行線垂直距離h,見圖2。EF=PP1=h,且DE=P1F=lD=lG,其數值都是已知的。EF 線在斜面線路上看就是斜面雙軌線路中心距EF=DP1。見圖1。
甩、提線路的豎曲線切線交點E、E1之間存在實際甩、提高差Δh3,從而確定甩車線路的豎曲線的切線交點E1的位置,l=E1F=Δh3/sinβ2。點E1前后布置甩車線路豎曲線切線的水平、斜線長度TG。
甩車線路豎曲線終點到點P1的線路長度為L3= lG-l-TG。甩車線路豎曲線起坡點到提車線路緩沖段前面的距離L5=L2+1000。那么甩車線路的結束點為方便設計及施工,和提車線路一起至點W 結束。再往前布置空車存車線路,本文不再論述。
下面計算一下甩車、提車線路豎曲線之間的尺寸如下:
甩車場布置及計算后要畫出完整的施工圖;施工圖中應包括斜面交岔點、斷面圖和甩車場平面及線路坡度圖。實際施工在斜面上進行,但在整個井下工程實際測量工作中,只能做平面圖來表示其井巷方位、標高、長度。所以必須把斜面尺寸改成水平尺寸,要畫出完整的甩車場平面圖。
本文甩車場做法是先把斜面線路尺寸確定后,其尺寸投影到水平上去,因此稱其為斜面法,而《采礦工程設計手冊》[1]中,甩車場做法是先把水平面線路尺寸確定后,其尺寸投影到斜面上去。因此其做法為平面法,由于做法不同,計算過程不一,但結果是一樣的(L0、L1、L2、L4),存在差異是:
4.1 在計算過程中,由于斜面超前距離Δl的存在,甩車線線路存在差異
平面法m2<斜面法m2
平面法L3>斜面法L3。
4.2 在線路坡度圖上相同坡度β2的兩個平行的甩、提車線路間距:平面法是用其平行線的鉛垂線高差Δh2,而斜面法是用其平行線垂直距離h。
4.3 甩車線豎曲線切線交點E1位置的確定
平面法l=(ΔH-Δh2)/sinβ2
斜面法l=(ΔH-Δh)/sinβ2=Δh3/sinβ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