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十年
我國的明星代言發(fā)軔于上世紀80年代。在明星知名度和“面孔可信度”的加持下,廣告熱播,產品暢銷。我的父親,就曾在看了電視上明星做的廣告后,省吃儉用為我買了一臺本地產的收錄音機。
彼時,演藝明星在世人心目中的地位甚高,其言行舉止、著裝穿戴往往具有示范性,例如喇叭褲的風行。這種尊崇與好感,能形成一種良性的互動互信。然而,在注意力經濟盛行的大背景下,明星和粉絲的這種“互動”,作為商業(yè)營銷模式的內容之一,也容易變成“愛屋及烏”,一些人不加辨析地相信明星為某個商品獻上的好評,以至于付出代價。
演員關曉彤代言某品牌植物肉水餃被指假吃,雖有“視頻辟謠”,但有關植物肉的爭議仍難以平息。此前,馬伊琍所代言的茶芝蘭品牌更涉嫌犯罪。明星代言“翻車”,從來不乏樣本,抨擊“代言不慎”的聲音也頗為刺耳。以茶芝蘭事件為例,受害人直言“最打動我的是代言人馬伊琍”,并對自己跌落“加盟陷阱”憤憤不平。
多人“深陷”其間雖是極端例子,但“迷信”明星代言卻是普遍情狀??傮w上,此類代言“翻車”并沒有阻滯明星代言的潮流。更令人不安的是,隨著明星與粉絲關系的演變,特別是精神依附、“家族”協作關系出現之后,盲目崇拜行為直接參與了明星代言的“變現”過程,應援經濟鏈的存在就是實例。
當然,明星代言本身就是一種商業(yè)運作,功利性難以避免,但如果“接活”就是忽略對商品品質的把關,“洗白”問題商品、問題企業(yè),那無疑是在“埋雷”。一旦代言不慎,極可能是要面臨品牌聲名狼藉,明星信用透支,消費者經濟、情感受創(chuàng)的“多輸”局面。
常識告訴我們,明星顯然做不到處處高明、時時謹慎、樣樣公允。這是人的識見和信息接收局限性所致,也是“利益心”所致。打破“明星代言迷信”,首先是常識的要求。
消費者如果冷靜理性地想一想,就會發(fā)現明星代言某些時候是不足信的。素來寶馬香車載我行的大腕,居然會在廣告視頻中蹬著電動自行車,并為之叫好;某位女明星則在廣告中訴說著某款國產平價奶粉有多好喝。他們會以電動自行車代步嗎?會在喝牛奶的問題上“消費降級”嗎?
其實,很多粉絲未必相信明星的推薦,可能也不喜歡某款商品,但為了表現對偶像的“死忠”,依然心甘情愿被“割韭菜”。那種為了給自己的偶像“沖業(yè)績”,籌資買代言產品甚至追求“秒光”的例子還少嗎?這同樣令人憂心。
此外,代言不同于表演,明星該承擔更大的社會責任,以使社會公眾在購買商品、加盟項目或是創(chuàng)業(yè)之前,獲得一個值得信任的“評判入口”,而不是只顧著個人經濟利益,不負責任地把人帶入幻象之中。由此可見,打破“明星代言迷信”的核心目標在于,讓明星代言脫去“神話”外衣,回歸正常狀態(tài):代言者秉持好就說好、不好就不虛言的原則;而受眾則客觀聽之,理性行事。
值得提醒的是,在了解商品品質、企業(yè)信譽的渠道依然相對狹窄的情況下,有必要積極擴寬消費判斷的視野,明確對商品品質的權威衡量標準,以使得“明星代言迷信”被打破之后,人們不至于陷入困惑和迷茫。而這有賴于“商品評價機制”在更廣闊的領域和更多平臺上建成,并以其權威、多元、透明和親民的特質惠及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