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敏
眾所周知,抑郁癥和焦慮癥是截然不同的兩種病癥。但是,很多焦慮癥患者去醫(yī)院接受治療時,醫(yī)生會給他們開部分抗抑郁藥。對于這種情況,不少患者就不明白:治療焦慮癥不該使用抗焦慮藥嗎,為什么要使用抗抑郁藥?下面,我們就圍繞這個問題展開相應的研究。
1何為焦慮癥
在研究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應該先對焦慮癥有一定的了解。焦慮癥是一種典型的神經(jīng)癥性障礙,患者常常會表現(xiàn)為廣泛、持續(xù)的焦慮,以及反復的驚恐不安,還常伴有植物神經(jīng)癥狀和運動性緊張?;颊弑救说慕箲]往往來源于自身的諸多經(jīng)歷,例如對信息的認知、自己的真實經(jīng)歷、因部分事件或經(jīng)歷而受到的創(chuàng)傷。
2精神類藥物分類
抗抑郁藥物屬于精神類藥物,其定義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進行解析。從廣義上講,這種藥物屬于一類直接影響精神活動的藥物;從狹義上講,這種藥物是用來治療精神類疾病的。根據(jù)用途,可分為抗精神病藥、抗抑郁癥藥、抗焦慮癥藥等。根據(jù)這個分類可以得知,抗焦慮癥藥是存在的。
3抗抑郁藥為什么可以治療焦慮癥
或許有人會覺得:既然有抗焦慮藥,用來治療焦慮癥不是理所當然嗎,根本沒必要使用抗抑郁藥。事情并沒有這么簡單。
首先,臨床對精神類藥物藥物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歷史。很多抗精神病藥物不單單是作用于精神病患者身上。通過反復的試驗發(fā)現(xiàn):當使用較高劑量的相關藥物時,會起到一定的抗精神病作用;當使用較少劑量的相關藥物時,則會起到一定的抗焦慮作用。例如,治療劑量的米帕明能抗抑郁,而低劑量的米帕明可用來來治療焦慮癥。由此看來,使用抗抑郁藥物來治療焦慮癥也是可行的,只要控制好相應的藥量,可以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值得注意的是,不少焦慮癥患者往往合并抑郁癥。對于這樣的患者,使用具有抗焦慮作用的抗抑郁藥物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次,研究力度也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很多藥物并不屬于精神藥物,但是也具有抗焦慮作用,卻不能保證是否能夠起到治療作用。像是抗組織胺藥、β受體阻滯劑、硫酸鎂等藥物,都具有緩解和改善焦慮癥的作用,但效果不強,并不能作為主流的治療藥物。再有一個問題就是申報規(guī)則。在使用一種新藥前,一定要完成藥物治療適應證注冊制度。這個注冊過程是極為嚴格的。這也就意味著,在進行注冊之前,研發(fā)人員需要進行耐受性和有效性檢測,務必確保這個藥物能夠有效地治療相關疾病。此外,藥物的不良反應以及相關處理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所以,研發(fā)人員要借助全面反復的試驗來總結出該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并對此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考慮到某些焦慮癥患者病程長,研發(fā)人員的實驗時間不宜過短,需要在較長的觀測時間內(nèi)探求治療該藥物的性價比??傊陥蟛⑼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需要經(jīng)過反復的研究,并不能一蹴而就。
此外,有的人會再生疑問:既然有的藥物既有抗抑郁作用,又有抗焦慮作用,為什么會歸屬于抗抑郁藥一類呢?
對于這個問題,原因可以分為以下幾點:其一,當研發(fā)人員進行研究時,他們單單從抑郁癥的角度出發(fā),只是研究了這種藥物的抗抑郁作用,并未發(fā)現(xiàn)它的抗焦慮作用。這樣一來,在申報的時候,這類藥物就歸屬于抗抑郁藥了。之后,有人發(fā)現(xiàn)了它的抗焦慮效果,所以這些藥物又可以應用于治療焦慮癥。其二,就是一個主次的問題。也許有的藥物既有抗焦慮作用,也有抗抑郁作用,但是相比于抗焦慮作用而言,這種藥物的抗抑郁效果更好,根據(jù)主要作用歸于抗抑郁藥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