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帶隊開展500余項課題研究和技術攻關“我回國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建設。我愿意同大家一起,為我國火箭上天貢獻力量”
姚桐斌(1922-1968),江蘇無錫人。世界頂級冶金專家,中國航天材料奠基人,中國導彈與航天材料、工藝技術研究所的主要創(chuàng)建者之一。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1985年追授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1999年追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世紀70年代,中國某型號火箭因發(fā)動機材料不過關,試驗屢屢失敗。多年后,科研人員終于根據(jù)國外期刊的一篇法語論文,解決了發(fā)動機材料的問題。讓他們震驚的是,論文作者欄中赫然寫著:姚桐斌。
由于宣傳新中國,他被倫敦警察廳驅(qū)逐出境
姚桐斌高中畢業(yè)時在江西全省會考中取得個人總分第一名。他報考了7所大學,均被錄取,最后選擇了交通大學,就讀工學院礦冶系。他對同學說:“開發(fā)中國的資源,以實現(xiàn)孫中山先生的建國理想?!?/p>
1947年,姚桐斌到英國伯明翰大學工業(yè)冶金系攻讀博士。由于國民黨政府的垮臺,1949年他已沒有公費,只好把2年的費用勻作4年使用。1951年12月14日,姚桐斌獲工業(yè)冶金學博士學位。他的畢業(yè)論文引起學術界的注意,導師康德西教授回憶說:“桐斌是我最好的學生之一?!?/p>
在英國留學時,姚桐斌組織和參加了“中國留英學生總會”等進步組織。新中國成立時,姚桐斌和其他海外留學生激動萬分,他們向國內(nèi)發(fā)了熱情洋溢的賀電,并得到回電。作為學生會主席,姚桐斌四處宣傳新中國蒸蒸日上的情況,引起了英國政府的注意。一天,姚桐斌接到倫敦警察廳的通知,要他限期離開英國。世界首席鑄造學教授依·皮沃斯基聽說此事,邀請他去聯(lián)邦德國亞琛大學工作。
在亞琛大學期間,姚桐斌寫過多篇關于金屬粘性及流動性的論文。他當時的同事、后任柏林大學教授的福洛貝格回憶:“桐斌那時就是研究金屬及合金粘性的著名科學家……桐斌的笑容有著陽光般的魅力,我們都喜歡他,欽佩他?!?/p>
在德國期間,姚桐斌一如既往地宣傳社會主義新中國。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在“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中,姚桐斌是唯一一位在西方發(fā)達國家加入黨組織的。1957年,姚桐斌向德國提出要回到中國,遭拒絕。他想方設法,終于在9月回國。他后來在給年輕人的信中寫道:“我是中國人,當年出國留學,就是為了學成之后回去報效祖國,別看現(xiàn)在中國比較落后,將來一定會強盛起來的?!?/p>
12名大學生、1臺顯微鏡,籌建703所
姚桐斌回國后,清華大學和中科院沈陽金屬研究所等院校機構都向他拋出了橄欖枝。但后來,聶榮臻通過國務院專家局,指名要姚桐斌到成立不久的導彈研究院(即國防部五院)工作,負責籌建一個研究所。
1962年,703所成立,這是當時中國唯一的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姚桐斌任所長。研究所當時只有12名大學畢業(yè)生,每人一張三屜桌,除了一臺顯微鏡外,沒有其他儀器設備。當時有人問姚桐斌為什么要到這么一個小單位來工作,而不去大學當教授或去做更重要的工作時,他回答道:“我回國不是為了名利,而是為了把學到的知識貢獻給國家建設。因此,我愿意在基層做一些具體事情。愿意同大家一起,為我國火箭上天貢獻力量?!?/p>
703所的任務是研制火箭材料和工藝。一枚火箭有很多分系統(tǒng),每個分系統(tǒng)又有數(shù)以萬計的元器件、零部件,因此火箭材料成百種、上千項。20世紀50年代,中國的材料工業(yè)水準不高,連一些低合金鋼都生產(chǎn)不出來,更談不上航天材料了。在研制出這些材料及其相應的工藝后,還需要對這些材料進行接近火箭使用條件的試驗,如高溫、超低溫、振動、密封、燒蝕、腐蝕、老化等,其工作之難可想而知。
據(jù)姚桐斌的妻子彭潔清回憶:“桐斌在國外沒有做過火箭材料工藝這方面的工作,后來能成為火箭材料工藝專家,除了淵博的學識基礎外,還與他分秒必爭、孜孜不倦地學習不無關系。從學生時代起,桐斌讀書就勤做筆記?;貒螅麍猿质占墨I資料,直到今天,703所還保留有他的資料卡片?!?/p>
姚桐斌要求技術人員做完實驗,必須寫詳細規(guī)范的科學技術報告,他親自審閱703所的每一份報告,并作批改。一位高級工程師回憶:“姚所長對我們的報告看得可仔細啦!技術方面不必說,哪怕錯了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也都改正過來?!?/p>
一位高級工程師的一份圖表,因為曲線畫得不精確而被陳列出來。后來有人問:“你們不怪姚桐斌太不給面子嗎?”這位工程師說:“據(jù)我所知,沒有人對姚所長的這種做法有意見,他是為了把工作搞好才這么做的。他不僅指出我的錯誤,還認真而詳細地教我怎樣正確畫曲線,以我的實例教育大家,以免別人重蹈覆轍。再說,我的名字沒有寫上,只有范例作品才標上人名?!?/p>
703所后來調(diào)來一批大學畢業(yè)生和一些留學蘇聯(lián)的博士生,但是他們的工作經(jīng)驗不多,為了幫助這些工程技術人員成長,姚桐斌親自講課、指導,還請專家來傳授知識。冶金大師李熏和師昌緒就到703所講過課。姚桐斌還寫了一篇文章《研究工作方法》,錢學森評價極高,認為此文對整個導彈研究院的科研工作有重大的指導作用。2000年,703所將此文精印成冊,作為必讀的教材發(fā)給該所新來的科研人員。
“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
姚桐斌主張有計劃按比例地安排當前研究和預先研究。對于預先研究,他多次以開飯館為例向所內(nèi)人員說:“設計人員好比顧客,他點一道菜,你說,我還不會做吶!我還要去買肉、買菜、養(yǎng)雞下蛋,那怎么成?你這個開飯館的必須事先摸清顧客想吃什么,事先準備好肉、菜、蛋,事先學會怎么炒出來。這樣顧客點了這道菜后,你不就馬上能夠拿出來了嗎?”
火箭發(fā)動機中的燃料在燃燒過程中會產(chǎn)生3000℃以上的高溫,容易燒壞零部件,引起事故。姚桐斌他們準備研制一種“發(fā)汗材料”來解決這一問題。由于課題難度大,一時未能見成效,便被否定了,甚至有人嘲笑這是一項“胡子課題”,意即等姚桐斌成了白胡子老爺爺時,課題還不會出成果。但姚桐斌堅信自己的主張,在他的支持下,幾位工程師悄悄地進行研究,終于成功。當中國第一枚火箭上天時,這種“發(fā)汗材料”和工藝將火箭發(fā)動機的幾千攝氏度高溫降到幾百攝氏度,同時使火箭增加射程,而其花費是幾位工程師數(shù)年的工資(當時工程師每月工資60余元)。如果不作這項預先研究,試車時,哪怕出一次事故,國家的損失就可能達數(shù)百萬元之多。
從1961年到1964年,703所開展了500余項課題研究和技術攻關,80%都應用在了如今的火箭發(fā)射、衛(wèi)星上天的事業(yè)上。幾乎每一個課題,都填補了中國的空白。
1967年3月,聶榮臻曾作過一次報告,強調(diào)指出:不能中斷科研,要著眼于趕超世界先進水平;還提出要大力加強科研機構,籌建材料研究院和其他研究院。姚桐斌在向703所的職工傳達聶榮臻的報告時,無比興奮,說到激動處熱淚盈眶。最后他向大家表決心:“只要能把科研搞上去,我就是死了也甘心?!?/p>
1968年6月6日,姚桐斌參加了中國發(fā)射第一顆返回式衛(wèi)星的會議。在會上,他接下了難熔金屬及其抗氧化涂層和高溫隔熱材料等項科研任務?;?03所后,他即刻向下傳達。6月8日,姚桐斌不幸逝世。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追授姚桐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責編/陳小婷 責校/彭思貝、李希萌 來源/《“兩彈一星”元勛姚桐斌的一生》,彭潔清/文,人民網(wǎng)2013年3月11日;《永遠的眷戀——“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姚桐斌》,彭潔清/文,《百年潮》2006年第12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