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維
中概教育股,近來無寧日。
美國資本市場的韭菜們,不問青紅皂白,全情抄底中概股。哪知,40號文件一出,何止“雙減”,中概教育股直接斬了腰。
中概股的高波動時有發(fā)生,放在老股民眼里,是件稀疏平常的事。意外的是,其他中概股不僅未能幸免,遭受波及的程度竟如此之大。
過度迷信資本神話的投資者們天真地篤定,只要企業(yè)的賽道和商業(yè)模式還不錯,那么在任何市場上,就一定能復制和延續(xù)臆想中的榮光。
這如同宙斯神殿里的戈爾迪烏姆之結。神諭說,誰能解開它,就是亞細亞的皇帝。
千百年來,無數(shù)智者勇士為此繩結折腰。直到有一天,打算遠征波斯的亞歷山大來到神殿,見到了繩,但見不到繩頭和繩尾。
亞歷山大拔出劍,手起劍落,斬斷繩結。至此,戈爾迪烏姆之結不復存在,亞歷山大斬結的神話則寫進了古希臘歷史。
而今,估值收益皆高的股票,就像戈爾迪烏姆之結,是得不到答案也無法掙脫的誘惑和欲望。
面對財富之結,人們兜兜轉轉,左顧右盼,卻一籌莫展,原因何在—強大的路徑依賴。什么路徑?以所謂“正?!彼季S判斷所有事物進展。
作為長期投資的邏輯,這一路徑本無謬誤。用在此事上,更有說服力—人人都要上學,人人都要受教育。以此推斷,教育概念股是沒有崩潰之憂的。
但是今天的結果是,中概股定要逆勢而為嗎?不是,也不能。
第一,不是企業(yè)的基本面不行了。相反,多數(shù)中概股大有前途,且掌握著核心的資產(chǎn)。左手是黃金般的數(shù)據(jù),右手是人民幣的國際化。
振興國家教育,不在于培訓機構,尤其是校外培訓機構,而在于教師。
左手右手比市值的多少重要多了。而因為重要,所以起變化。
中概股的動蕩,不只是解結的難事。結是如何系上的,更茲事體大。
世紀之初,中國新經(jīng)濟發(fā)展的典型企業(yè)前赴后繼地奔向華爾街。任由華爾街高舉定價權之鐮,“收割”包括中國企業(yè)在內(nèi)的全球優(yōu)質公司。
這種局面延續(xù)了20年。期間,中概股刷新過多少創(chuàng)富的神話,也就遭遇過多少集體的圍剿。甚至去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外國公司問責法案》,矛頭直指中概股。
期間,也是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相互博弈,全球秩序重新建立的期間。重要的是,顯然中國不會缺席,尤其在經(jīng)濟領域、資本市場領域。
不同的是,中國交易所已經(jīng)轉了身,開啟了制度的競賽。要知道,一個在制度上具有包容性,同時又能吞吐海量資本進出的資本市場,才能吸引所有上市企業(yè),尤其是優(yōu)秀企業(yè)。
第二,不是教育不能充當戰(zhàn)略性基礎產(chǎn)業(yè)。相反,國家對基礎教育投入還需要加強,尤其是農(nóng)村基礎教育。
但是振興國家教育,不在于培訓機構,尤其是校外培訓機構,而在于教師。一個國家的強盛,從某種程度上講,是在小學教師的講臺上完成的。
如果扯著教育強國的旗號,任由資本借培訓機構恣意妄為,上市圈錢,那么可以想象,這與我們辦教育的初心實難一致。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投資者,面對所謂中概股,如果只顧對某種“概念”上頭,或過頭,就可以叫作自我蒙蔽,并將自己拽入“成功的詛咒”。
所以,所謂中概教育股今日的動蕩,不是時代動蕩的產(chǎn)物,是其本身固有概念的動蕩,是延續(xù)過去邏輯的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