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斯坦福大學新聞網2020年7月1日消息,美斯坦福大學鮑哲南團隊基于“光輔膠”研發(fā)全光刻無刻蝕工藝,獲得了目前公開報道的最高可拉伸晶體管陣列密度,可在比拇指還小的面積(0.238平方厘米)上集成超過1萬個彈性晶體管,比此前的紀錄提高了100倍以上。該團隊利用聚合物材料獨特的可后修飾性,首次實現了有機導電、半導性和介電材料的全光刻直接圖案化,并成功制造出可隨意拉伸、彎曲且性能穩(wěn)定的電路。相關研究以《高密度彈性電路的單片光學微光刻》為題發(fā)表在《科學》雜志。(唐乾琛)
(圖片來源:Stanford News)
據phys網2020年7月8日消息,美國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等高校研究人員開發(fā)出256位量子模擬器。該模擬器能夠使用光學鑷將原子排列成不同的形狀,如方形、蜂窩或三角形晶格,以設計量子位之間的相互作用。研究人員稱,256個量子比特能實現的量子態(tài)數量超過了太陽系中的原子數量。研究人員通過該模擬器觀察到以前從未通過實驗實現過的量子態(tài),并進行了非常精確的量子相變研究。該系統(tǒng)標志著朝著構建大規(guī)模量子機器邁出的重要一步,可用于闡明大量復雜的量子過程,并最終幫助業(yè)界在材料科學、通信技術、金融和許多其他領域取得實際突破。(唐乾?。?/p>
(圖片來源:phys.org)
據Nature官網2020年7月1日消息,美國科學家團隊使用合成生物學和CRISPR技術成功研發(fā)出可穿戴、凍干、無細胞的合成生物學傳感器。該設備通過再水化激活,能發(fā)現病毒特異性遺傳物質的存在,且具有極高的靈敏度和準確性,與被視為金標準的實驗室檢測結果保持一致,可嵌入柔性基質中,用于實時、動態(tài)監(jiān)測目標病原體。該技術能與口罩結合,用于檢測空氣中的新冠病毒,供醫(yī)護人員等工作環(huán)境中病原體暴露風險較高的人群使用,有望實現生物醫(yī)學等更大范圍的應用。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自然·生物技術》期刊。(張芮晴)
(圖片來源:Nature)
據Nature官網2020年7月13日消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款基于AI的炎癥性衰老時鐘“iAge”,可通過檢測人體內的慢性炎癥信號預測疾病。血液中特定免疫細胞和蛋白的水平會隨衰老而波動,iAge越大,出現年齡相關性全身炎癥的時間越早,且更容易經歷免疫功能下降、心血管疾病等長期健康問題。該衰老時鐘使人類首次擁有預測衰老和疾病的能力,為發(fā)現免疫功能下降風險和與衰老相關的疾病提供新方式,對疾病的早診斷、早干預具有重要意義。(張芮晴)
(圖片來源:researchgate)
據phys網2020年7月8日消息,美國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fā)出一種連續(xù)監(jiān)測植物疾病或作物損壞、極端高溫等其他環(huán)境壓力的植物貼片。該貼片長30毫米,由一種柔性材料制成,包含柔性銀納米線和能檢測植物葉片在不同環(huán)境下釋放揮發(fā)性有機化合物(VOCs)的石墨烯傳感器,可以無創(chuàng)方式持續(xù)監(jiān)測植物受到的外界壓力和自身疾病,有助于研究人員及時限制病害的傳播。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物質》期刊。(張芮晴)
(圖片來源:phys org)
據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2020年7月20日消息,美國能源部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科學家開發(fā)出在室溫下運行的超薄磁鐵,可能會推動計算和電子領域新應用(例如高密度、緊湊的自旋電子存儲設備)以及用于研究量子物理學的新工具。研究人員從氧化石墨烯、鋅和鈷的溶液中合成了新的二維磁體——鈷摻雜氧化鋅磁體,并最終得到只有一個原子厚度的二維磁性薄膜。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在《自然·通訊》期刊上。(張宇麒)
(圖片來源:Berkeley Lab)
據livescience 2020年7月6日消息,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人員研發(fā)出一款只有兩個原子厚的微型設備,可用于存儲電子信息。該設備分為兩層,一層由硼構成,另一層由氮構成,排列成重復的六邊形結構。通過利用名為量子隧穿的奇特量子力學效應,硼原子和氮原子的電子能夠穿過兩層之間的間隙,改變設備的狀態(tài),使其能編碼數字信息。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科學》期刊。(張宇麒)
(圖片來源:TEL AVIV UNIVERSITY)
據spacenews網站2年7月1日消息,日本政府計劃建設航空港、小衛(wèi)星星座及天基太陽能系統(tǒng),以成為“亞洲航天中心”。日媒Asahi報道稱,目前日本航天工業(yè)年產值估計為1.2萬億日元(約合108.4億美元),日本擬在2030年代初將本國航天工業(yè)規(guī)模擴大一倍。據悉,日本航天計劃包括:通過與本國航天企業(yè)合作,建造小型衛(wèi)星星座;開展在軌計算、光通信等下一代太空技術研發(fā);發(fā)射“準天頂”衛(wèi)星系統(tǒng)和地球觀測衛(wèi)星,提升綜合防災管理能力;建立空間系統(tǒng)監(jiān)測溫室氣體;研發(fā)天基太陽能研發(fā)項目;與美國合作,參與“阿爾忒彌斯”計劃和火星探索;完成H3火箭研制及未來太空運輸系統(tǒng)研發(fā)。(張嘉毅)
(圖片來源:spacenews)
據techcrunch 2020年7月12日消息,美國卡耐基梅隆大學、加州大學和Facebook公司研究人員為四足機器人開發(fā)出一種運動控制系統(tǒng),可幫助機器人通過自主學習適應復雜地形。憑借這種系統(tǒng),犬類外形的四足機器人可以針對不同地形做出快速、近乎實時的反應,通過低附著力表面、突然出現的臺階或者是松軟的沙地。研究人員稱,這一技術在地形不可預測的搜救行動中將發(fā)揮重要作用。(張宇麒)
(圖片來源: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據俄羅斯政府官網2020年7月19日消息,俄羅斯總理米哈伊爾·米舒斯京近日簽署的行政命令指出,俄政府將撥款逾10億盧布(9千萬人民幣)用于新型科考漂流站“北極點”的建設,撥款將用于推進漂流站的研建及后續(xù)海試工作。據悉,新型科考漂流站為自航推進式,可同時在水上和冰面上航行,總長超83米,并在尾部設有直升機停機坪。相比傳統(tǒng)漂流站,新型漂流站可容納更多的科研設備和人員,對于北極科考活動有重大意義。(宗山雨)
(圖片來源:The Barents Observer)
據美國防務新聞網2020年7月13日消息,在美海軍和五角大樓戰(zhàn)略能力辦公室的合作統(tǒng)籌安排下,一艘“幽靈艦隊霸主”項目的無人水面艇近日從墨西哥灣經巴拿馬運河,自主航行到美國西海岸。這是該項目無人艇第二次進行遠程自主海上航行。這兩次航行表明,無人艇可以長時間在海上可靠行動。近年來,戰(zhàn)略能力辦公室一直與海軍合作進行無人艦測試,在完成“幽靈艦隊霸主”測試項目后,將幫助其開展大型及中型水面無人艦的項目開發(fā)及采辦工作。(宗山雨)
(圖片來源:Defensenews)
據spacenews網站2020年7月7日消息,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正在研究采用低軌小衛(wèi)星星座提供的數據進行天氣預報,為其開發(fā)下一代極地軌道氣象衛(wèi)星提供技術支持。目前,各商業(yè)公司正在廣泛使用立方體衛(wèi)星和低軌小衛(wèi)星傳送通信信息,收集氣象信息和圖像。NOAA希望借鑒這些商業(yè)經驗,在未來五六年內進行低軌小衛(wèi)星星座研究,以決定下一代衛(wèi)星的構建模式。據悉,NOAA已于2020年開展SounderSat項目,向十多家公司授予了為期6個月、價值數萬或數十萬美元的合同。合同要求各公司向NOAA提供微型探測器和衛(wèi)星星座的信息,以及商業(yè)星座氣象數據的標價。(張嘉毅)
(圖片來源:spacenews)
據GE Research 2020年7月8日消息,美國通用電氣公司開發(fā)出一種可連續(xù)挖掘500米的蠕蟲機器人。該機器人可以自主且連續(xù)地在地下挖掘隧道,通過自主決策,繞過小石塊和障礙物。當機器人移動時,其通過液態(tài)肌肉的膨脹和關節(jié)的錨定進行挖掘,而不需要借助任何外部設備。這種蠕蟲機器人能夠根據土壤條件自適應地改變其移動姿態(tài),在實驗室和實際環(huán)境中的測試均成功實現連續(xù)挖掘500米。(張宇麒)
(圖片來源:GE Research)
據spacenews網站2020年7月20日消息,美國藍色起源公司(Blue Origin)利用“新謝潑德”號亞軌道航天器完成首次載人飛行任務。在此次任務中,“新謝潑德”號亞軌道航天器以約每小時3700千米的速度垂直升空,約7分鐘后到達距地面100千米的卡門線,隨后返回地面,整個飛行過程耗時約11分鐘。此次任務是首次沒有任何專業(yè)航天員參與的全平民太空飛行活動,乘客包括杰夫·貝索斯、馬克·貝索斯、沃莉·馮克(82歲)以及高中畢業(yè)生奧利弗·戴蒙(18歲)。(張嘉毅)
(圖片來源:spacenews)
據chemistryworld 2020年7月5日消息,德國烏爾姆大學的馬蒂亞斯·梅(Matthias May)團隊開發(fā)出一種可在低溫下制氫的太陽能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主要由太陽能電池系統(tǒng)和電化學室系統(tǒng)組成,采用嚴格的熱控制設計,使系統(tǒng)可以很好地防止熱量損失。該系統(tǒng)還使用低凝固點的電解質(如稀硫酸),以便在較低的溫度下使用水。運行中,太陽能電池系統(tǒng)除供電外,其產生的熱能還可轉遞至電解質,從而使電化學室溫度達到10攝氏度左右。研究團隊表示,傳統(tǒng)的太陽能制氫系統(tǒng)不能在零度以下運行,該系統(tǒng)則為寒冷地區(qū)、高海拔地區(qū)或偏遠地區(qū)制氫開辟了道路。(張宇麒)
(圖片來源:Universit?t Ulm)
據FuelCellsWorks 2020年7月21日消息,日本常石集團旗下造船公司TFC與比利時海事集團(CMB)合作建造的全球首艘氫燃料小型客渡船“Hydro Bingo”完工,將于8月在日本西部山口縣德山-久田松港開始試運營。該船為鋁合金制雙層甲板客渡船,長19.4米,寬5.4米,深1.75米,重19噸。該船船尾安裝了一個可儲氫405.5千克的可移動式儲氫罐,并由2臺2兆瓦的氫氣與柴油雙燃料發(fā)動機提供動力,最大連續(xù)輸出441千瓦,航速可達23節(jié),可運載80名乘客和2名船員,整船可減少50%的二氧化碳排放。(張宇麒)
(圖片來源:bairdmari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