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海燕
《3—6歲兒童學(xué)習與發(fā)展指南》提出:“好奇、好問、好探索是幼兒的年齡特點。”新學(xué)期開始,王瑾堯小朋友從家里帶來的《好餓的毛毛蟲》繪本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我決定講一下毛毛蟲的故事。孩子們問我:“老師,毛毛蟲都有哪些顏色?”“它們吃什么呢?”看著孩子們對毛毛蟲產(chǎn)生了好奇和興趣,我想這正是一個幫助幼兒了解昆蟲的學(xué)習契機。于是,我們開始了探究活動“有趣的毛毛蟲”。
實踐教學(xué),激發(fā)幼兒好奇心
繪本中的毛毛蟲紅腦袋、綠身子,可愛有趣,但現(xiàn)實中毛毛蟲的樣子會讓有些孩子害怕。我通過視頻、圖片等使孩子們對毛毛蟲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消除了孩子們的恐懼感,激發(fā)了他們進一步探究毛毛蟲的興趣。
在事先向孩子們說明毛毛蟲不能隨意觸摸后,我?guī)е⒆觽儊淼搅藨敉?。他們拿著放大鏡在幼兒園的小菜園、小樹林里尋找毛毛蟲,并驚喜地發(fā)現(xiàn):毛毛蟲身上有很多像刺一樣的毛,爬起來是一拱一拱的;繪本上的毛毛蟲五顏六色,而他們看到的都是綠色的;菜葉上的洞是毛毛蟲吃的,等等。孩子們一邊觀察一邊提問題:“毛毛蟲的腳在哪兒呢?它吃蘋果嗎?它什么時候變成蝴蝶?”就這樣,對毛毛蟲的外形和生活習性的探究開始了。
家校互動,促進幼兒深度探究
帶著諸多疑問,為了讓孩子們更全面地了解毛毛蟲,我讓家長也參與到我們的探究活動中來。如周末和家長一起制作一份有趣的毛毛蟲手抄報。家長有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與孩子交流,了解孩子的興趣和學(xué)習特點,讓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更加深入。周一,孩子們興致勃勃地向同伴講解自己了解的毛毛蟲知識:“毛毛蟲有16只腳。”“毛毛蟲不光有綠色,還有別的顏色?!薄坝械拿x變成蝴蝶,有的毛毛蟲變成飛蛾?!焙⒆觽儗I(yè)而又充滿童趣地介紹著,儼然一個個小生物學(xué)家。接下來,我利用每天的主題活動讓每個孩子都來講解自己的手抄報,家長收集信息的專業(yè)、全面和孩子們對毛毛蟲的深入了解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
拓展延伸,培養(yǎng)幼兒實踐能力
幼兒對顏色的敏感決定了他們的關(guān)注點大都停留在毛毛蟲的外形和生活習性上。我?guī)ьI(lǐng)孩子們開展手工活動:會動的毛毛蟲,用手工作品邊表演邊講故事,孩子們樂在其中;在美工區(qū)投放了圓紙片、貼紙、膠水等手工材料,孩子們可以自由選擇,自由組合,親自創(chuàng)作;在益智區(qū)投放了毛毛蟲吃的食物。孩子們在動手實踐中獲得了成就感,實踐能力大大提高。
總之,當幼兒對周圍的事物和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并萌發(fā)各種猜想、想要一探究竟時,其興趣點和關(guān)注點就是引發(fā)幼兒科學(xué)探究的最佳契機。教師要積極關(guān)注這一點并及時生成教育主題。在教師的鼓勵、幫助及適當引導(dǎo)下,孩子們的探究活動才會不斷地走向深入。
(責編 桑 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