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保祥
秋瑾
看到她的名字,就認(rèn)為她必是一個胸懷壯志的男孩子。
秋瑾,怎么聽都不像一個女娃的名字。
少時讀《滿江紅·小住京華》,覺得這個可收秋瑾的作者一定是個有故事的人。原以為只有岳武穆才會有如此鐵骨錚錚的豪言壯語,讀到這首詩,忽然覺得這名女子不簡單,天賦奇才,颯爽英姿。
小住京華,早又是中秋佳節(jié)。為籬下黃花開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殘終破楚,八年風(fēng)味徒思浙。
苦將儂,強(qiáng)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
算平生肝膽,因人常熱。俗子胸襟誰識我?
英雄末路當(dāng)磨折。莽紅塵何處覓知音?青衫濕!
詩中哪有胭脂紅、離人淚,哪有繡樓端莊,哪有紅樓春夢,全是豪情,全是革新,全是滿腔憂憤。生為女兒身,卻有男人志。
第一次聽她的故事時,是1989年,適逢新中國成立40周年。我的語文老師姓古,是我同族的一個姑姑。當(dāng)時,我穿著褲衩,光著腳丫,背著祖母縫補(bǔ)的一個破書包。不要笑話,我們的童年就是這樣窮酸,那時候的我們,不覺得累,對上學(xué)卻充滿了好奇。
古老師面對我們時,總是滿臉慍色,我知道,這是她在努力維護(hù)一名老師的威嚴(yán)。我們卻仍在下面囂張跋扈——課桌不穩(wěn),上課時愛抖動身體的男娃們,身體動,桌子也在動,繼而大家的腦筋也在飛快地轉(zhuǎn)動。
古老師道,今年是新中國成立40周年,我們現(xiàn)在的和平生活來之不易,今天給大家講一個女英雄的故事,她的名字叫秋瑾。
開始時,大家只是好奇,睜著眼睛,努力聽。大家從小就愛聽故事。
老師娓娓道來,講秋瑾的童年,說她的抱負(fù),后來說到她參加革命時,我們覺得不可思議,一個女孩子,是否應(yīng)該端莊地坐在鏡子前梳妝、繡花?拋頭露面應(yīng)該是男人們的專利。當(dāng)最后講到她從容就義,被清政府殺害時,不知是誰先哭了,所有的孩子們突然間痛哭流涕。
我是哭得最兇的孩子。我覺得清政府無恥下流,竟然對一個女孩子下毒手。女子是用來疼愛的,哪個劊子手竟然如此決絕,如此窮兇極惡!
那堂課震撼了我們,甚至改變了我們的一生。
人生就是如此奇怪,一句話,一個人,一則故事,就可以讓你樹立完全不同的人生觀,從而影響你的后半生。
我回到家里時,眼眶中還有淚水,母親問我,我說,有一個女孩子犧牲了。
母親不解,當(dāng)我將白天聽到的故事講給母親聽時,母親也號啕大哭。
我翻箱倒柜地尋找所有關(guān)于革命英烈的書籍,找到了魯迅的《朝花夕拾》,還有連環(huán)畫《劉胡蘭》,可是,就是沒有找到關(guān)于秋瑾的書。
那時候沒有網(wǎng)絡(luò),我逢長輩就問關(guān)于秋瑾的事跡,可是,長輩們只是知道她的大名,無法如數(shù)家珍般地講述她的過往。
上大學(xué)時,我竟然找到了一本關(guān)于秋瑾的小冊子,上面清晰地記錄了她的所有事跡。那年,她芳齡3l歲,她以一腔熱血,終于喚醒了中華民族。數(shù)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響遍武昌城頭。
幼時讀到“秋風(fēng)秋雨愁煞人”,覺得詩意十足,卻沒有想到,這竟然是一位巾幗英雄的臨終遺言。她愁的是中國仍處于黑暗中,她對統(tǒng)治者不滿,憎惡吃人的禮教,對國家、對民族充滿了赤子之情,無奈斯人已逝,壯志未酬。
楊開慧
她應(yīng)該是一個毫無爭議的奇女子。
父親博學(xué)卻不傳統(tǒng),生下她后,為了救國救民,遠(yuǎn)赴英倫探討救國之路。父親在國外接受了先進(jìn)的理念,男女平等,女孩子也應(yīng)該接受教育,所以,回國后便將她送進(jìn)了學(xué)校里讀書。那個時代的中國,有這樣一個大膽的決定,足以說明,她雖生于亂世,卻一定會異于常人。
命運(yùn)給她安排了一個高大帥氣的男人,他的名字叫毛澤東。
看電影《建黨偉業(yè)》,劉燁飾演的毛澤東帥氣陽光,站在李沁飾演的楊開慧面前,有些拘謹(jǐn)。楊開慧只說了一句話,哥哥,你好高呀!所有的尷尬瞬間便融成了熾熱的感情。
一個偉人的身后,注定會有一群人拋頭顱灑熱血。毛家為革命犧牲了六個人,包括她。她跟了他,便將所有的理想與信念跟了他。他雖然不在身邊,她的意志卻永遠(yuǎn)追隨。
天陰起朔風(fēng),濃寒入肌骨。
念茲遠(yuǎn)行人,平波突起伏。
足疾已否痊?寒衣是否備?
孤眠誰愛護(hù),是否亦凄苦?
書信不可通,欲問無人語。
恨無雙飛翮,飛去見茲人。
茲人不得見,惘悵無已時。
這首詩的名字叫《偶感》,藏于楊開慧長沙縣板倉老家,是20世紀(jì)80年代修葺板倉老屋時發(fā)現(xiàn)的。當(dāng)時字跡已泛黃,卻滿是癡熱的愛。
詩作于1928年,當(dāng)時,由于武漢國民黨政府反共,楊開慧帶著孩子到湖南老家暫居。當(dāng)時的毛澤東,剛剛組織了秋收起義,正與朱德在一起,進(jìn)行反“圍剿”斗爭。革命熱潮方興未艾,國民黨政府視之為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她知他胸懷天下,為了革命不惜舍生取義,面對復(fù)雜多變的政局,她唯有通過詩文來表達(dá)對他的一片深情。
小時候上語文課,老師講歷朝歷代的巾幗英雄,包括花木蘭、梁紅玉、穆桂英等,這些女英雄的故事平時很多人講,特別是在單田芳的評書里,但講到楊開慧時,我們有些陌生。當(dāng)知道她與毛主席的關(guān)系后,我們突然間心生景仰。
了解到她犧牲前后的相關(guān)信息,我們一幫小朋友圍在一起議論紛紛。
“昌子,如果是你,你會逃跑嗎?”
“往哪兒逃?當(dāng)時全是國民黨政府的人,跑到哪兒都得被抓?!?/p>
“楊媽媽根本就沒有逃,她有機(jī)會逃跑的,卻沒有逃?!?/p>
“你說得不對,剛才老師講了,她拒絕在退黨書上簽字,并且拒絕聲明與毛主席脫離關(guān)系,才被殺害的?!?/p>
話還沒有說完,一個女孩子帶頭哭出聲來。我們一起嚶嚶哭泣,哭她的從容與慷慨,哭她的大義與恩愛,更哭國民黨政府的殘暴與無恥。
去湖南參觀楊開慧烈士陵園,恰是春天。滿園春色,怒放的花,蓬勃的葉,郁郁蔥蔥,葳蕤茂盛。
在楊開慧紀(jì)念碑的后面,有一座大型詞碑——毛澤東主席手書的《蝶戀花·答李淑一》鐫刻其上:
我失驕楊君失柳,
楊柳輕飏直上重霄九。
問訊吳剛何所有,
吳剛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廣袖,
萬里長空且為忠魂舞。
忽報人間曾伏虎,
淚飛頓作傾盆雨。
我遇到一位老人,攙扶他的應(yīng)該是他的孫子。少年大約十來歲,一邊走,一邊詢問關(guān)于楊開慧的事跡。
老人說:“她很了不起,我們長沙人以她為傲?!?/p>
孫子問:“爺,她是毛主席的媳婦,還有人敢殺她嗎?”
老人蹲下身來,耐心地解釋道:“當(dāng)時,毛主席還在鬧革命,國民黨不會放過他的,包括他的家人。毛主席一家,為革命犧牲了六個人?!?/p>
“爺,如果她不是毛主席的媳婦,估計就不會死了吧?!?/p>
少年的問題天真爛漫,卻讓人心生震撼。
當(dāng)時當(dāng)景,滿園的松柏在風(fēng)中獵獵作響,像一面面旗幟,催人奮進(jìn),高山仰止。
趙一曼
誓志為人不為家,
跨江渡海走天涯。
男兒豈是全都好,
女子緣何分外差?
未惜頭顱新故國,
甘將熱血沃中華。
白山黑水除敵寇,
笑看旌旗紅似花。
讀到這首《濱江述懷》時,我年僅12歲,當(dāng)時就對作者趙一曼充滿了敬佩。詩中充滿了昂揚(yáng)斗志,讀后酣暢淋漓。
她原名叫李坤泰,生于四川宜賓一個封建地主家庭。她的父親叫李鴻緒,有功名在身,后改行從醫(yī),懸壺濟(jì)世救眾生。如果不參加革命,這樣的家世,恐怕有她一輩子用不完的綾羅,或是極早地找個金龜婿,度過美好的一生。
她身受五四文化的熏陶,盼望著結(jié)束舊世界,迎來新生活。她更是畢業(yè)于黃埔軍校的科班生,奮勇反抗日本侵略,被捕后拒絕說出任何關(guān)于抗聯(lián)的情報,最后慷慨就義。
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的展廳內(nèi),有兩組照片引人注目。一是在趙尚志將軍的遺照旁,配發(fā)當(dāng)年殺害趙尚志將軍的偽滿齊齊哈爾市警察局特務(wù)科科長田井久二郎的照片;二是在趙一曼烈士的照片旁,配發(fā)審訊過趙一曼的戰(zhàn)犯大野泰治的照片。
乍一看身著獄服的大野泰治,倒也五官端正,相貌堂堂,但若細(xì)加觀察,便覺此人眼神冷峻,面色陰森無比。大野泰治后來回憶說,趙一曼當(dāng)時腿部受傷,傷口很大,流血過多,隨時有喪命的可能。趙一曼穿著一件黑棉衣,腰下被血染著,臉伏在車臺上,頭發(fā)散亂,大腿的褲管都被血灌滿了,不斷往外滲,碎骨頭嵌在肉里,共有24塊,她面臨截肢的危險。
為了讓趙一曼說出共產(chǎn)黨的組織和活動情況,大野泰治拿鞭子抽打趙一曼的傷口。后來,日軍又將趙一曼關(guān)押到哈爾濱警備廳拘留所地下室。在那里,日軍用木棒抽打趙一曼的胳膊,猛砸趙一曼的腿,用手?jǐn)Q、摳她的傷口,使趙一曼幾次疼得昏死過去。
遇到這樣一個視死如歸的女人,大野泰治心生敬畏。為了掩飾自己的無能,他用極其卑劣的手段殺害了趙一曼。不僅如此,日本人還在刑場曝尸數(shù)日,不許百姓收殮,尸首被饑餓的野狗撕碎,尸骨無存。幾十年后,在自由的土地上,人們?yōu)橼w一曼舉行了“影葬”——將趙一曼生前的照片埋在她殉難的土地上。趙一曼死了,世俗的生命被邪惡地扼殺了,但從另一方面說這也是生命的開始,因?yàn)椋w一曼等人的犧牲,恰恰換回了我們民族的新生。
去田野里玩耍,荊棘刺破了手指頭,便覺得疼痛萬分,雖然敷了藥,每過一日,仍覺得疼痛增加兩分,直到過了七日后,才覺得老肉死去,新肉重生。我不敢想象,一個女子,竟然能夠承受那么多非人的折磨與蹂躪。有人將疼痛分為諸多層次,其中女人生孩子的疼痛為最。趙一曼所承受的疼痛,恐怕要更高一級。傷口還沒有好,再撒一把鹽,用手摳傷口,用皮鞭抽傷口,這樣的折磨,簡直非人。
酷刑挑戰(zhàn)的是人性,是對整個人類的犯罪,奧斯維辛、耶路撒冷的哭墻、南京大屠殺、囚禁趙一曼的牢獄,都銘刻著人類的永恒記憶。利用對人的生理結(jié)構(gòu)的認(rèn)知,把肉體折磨到極致,令受刑者屈從,這種徹底丟棄了人性的酷刑設(shè)計者和執(zhí)行者,他們的稱謂只能有一個——魔鬼!以強(qiáng)大的精神力量做支撐,徹底否定了醫(yī)學(xué)生理的極限,對犧牲者的稱謂也只能有一個,那就是——英雄。魔鬼終將遭受煉獄之火,英雄一定被人心供奉!
翠屏山風(fēng)景秀麗,位于四川省宜賓市城區(qū),趙一曼紀(jì)念館便坐落于此。
在趙一曼紀(jì)念館里,講解員正在為小學(xué)生們講述趙一曼的英雄事跡。小學(xué)生們高昂著頭,眼中全是崇拜與愛戴。當(dāng)講解員講到趙一曼受盡酷刑的場景時,時空乍裂,仿佛回到了那段崢嶸歲月,所有的孩子們靜默,展館里時光靜止,歲月停滯。不知是哪個孩子先哭了,接下來,一群孩子們與老師們相擁而泣。
一個女孩子哭得最為決絕,老師勸也勸不住。她緊閉著眼睛,試圖不讓眼淚流下來,可是,悲傷浩蕩,淚如海洋。
不管你是否心存貪念,或者你正處于感情的糾葛中無法自拔,更有甚者你剛剛做錯了事情,從這兒出來后,你都應(yīng)該感謝身處和平盛世,不該茍活,不該殘喘,不該不滿足——如果你處于那樣一個亂世,你是否有這樣的氣節(jié)與高尚?
一個沒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正是這樣一群人,將中華民族的偉大托舉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責(zé)任編輯 劉鵬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