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敏
隨著我國教育現(xiàn)代化的發(fā)展,教育的主要目的已經從原有的傳授知識轉變?yōu)榕囵B(yǎng)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小學數學傳統(tǒng)的教學目的是教會學生計算、認識圖形等,現(xiàn)代的教育目的為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如數學理解與表征能力、建模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推理論證能力、交流表達能力等。在小學數學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關鍵能力,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與日常生活都有很大的幫助,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一、小學數學關鍵能力概述
(一)數學理解與表征能力
數學理解能力是指對于數學概念、數學知識、數學方法、數學思維等方面的理解能力,比如對于加減乘除混合運算的計算方法,需要學生先理解再運用。數學表征能力是指運用字母、符號、數字代替復雜的數學概念的能力,這能使數學問題變得簡單,更容易解決。
(二)數學建模能力
數學建模能力是指在長期的數學知識學習與積累過程中形成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將所學的數學理論、知識概念、數學方法等融入已有的知識體系中,逐漸形成自己的認知結構。這個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建模能力,從而提高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數學邏輯思維能力
數學邏輯思維能力是在多次的分析理解、推理論證中形成的,需要教師的大力培養(yǎng)和引導,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正確邏輯思維的長期引導,任何數學問題的解決都需要邏輯思維做基礎,以提供正確的解題思路。邏輯思維能力可以幫助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按照正常的邏輯順序解決問題,對學生日后的學習與生活有很大幫助。
(四)數學推理論證能力
數學推理論證能力是學生通過對數學問題進行觀察、假設、實驗、論證等形成的。在小學數學的學習過程中,論證類的實踐活動較多,比如圓形的面積計算,教師會帶領學生運用多種方法進行假設、論證,從而得出正確的面積計算公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能鍛煉空間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數學推理論證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五)數學交流表達能力
數學交流表達能力是指學生在掌握數學知識之后,將數學知識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的能力。在數學課堂中,教師經常會通過課堂提問、小組探究等方式來鍛煉學生的交流表達能力。數學交流表達能力能幫助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數學知識。
二、培養(yǎng)數學關鍵能力的策略
隨著教育的現(xiàn)代化發(fā)展,小學數學的教學目的逐漸發(fā)生轉變,從原有的以傳授知識為主轉變?yōu)橐耘囵B(yǎng)能力為主,更注重學生各項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教師要在教學目標設定、教學方法選擇等方面做出調整,以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關鍵能力,促進學生的長遠發(fā)展。
(一)以數學專業(yè)知識為基礎
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需要教師以數學知識為中介,在傳授數學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之上,滲透對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的培養(yǎng)。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講明數學知識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為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奠定基礎。
(二)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解決實際問題
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為適應教育改革,教師應適當帶領學生走出課本,走出課堂,將理論知識與生活相結合。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帶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幫助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獲取知識,并得到鍛煉,提高實踐能力。
(三)注重數學建模過程
數學建模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包括觀察、分析、抽象、推理、總結五個過程,由此可見,數學建模過程能培養(yǎng)學生多方面的關鍵能力。因此,教師必須注重數學建模的過程,將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建立自己的認知結構和知識體系,從而培養(yǎng)數學關鍵能力。
(四)以推動思維發(fā)展為目標
在培養(yǎng)學生數學關鍵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必須明確推動學生思維發(fā)展的目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設計的任何環(huán)節(jié)均要以目標為基準,通過對知識概念、數學方法的教授,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和認知結構的完善。(作者單位:江蘇省如皋市搬經鎮(zhèn)常青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