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沁柯
《夜鶯》是由法國導演費利普·彌勒執(zhí)導,李保田、秦昊、李小冉、楊心儀等聯袂主演的一部中法合拍的家庭喜劇。這部電影是2010年中法簽訂電影合拍協議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廣西電影集團實施精神文明建設電影精品工程的重要影片。該片2014年5月7日在法國上映,同年10月31日在中國內地上映。2020年10月13日“光影筑夢,共建秀美鄉(xiāng)村”廣西優(yōu)秀電影展映周上,再次于廣西南寧上映。
影片開篇圍繞爺爺朱志根的一只養(yǎng)了18年的畫眉鳥開始,飯后公園遛鳥與路人閑聊中,一句“等不起”激發(fā)爺爺對時光流逝的焦慮,由此回家鄉(xiāng)廣西陽朔的計劃提上了日程。兒子崇義、兒媳倩影工作繁忙,8歲的孫女任幸無人照顧,便由爺爺從北京帶回廣西。一個老人、一個都市小女孩、一只鳥一路上遭遇坐錯車、迷路、夜宿山洞、崴腳等一系列意外,最終重返故里。
故事線清晰圍繞返鄉(xiāng)途中遭遇展開,影片表達的主題卻很豐富。情感主題涉及三代人之間不同的情感轉變:爺爺與奶奶愛的承諾,祖孫二人的互相理解,父與子的矛盾化解,夫妻二人情感回歸。價值觀念主題:都市與鄉(xiāng)村的對立,現代與傳統(tǒng)的差異,眼目情欲的滿足與純真質樸的拉扯。詩畫田園主題:祖孫返鄉(xiāng)途中大量的長鏡頭,遠距離地定格廣西秀美的山水詩畫是老人一生的追憶。
這一四口之家三代人之間的關系架構是矛盾的:父與子因為走丟孩子彼此產生多年的隔閡,夫妻之間分歧導致情感的淡薄,祖孫之間的生疏感,爺爺對死去奶奶未完成的承諾,展開一幅不和諧的家庭圖片。然而因為爺爺要把畫眉放飛在奶奶墳頭再次歌唱的強烈愿望下,孫女理解了爺爺,并在畫眉死去的時候,拿自己心愛的iPad偷偷換了一只新的畫眉鳥。兒子崇義到老家接女兒回北京,回憶起父親當年到北京打工供自己讀大學成為一名知名設計師的過往,父子二人冰釋前嫌。夫妻二人的狀況也是很多都市小家庭的寫照,彼此事業(yè)上升,物質生活豐富,情感卻漸行漸遠。女兒返鄉(xiāng)的過程中釋放了小女孩的天真自由,同時也在與爺爺的相處中成長,懂得如何付出愛,通過給父母買一只不會唱歌的夜鶯,讓小家再次因為愛黏合在一起。爺爺最終拿到了老家的土地使用證,達成自己葉落歸根的多年心愿。影片完美地讓彼此沖突的矛盾關系因著返鄉(xiāng)之旅而一一化解,各種不和諧的關系變?yōu)榘萦袗?,越來越好?/p>
都市與鄉(xiāng)村,現代與傳統(tǒng),也是影片中極具對比性的主題。影片背景一個是北京國際大都市,高樓大廈、鱗次櫛比;一個是田園風光的陽朔,靜謐樸實、溫情祥和。大都市繁忙的快節(jié)奏生活讓人迷失,三江原始竹林卻有好心人引領,物欲橫流的都市生活與原始狀態(tài)的自給自足、快樂無憂形成人性的巨大反差。截然不同的兩個背景,兩種不同的生活狀態(tài)告訴我們的是什么?現代文明積累了我們的財富,全球化的經濟背景增長了見識,各種獲取知識和信息的渠道讓都市生活的每個人停不下自己的腳步,繁華背后我們卻忘記了自己是家庭的重要一員,忘記了如何做好丈夫和父親,忘記了做爺爺的責任與做孫女的義務。影片中兒媳倩影法語、中文的切換,巴黎、北京的工作時空轉換刻畫了一個女強人的形象,家里一切都靠保姆蘭媽的她不由自主地缺失了做妻子和母親的責任?,F代文明的繁榮,家庭可支配的財富越來越多,孩子的各種教育不斷地疊加,從老到小忙碌的節(jié)奏是以失去家庭團聚時光為代價的。影片表達了現代文明對社會的最小單位家庭的巨大沖擊,兒子兒媳把離婚當作解決矛盾的唯一方式,導演借著爺孫二人的重返故里達成奶奶遺愿這一件事,使得劇中的所有關系得到化解、消融,從生疏冷漠、離婚的邊緣回轉。從大都市到鄉(xiāng)村,從現代文明到傳統(tǒng)文化巨大的沖擊之下,影片給我們提供一個視角,陪伴、尊重、愛是最有效的解藥。
影片中的詩畫田園主題也是非常亮眼之處,導演費利普·彌勒在拍攝之前劇本醞釀了兩年,學習一年半的中文,最終在云南和廣西之間選擇了廣西作為拍攝地。原始竹林、程陽風雨橋、三江長桌宴、三江侗族古村落、龍脊梯田、大榕樹、桂林漓江山水等一幅幅、一幀幀清新古樸的田園畫面撲面而來。劇中的村民講著當地方言,老鄉(xiāng)家中爺孫二人滿足地扒拉著碗里的食物,長桌宴上爺爺與男青年的對話,孫女任幸與小美一群小伙伴們割稻子、溪水中嬉戲,人與自然和諧溫情的相互依存,畫面自然而美好。法國導演眼中的中國自然風光之美與人性的自由淳樸是否也是你心中認同的美呢?
費利普·彌勒這樣表述他的藝術主張:“我想用西方的敘述方式,講述一個純中國的故事,表現中國的現代感和人們的努力,告訴國外觀眾,中國是一個非常美麗壯觀的國度?!?/p>
影片中孫女用活的畫眉換掉爺爺死掉的老鳥,體現出中國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兒子默默地買回老房子,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孝敬;兒媳在父子的走失過孫女的嫌隙上努力地緩和,體現中國女性特有的溫良淑德美好品行;爺爺說晚年能在老房子里度過是最美的事情,體現了中國人內心深處葉落歸根的尋根文化。劇中人物的名字也值得我們玩味,爺爺朱志根,一生的最終愿望是回歸故里、葉落歸根;兒子崇義,始終帶著爸爸給的哨子,存留父輩家庭給予的情義;兒媳倩影,亭亭玉立、知書達理;孫女任幸卻不任性。
影片名字“夜鶯”,開篇卻是講述一只豢養(yǎng)18年的畫眉,讓人疑惑片名為何不叫畫眉呢?影片接近尾聲,任幸從花鳥市場買回一只失去媽媽不會唱歌的夜鶯,在父母的陪伴訓練之下終于有一天放聲歌唱,才使我們明白畫眉只是借物喻物。影片用波瀾不驚的節(jié)奏訴說中國幾千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傳統(tǒng)家庭文化美德,祖孫三代人傳承與發(fā)揚這種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夜鶯的歌聲跨越時空,唱出了時光流逝,唱出了愛與盼望,唱出了中國人內心的尋根文化;歌聲把三代人再次聯結在一起,在愛中彼此包容、陪伴,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