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靜 何朝宏 馮超杰 馬彥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河南省腫瘤醫(yī)院(鄭州450080)
后腎腺瘤(metanephricadenoma,MA)為良性腫瘤,主要來源于腎臟上皮細胞,臨床上罕見,由BRISIGOTTI 等[1]在1992年將其命名為后腎腺瘤。據現有文獻報道的MA 病例僅有幾百例,大部分報道以個案報道為主,以女性發(fā)病為主,(女∶男=2∶1),由于其無特異性的臨床表現和影像學特點,術前容易被誤診為腎惡性腫瘤,可能會導致潛在的誤診和治療不當,需要更多的經驗與同行分享。本文中的患者有2 例為青少年,發(fā)病更為罕見。因此,對我院在2012年3月至2018年11月間收治的5 例后腎腺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并查詢相關文獻進行復習,完善對MA 的認識。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泌尿外科2012年3月至2019年1月間收治的5 例后腎腺瘤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總結,在5 例患者中,男性1 例,女性4 例。平均年齡34(15 ~61)歲,左側腫瘤2 例、右側腫瘤3 例,3 例腫瘤<5 cm,1 例腫瘤約8 cm,另外1 例腫瘤>10 cm,4 例呈外生性生長,1 例內生性生長。1 例因腫瘤較大自檢發(fā)現腹部包塊就診,其余4 例患者均體檢時無意發(fā)現,無明顯陽性體征。入院后所有患者均行泌尿系超聲及CT 平掃+增強。
1.2 治療及診斷 本文5 例患者術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手術方式選擇以保留腎單位為主,本組中3 例腫瘤直徑<5 cm,腫物與腎實質界限清晰,行后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1 例腫瘤腫瘤直徑>5 cm,偏向一極,外凸明顯,術前行穿刺病理證實為MA,行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1 例巨大囊實性占位,腎皮質菲薄,腎圖示左腎無功能,行腹腔鏡下左腎根治術。腫瘤切除后,行HE 染色及免疫組化,診斷為MA,并對兩例青少年型患者,行RT-PCR、測序行B-raf 基因檢測。
2.1 影像學特征 4 例彩超示腫瘤邊界清晰,1 例患者腫瘤邊界欠清,3 例患者呈囊性為主異?;芈晥F,1 例呈低回聲,1 例呈高回聲。3 例CT 示密度欠均勻,增強后腫物內可見輕度強化,邊界清,1 例CT 示密度均勻,增強后可見輕度強化,1 例CT 示12 cm × 9 cm 類圓形囊實性腫塊,壁厚不均勻,見點狀致密影,部分呈結節(jié)狀,實性成分不均勻強化。見圖1。
圖1 影像學特征Fig.1 Imaging features
2.2 病理診斷 術后病理診斷均為后腎腺瘤,大體標本:4 例腫物切面為灰黃灰白,似有包膜,質軟至質中,1 例切面囊實性,囊性區(qū)含暗紅色液體,實性區(qū)為灰白灰黃質軟至質中,鏡下多表現為卵圓形,腫瘤細胞排列密集,呈腺泡樣分布,核深染而圓,胞漿豐富,核仁不明顯,核分裂像少見,無明顯細胞異型性。 5 例患者的免疫組化中,5 例CK(+),4 例Vimentin(+)、CK8(+)、WT1(+),3 例CD56(+),2 例PAX-8(+),1 例CK8(+)、CD57(+)。有2 例患者為青少年,采用RT-PCR、測序方法行BRAF V600E 突變檢測,結果顯示均為突變型。見圖2。
圖2 MA 的病理表現(HE,×100)Fig.2 Representative histopathology findings of the resected specimen of MA(HE,×100)
2.3 隨訪及預后 所有患者手術順利,術后病理均證實為后腎腺瘤。隨訪時間22 ~103 個月,平均46.2 個月。隨訪期間所有患者腎功能正常,行CT 檢查腎部分切除患者未見患側腎復發(fā),隨訪期間預后均良好,無腫瘤復發(fā)及轉移。
后腎腺瘤(MA)是一種起源于腎臟上皮組織的良性腫瘤,約占成人腎上皮腫瘤的0.2%~0.7%。世界衛(wèi)生組織于2016年根據腎腫瘤病理組織學分型將后腎腺瘤、后腎間質瘤和后腎腺纖維瘤統(tǒng)一稱為后腎腺瘤[2-3]。DAVIS 等[4]通過對50 例病例的回顧性分析,首次總結了MA 的臨床病理特征,認為MA 是一種單側發(fā)病,大小不等,界限清楚的良性腫瘤,可能與出血、囊性變和壞死有關。任何年齡均可患后腎腺瘤,查閱文獻發(fā)現,年齡最小患者為5 個月,年齡最大患者為83 歲,大部分以中年人50 ~60 歲為主,男女比例1∶2[4],以中年女性常見,本組5 例病例中,平均年齡偏輕,其中2 例為青少年;1 例男性患者,4 例為女性患者,其中3 例為中年女性。
由于MA發(fā)病率低,對于它的組織來源,發(fā)病機制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其組織來源于腎臟胚胎期的皮質小管殘留,為后腎胚芽成份[5]。PESTI等[6]對12 例MA 研究顯示后腎腺瘤中WT 基因區(qū)(11p13)和乳頭型腎細胞癌基因區(qū)(17q21.32)等位基因無變化,這是MA 特有的遺傳學表現,說明MA 可能是一種顯著特性的獨立病種。2018年有文獻報道,MA 可能來源于腎小管上皮胚胎期異常分化為小葉周圍細胞[7]。
患者多無明顯臨床癥狀,多在體檢時偶然發(fā)現,但也有一部分患者出現癥狀,常見的臨床癥狀包括血尿、腰痛及腹部包塊[8]。所查文獻中以華盛頓病理研究所報道例數最多,其中腹痛22%,血尿10%,腹部包塊10%,更多小樣本報道表明MA無特異性臨床癥狀[4]。本組中1 例因腫瘤較大發(fā)現腹部包塊,余4 例為體檢發(fā)現。有文獻報道約10% ~12%MA 患者可合并紅細胞增多癥,術后可緩解,分析可能與腫瘤細胞分泌促紅細胞生成素和多種細胞因子(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IL-6、IL-8 等)增加有關[9-10]。本組5 例患者中血常規(guī)均無紅細胞及血紅蛋白升高。
MA 為單發(fā)的結節(jié)和腫塊,兩側腎臟均可發(fā)生,超聲檢查中多為回聲均勻的等回聲、低回聲或高回聲的實質性腫塊影,彩超示腫瘤內有血供或少血供,無特異性表現。本組中3 例呈囊性為主異?;芈晥F,1 例呈低回聲,1 例呈高回聲。CT 平掃可見邊界清晰多呈均勻等密度的病灶,部分呈不均勻密度,極少部分呈低密度,偶見鈣化,增強掃描顯示腫瘤呈輕度強化或無強化,腫瘤各期強化度均低于腎實質[11]??膳c增強CT中“快進快出”為特點的腎透明細胞癌[12]相鑒別。MRI 表現的文獻報道較少,部分研究顯示MRI 平掃顯示腫瘤在T1 像上為低信號,在T2 像上為等信號或稍高信號,DWI 則為高信號,增強掃描特征與CT 增強掃描特征相類似[13]。因MA 影像學上提示為乏血供腫瘤,無特異性,需與其他乏血供腫瘤鑒別,術前診斷困難。
MA 的確診主要靠病理,腫瘤大體觀:可呈內生性主要位于腎實質內,也可呈外生性突出腎臟表面,常見包膜完整或似有假包膜,腫瘤與周圍正常腎臟邊界清楚,剖面多為黃白色、灰白色或者褐色,腫瘤體積較大時可出現出血、壞死或囊性變,部分合并鈣化[14]。本例中1 例腫瘤較大,剖面囊實性,囊性區(qū)含暗紅色液體。鏡下HE 染色腫瘤細胞呈現排列緊密而一致,胞質少、胞漿豐富、染色質細膩、核仁不明顯,無細胞異型性,核分裂象罕見。國內外文獻所報道的MA 的免疫組化染色結果差異較大,席晨光等[15]的研究結果顯示,MA 免疫組化染色CK、WT-1、Vimentin 及CD57 的陽性率分別為75%、63%、100%及94%。本組中CK 陽性率為100%,Vimentin、CK8、WT1 陽性率為80%,與該研究有一定差異。有文獻報道90%后腎腺瘤患者合并BRAF 基因15 號外顯子V600E的突變[16],提示BRAFV600E 檢測在后腎腺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有意義。本組中2 例行BRAF V600E 檢測的患者,均為陽性。
對于MA 的治療術前可否穿刺活檢,目前還有爭議[17]。BLANCO 等[18]建議術前通過腎穿刺活檢明確診斷后腎腺瘤,以便行保守治療,包括部分腎切除術或射頻消融術。也有人認為術前穿刺活檢可能增加腫瘤擴散和出血的額外風險,是否為MA或其他惡性腫瘤并不能改變手術方式[19]。目前MA 的治療以手術為主,根據腫瘤大小、位置,以保腎為主,手術方式可選擇腎部分切除,患腎功能差,腫瘤較大行全腎切除,本組中1 例病例腫瘤>5 cm,術前行穿刺病理診斷為MA,3 例腫瘤<5 cm,經過全科討論后行腹腔鏡下腎部分切除術治療。1 例因腫瘤較大,術前患腎腎功能差,行全腎切除術,查閱國內外文獻,未見對MA 術前行穿刺活檢以明確病理診斷的報道,對未獲得病理診斷的病例,臨床上一般采取與腎癌相似的治療[20]。隨著穿刺活檢技術的應用普及,若術前結合臨床表現、影像學檢查等懷疑為MA,建議通過術前穿刺取得病理活檢以明確診斷,增加保留腎臟的可能,對于腫瘤巨大考慮行全腎切除術的患者會有較大受益。MA 患者腫瘤完整切除后預后好。僅有個別報道中MA 患者術后出現了肺、骨和淋巴結的轉移[21],雖然本組報道的患者中現未出現腫瘤復發(fā)或轉移的情況,但本組中2 例患者為青少年,預計壽命較長,需要長期隨訪。
總體來說,MA 是一種比較罕見的良性腫瘤,值得報道?;颊呔驮\無陽性臨床癥狀和體征,影像學檢查提示為乏血供腫瘤,但無特異性表現。手術方式以保留腎單位為主,術后病理診斷是診斷的主要標準,BRAF V600E 檢測在后腎腺瘤的診斷及鑒別診斷中有意義,預后良好,但仍需定期復查及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