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以役人,乃役于人?!?/p>
《慈善》創(chuàng)刊后不久,當時的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基督教大主教、中華慈善總會名譽會長丁光訓先生曾在南京親切會見《慈善》雜志的編輯記者,熱情介紹了他發(fā)起、創(chuàng)辦的“愛德基金會”,并為《慈善》雜志寫下了“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題詞,說明人活著,就得為他人服務,就得為人間的愛、正義與真理服務。當時的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主席、《慈善》雜志社名譽社長的趙樸初先生談到丁主教時說:“雖然我與丁主教屬于兩個不同的宗教,但我們倆關系一直很好?;浇讨v愛,佛教講慈悲。慈與悲是兩個意思,慈是給予人們大眾以利益和快樂,悲是同情人的痛苦,所以要救苦救難。實際上慈悲也就是愛,與基督教的愛一樣,在這一點上我們是共通的,即我們信仰不同的宗教,但是在‘愛上卻是共同的。我對丁主教非常敬佩?!?/p>
“一念慈祥,可以醞釀兩間和氣;寸心潔白,可以昭垂百代清芬?!?/p>
這句名言出自我國明代的洪應明所收集、編著的儒家經(jīng)典《菜根譚》,意思是說:心中存有慈祥的念頭,可以形成溫暖平和的氣息;心地保持純潔,可以讓美好的名聲流傳百世。
《菜根譚》是一部論述修養(yǎng)、人生、處世、出世的語錄集。其文字簡練明雋,兼采雅俗,言辭中流露出山林意趣,滲透著萬物一體的世界觀,指出貧富、尊卑、窮達因為心念使善惡、禍福相互轉換,告誡世人及時轉念,戒貪少欲,取中庸之道。
“凡抱怨惡而不行善的人,只能使惡變本加厲?!?/p>
這是波蘭作家弗拉迪斯拉夫·萊蒙特(Wladyslaw Reymont,1867-1925)的名言。萊蒙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福地》和四卷本長篇小說《農(nóng)民》等。1924年萊蒙特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我們頒獎給他,是因為他的民族史詩《農(nóng)民》寫得很出色”。
“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反映著社會的進步?!?/p>
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屆亞太外科科學學會議主席,在整復外科學等方面作出過重要貢獻的張滌生醫(yī)生是中華慈善總會“微笑列車”項目的重要支持者。1999年,他在《慈善》雜志上寫下了上述題詞,表示對慈善事業(yè)的高度認同。
“見人之善而尋己之善,見人之惡而尋己之惡;如此,方是有益?!?/p>
上述名言出自朱熹的著作,朱熹是我國宋朝著名的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儒學集大成者,世尊稱為朱子。朱熹著述甚多,有《四書章句集注》《太極圖說解》《通書解說》《周易讀本》《楚辭集注》,后人輯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語象》等。其中《四書章句集注》成為欽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標準。
“必要的時候,不妨把衣服穿得馬虎一點,可心靈美必須保持光潔才行。”
代表作品有小說《百萬英鎊》《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的作家馬克·吐溫說了上面那句話。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馬克·吐溫一生寫了大量作品,體裁涉及小說、劇本、散文、詩歌等各方面。從內(nèi)容上說,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現(xiàn)象或人性的丑惡之處,表達了這位當過排字工人和水手的作家強烈的正義感和對普通人民的關心。2006年,馬克·吐溫被美國的權威期刊《大西洋月刊》評為影響美國的100位人物第16名。
“每聞善事心先喜,得見奇書手自抄。修身豈為名傳世,作事唯思利及人?!?/p>
這是我國著名潑墨畫家,書法家張大千先生說過的話。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潑墨畫家,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其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chuàng)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畬齊名,故又并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胡子,成為張大千日后的特有標志。
“慈善為懷,祈福于民,普天同濟,流芳后世?!?/p>
曾任北京大學口腔醫(yī)院院長的中華慈善總會“微笑列車”項目醫(yī)療評估專家委員會主席王光和教授曾為《慈善》雜志寫下了“慈善為懷,祈福于民,普天同濟,流芳后世?!痹~句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