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質量黑洞是宇宙中最極端的物體,盡管天文學家已經有一些方法來間接獲取黑洞的質量,但這些方法都有所局限。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的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吸積盤發(fā)出的閃爍光芒可以揭示超大黑洞的質量。這一發(fā)現(xiàn)提供了一種用光學觀測來了解超大黑洞質量的新方法,而且這種技術不僅適用于黑洞,也適用于某些小而致密的天體,如白矮星。
超新星是某些恒星在演化接近末期時經歷的一種劇烈爆炸,澳大利亞研究人員捕捉到了超新星爆發(fā)的“最初景象”。這是人類第一次細致地觀測到完整的超新星爆發(fā)過程,有助于研究宇宙的起源。研究人員記錄下了恒星爆炸前,第一個沖擊波穿過恒星時所釋放的光芒,他們認為,引發(fā)超新星的恒星很可能是一顆超巨星,它比太陽大100多倍。
美國研究人員首次成功開發(fā)出一種方法,可以識別活體動物大腦中不同類型神經元內的蛋白質。研究人員設計了一種病毒,能將一種酶發(fā)送到活體老鼠大腦中的精確位置,該酶在預定位置可對其鄰近蛋白質進行基因標記。通過化學標記蛋白質及其“鄰居”,研究人員可以了解蛋白質是如何在特定的受控區(qū)域內工作,以及它們如何在蛋白質組中相互配合。
英國的研究人員通過使用鏈讀測序技術,對來自8個中東人群的137個全基因組進行測序。研究人員通過一種被稱為鏈讀測序的新測序技術,在中東地區(qū)獲得了最全面的人類遺傳變異資源,解釋了中東人群的遺傳學是如何隨時間推移而形成的,補充了考古學、人類學和語言學的知識。除了提供對遠古人類歷史的見解,這些數(shù)據(jù)還將是研究遺傳健康和適應性的重要資源。
在正常條件下,純水幾乎是完美的絕緣體——水只有在極端壓力下才會產生金屬特性,譬如說在某些行星的深處。一項國際合作研究使用完全不同的方法生產了“金屬水”。這是科學家們“繞過”高壓首次在實驗室里讓原本絕緣的純水轉變成金屬。這項研究成果避開了極端壓力的條件限制,使在地球上的實驗室內制備“金屬水”成為可能,突破了人類對水的認知。
來自我國浙江大學與華中科技大學的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光學超材料織物,用它制作的衣服可以散發(fā)熱量和反射光線,讓身體溫度降低近5 ℃。這款織物除了具有高效的輻射冷卻能力外,還擁有卓越的機械強度、防水性和透氣性,并且它的主要材料可降解,有助于保護環(huán)境。研究人員希望能開發(fā)出用它制作的帳篷、傘、汽車罩等多種防曬降溫用具。
來自韓國首爾大學和漢陽大學的研究團隊研發(fā)出一種以變色龍為靈感的軟體機器人,它能根據(jù)背景實時變色。當表面溫度處于環(huán)境溫度時,“變色龍”表現(xiàn)為黑色,但激活加熱器達到工作溫度范圍時,“變色龍”則表現(xiàn)為鮮艷的顏色。目前,人工偽裝,尤其是軟體機器人電子皮膚成為近年來技術發(fā)展的重要課題,該研究成果可用于軍事、建筑、時尚等領域。
俄羅斯研究人員成功克隆出轉基因奶牛,可以產出無乳糖牛奶,以滿足乳糖不耐受人群對牛奶的需求。研究人員利用特殊技術去除了奶?;蚪M中β-乳球蛋白部分基因,再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將供體正常細胞的細胞核移植到去核的卵子中,最后將克隆的胚胎植入母牛子宮。研究人員說,他們的最終研究目標是讓奶牛自然產出低過敏性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