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馬司
城門毀于火半個多世紀以前北京的西安門在北京的地圖上消失了,歲月流逝,北京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西安門大街也變成了車水馬龍的通途,西安門慢慢地被人們淡忘了,五十多年前發(fā)生的那起西安門火災也淹沒在了塵封的歷史中。
西安門內(nèi)大街,寬度并不很大,而且曾是大樹夾持的林蔭街道。同時由于北海團城的金鰲玉嗚橋較窄和橋西文津街上建有紅墻綠琉璃瓦的三座門以及紫禁城神武門與景山南門之間的空間限制,還有左側(cè)大高玄殿前面的牌坊當街的限制,特別是那一帶是宮城北門的禁地,所以明清時絕不允許開辟街道,任人橫穿。
西安門元代為大都蕭墻(即皇城城墻)西門,名紅門。門內(nèi)道路兩側(cè)有太寧宮、興圣宮等建筑。門外道路通西市,北屬吉慶坊,南為安富坊。明永樂年間營建北京城,在元大都蕭墻基礎上稍向北、東、南拓展,修筑皇城,紅門改為西安門,為3檻3門,重脊飛檐,朱墻黃瓦。門內(nèi)路向西,通過欞星門可達橫跨太液池(今中南海、北海)的金鱉玉嗚橋,兩側(cè)有司鑰庫、果園廠、藏經(jīng)庫、西花房、西酒房、惜薪司、大光明殿、贓罰別庫等衙署、寺廟及作坊、倉庫。
門外東為西安門大街,沿皇城城墻走向為皇城西大街。清代基本沿明代皇城規(guī)制,仍稱西安門。門內(nèi)、外路分稱西安門大街、西安門外大街。民國初統(tǒng)歸中二區(qū)管轄,后為便利交通分段拆除皇城城墻,西安門兩側(cè)城墻無存。1928年后分屬內(nèi)四區(qū)與內(nèi)六區(qū)。1952年后分屬前門區(qū)與西單區(qū)。1965年內(nèi)、外兩路合稱西安門大街。
西安門到了民國以后已經(jīng)沒有什么皇家的氣氛了,但是形式上沒有大的變化,特別是城墻還在,1949年北平解放以后,這的功能發(fā)生了更大的改變,有很多做小生意的人看到這人來人往客流量大,于是就沿著城墻一家一家蓋出了很多小小的棚社做起了小買賣,開起來時間不長就發(fā)現(xiàn)生意確實好,于是來的人越來越多,一時間沿著西安門的城墻形成了一排長300米的棚戶區(qū)。1950年的某一天夜里終于發(fā)生了火災。
一直到天亮五六點鐘的時候西安門的火終于撲滅,現(xiàn)場一片狼藉,西安門有530多年的古城門停止了呼吸,變成了一堆灰燼,在西安門的周圍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燃燒過后的垃圾場。
事后西安門的殘跡被一一清掃,人們被一一安置,在這矗立了530多年的西安門消失了,原來西安門聳立的地方變成了一個大馬路。
要知道偌大的一個西安門燃燒之后留下了大量的燃燒后的垃圾,這些垃圾在近乎以后的半個月中都影響著人們的出行。公安局趕緊派人先把西安門拆了先修出道來,打那以后西安門就拆了。
歲月變換著大地上的景物。除天安門外,皇城的另外三門,即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連同皇家廣場上的長安左門、長安右門、大明門早已無存。一百年時間,已是滄海桑田。連皇城的城墻,都消失無蹤。
現(xiàn)在的文津街在清朝稱為西安門大街東段,因為位于西安門內(nèi),故1911年后改稱為西安門內(nèi)大街。1931年,因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分館)將承德避暑山莊文津閣保存的《四庫全書》收藏進館,故改稱文津街。
一位北京作家說,從文津街向東,過北海經(jīng)故宮直至沙灘,是北京最美麗的大街。這兒也真有幾處不一般的景致。您從西往東瞧。文津街路南是國務院北墻。車水馬龍,紅綠燈閃爍,行人和騎車人偶往灰色高墻下一瞥,會頓露驚喜:一團團粉紅直逼你眼,俏麗的枝丫盛開著一片桃花,蜜蜂嗡嗡嚶嚶。深紅的花骨朵跟鮮嫩的桃葉掩映其間,透露出蓬勃生機。
雨霧中站在北海白石橋上,環(huán)顧三海,碧綠澄澈的湖水消失在迷蒙水幕中,仿佛周袤水域無限遼遠,讓人想起玉鑒瓊田三萬頃,著我扁舟一葉。
記得五六十年代的傍晚,當中學生們在北海石橋倚欄眺望中南海的燈光,憧憬著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明天時,他們暢談著一個又一個人生的美麗希望,讓我們蕩起雙槳……影響了一代人的心靈世界。金鱉玉嗚橋又名御河橋,始建于明朝,今稱北海大橋。大橋為九孔聯(lián)拱石橋,主體長117米、寬34米,橫跨北海、中海水面。站在橋上,能夠觀賞到橋兩側(cè)的風景。橋南為中南海,橋北為北海公園與團城。
公元1906年,即清朝光緒三十一年的舊歷正月十四,溥儀出生在什剎海后海北沿醇王府,3歲繼位,年號宣統(tǒng)。給載灃再建一座全新的攝政王府,選址在西苑三海集靈囿紫光閣一帶(現(xiàn)中南海內(nèi)也就是府右街與文津街之間)。
正當修建過程中,武昌起義掀起了革命風暴,辛亥革命推翻了統(tǒng)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因此,王府沒有修建完成。歷史上兩代醇親王府三修府邸,兩度潛龍,一朝攝政的家世就是這樣隨著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的覆滅而告終。
1952年5月,北京市開始醞釀拆除牌樓,公安局交通管理處認為,大街上的牌樓附近交通事故頻繁,牌樓影響交通是導致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
這一年,在文津街北京圖書館門前發(fā)生一起嚴重的交通事故。原北京市城市規(guī)劃管理局總建筑師李準回憶道:那里的交通環(huán)境的確不好,自北海大橋下橋向西正逢下坡道路,車速一般較高。而前面原北京圖書館門前附近的三座門有3個門洞,開間不大,一般只能通過一部汽車,再向前又遇到向北的彎道,行車視線受到較大的障礙。
當時一部汽車自東向西疾駛,但快要進三座門時突然發(fā)現(xiàn)轉(zhuǎn)彎過來的另一部汽車迎面駛來,這位司機看到迎面來的車里有前蘇聯(lián)專家乘坐,在已無法采取任何措施躲避的情況下,這位司機出于對老大哥的尊重,毫不猶豫地把車撞在三座門的門垛上,專家的車有驚無險地順利通過,這位司機卻失去了年輕的生命。
這條東西走向的長長的大街,不光有賞心悅目的連珠美景,還灑滿了歷史與現(xiàn)實的美麗希望。秀麗景色與無窮回味相映成趣,目不暇接而又神馳心往。
這條街雖然不長,但它卻能給經(jīng)過的人們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