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佳駿青年作家,在《青年文學》《北京文學》等刊物發(fā)表作品逾百萬字。主要著作有散文集《雀舌黃楊》《生靈書》《誰為失去故土的人安魂》,長篇小說《草堂之魂:一代詩圣杜甫》等?,F(xiàn)為《紅巖》文學雜志編輯部主任。
一
她一直都想擺脫身體里的重,使自己輕起來。像羽毛那樣輕,像白云那樣輕,像空氣那樣輕。最好,這種輕是無色無味的,完全透明,讓人一眼就能看穿生死?;盍舜蟀肷?,她無需再隱藏什么,遮蔽什么,只想成為一個“透明人”——要恨就恨在明處,要痛也痛在明處。也無需給自己貼上任何標簽,來博取他人的憐憫。輕的事物原本就用不著背負上重的包袱,不然,準會將自己壓死。既然已經(jīng)輕了,那就索性輕得更徹底一些。不止是讓身體變輕,還應該讓心也變輕,讓靈魂也變輕,輕得仿佛從來沒有過出生,輕得仿佛從來沒有過人間。只有這樣,輕才是有價值的,才是令人神往的。倘若離開了這樣的“徹底性”,輕只能是一種擺設,只能更加襯托出重的存在的合理,只能證明她想把自己變輕的可悲的虛妄。
二
別看她整天瘋瘋傻傻,其實她是一個有美好心愿的人。她的心愿,比許多健康的人都還要健康。她想將西天邊上火紅色的云霞剪裁下來,縫一件吊帶裙,遮住自己袒胸露乳的身體;她想攝取路旁幾朵刺玫瑰的花魂來紋個身,以吸引某位有才華的落魄文人為她寫一首情詩或給她一個初吻;她想將自己凌亂的頭發(fā)扯下來,編成一根長長的辮子,既可以捆綁住前世的冤孽,又可以捆綁住今生的報應……她的這些心愿,未必都能實現(xiàn),但人有心愿終歸是好的。人有了心愿,就不會絕望,就能夠在人間和天堂之間自由往回。
三
給丈夫搓洗第一件衣裳的時候,她就在想,如何才能像擰干衣裳的水分那樣將自己的淚水擰干;給兒子搓洗第一件衣裳的時候,她就在想,如何才能像給衣裳縫掉落的紐扣那樣縫合自己的傷疤;給公婆搓洗第一件衣裳的時候,她就在想,如何才能像將衣裳從公婆身上剝離下來那樣將自己的皮也剝離下來;給公公搓洗第一件衣裳的時候,她就在想,如何才能像把衣裳輕易地掛上樹杈那樣把自己也掛上樹杈……她的這些想法,不熟悉她的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但只要熟悉她的人,就會覺得十分正常。她原本就不是一個給人洗衣的奴隸,但每次洗衣的時候,她都試圖穿上別人的衣裳秘密潛逃,像肉體逃離桎梏它的衣裳,像靈魂逃離桎梏它的肉體。
四
屋后那個又深又黑的洞,本來是村民挖出來儲藏紅薯的。后來,紅薯沒人栽種了,他們就利用這個廢棄的洞,來儲藏自己的情愛、迷夢和心事。他倆第一次擁抱,就是在這個深洞里。彼此剛剛抱緊,世界就徹底黑了,但他們還是努力在黑暗中開出了一枝花朵。花朵開出后,他們以為洞壁上就會出現(xiàn)圖騰,護佑花朵的成長。誰知,洞口卻出現(xiàn)了一群嗅著花朵的芳香跟來的惡人,喊著口號要搗毀他們的春天。不得已,他們只好給泥洞封上一道門,且一輩子都在洞內(nèi)生活,拒絕接受陽光的照耀和雨水的滋養(yǎng)。他們習慣了在白天遇見黑暗,習慣了在黑暗中抱團取暖。以至于若干年過去,當充滿正義感的人將他們從泥洞里解救出來的時候,他們早已變成了兩只地鼠,一看見人就瑟瑟發(fā)抖,一看見人間就慌慌張張。
五
一個落雨天,我坐瓦檐下,聽一個山村婦女講她的四季逸聞。她說有一年春天,她去山野尋找一根可以用來做斧柄的樹干,不料意外闖入了一片桃林禁區(qū)。她覺得那片桃林很眼熟,好似在哪里見過。仔細回憶,終于記起它們就是自己死去的兒子生前在圖畫本上栽種的那片桃樹。而且,那滿樹艷紅的桃花,就是她兒子脖頸上系的紅領巾。她說有一年夏天,她去離家一公里外的河里挑水,來澆灌干渴已久的向日葵。水挑回來后,才發(fā)現(xiàn)桶里裝個兩顆頭顱,鼓著大大的眼珠在朝天喊冤。她說有一年秋天,她干完活回家,路過一片墳場時,突然冒出一個人,伸手要脫掉她身上穿的棉襖。還一邊脫一邊說:“這件棉襖,我的親人幾天前才燒給我,供我御寒用的,竟然被你偷去了?!彼f有一年冬天,飄著大雪,她去后山的巖洞抱干稻草來鋪床,看見一個陌生的女人,披頭散發(fā)坐在雪地上孵蛋。她十分好奇,問:“你這是干什么呢?”那個女人回答:“我想重新孵出一個潔白的世界?!彼街v雨下得越大,給她的講述演奏背景音樂。我靠在檐柱上,靜靜地聽著。
六
村子里的張家媳婦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是一個比門前菜地里的黃花還要瘦弱的女人,卻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nèi),生育了五個孩子。而且,每生出一個孩子,她的身體都依然完好無損,沒有陣痛。有一天黃昏,她的老公站在我的身旁撒尿,無意中說他的老婆其實并不情愿生下那么多的孩子。只因她內(nèi)心的仇恨和屈辱太多了,才將生育當作了發(fā)泄和復仇的方式。在張家媳婦的眼中,她生下的孩子都不是孩子,而是一枚枚從她的子宮里發(fā)射出來的炮彈。如果有誰膽敢再得罪和欺負她,她就會將炮彈引燃,將人間炸出窟窿,將欺負她的人炸得血肉橫飛?;蛟S正是因為這樣,她的那幾個孩子,才一個比一個面相兇惡,好似每個人都攜帶著幾代人的宿怨。
七
她一輩子都沒有獲得過如此巨大的幸福,以至于幸福剛剛抵達,她就被確診為“幸福晚期”。這是一件非常令人痛心的事情。她每天什么都干不了,只能背著幸福去接受放療和化療。不過,她向來是個樂觀的人,這種極端的治療所產(chǎn)生的副作用,并未摧垮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防御系統(tǒng)。她有抵抗幸福的天然的抗體,這讓醫(yī)生都嘆為奇跡。她很感激醫(yī)生,讓她有了承受幸福打擊的能力和信心。的確,她是幸運的。她遇到了一位好醫(yī)生。這位醫(yī)生不但給她做心理疏導,還建議她如果想早點拯救自己,可以試著向幸福里灌注不同程度的苦難——只有苦難才能扼制住幸福細胞不蔓延、不擴散、不轉(zhuǎn)移。然而,她又是一個性格倔強的人,根本聽不進醫(yī)生的勸告。她明知道幸福對她來說是絕癥,可她還是心甘情愿地領受了。大概正是她一直在隱瞞醫(yī)生的緣故吧,才會導致對她的醫(yī)治越來越不見療效。結果三個月時間不到,她最終還是“幸福死了”。
八
凌晨四點鐘,雄雞就破啼了。像沖鋒號,激勵著起義的大軍。她爬起身,坐在蚊帳內(nèi),即將開始發(fā)號施令。他呢,則被另一床蚊帳罩著,動彈不得。他是一個擁有著新痛和舊疾的傷員,再也無法下床作戰(zhàn)。在未受重傷之前,他一直都是主帥,每天率領鋤頭、鐮刀和鐵錘去攻打黎明這座山頭,幻想將白天全部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但如今,他不得不讓出主帥的職位,讓副帥接替他去完成平生的春秋霸業(yè)。他的副帥是他的愛妻,也是一名敢死隊首領。她從床上下來,就披上鎧甲掛帥出征了。跟在她身后的,有牛,有狗,有鴨,有鵝,有羊……它們都是她的精兵強將,從不畏懼鋒利的屠刀,也不懼怕威猛的棍棒。這場攻擊戰(zhàn)打得太久了,她今天決定來個背水一戰(zhàn),以平息夢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恩怨,活著與死去之間的紛爭。然而,她還是太不自量力了,剛一上陣,就全軍覆沒。天明之后,當她陣亡的消息傳回蚊帳,他也早已沒有了呼吸。靜靜地躺在那里,像一具木乃伊,落滿了嘆息的塵埃。
九
她沒有什么可炫耀的。她沒有戒指、耳環(huán)和項鏈,更沒有金錢、權力和榮譽。她唯一可以拿出來給人展示的,只有她的傷疤。這個傷疤是她的祖?zhèn)髦铮灰p輕地將傷疤的拉鏈拉開,藏在里面的奇珍異寶就會滾落而出。最顯眼的,是一根鹽骨。他的爺爺曾是個鹽商,后來被槍斃了。給他的爺爺收尸時,他的父親從尸體上取下這根骨頭,當作一件禮物送給他做紀念。其次,是一把獵槍。他的父親就是被這把槍給打死的。死于紅派與黑派的械斗,死于理想與狂熱的混亂,死于激情與熱血的獻祭。再次,是一桿秤。他的哥哥曾因這桿秤而殞命。那是多年以前的事了,他的哥哥挑著稻谷去糧站交公糧,發(fā)現(xiàn)稱糧的秤和人都有問題。他的哥哥打了稱糧的人,折了稱糧的秤,結果自己也死在了稱公平和良知的這桿秤上。
十
他身為一個農(nóng)民,成天不好好種地,卻始終在致力于將動物和植物的語言翻譯成漢語。他這樣做,是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聽懂動物和植物的語言,并像善待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姊妹般去善待它們,學會彼此尊重,以此減少殺戮、破壞和作惡。他翻譯得很認真,也很嚴謹,對每一句話和每一個詞都要字斟句酌。他怕自己的一時疏忽,會造成翻譯上的錯誤,成為千古罪人。當然,他也不會故意違背翻譯信條,犯觀念先行的毛病,硬把山羊的溫順翻譯成同情,把花朵的微笑翻譯成諂媚,把飛鳥的歌唱翻譯成哀鳴,把樹木的搖晃翻譯成絕望……如果那樣的話,他就是個不合格的翻譯者。動物和植物不需要向人類訴說恐慌,它們只會訴說自己的安靜和美好。倘若人類非要去傷害它們,它們也不會反抗,唯有以死來報答天地的孕育之恩。他沒有數(shù)過,今生攏共翻譯過多少動物和植物的語言,又有多少人讀到過他的譯作。
十一
他用兒女給他的孝心錢,建了一座“鄉(xiāng)村殯儀館”。很簡樸,很小——小得只能閣下燒成灰燼的肉體和化為煙塵的靈魂。有人懷疑他這是未雨綢繆,自己給自己準備的告別之所??蛇@個殯儀館建成當日,他就貼出告示——只接收動物的死尸,不接收人的死尸,包括他自己。于是人們知道,他在以這種方式報恩——賦予動物的死跟人的死同等的尊重。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對的,你看公雞不要報酬地替人喊早,狗忠誠地替人巡邏執(zhí)勤,貓義務地替人捉拿鼠犯,蚯蚓不分白晝地替人挖土松壤,蜜蜂不辭辛勞地替人搬運甜蜜,蝴蝶冒著危險替人表演舞蹈,蟬獻出生命替人歌唱福祉……難道這些對人類有過功勞的動物死后,不該受到崇高的禮遇嗎?不該像人死后一樣,舉行一場隆重的告別儀式嗎?他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對的。他在自己建造的殯儀館里,先后送別過成百上千種動物。每送走一種動物,他都會虔誠地下跪,作揖,磕頭。仿佛那死去的并不是動物,而是他的一個鄰居或親人。
十二
他是鄉(xiāng)村孩子最早的啟蒙教師。他的啟蒙方法很特別,不用筆,不用紙,不用墨水,只需借助四季潑灑出來的天然顏料和天地創(chuàng)造出來的自然元素。冬天來了,他面對鋪天蓋地的銀白,于茫茫風雪夜劃燃一根火柴,孩子們便懂得了即使再寒冷的絕境,也亮著一朵希望的火種。秋天到了,他從地上拾起一片凋零的黃葉,將其焚燒后的骨灰放在流水上,孩子們便懂得了即使死去的事物,也能通過另一種形態(tài)復活。夏天到了,他佇立在火熱的驕陽下,雙手捧起一只流淚的蟬,孩子們便懂得了即使再昂揚的頌歌,也可能句句皆冰語,聲聲皆血淚。春天到了,他躺在一片五顏六色的野花叢中,仰望著藍天,孩子們便懂得了即使再嬌艷的花朵,也有高不可及的夢想和揮之不去的憂傷。這些都是他行之有效的啟蒙方法。
十三
那一天,他突然意識到危險,想把自己藏起來,最好藏在三萬英尺以上的天空,或三萬英尺以下的地底。只有這樣,他認為才是安全的。但他既沒有飛翔的本領,又沒有潛遁的能力,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他也曾嘗試過藏到一朵花里去,成為世間最誘人的美色,可花朵早已被季節(jié)出賣。他也曾嘗試過藏到土地菩薩的肚腹里去,成為“大地道德”的守護者,可土地菩薩早已接收了欲望的賄賂,做了土地的叛徒。他也曾嘗試過藏到麥田中央的那個墳堆里去,成為死者的兄弟,可那個死者竟然天天跑出來跟活人搶水飯。他也曾嘗試過藏到一個嬰兒的淚水里去,讓人憐愛和疼惜,可那個嬰兒的淚水全是羊水變的,只能給胎盤和童話以滋養(yǎng)。他不知道如何是好。也許,他唯一的躲藏方式就是不躲藏。因為,他裸露在塵世中的軀體,早就已經(jīng)行尸走肉了。
十四
黃昏還沒有到來,電線桿上掛著的那個高音喇叭就開始播音了。但播放的內(nèi)容跟以往任何一天都不一樣——既不是重大新聞,也不是柔美歌聲。為知曉真相,他將鋤頭和柴刀賣給田疇,虔誠地站在天地間,用皸裂的老手從頭蓋骨里掏出香燭,給兩只失聰已久的耳朵再度開光。瞬間,他就判斷出,這些法令很樸素,絲毫不深奧,三歲小兒都能聽懂——無非是說四季必須分明,晝夜不可顛倒,陰陽不可失調(diào),五行不可混亂。這樣聽了一會兒,他就果斷地封閉了自己的聽覺系統(tǒng),還氣憤地撿起地上的柴刀,割下了自己的耳片。他在心里想——為何說的都是常識,而人卻偏離常識越來越遠。
十五
他跟著兒女去了一趟城里回來后,人就糊涂了。他總是要拿著一團干稻草去電燈泡上取火;總是每天都要給新手機洗三次澡;總是隔三差五地要給襯衫上的牡丹花淋糞施肥;總是要在夜里拿根長竹竿將月亮打下來泡酒喝;總是要將蛙鳴采集起來裝在空藥瓶里給死亡放哨;總是要在牛羊歸家的路口點燃一盞長明燈;總是要騎著一頭豬去跟冥王星約會;總是要挎著一把木頭槍去跟飛鳥的靈魂談判;總是要將自己掛在眼睫毛上示眾;總是要在一粒塵埃里去建造一坐金字塔;總是要把暗藏在皮膚之下的毛細血管剝出來替自己編織一副絞索;總是要守在煙囪口去將炊煙抓回來處以火刑;總是要站在烈日底下去堆積雪人;總是要蘸著淚水在石板上畫出天使的微笑;總是要跟一根出土的白骨滴血認親……他的這些糊涂表現(xiàn)令他的兒女痛苦不堪。他的兒女委屈地解釋道:“真的不是我們將父親逼上了絕路。”
十六
那個老頭子大概真的是瘋了,他想把地里的麥苗、豆苗全部拔掉,統(tǒng)統(tǒng)改種罌粟。他說他喜歡罌粟的紅,喜歡罌粟的香,喜歡罌粟的紅和香制造出來的幻境——這幻境能讓他活得無比真實。他的子女奉勸他切記一意孤行,不然既害了自己,還害了土地,且讓后人的后人的后人都抬不起頭。可那老頭子偏不聽,決定要將罌粟當作他晚年的愛妻。他說他今生愛過太多善的東西,卻沒有得到任何善的回報?,F(xiàn)在他只想愛惡的東西了,希望惡能給他一個善的初吻。他的子女說他這是異想天開,如此只能使他萬劫不復??伤幌肼犠优幕ㄑ郧烧Z,他發(fā)誓倘若子女再阻礙他,將庚即與他們斷絕父子和父女關系。而且,他還振振有詞地說:“別以為我不曉得,老子活了幾十年,早就看清了——有時,愛本來就是一朵罌粟,慈善也是一朵罌粟。”
十七
現(xiàn)在,她要用積蓄了一輩子的財富,來償還今生欠下的所有債務。她償還給蜜蜂一朵過早凋零的花朵,償還給花朵一個錯失的春天,償還給春天一顆被盜的種子,償還給種子一塊干凈的土壤,償還給土壤一次豐收的慶典,償還給慶典一個禮貌的鞠躬,償還給鞠躬一根彈性的脊柱,償還給脊柱一杯流失的鈣質(zhì),償還給鈣質(zhì)一堆健康的谷物,償還給谷物一個安全的糧倉,償還給糧倉一個饑餓的夢想,償還給夢想一個遙不可及的遠方,償還給遠方一個長久的思念,償還給思念一個不孝的孩子,償還給孩子一個哭泣的媽媽,償還給媽媽一個前世的悔恨……還完這一切,她終于輕松了。如今她什么也不再擁有,除了一具將死的軀體和一顆嬰兒的心。
十八
他給三個兒子和兩個女兒分別留下一大筆豐厚的遺產(chǎn)。他留給大兒子的是一年四季都止不住地在流淌的口水;他留給二兒子的是白天和黑夜都在滴漏的尿液;他留給三兒子的是從早到晚都在排泄的糞便;他留給大女兒的是每個周末都需在池塘里反復搓洗的臟衣褲;他留給小女兒的是隔三差五都要朝他的腿上敲打的機械運動。這些平均分配給后人的遺產(chǎn),使他的后人們個個怨聲載道。他們責怪他苦了一輩子,太不懂得享受了,非要把遺產(chǎn)硬塞給他們。他們雖然也貧窮,但并不需要他的這份遺產(chǎn),紛紛嚷著要退還給他,讓他帶去送給陰間的母親保存,以利于老兩口再好好享享清福。可他實在是太心疼自己的子女了,不但不同意他們退還遺產(chǎn),還非要把自己的白骨也平分給他們作為紀念。這可讓他的后人們十分為難。不收吧,顯得不夠孝順。收了吧,又會增添負擔。于是他們聯(lián)名逼迫他立下一份互惠互利的遺囑——將自己的活軀提前捐贈給了“天堂醫(yī)學院”。
十九
天都黑盡了,為何那兩只鵝還不回家?是迷路了,還是出逃了?她站在黑夜里最黑的地帶,不安地想。那兩只鵝,他喂養(yǎng)了整整七年,才終于將它們養(yǎng)成了一對供品。今日下午,他就在電話里跟兒子說好了,明天一早就把這對老鵝送去城里,給坐月子的兒媳婦燉湯喝——這是他巴結兒子兒媳最好的良機。那對鵝大概是偷聽到了他與兒子的談話,才在夜幕降臨前披著白色的喪服離開了家。它們寧可餓死在野外,也不愿成為親情的俘虜。這是兩只有脾氣的鵝,一路上都在唱著“斷頭之歌”。仿佛兩個勇士,早已服下了自殺之藥。夜越來越深,他不安的心開始恐慌起來。假如不找到那兩只鵝,他的明天必將是他的長夜。他打著手電筒,沿著鵝離家的足跡尋找鵝的下落。當他好不容易在天快亮時找到它們時,他看見那兩只鵝的頸子扭在一起,打了一個讓他用七年時間都解不開的胖胖的死結。
二十
她病了,身子打著冷戰(zhàn)。她說她的胸膛里燃著一團火,正在焚燒她體內(nèi)的黑暗。她說她聽見黑暗尖叫著,要將她的五臟切掉,把小小的胸腔變成一口埋葬它的大大的棺材。她被嚇壞了。她才七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死亡。棺材她倒是見過,她們家的柴房里就放著一口,那是她的父親在外出謀生前為她的奶奶兌現(xiàn)的承諾。她的奶奶疼愛她,說如果她的病萬一治不好,可以將這口棺材送給她做禮物。她不想要奶奶的禮物。她說自己的身體太小,假如躺在里面,既浪費空間,又填不滿死后的空白。她的奶奶覺得她說得在理,一直在想法延緩她的生命——她將自己的骨頭取出來,磨成水喂給孫女喝;將自己的眼珠取出來,做成肉丸子給孫女補充營養(yǎng)。吃了兩次之后,她就絕食了。她深刻地意識到,自己無論如何也不能將與之相依為命的奶奶變成墳墓,而應該讓她變成一個美麗的花園。
二十一
滿五十歲生日那天,他忽然強烈地想擁有愛情和婚姻。這個妄想,讓他遭到村里所有人的嘲諷。在村人們眼中,他生來就是個被命運剝奪了戀愛權的人。他的眼睛看不見萬物,他的脊背托不起藍天,他的赤腳抓不住泥土,他的淚水洗不凈罪惡。他唯一值錢的物品,是身上穿的那件舊毛衣,里面裹滿了虱子和臭蟲,還裹滿了虱子和臭蟲生養(yǎng)的乖孩子。他曾試圖用這件舊毛衣,去換取一個寡婦的寂夜??伤麆傆冒l(fā)燒的身體燙死了虱子和臭蟲,以及它們生養(yǎng)的孩子,那個寡婦就成為了別人的新娘。從此,他將自己囚禁在內(nèi)心的伊甸園里,自己成了自己的亞當,自己成了自己的夏娃。他準備就這樣守著誡命到死,但不知為什么,在五十歲生日那天,他忽然改變了主意,要偷食分辨善惡樹上的禁果。遺憾的是,那棵分辨善惡樹早就被不分辨善惡的人給盜走了?;蛟S正是因為這樣,他才真正想像人一樣地活一回。不然,他要是哪天被死神給盜走了,就再也體會不到愛情和婚姻的滋味了。
二十二
他到臨死前都還在告誡后人,必須要傳承許多古老的習俗。初一和十五要記得跟村中的老井燒柱香,免得井水夜夜在井里哭。每年開春后,要記得給房屋周圍的果樹喂點米飯和肉粒,免得果樹老是結出苦果。清明節(jié)當天的暮晚,要記得去亡人的墳頭點盞燈,免得漫山遍野都跑著孤魂野鬼。田里收了稻谷,要記得煮一頓飯來嘗新,先給狗吃,再給年齡最大的長輩吃,如果父母不在家,就先用筷子挑一團飯放在桌上,然后自己才能吃,免得得罪上蒼而遭五雷轟頂。端午節(jié),要記得在門框上掛艾草和菖蒲,免得瘴氣污染了門庭。中秋夜,要記得拿一個月餅放在院壩中的板凳上供奉月光菩薩,免得它日后不再給塵世小團圓。年底了,要記得送灶和接灶的日期,免得來年四季都煙火冷寂……他的這些告誡,聽得后人們呆頭愣腦,可他仍在茍延殘喘地說。他怕自己一閉眼,這些習俗就消失了。他說的習俗,其實是各種各樣的禁忌。人有禁忌,人間才有康寧。
二十三
那天傍晚,我陪她在村頭的河邊靜坐,她忽然說到她的理想。她說她的理想太大了,只能說出理想的一部分。就像這個世界太大了,她只能說出村莊的一部分。她起初是想做一個畫家,給孤獨和悲傷涂上明亮的色彩;還要將靈魂和痛苦畫出形狀,讓看過她的畫的人都能認識自己。后來她又想做一個醫(yī)生,把蝴蝶的翅膀和細腳移植給魚,把魚的鰓和鰭移植給蝴蝶,讓它們換個環(huán)境生活和思考;還要將死去的親人和死去的愛救活,并把兩者縫合在一起,成為醫(yī)學界的奇跡。但現(xiàn)在,她將前兩個理想都放棄了,只想做一個不讓父母討厭的人,既能給他們減負,又能增加他們生活的信心。她今年才九歲,給我說完這一切,就埋頭嚶嚶地哭。那一刻,我的心像落日一般浸血。我知道,她真正的理想,根本沒有說出來——她是想變成一個小男孩,跟我靜靜地坐在一起。
二十四
她出嫁的那天,才知道自己有三個父親。她的第一個父親,是她的生父。十多年來,他一直住在她之外的一個孤島上,故她從來沒有見過他。她的第二個父親,是她名義上的父親。也是十多年前,他從她第一個父親的手上,將其接收了過來,成了沒有血緣的父女。她的第三個父親,是她現(xiàn)在的養(yǎng)父。他是她第二個父親的親弟弟,為給殘疾的大哥今后找個收尸人,他一直替大哥撫養(yǎng)著這個侄女?,F(xiàn)在她要出嫁了,據(jù)說還嫁了戶好人家。她的第一個父親聞訊后庚即趕來認親,她的第二個父親要爬起床來憤怒地將她的第一個父親趕走,她的第三個父親朝她的第二個父親念咒語。只有她一聲不吭。到那會兒她才知道,其實自己一個父親也沒有。她的出嫁,配的也不過是一場陰婚。
二十五
每次見到他,我都覺得慚愧。我們是同一所鄉(xiāng)村小學的同學。三十幾年過去,班上二十幾個同學都變了,包括我也變了,他都沒有變過。他依然喜歡說真話而從不擔心得罪人,比如他說我越來越清高是瞧不起人的表現(xiàn),說王四不該拿自己的尊嚴去換取廉價的幸福,說張三從小到大都長著一身奴骨終將害人害己,說李二將家鄉(xiāng)的姑娘帶去外地發(fā)財遲早要遭報應,說蔣一在外頭販賣冰毒在家冒充孝子簡直是人面獸心。除此之外,他始終保持著善良、正直的本性。比如他曾為鄰居一個孩子報名參軍遭受阻礙的事,不但將所有的村干部十八代祖宗都罵遍了,還將村主任拉下了馬。他曾為一個殘疾人爭取吃低保的事,不惜與村中另一個有錢人針鋒相對。他曾為給一個孤寡老人討回公道,持續(xù)三個月跑去縣城申冤鳴不平,搞得自己狼狽不堪。全班二十幾個同學都罵他是傻子,他也不生氣,照舊以自己的方式活著。要說他什么都沒變,其實也不對。這三十幾年來,他最大的變化,是比我們二十幾個同學都要蒼老許多。
二十六
我一直搞不懂,她為何可以對其他人那么寬容,卻唯獨對自己那么嚴苛。她可以寬容一個惡人對她的清白的玷污,卻不能寬容自己不小心碰碎的一個乞討者手里的飯碗。她可以寬容一個有權者對土地的出賣和人權的踐踏,卻不能寬容自己在干旱時舀了他人水缸里的一瓢濁水。她可以寬容一個復仇者將她房屋上的檁子拆下來當柴燒,卻不能寬容自己在饑饉年代里偷了他人地里的一根黃瓜。她可以寬容有人因嫉妒她的孩子的聰明而借故將其綁在木樁上毒打,卻不能寬容自己意外損壞的鄰家智障小男孩的一把玩具槍。她的這種寬容與不寬容,使她每天都活得無比艱難。她總是一次又一次地救了自己,又總是一次又一次地害了自己。
二十七
生活中的許多事,真的說不清是吉還是兇,是福還是禍。一個心懷恐懼的人提著一只烏龜去池塘放生,轉(zhuǎn)眼間,這只烏龜就被另一個心懷良善的人打撈上來下了酒。一個樂天安命的男人被入室盜竊的小偷當頭敲了一棒,卻意外治好了他的偏頭痛和失憶癥。一個瘋子去救一個瘸子,結果卻撿回了一個瞎子和聾子。一個喝農(nóng)藥自殺的人,卻把自己變成了菩薩。一個常年給癱瘓在床的父親擦汗的人,竟然在父親的皮膚下發(fā)現(xiàn)了一張藏寶圖。一個喜歡釣夜魚的人,天亮時卻把自己掛在了魚鉤上。一個走村串戶替人牽紅線的人,到最后卻把自己嫁給了鬼魂。一個吃了一輩子素齋的人,臨死之前卻主動請求吃下半斤肥肉。一個夢想用銀子給自己打一副手鐲的人,打出來的卻是一副鐐銬。一個不辭辛勞跑去主席臺上領獎狀的人,領回來的卻是一張訃告。生活中的許多事,真的說不清是福還是禍,是吉還是兇。
二十八
不下雨的黃昏,他都要爬上山坡,帶著滿身的榮耀和恥辱。幾十年前,他是這個小山村里的勞模,獲得過許多組織頒發(fā)的勛章——他的臉頰上、額頭上、脊背上、胸膛上大小不一的疤痕,就是勛章烙出來的終身榮譽獎。那個時候,他掙的工分最多,但也沒有自己,他是屬于集體的——肉身屬于集體,精神屬于集體,愛恨屬于集體,信仰屬于集體。他原本以為,可以就這樣融化在集體里,像一滴水溶入大海。但事實是,他的愿望落空了。集體解散后,他突然變成了這個村莊里的“戰(zhàn)俘”。那烙在他身體上下的勛章印,全都成了批判他的有力罪證。現(xiàn)在他爬上山坡,不是要越獄逃跑,而是想借放風的機會將身上的勛章賣掉——將榮耀和恥辱賣掉。可悲的是,那座山坡都被他爬矮了,也沒遇見一個前來買他勛章的人。
二十九
她是一個怪人。每天清晨都要送給朝陽一頂帽子,傍晚又要給落日焚燒紙錢,夜半還要爬起床用凈水給月亮洗臉。她活在人間,卻老在擔心天上的事情。有人很討厭她的這種杞人憂天,指責她不該將自己裝扮成神,更不該去揣摩上帝的旨意。但她并不這么看,她說不久的將來,自己必將是第一個搬遷到天空上去生活的人。她關心天事,就是關心人事。而且,她說自己早就跟白云約好了,只要一下雨,她就順著雨線往上爬——每一條雨線都是回家的路。有好幾次,她都快要爬到云頂了,雨卻突然停了,她不得不再次墜落凡塵。沒有人明白,她在人間活得好好的,何苦非要向往天空?可有一次,她偷偷地將這個追問告訴過白云——她去天空,不是因為人間的苦難太多,而是因為實在是太孤獨了——她應該給孤獨一點孤獨之外的溫暖。
(責任編輯:龍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