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娟
《霧都孤兒》是一部反映社會苦難現(xiàn)實的作品,作者狄更斯對19世紀(jì)英國底層人民悲慘的生活境遇抱有深刻同情,同時對造成人民苦難的源頭進行了批判。在小說中,狄更斯塑造了多個個性鮮明的人物,他們共同串聯(lián)了一張時代大背景下的生活圖畫。書中通過對奧利弗、南希等重要人物的命運走向的描寫,可以很清晰地發(fā)現(xiàn)他們各自人生選擇產(chǎn)生的不同影響。但細細品味,在悲苦交織的時代洪流中,他們所做的選擇又具有無可奈何的特性,令人唏噓不已。本文以小說《霧都孤兒》為例,對《霧都孤兒》中人物塑造與思想主旨的關(guān)系進行闡述,從而使讀者理解《霧都孤兒》為表達主旨而刻畫人物的意義,通過對小說中人物塑造和刻畫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研究分析,得出人物的具體特征與文本中心思想傳遞的重要關(guān)系,為讀者在品讀這部作品的過程中指明方向。
一、《霧都孤兒》人物塑造與思想主旨的關(guān)系
從這部小說的全文結(jié)構(gòu)來看,它更像是一種以時間線穿插、多個人物接連上場的話劇,在開篇就制造了一定的高潮,將主人公奧利弗悲慘的形象勾勒出來,并沒有大加掩飾,而是直接使讀者感受其中的苦難氛圍。奧利弗是一個孤兒,在文中僅僅在開篇交代,在后續(xù)情節(jié)中被作者刻意淡化,卻沒有將這種悲戚氛圍抑制,反而更令人惆悵。這是因為奧利弗在后面的情節(jié)中遇到的人和事無不和他的孤兒身份相對應(yīng),很容易令人聯(lián)想。他先是在倫敦流浪,遇到了盜竊者費金,隨后被謊騙到了偷盜者組織,進而又被善良的布朗羅收留,直到后面和蒙克斯、南希等人的接觸,一件件事情離奇曲折,但是通篇來看,奧利弗始終是一個茫然者的形象,在刻畫奧利弗的語言和動作時,都能發(fā)現(xiàn)他極為被動,在其他人物的牽扯下輾轉(zhuǎn)各地,盡管他有著個人的思想和心理變化,小說中卻一筆帶過,反映出他身不由己的特點。即便是受到布朗羅的熱心款待,小說所使用的字句也是收留,而并非邀約、伙同等,而他卻覺得這是一段溫暖的日子。
這些都體現(xiàn)了奧利弗在人格上本身就有著缺陷,不平等的思想觀念也貫穿他的生活,“收留”也昭示著后面奧利弗依然是不穩(wěn)定的,隨時可能被剝奪。果然,后面的他再次被抓回偷盜組織。作者用詞之精妙、情節(jié)刻畫之驚奇,都使奧利弗這一人物走向成為令讀者關(guān)心的話題。也正因為如此,雖然小說沒有反復(fù)強調(diào)奧利弗是孤兒,但是讀者能很明顯地發(fā)現(xiàn)奧利弗就是無家可歸的流浪兒,本來已經(jīng)算是底層人物的偷盜者,對他而言,卻是壓迫他人格命運的剝削階級。這也反映了作者在刻畫這些底層人物時,既帶有對時代黑暗的控訴,也對底層人物無力反抗和互相攻擊的懦弱選擇帶有無可奈何的慨嘆。這種無可奈何的慨嘆反映在人物各自的選擇中,在我們初次讀到某一個人物時,很容易被作者深刻的筆力帶入對人物的表面理解,正如偷盜者費金這一形象,我們很容易對其產(chǎn)生憤怒情緒,但是深深的推敲之下,我們透過表面看本質(zhì),才能發(fā)現(xiàn)作者真正想要借助人物所表達的思想。在費金的身上,從他單純的個人行為,我們會覺得出奇憤怒,但是在他進入偷盜組織委曲求全的表現(xiàn)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實際上就是另一個奧利弗的縮影,當(dāng)最后費金受到懲治的時候,我們也不免帶有一絲同情。雖然費金欺騙奧利弗甚至泯滅了良知,但是他并不是一出生就如此,我們所憤怒的是他的無知無能,但絕不會是他丑惡的本性?!鹅F都孤兒》所傳達的便是這樣一種復(fù)雜的情感,帶有強烈的教育意義。因而,在品讀人物的特征時,我們必須沿著作者表達的思想主旨這一條線,將具體人物一分為二,對其全面解構(gòu)。
二、《霧都孤兒》中的人物形象塑造分析
(一)奧利弗
奧利弗是小說的主人公,作者在他的身上傾注了自己的筆觸關(guān)懷,將他當(dāng)成散播善意的種子,借助他在黑暗社會的游走經(jīng)歷,希望驅(qū)散迷茫的霧霾。《霧都孤兒》所展現(xiàn)的正是奧利弗在看不見光明的道路上蜿蜒前進的歷程,因此奧利弗的經(jīng)歷是曲折的,他的身上也一定是傷痕累累的。即便奧利弗身不由己,無法跟從自己的內(nèi)心,但是作者卻僅僅給予他身體上的變化描寫,但對他的本心描寫,卻依然不曾改變,代表著一種和命運相抗?fàn)幍膬r值觀。奧利弗的臉上總是憂傷和無奈,這是因為他的本真,將情緒毫無掩飾地流露在臉上。
作者塑造奧利弗這一形象在他的神態(tài)描寫著墨最多,展現(xiàn)了他神態(tài)變化的真實過程,因為他本真,因而突出了他所經(jīng)歷的事件具有真實性。無論是他在棺材店針對侮辱他母親的洛亞所施展的行為,還是他在費金拿刀沖向自己時候的行為,都充斥著大量神態(tài)描寫。雖然他的動作行為堅定無畏,可是他的神態(tài)布滿不安和恐懼,這種反差較大的感覺令人疑惑。但是如果我們從奧利弗作為孤兒的這一身份來聯(lián)系,就不覺得奇怪了。奧利弗缺少被人關(guān)愛的經(jīng)歷,因而對于欺辱自然是緊張不安的,神態(tài)反映的是他的身體,而行為則反映的是他的心靈。盡管他再怎么害怕,他也在對抗欺辱和綁架的路上毅然前行,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對他抱有巨大的期望。而事實上也如此,即使到了最后奧利弗歷經(jīng)許多苦痛,依然保持赤子之心、正直善良,面對被綁在柱子上的費金,他沒有怨恨,依然用樹葉舀水給費金,讓費金幡然悔悟。這都證明了作者并不刻畫完美無瑕的神靈,他所刻畫的人物都有著缺陷,即便是奧利弗有著和其他人物不同的善良與美好,但他依然有著懼怕和緊張,這又表明了作者實際上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其他人物曾經(jīng)也可能是奧利弗,只不過因為抵抗不了心中的怯懦,所以就此沉淪。而奧利弗卻扛了過去,這并不一定是他真正的命運走向,只不過是作者賦予了他這種命運。因而,奧利弗的人物帶有不確定性,既有一定的真實性,又給人審美理想。
(二)費金
費金是《霧都孤兒》中典型的壞人,但是其并不是一直都很壞。小說中的費金是一個面部粗獷、性格古怪、自私自利、邋遢、唯利是圖的人。在狄更斯的筆下,費金是一個三觀不正、沒有道德且極其兇惡的壞蛋,總是以自我為中心,為了實現(xiàn)自己獲得非法利益的目的,費金不斷向奧利弗講解偷盜的秘訣,只為了能夠讓奧利弗成為自己的搖錢樹以及讓奧利弗變成一個是非不辨、道德缺失、以偷盜為樂的麻木人物。
在《霧都孤兒》中,狄更斯筆下的費金在奧利弗初到倫敦時給了奧利弗住的地方,并給予了奧利弗相應(yīng)的食物,對于一直沒有吃過飽飯的奧利弗來說,費金的“關(guān)懷”無疑也是給了其溫暖的。雖然費金十惡不赦,但是他在利用奧利弗時給了可供奧利弗食用的東西,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下教會他如何偷東西,雖然這是不對的,但是這對于一直受到訓(xùn)斥和毒打的奧利弗來說,這是一次難得的“溫情”。如果單從這個層面來說,費金對于奧利弗的成長也是有一定的益處,但無可厚非,費金對于奧利弗所做出的欺騙行為是致使奧利弗蒙受本不應(yīng)有的苦難的開始,對奧利弗的心靈世界帶來了不可磨滅的傷害,也讓奧利弗差一點迷失了前進的方向。費金這一人物的出現(xiàn),更像是對奧利弗堅強內(nèi)心的反襯,雖然兩人都進入了偷盜組織,費金如何進入不得而知,奧利弗卻是無端地遭遇了欺騙,相比于費金,他渾身充滿著希望,涌動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三)邦布爾
在小說中,邦布爾顯得格外虛偽,總喜歡以一副假好人的面孔出現(xiàn)在他人面前。對于奧利弗來講,他最開始很容易被這樣的人所欺騙,被邦布爾腦海中所認(rèn)為的可憐的自己所震動,但是他的巨大能量從心中爆發(fā),將邦布爾的虛偽擊潰。邦布爾用看待小偷的眼光來對待奧利弗,這才是邦布爾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但是邦布爾沒有奧利弗那樣的光明。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因為奧利弗是從光明的世界走向霧都,因而能夠驅(qū)散一切的陰暗。但邦布爾并沒有經(jīng)過這樣清晰的歷程,在小說中的他和費金等人物形象有著相似點,都是虛無縹緲的,不知道何時形成的人物性格,甚至連出身也沒交代清楚,給人一種不切實際的感覺。而小說中往往是通過奧利弗的逐漸深入對其他人物深入敘述的,這點在邦布爾身上也有所體現(xiàn)。最開始,他和奧利弗不過是點頭之交,敘述邦布爾筆墨較少,而隨著兩人對話較多,邦布爾真實的心理描寫也露出端倪。因為邦布爾缺乏開拓者的勇氣,因而作者將他放在小說中的某一處角落,等待著主人公的救贖。
三、結(jié)語
通過品讀《霧都孤兒》,我們從悲慘的氛圍中體味了人生百態(tài),小說中的人物由于生活環(huán)境、家庭條件等的影響有著不同的人生軌跡。作者狄更斯通過對這些人物的描寫來表達自己對于現(xiàn)實生活的看法,表達自己對于殘酷現(xiàn)實的批判、對惡人的厭惡、對善良的人的關(guān)懷等思想情感,他給予了小說世界里無盡的殘酷,也給予了小說世界里無盡的溫情。由此可見,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筆能讓寫作者的心靈追求轉(zhuǎn)化為價值共鳴。而事實上,作者富有良知且能傳遞給世人積極向上的價值觀,才是藝術(shù)作品具有永恒生命力的關(guān)鍵。本文對小說《霧都孤兒》中人物塑造的具體內(nèi)容進行了具體研究和分析,希望能給讀者以幫助,讓讀者更加辯證地看待小說中的人物,解讀作品中更為深刻的內(nèi)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