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國際傳播“五力”

      2021-09-08 17:37黃嫻丁柏銓
      新聞愛好者 2021年8期
      關鍵詞:五力話語受眾

      黃嫻 丁柏銓

      【摘要】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要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關鍵在于有效傳播,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應著眼于提升文化軟實力,提高中國形象親和力要力破幾種“刻板印象”,提高中國話語說服力要注重重構話語邏輯和敘事策略,提高國際輿論影響力則要增強國際輿論場全方位輿論控場能力。

      【關鍵詞】國際傳播;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

      一、引言

      2021年5月3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是加強我國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任務。他指出,必須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著力提高國際傳播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1]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為當前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指明了正確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從國際輿論格局看,西方話語居強勢地位?!笆澜缍鄻O化、經(jīng)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文化多樣化、社會信息化持續(xù)推進”,這是黨中央對當今世界深刻變化的整體性判斷。復雜的國際形勢和多元競爭格局下,逆全球化思潮在國際社會抬頭。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基于強大的信息技術綜合實力和優(yōu)先發(fā)展起來的現(xiàn)代傳播體系,竭力維護其在國際話語權格局中的壟斷優(yōu)勢和霸主地位,試圖加深西方社會對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持續(xù)消解我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

      從自身發(fā)展需求看,進入新發(fā)展階段的中國,呼喚與其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連接中外,溝通世界”的外宣方針。截至目前,我國初步構建起多主體、立體式的大外宣格局,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顯著提升。但總體來看,受制于當今國際輿論格局,中國難以贏得西方民眾的廣泛認同,在信息傳遞、形象展示、價值觀表達等問題上還有很大提升空間。面對新形勢、新任務,習總書記提出的國際傳播“五力”要求,不僅有利于為我國改革發(fā)展營造良好的外部輿論環(huán)境,也將進一步形塑和豐滿中國的國際形象,對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具有重大戰(zhàn)略意義?!拔辶Α奔雀髯詾橐?,又合為整體,為我國傳媒提升國際傳播能力與水平指明了方向。

      二、國際傳播影響力:關鍵在于有效傳播

      沒有傳播的影響力和沒有影響力的傳播都不是有效的傳播。國際傳播的影響力基于傳播力,但有傳播力未必必然形成影響力。產(chǎn)生影響力的關鍵還在于傳播內(nèi)容能否抵達受眾,進而產(chǎn)生預期的正向效果。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理順體制機制、配套經(jīng)費保障,培育了一批重大創(chuàng)新平臺,培養(yǎng)了一支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對外傳播隊伍。但盡管如此,國際輿論格局中“西強我弱”的現(xiàn)狀并未完全改變。有觀點認為,全球90%以上的新聞信息是西方主要媒體提供的。我國國際傳播還存在“聲音比較小”“有理說不出”“說了傳不開”“傳開叫不響”等多重話語困境。在筆者看來,這些話語困境背后都是傳播未能真正產(chǎn)生影響力、產(chǎn)生傳播效果的體現(xiàn)。如果說最近若干年以來,整合國際傳播機構、建設新型智庫平臺、提升媒體機構境外落地率等“硬設施”的建設,為提升傳播力奠定了基礎的話,那么,未來“硬設施”與“軟設施”建設齊頭并進,加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戰(zhàn)略體系的建設,將成為鞏固與提升傳播力進而擴大影響力的關鍵。

      (一)立體式多元化傳播主體的整合

      學界普遍認為,“新公共外交時代”已然到來。顯然,非國家行為體的加入打破了原有的單一主體模式,多元化趨勢成為新公共外交時代的顯著特征之一。[2]媒體作為公共外交的重要手段之一,也呼喚著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與傳播渠道的多樣化,進而提升傳播效果。當下,筆者認為須處理好兩組關系:官方傳播與民間傳播的關系;機構傳播與個人傳播的關系。過去一段時間,我國官方媒體的許多對外傳播機構在境外落地,但傳播影響力依然式微,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西方價值體系主導的受眾印象里,官方媒體政府色彩濃厚,其國際傳播的內(nèi)容往往被視作國家宣傳,容易引起西方受眾的反感甚至拒絕。新公共外交時代,國際傳播主體需從一元向多元轉(zhuǎn)換、從官方拓展至全民參與,通過優(yōu)化資源配置,使得中央媒體與地方媒體互為補充,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協(xié)同并進,共同做好國際傳播的大文章。

      一是優(yōu)化大眾傳播主體,從中央媒體拓展至地方性國際傳播機構。各級各類媒體都應成為我國國際傳播的主體。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主流媒體責無旁貸。目前我國國際傳播的主體以央媒的對外傳播機構為主,要進一步挖掘地方性傳播機構的潛力,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傳播能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地方機構可充分利用更接地氣的優(yōu)勢,做一些區(qū)域性、差異化的傳播。例如在國內(nèi)有條件的城市推出一些小而美的新型外宣媒體,澎湃新聞國際版“第六聲”(Sixth Tone)就進行了很好的探索?!暗诹暋钡亩ㄎ缓苡幸馑?,它巧妙地避開了一些外宣媒體聚焦一線城市的做法,把目光投向了中國二三線城市,關注的話題也從政經(jīng)、外交、宏觀經(jīng)濟等方面,轉(zhuǎn)向文化、社會等有品位、有韻味的話題。這顯然是外國讀者更愿意閱讀、觀察和接受的內(nèi)容。運行5年多來,“第六聲”做出了投入小、效果好的國際傳播成績。

      二是升級人際傳播主體,強化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介質(zhì)的多點傳播。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在2020年8月31日至9月7日進行的一項調(diào)查顯示,有超過一半(53%)的美國成年人表示“經(jīng)?!被颉坝袝r”通過社交媒體來獲取新聞。[3]可以說,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飛速發(fā)展的社交媒體,為中國國際傳播帶來了新的契機。各類表達形式的社交媒體平臺所具有的公開性、參與性及連通性,讓“人人皆有麥克風”的公共傳播成為可能,不僅可以讓媒體等專業(yè)對外傳播機構進行中國文化傳播,企業(yè)與普通公眾等民間力量的加入也可以提供更多的中國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一些盲點。[4]除了通過重視自媒體帶動民眾一齊參與,打開國際傳播新格局外,還可以培養(yǎng)具有國際傳播力的網(wǎng)紅IP,打造人際傳播2.0版。

      (二)分區(qū)塊精準式傳播內(nèi)容的投放

      開展有效傳播首先要實現(xiàn)精準的受眾覆蓋??v觀當今世界,不同國家、民族、文化存在諸多差異,同一國家內(nèi)部不同受眾之間也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我們在國際傳播中分區(qū)塊精準式進行內(nèi)容的生產(chǎn)與投放,一把鑰匙開一把鎖,不斷提升國際傳播效果。

      一是鞏固夯實“基本盤”、高度關注“重點盤”。有學者指出,中國的國際傳播應以中國為原點,講究層次性。按照這一邏輯,海外華人華僑、周邊國家(地區(qū))受眾、第三世界國家受眾、傳統(tǒng)友好國家(地區(qū))受眾和與我國有較緊密經(jīng)濟、政治、文化等聯(lián)系的其他國家(地區(qū))受眾,是我國國際傳播的“基本盤”。這些“基本盤”人口占比大,對提升我國傳媒的國際傳播力有重要作用。但也需進一步厘清“基本盤”,避免實踐中陷入誤區(qū)。一是要避免認為“基本盤”的受眾有基礎,在開展國際傳播時缺乏對當?shù)氐赜?、文化和細分受眾的進一步考量,使傳播的影響力大打折扣。二是要避免認為與“基本盤”的國家受眾有共通的話語基礎,在國際傳播中不加改變或全盤灌輸單向度的單一價值,不能做到“在什么山頭唱什么歌”,從而失去這些國家的受眾。

      除了要關注“基本盤”外,還要更加強調(diào)“重點盤”,也就是以歐美為主的西方發(fā)達國家受眾。一方面,要重點突破西方國家“智庫”精英受眾群,他們的“中國觀”對各國政府乃至整個國際社會“中國觀”的形成、發(fā)展和變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另一方面,要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抓手,加大對于普通公眾精準傳播的推送力度,尋求以民間為基礎的中國認知與認同。

      二是改變“以我為主”、增強“受眾意識”。精準傳播不僅在于有效覆蓋,更在于精準抵達。國際傳播尤忌自言自語、自說自話,而要以海外受眾為中心,從傳播內(nèi)容、形式和手段上再創(chuàng)新、再突破。從傳播內(nèi)容來看,要擴大共通的意義空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從傳播形式看,要適應移動化、碎片化、個性化的傳播特征,創(chuàng)新中國話語體系的表達方式;從傳播技術看,要充分利用大數(shù)據(jù)和人工智能技術,創(chuàng)新對外傳播媒介技術,對不同人群進行精準推送,同時依托區(qū)塊鏈等技術手段,及時接收海外受眾的反饋,以傳播效果的檢驗不斷改進對外傳播策略,切實推動國際傳播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多層次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yǎng)

      培養(yǎng)更高素質(zhì)的國際傳播人才,已成為我國對外傳播面臨的重要課題。我國在國際傳播人才培養(yǎng)方面的投入雖有增加,但還遠不能適應國際傳播的新形勢與新要求。具體表現(xiàn)在:(1)頂尖國際傳播從業(yè)者稀缺,急需具有高端對話能力、堅定國家立場又充滿個性魅力的意見領袖。他們能透過復雜的國際輿論場了解事情的本質(zhì),并迅速回應國際輿情;對全球性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宗教、國際關系、黨派紛爭等充分了解,甚至成為半個全球關系學的專家。對于這些人才的培養(yǎng)應該成為長期的系統(tǒng)工程,一是通過高等學校進行專門培養(yǎng),二是對現(xiàn)有從業(yè)人員進行系統(tǒng)培訓,三是全球范圍內(nèi)招賢引智。(2)適應傳播新生態(tài)的優(yōu)秀人才稀缺。在全媒體的傳播生態(tài)中,急需掌握新媒體傳播技術,熟悉網(wǎng)絡傳播話語,在社交媒體等國際傳播平臺上具有傳播力、影響力的人才。對于這樣的人才,要不拘一格使用,充分發(fā)揮其特長,使他們成為國際輿論斗爭中隱性“戰(zhàn)線”的重要力量。

      三、中華文化的感召力:要著眼于提升文化軟實力

      習近平總書記說,把中華優(yōu)秀文化推向世界,讓中華文化在世界面前“活起來”“熱起來”,既是一個擁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民族向世界自我呈現(xiàn)的必然,也是一個和平發(fā)展的大國在經(jīng)濟全球化時代應當擔負的責任。按照美國著名國際政治學家約瑟夫·奈的說法,文化通過傳播、得到認同才能轉(zhuǎn)化為軟實力[5]。筆者以為,認同來自于文化的感召力,這是形成文化軟實力的關鍵。中華文化要產(chǎn)生感召力,在于受眾對中華文化多元立體的體認。綜觀當下國際傳播中有關中華文化的傳播,最主要的弊端是對中華文化傳播的片面化解讀,多停留在文化符號的認知上。比如,對于中國功夫、中國美食等缺乏精神標識的提煉和深層價值的挖掘,文化背后形塑的中國形象也略顯扁平與單薄。在國際傳播中,宜以文載道、以文傳聲、以文化人,向世界闡釋推介更多具有中國特色、體現(xiàn)中國精神、蘊藏中國智慧的優(yōu)秀文化。

      (一)深挖中華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

      事實證明,提升中華文化的感召力,不能僅僅停留在舞獅子、包餃子、耍功夫上,而應深入挖掘中華文化的豐富內(nèi)涵。中華文明具有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深厚底蘊,這些從根本上塑造了中國人的精神和氣質(zhì),為中華民族在困境中奮發(fā)、在艱難中挺立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價值的追尋,不僅有利于增強我們在國際傳播中的文化自信,而且有利于加深國外對于習總書記提出的“獨特的文化傳統(tǒng),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的理解,有利于在跨文化傳播中求同存異、增進共識。

      (二)激活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

      要善于激活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當代價值和世界意義。中華文明延續(xù)至今,其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積淀深刻影響了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巨大的寶藏,其寶貴資源如仁愛民本、禮法合治、正己修身、居安思危、和而不同等,不僅建構了中國人看待世界、看待社會、看待人生的價值體系,培育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根基。這些都為我們在當代推進國家治理,推動國際交往提供了重要的啟示?!巴七M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被世界廣泛認可的治國理政新提法,無疑也受到了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涵養(yǎng)。因此在國際傳播中,要著力推動展示當代中國的發(fā)展進步和當代中國人精彩生活的文藝精品、文化成果走向海外,使海外受眾對于中華文化的當代價值有更深切的認識、更深刻的理解、更廣泛的認同。

      (三)尋求中外文化的“共同經(jīng)驗”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將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概括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6]。尋找中外文化的“共同經(jīng)驗”是促進文化相融相通的重要手段,也是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感召力的重要過程。深入挖掘、有效傳播中國文化與世界共享的思想資源、共通的意義空間更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廣泛傳播、中國價值的有效傳遞。比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最為核心的“和文化”?!昂投煌钡陌萦^、“仁義禮孝”的和諧觀等眾多具有國際共通意義空間、容易引發(fā)交流共鳴的思想智慧,將更有利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受眾進行文化解碼,進而由點及面全面深入地理解中國文化與中國價值。

      四、中國形象的親和力:打破多種“刻板印象”

      美國政治學家布丁(Boulding,K.E.)認為,國家形象是一個國家的自我認知和國際體系中其他行為者認知的結合。[7]它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塑造和傳播良好的國家形象是各國政府的重要工作內(nèi)容,也是媒體進行傳播活動的重要任務。[8]習總書記提出,加強國家傳播建設,要努力塑造可信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筆者認為,“可信可親可敬”即為打造親和力的關鍵詞,當下最主要的是要針對幾種錯誤論調(diào)、破除有關中國形象的“刻板印象”。錯誤論調(diào)之一是“中國威脅”論。該論調(diào)主要是基于近年來中國經(jīng)濟社會的高速發(fā)展,以歐美國家精英階層為代表的西方社會,為維護其霸權地位和強權政治拋出的妖魔化中國的言論。論調(diào)之二是“中國崩潰”論。這種論調(diào)與第一種論調(diào)的產(chǎn)生背景相似,主要體現(xiàn)在國外的媒體和經(jīng)濟學界對于中國經(jīng)濟的唱衰。此外,針對中國的對外政策,近年來國際社會還出現(xiàn)了“中國傲慢”論、“中國強硬”論等各種論調(diào)。要打破這些論調(diào)造成的西方民眾對中國的“刻板印象”,塑造可信可親可敬的中國形象,筆者認為可從三個“度”入手。

      (一)回擊負面論調(diào)有力度

      當前,中國的發(fā)展正處于快速上升期和深刻轉(zhuǎn)型期,有木秀于林的驕傲,也有風必摧之的煩惱;有長風破浪的自信,也有不進則退的憂患。[9]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無疑已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主流媒體是西方了解中國的主要渠道,面對關注與猜疑、誤讀與誤導,主流媒體主動出擊、對話謊言、以實破虛尤為重要。因此要立體多元展現(xiàn)中國發(fā)展變化,以事實消除誤解、抵制唱衰,讓世界了解“中國共產(chǎn)黨為什么能、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堅定原則立場、及時澄清謬誤,對損害主權利益、污蔑社會主義制度的論調(diào)旗幟鮮明地予以回擊;主動面對發(fā)展中的問題,不逃避也不回避,呈現(xiàn)積極解決問題的姿態(tài)。

      (二)講述中國故事有溫度

      有溫度才能產(chǎn)生共情,也才能增強親近感。中國的國際形象不是一個單純的概念,而有著豐富的內(nèi)涵;國際形象不僅來自于經(jīng)濟的發(fā)展,而且來自底蘊深厚的歷史、多樣和諧的文化、壯美秀麗的山河等。塑造有溫度的中國形象就要從這些軟性的視角來尋找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進而創(chuàng)新闡述、多元表達。要善于尋找世界性的IP講述中國故事。如李子柒。這位中國姑娘將與中國傳統(tǒng)元素緊密結合的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情景拍成視頻傳到網(wǎng)上,在國際傳播中獲得了不少粉絲。李子柒的作品具有濃濃的中國風情,她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展示了山村生活的美好,讓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落地不同文化語境,傳遞出精致、文明、可親、具有煙火氣和人情味的中國形象,成了全媒體時代展示中國形象的生動案例。

      (三)展現(xiàn)中國形象有高度

      如果說過去我們更多的是“多做少說”“只做不說”,那么今天,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有責任也有義務向世界展現(xiàn)中國主張、中國智慧、中國方案,展現(xiàn)促進共同發(fā)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的大國形象。這樣的形象無疑是可敬的,需要通過我們的傳播“增信釋疑、凝心聚力”,對有關環(huán)境問題、安全問題、發(fā)展問題等全球性話題予以更多關注,展現(xiàn)中國勇于承擔責任并且在國際事務中發(fā)揮積極作用的大國形象;加大對“中國夢”、“一帶一路”倡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中國主張的傳播和解讀,展現(xiàn)中國為構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貢獻的智慧與力量。

      五、中國話語的說服力:重構話語邏輯和敘事策略

      簡單地說,中國話語要有說服力,就是要實現(xiàn)“傳者揚其意而受者曉其理”。根據(jù)霍爾的“編碼/解碼”理論,大眾媒體在傳播時向公眾傳遞的信息本應一致,但受限于每位受眾知識水平、社會文化環(huán)境差異,所真正接收到的信息內(nèi)涵和意義實際上是有很大不同的。因此,在國際傳播中,如何提升中國話語的說服力,需要在重新建構話語邏輯和改變敘述策略上下功夫,處理好以下幾組關系:

      (一)內(nèi)容正確與表達準確的關系

      國際傳播中,內(nèi)容正確未必就能產(chǎn)生理想的效果,從這個意義來說,不僅要內(nèi)容正確,而且還需科學“編碼”,從有利于受眾“解碼”的角度進行準確表達。國內(nèi)外的話語體系因社會制度、文化背景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而存在差異,主流媒體作為中國國際話語傳播的主陣地,若一廂情愿堅持以內(nèi)宣思維進行外宣,直接移植、照搬照抄,勢必會在國際傳播中陷入自作多情、雞同鴨講的困境。因此國際傳播要著眼于創(chuàng)新話語體系,主動對接國外習慣的話語形式、表達方式,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達,形成在國際輿論場上有說服力的中國修辭和中國語意。

      (二)理性傳播與感性傳播的關系

      意識形態(tài)傳播過程不僅僅是一個認知信息的傳遞過程,更是一個情感信息的感染過程。[10]“理性傳播”訴諸邏輯論證,有理有據(jù);“感性傳播”訴諸情感交流,更容易因共情而入腦入心。做好感性傳播,筆者認為還是要在國際傳播的話術上下功夫,講好中國故事就要改變“重主題輕主角、重體現(xiàn)輕展現(xiàn)、重論述輕敘述”[11]的不恰當做法,以小人物折射大變化,以小事件透視大時代。著眼于中國立場、國際表達,講真、講好、講活、講深中國故事、中國情懷,擴大海外受眾對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的感知和認同。

      (三)顯性傳播與隱性傳播的關系

      一直以來,中國媒體在對外傳播中以顯性的新聞傳播為主要內(nèi)容,使對外傳播與新聞外宣畫上了等號,造成了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美國的好萊塢大片和綜藝節(jié)目,看起來輕松詼諧,但始終圍繞“美國故事”弘揚“美國主旋律”展開。因此,在我國的國際傳播中,也要重視隱性傳播的力量。不是單刀直入,而是潤物無聲,在提升新聞等“硬內(nèi)容”效果的同時,大力擴大影視等“軟內(nèi)容”的規(guī)模,通過豐富的傳播內(nèi)容和傳播形式,在海外受眾心目中構建立體、多元和豐滿的中國形象,增強中國話語的說服力。

      (四)以我為主與借船出海的關系

      從現(xiàn)實情境出發(fā),只要在國際傳播中把握好傳播規(guī)律與技巧,借助國外有影響力的媒體或者個人傳遞中國聲音,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以江蘇廣電總臺與英國雄獅影視全流程合作的《你所不知道的中國》第三季為例,六集系列片于2017年6月3日至7月8日成功登陸B(tài)BC世界新聞頻道。紀錄片將中國劃分為中部、東北、西北、東部、東南、西南六個地區(qū),用4名有著不同膚色和背景的英國主持人的視角,展示中國不同地域的民俗風情和文化特色,展示當代中國的活力與朝氣、形象和魅力。該紀錄片播出后反響強烈,首次實現(xiàn)省級媒體新聞紀實節(jié)目在西方主流平臺和國內(nèi)同版同步播出,覆蓋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海外收視人群超過一億人次,成為備受關注的現(xiàn)象級作品。而在去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中國生活了4年的美國人瑞恩創(chuàng)作的《瑞恩的平安日志》也在海外社交平臺引發(fā)廣泛關注與討論。這部本來只是為了向父母和朋友“報平安”的日志,卻滿足了很多外國人對疫情期間“中國什么樣”的知情欲望。《瑞恩的平安日志》的海外傳播總觀看量達到近330萬,評論7000余條,單是第三集《遠程工作》在瑞恩的個人YouTube賬號上就累計播放3萬余次。由此可見,借助外國媒體或外國人的視角來講述中國故事從另一個維度增強了中國話語的說服力。

      六、國際輿論的引導力:全方位提升輿論場控場能力

      國際輿論引導力作為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下無疑已經(jīng)成為一個顯性話題。盡管我國在國際輿論場中所處的地位并未發(fā)生根本的變化,但是網(wǎng)絡技術的發(fā)展卻給國際輿論的引導帶來了新變化。這種新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國際輿論引導的主體、傳播的場域均從單一走向多元,這對于提升我國國際輿論的引導力來說是一把雙刃劍。著眼于此,需要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在輿論場中的“控場能力”。

      (一)主動設置議題和框架

      西方媒體控制國際輿論場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預先設置新聞議題,進而主導國際輿論。隨著中國的崛起及國際地位的提升,要想在國際輿論中占據(jù)主導地位,就要從原來的被動回應轉(zhuǎn)變?yōu)楝F(xiàn)在的主動出擊。尤其是主流媒體在國際傳播中要積極設置議題,預先占據(jù)輿論空間,主動引導輿論走向。圍繞國家主權和核心利益,圍繞黨和國家中心工作,圍繞改革發(fā)展最新成就,統(tǒng)籌謀劃、主動破題,消除誤解、增加了解、促進理解,為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經(jīng)貿(mào)文化交流合作和外交工作創(chuàng)造良好的國際環(huán)境和輿論氛圍[12]。2019年5月30日,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國際電視臺(CGTN)主持人劉欣與美國??怂股虡I(yè)頻道主播翠西·里根就中美貿(mào)易摩擦等相關議題,在福克斯頻道《Trish Regan Primetime》節(jié)目中進行了一場直擊焦點的“跨洋對話”。新媒體直播閱讀量超4億次,海外閱讀量達2671萬次。通過這樣面對面的交鋒,劉欣有力而充分地闡明了中國立場。

      (二)積極開展多元柔性“外交”

      國際傳播中,“誰在說”往往對“說服效果”產(chǎn)生重要影響。當今世界,廣大網(wǎng)民亦是外交主力軍。網(wǎng)絡世界作為自由表達的公共領域,隨機性、碎片化、非理性和情緒化是通常的生態(tài)。一旦有關中國的謠傳和極化言論經(jīng)網(wǎng)絡放大,就會給中國的國際形象造成巨大的負面影響。我們要注重“意見領袖→媒體國際傳播矩陣→國際受眾”這一傳播路徑,借力民間智慧,提高國際傳播渠道的多樣性、互動性和可信度。積極利用國際化的社交媒體,借助民間輿論場力量,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和了解真實的中國。我們可以主動培養(yǎng)網(wǎng)絡世界的意見領袖,引導專家學者、公眾人物、網(wǎng)絡大咖等利用第三方傳播平臺就國際熱點話題展開討論、交流,積極參與國際對話;亦可充分調(diào)動海外留學生、華人華僑的力量,在社交平臺上傳播中國聲音與價值。這些網(wǎng)絡輿論場的傳播者擁有影響和改變?nèi)后w態(tài)度和行為的能力,通過他們對社會問題或突發(fā)事件給出判斷性和評價性的意見,將有利于在一定范圍內(nèi)重塑和引導國際輿論。

      (三)強化智庫與媒體的互動

      習近平總書記曾經(jīng)在多個場合對中國智庫的國際影響力提出要求。全球已經(jīng)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智庫已經(jīng)完成在國際新媒體平臺布局工作,并建立起符合各自需求的智庫新媒體矩陣以迎合時代變化,用其“軟實力”在國際輿論場中對中國國際形象建設造成巨大壓力。[13]因此,中國智庫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tài)和務實的態(tài)度,積極參與新媒體傳播,幫助世界各國更好地了解和認識中國,在國際輿論場中多為中國發(fā)聲。這將對中國國際形象建設、國際話語權爭奪產(chǎn)生現(xiàn)實意義,也將為中國話語在國際輿論戰(zhàn)中進一步贏得公信力和影響力。

      七、結語

      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一項具有系統(tǒng)性、長期性、戰(zhàn)略性的工程?!拔辶Α苯ㄔO正是這一工程的重要抓手。提升國際傳播影響力和國際輿論引導力既是開展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的重要路徑,也是檢驗國際傳播是否有效的重要標尺。兩者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只有全面提升傳播影響力,才能為輿論引導創(chuàng)造更多空間;只有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才能產(chǎn)生預期的正面影響力。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則是著眼于國際傳播的內(nèi)涵式建設,圍繞構建“中國話語與中國敘事體系”,對傳播內(nèi)容、傳播渠道、傳播角度等提出的具體要求。總而言之,“五力”各司其職、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打造和建設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zhàn)略傳播體系。

      另外,國際傳播是一項實踐性很強的工作,“五力”建設也需要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fā)展和完善,使之不斷適應國際傳播的新形勢、新要求,為提高我國國際話語權,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以及有效開展國際輿論引導和輿論斗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N].人民日報,2021-06-01.

      [2]鐘新,令倩.全民外交:中國對外傳播主體的多元化趨勢[J].對外傳播,2018(9):7-9.

      [3]Elisa Shearer,Amy Mitchell.News Use Across Social Media Platforms in 2020[EB/OL].Pew Research Center,https://www.journalism.org/2021/01/12/news-use-across-social-media-platforms-in-2020/.

      [4]喻國明,潘佳寶.試論我國國際文化影響力傳播的路徑與策略[J].傳媒觀察,2021(4):11-18.

      [5]Joseph S.Nye Jr.Think Again:Soft Power[EB/OL].Foreign Policy,http://www.foreignpolicy.com/2006/02/23/think-again-soft-power.

      [6]涂良川,胡海波.兼蓄存異的文化交流與中華文化自我的生成[J].求是學刊,2021(1):42-54.

      [7]肖國忠.讓中國形象挺立世界[N].光明日報,2009-12-03(6).

      [8]李行芩,張宸,馬豪豪.《人民日報·海外版》在國際傳播中對國家形象的建構[J].新聞傳播,2020(1).

      [9]楊振武.把握對外傳播的時代新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N].人民日報,2015-07-01.

      [10]盧文興.對外傳播內(nèi)容及形式的創(chuàng)新探索[J].中國廣播,2020(2):45-47.

      [11]楊振武.把握對外傳播的時代新要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對人民日報海外版創(chuàng)刊30周年重要指示精神[N].人民日報,2015-07-01.

      [12]李宇.構建主動型對外傳播關系、思維和話語[J].青年記者,2021(3):15-17.

      [13]莊雪嬌.論中國智庫的國際傳播新媒體矩陣:現(xiàn)狀與未來[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1(4):24-32.

      (黃嫻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博士生、江蘇省廣播電視總臺主任編輯;丁柏銓為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編校:趙 亮

      猜你喜歡
      五力話語受眾
      五力齊發(fā)筑同心 匯智聚力促發(fā)展
      中央企業(yè)提升國際傳播“五力”的思考
      射洪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五力”齊發(fā) 拓寬就業(yè)扶貧路
      現(xiàn)代美術批評及其話語表達
      用創(chuàng)新表達“連接”受眾
      加強“五力”學習 增強發(fā)展后勁
      用心感動受眾
      媒體敘事需要受眾認同
      電視節(jié)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眾
      話語新聞
      六枝特区| 上杭县| 台山市| 扎兰屯市| 大港区| 翁牛特旗| 榆树市| 襄汾县| 阆中市| 台北市| 洪泽县| 兴义市| 天台县| 内江市| 鄢陵县| 鹤壁市| 贡嘎县| 大埔区| 盱眙县| 郓城县| 梁河县| 玉田县| 思南县| 江安县| 武穴市| 简阳市| 通城县| 巨野县| 讷河市| 鸡泽县| 祁门县| 广西| 台安县| 大荔县| 固阳县| 南木林县| 亚东县| 烟台市| 大埔区| 克拉玛依市| 滦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