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大學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思維的邏輯性、語言的準確性和文章結構的均衡性固然重要,但是在非虛構性寫作(Nonfiction)的框架內,寫作與具體的生活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也理應得到重視。基于“詩路考察”注重寫作與人的活動密切結合的寫作教學實踐,既結合了施教者的學科背景和研究方向,又反映了其寫作理念,融合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學手段,是一種富于新意的大學寫作教學嘗試。
【關鍵詞】詩路;實地考察;非虛構性寫作;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I10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1)06-0036-02
基金項目:浙江農(nóng)林大學《大學寫作》課程教學團隊建設項目(編號2013120012)。
大致而言,寫作分為虛構性寫作(Fiction)和非虛構性寫作(Nonfiction)兩種,在大學課堂上進行的寫作訓練,理應以記敘性、說理性的非虛構寫作為核心。然而,在當下的《大學寫作》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著重強調語言的準確、邏輯的縝密和結構的均衡等方面,而忽略寫作與具體生活之間的關系。學生在寫作過程中容易流于形式,去尋找一些與既定論題相關的資料進行羅列,完成一篇文章的寫作,教師也不易對其中的敷衍加以察覺和糾正。有鑒于此,理應在寫作教學中強調“非虛構性寫作”的特點和要求,如此對于學生寫作興趣和寫作真正參與度的提高,以及課程的教學效果,均大有裨益。
基于社會實踐(觀察、調研)所進行的非虛構性寫作的課程實踐,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步驟來展開。
一、設定論題
設定論題是大學寫作課程開展的前提,這既有助于教師將寫作教學與自己的學術研究方向相融合,也有助于學生有的放矢地推進本門課程的學習、討論和實踐。當前筆者的研究重點在于浙江的詩路文化,并開始有計劃地進行相關的實地考察工作,致力于將文學與歷史學、地理學相結合進行文、史、地互動的研究。基于這樣的研究背景和基礎,筆者在寫作課程的實踐中,首先將學期報告作文的論題確定為“詩路考察”,即要求每一個學生對自己感興趣的一首(或一組)詩歌,或者一位詩人的行跡進行文學、歷史、地理等諸多背景的文獻閱讀,積累一定的文獻調研資料后,進行實地考察,以獲得跳出紙面的鮮活的感受,從而實現(xiàn)文學地理學學者所提倡的“版圖復原、場景還原、精神探原”。[1]
這樣的論題具有相當程度的延展性,還可以細分為都市詩歌、市鎮(zhèn)詩歌、鄉(xiāng)村詩歌、山水詩歌、詩人生平及行跡等多個門類,使學生得以結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自己家鄉(xiāng)所處的地理位置等因素加以選擇,具有較大的余地,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課程參與度。
二、背景資料收集
學生選定自己所要進行實地考察和研究的詩歌之后,便需進行第二步的工作,即相關背景資料的搜集和整理,主要分為以下幾部分內容。第一,詩人的生平。包括詩人的籍貫、曾經(jīng)游歷或仕宦的重要地域、葬地等。第二,詩歌的寫作背景。包括該詩的寫作地點、主要內容、寫作對象等。第三,詩歌內容所涉及的具體史事、地域及其所抒發(fā)的思想感情等。這一步驟的工作需要學生對中國古代詩歌史、中國古代史和中國歷史地理的概況有比較深入的了解,從而加深對作品的感知程度,而對詩歌所涉及的相關地域的資料的搜集,也為下一步的實地考察打下堅實的基礎。
這一部分的工作完成以后,學生需要提交一個簡單的讀書報告,通過這篇約千字左右的作業(yè),教師可對學生的學習進度和對作品了解的深入程度進行考查,如發(fā)現(xiàn)問題,可及時予以指導和鞭策。此外,出于安全和經(jīng)費節(jié)約等考慮,教師不應對學生選題時的內容重復現(xiàn)象加以過度的糾正,反而應鼓勵其結伴考察,并在各自的考察報告中寫出自己的獨特的觀點,或體現(xiàn)出自己獨特的調研方法和觀察視角。
三、實地考察
這是本次教學實踐過程中最具特色的一個步驟。每名學生都需要制定一個非常具體的調研計劃,包括要考察的地點、考察時間、抵達和離開的交通手段、該地點的基本情況(包括天氣、地理、交通、住宿等)的先期了解、人物采訪計劃、基本的預算等,并提交教師進行審核指導,計劃必須精確,對計劃的執(zhí)行也須加以嚴格的規(guī)范。
在考察之前,檢查必要的物料準備,如照相機、錄音筆、筆記本等,做相關筆記時應選用撕扯便利的本子,單面使用,以便于后期整理筆記、速寫、圖表時進行粘貼。在實地考察中,應注意照片、影像等資料的攝制和保存,因為最終形成的考察報告,需要以圖文并茂的形式進行呈現(xiàn)。如在考察過程中有對當?shù)啬承┤宋镞M行的采訪活動,應注意收集相關的音頻、視頻和受訪者的基本情況等考察資料。對于本人(組)在考察地的具體行程,應有完備的記錄,以便后期報告撰寫時有所依憑且有據(jù)可查。
四、材料整理和考察報告寫作
學生完成考察并返回之后,應對實地搜集的資料和考察感受進行圖文整理,結合先期進行的背景資料搜集工作的成果,形成一份周全的報告材料,再加以打磨,以形成最終的考察報告定稿。在這份報告中,不僅需要有對詩歌場景的多角度觀察,也需要對探索、觀察這一詩歌情境的過程加以忠實的記錄。在寫作之前,需要把整個探尋和觀察的過程在頭腦中“播放”一遍,包括具體的環(huán)境和隨行的人物、所遇見的人物、進行的交流和相關感想,均需在報告中有具細的體現(xiàn)。
與此同時,在非虛構的原則之下,應鼓勵學生提高對報告文本寫作的文學性的重視,非虛構不意味著干巴巴的平鋪直敘,非虛構寫作也可以十分精彩和極具可讀性。在課程的推進過程中,應向學生推薦一些優(yōu)秀的非虛構文學作品,讓他們在課外進行閱讀和借鑒。鼓勵學生在報告中使用地圖、圖片、圖表等輔助材料,充分調動描寫、記敘、說明、議論等寫作方式,同時穿插前期準備工作中所搜集的詩歌的背景知識和相關史料,使得報告更為豐實可讀。
五、課程匯報
作為本門課程的結束,期末將安排一次課程匯報,該匯報基于學生此前撰寫的課程報告,結合PPT等輔助手段,在課堂上進行宣講,允許以小組的形式(考察同一地點的學生可自由組隊)進行匯報,該環(huán)節(jié)主要考查學生的組織協(xié)調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是對書面寫作能力考查的一種補充。
目前大學生寫作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的困境并非一日形成,而是從小學、初中到高中一以貫之的應試教育,使學生普遍缺乏對課堂知識以外的實踐和認知行為的關注度,另外,由于對手機、平板電腦等電子產(chǎn)品的使用占據(jù)了學生大量的空余時間,導致閱讀量尤其是經(jīng)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嚴重不足,這也是大學生寫作能力嚴重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要喚起大學生對寫作活動的興趣,需要引導其將目光更多地投向現(xiàn)實社會,要鼓勵他們真正沉浸生活,注意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并從中獲得獨特的感知、體驗和樂趣。專注、細致的觀察和深入的交流有助于年輕人更為全面地了解各種人和事,有助于鍛煉他們的人際交流能力,提高專注度和研究社會事物的能力,而寫作則是對他們社會實踐和生活體驗的總結,通過文字,教師可以把握其觀察和調研的深入程度,并借以考察其寫作、交流、研究等各方面的能力。
在大學的非虛構性寫作教學中,比較常見的仍是社會觀察或調研通訊,學生可以借機深入調查社會事件,進行相關人物的采訪,通過這種通訊的寫作也能極大地提高學生對社會生活的關注度。然而,帶有文學和歷史意味的實踐考察似乎并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尤其是中國語言文學、歷史等專業(yè)的學生,因此,這樣的考察過程和相關考察報告的寫作是十分有意義的,也是課堂專業(yè)知識教學的必要補充。文學和歷史基于生活,與當時當?shù)氐沫h(huán)境、社會和人物活動密切關聯(lián),通過對文學遺跡、歷史遺跡的田野調查,不僅可以使學生得到比書本知識更為直觀的體驗,而且進入一定的情境,體驗文學作品的生成環(huán)境甚至體會創(chuàng)作靈感的來源,有助于他們更為深入地理解文學作品或歷史事件,這樣的效果,恐怕是單純的課堂知識講授所無法達到的。
在基于“詩路考察”的非虛構性寫作教學實踐過程中,也許最重要的,仍是強調文本的文學性,因為大家所說的“非虛構性寫作”歸根到底仍然是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通過這樣的實踐,應該讓學生明白以下的道理:“大多數(shù)人對文學創(chuàng)作感到困惑,因為他們認為作家必須具有天才,因為他們相信文學創(chuàng)作無從傳授……我們依然相信文學創(chuàng)作需要天賦,但事實上,我們也一定知道,沒有人能靠靈感或天賦寫作一輩子。即使天才的作家,一旦真正的寫作開始,鴻篇巨制的創(chuàng)作也會是一種工作和勞役。很多作家的創(chuàng)作生涯可以延續(xù)很多年,除了我們羨慕的天分之外,他們一定有保持文學創(chuàng)作熱情的良方。這種良方可以傳授。寫作的樂趣和意義也可以分享?!盵2]通過很多以英語作為寫作語言的作家的中國題材的作品,可以得到很好的參考實例,比如比爾·波特(Bill Porter)的中國古代文學系列的隨筆,以及何偉(Peter Hesler)考察中國當代社會的作品(如一度引起強烈反響并已經(jīng)成為常銷書的經(jīng)典之作《江城》《尋路中國》等)。通過學習這些作家的寫作準則和手法,可以讓學生得到更多的啟示。但教學的最終目的是模仿基礎上的創(chuàng)造,使學生養(yǎng)成基于現(xiàn)實社會考察或現(xiàn)實生活經(jīng)歷進行寫作的習慣,培養(yǎng)他們關注社會、關注歷史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并加以剖析、探究的習慣,仍是我們需要為之努力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梅新林.文學地理學:基于“空間”之維的理論建構[J].浙江社會科學,2015(3):122.
[2]雪莉·艾利斯.開始寫吧!非虛構文學創(chuàng)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5.
作者簡介:
楊昇,漢族,浙江嘉興人,文學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國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