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正航
筆者爾法書苑收藏了一份馬克思親筆簽名的《資本論》法文譯本出版合約。《資本論》首版1867 年在德國發(fā)行,然而遲至 1872 年,才得以在法國巴黎出版法文譯本,這在馬克思主義傳播史上是極為重要的,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馬克思在 1875 年 4 月 28日寫于倫敦的跋文稱:“法文譯本具有獨立、與原文無關聯(lián)的科學價值。即便是熟悉德文的讀者都必須參考此譯本。”此外,馬克思與法國具有特別密切的關系,當時的法國也是在過去一百年來歐洲許多革命運動的爆發(fā)地。
法文版《資本論》能夠面世,始于馬克思以普通作者身份與法國出版家Maurice Lachatre(其姓亦作La Chatre)簽署的一份合約,上面標明的日期為 1872 年 2月 13 日。盡管合約內容只有一頁(約 25 厘米× 17.5 厘米),但內涵極其豐富。
當時,Maurice Lachatre出逃至西班牙,馬克思的女婿保爾·拉法格 (Paul Lafargue)正好也在西班牙,因此在 1871 年 12 月代替馬克思與出版家商討在法國出版譯本事宜。正如此文獻所反映的,在商討的過程中,出版家沒有給予馬克思比較公平的條件。馬克思清楚此事,他曾給譯者 Joseph Roy的信中寫道:“他利用我希望及早結束(談判)的念想,已強迫我于最具有垃圾性質的合約上簽名?!币虼耍岁P于出版過程的詳情,此文件亦反映出作者與出版家之間的交鋒。以下僅為局部翻譯:
“作者要求其著作的法文譯本將以特殊的形式與價格,使最薄的錢包也能買得起。他已選擇與 Maurice La Chatre的《教宗歷史》一書同樣的開本、版權頁以及每集的價格。每頁將有兩個欄位,每集共有八頁,定價十生丁?!?/p>
“作者將自己選擇譯者,以一行五到四生丁為稿酬,最高一千五百法郎翻譯整部書,此款將由出版社支付。”
“Maurice La Chatre& Cie (此為出版社的名稱)諸位先生將承擔出版的所有費用,在以下前提下:1. 在他們提出要求后的15天內,卡爾·馬克思先生將在巴黎支付兩千法郎的現(xiàn)金。2. 出版社將有權利再印一萬冊,或者幾次再印一萬冊,這部分不再支付著作權費用。”
“作者每集可免費獲得一百冊,或者一百冊未完整裝訂的書籍,以便親自發(fā)給法國或國外的期刊,或者發(fā)給男女工人群體。”
《資本論》是為全世界無產者、蒼生、貧窮的知識分子所撰寫。相比之前,他的讀者重點是上層階級的經(jīng)濟學家,這次馬克思改弦更張,他愿意讓著作具備實在的革命價值。每集定價 10 生丁,這個價格當時也僅相當于1千克牛奶、紅酒或一份薯條。在《資本論》法文譯本的第一頁復制了馬克思給出版家的一通書信,馬克思在信中寫道:“您提議將《資本論》譯本定期發(fā)給期刊,對您這一主意給予鼓掌。”此外,《資本論》法文譯本的出版模式以《教宗歷史》為參照,此事亦具趣味性。
我們也能夠看到譯者Joseph Roy(1830-1916)是經(jīng)馬克思同意遴選的。Roy當時已翻譯過費爾巴哈 的《基督教的本質》。根據(jù)馬克思在1873 年1月9日給 Lachatre的書信可知,經(jīng)愛德華·瓦揚 (édouard Vaillant)與馬克思女婿沙爾·龍格(Charles Longuet)的提議及Lachatre的建議,馬克思同意委托Roy 翻譯《資本論》。
綜觀合約,可謂顯失公平,我們從中看到了出版商的慳吝:馬克思不但得支付出版社兩千法郎,而且?guī)缀鯖]有稿酬。除此之外,往法國及其他國家的期刊寄送書籍,也得作者負責。合約使我們進一步了解了《資本論》在法國的出版過程,也看到了馬克思為傳播思想,不惜簽署不平等合約的偉人氣度。